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特別預算超編 破壞財政紀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070/web/ 

◆  聯合報社論/雙英出訪,過多酸言酸語徒損台灣尊嚴
◆  聯合報黑白集/亂問對上亂答
◆  經濟日報社論/特別預算超編 破壞財政紀律






經濟日報社論/特別預算超編 破壞財政紀律


2023-03-31 01: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台幣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通過「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這幾天民眾已開始忙著選擇最佳領取方式,俾能早日拿到普發的6,000元現金。惟由於這筆歲計剩餘超徵稅收)的處理涉及特別預算的編製與審議,學界對蔡總統執政期間浮濫使用特別預算的不良紀錄,也同時提出強烈的質疑與批判。特別預算到底應「特別」到什麼程度?值得深究。

政府預算制度涵蓋總預算與調劑機制二部分,特別預算係後者之一,主要為增加政府預算的彈性功能,用於應付臨時、突發重大經濟、災變或戰爭等事件之緊急需求。預算法第83條明定,有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國家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等情事之一時,行政院才得以提出特別預算。前三項皆性屬「緊急」或「突發」者,尚符編製特別預算的要件,但第四項則只模糊的強調「重大政事」,顯與特別預算之意旨不符,且易成為浮濫編列特別預算漏洞

回頭算一算,蔡總統上任迄今,已編列12項特別預算,包括前瞻計畫、國防採購、新冠肺炎防疫以及疫後強化韌性等,總金額高達2.7兆已相當於一個總預算的規模。其實,歷任總統都曾提出特別預算,但像蔡總統這樣在七年內就把四種可編列特別預算的理由,全部「用滿用完」的例子,則從未見過。

執政者偏愛編列特別預算,主要在於它有幾項「特別」之處。法律上特別預算審議程序,係準用預算法關於總預算之嚴謹規定。但實務上,由於特別預算的提出時間大多很急迫,所以不論是預算的編製、審議甚或執行,常無法符合總預算相同之要求。這讓執政者擁有更大的行政權力操控資源逃避監督,以遂其政治目的,故成為執政者爭相競用的手段,特別預算之「特別」,此為其一。

為減少這種制度漏洞造成的傷害,預算法應該將提出特別預算要件嚴格地限縮在緊急事件上,亦即將「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從條文中刪除。

特別預算編製前,程序上會先針對該事件特別立法,訂定一特別條例。此條例除規定該特別事項所需經費可以特別預算編列外,通常還會另訂該經費的上限與經費來源得以「移用以前年度歲計剩餘或舉借債務方式辦理」。近幾年政府債務增加幾乎皆來自特別預算,從而造成一邊(總預算)強調還債績效但一邊(特別預算)卻債務不斷增加怪現象,破壞政府財務的穩定性,特別預算之「特別」,此為其二。

審計部預算執行監管考核機關,但以往的決算報告對於這類弊病,審計部大都只以「建議改善」方式處理,從未依職權施以嚴厲的彈劾、糾正或糾舉。能否確實矯正此一亂象,監察院制衡功能強化與發揮便成了重要關鍵。

由於特別預算的財源多為舉債,為免牴觸預算法與公共債務法的規範,特別條例都會賦予特別預算得以排除某些相關條文之適用。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特別預算的經費使用,不受「融資性歲計剩餘與舉債)收入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以及「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該年度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合計數之15%」等二項限制,特別預算之「特別」,此為其三。

其實,這些排除規定都是違反財政紀律行為。尤其是財政紀律法防止特別預算過度破壞體制,已特地將前述年度舉債限制,放寬到只要符合「於特別條例施行期間之舉債額度合計數,不得超過該『期間』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合計數之15%」即可。換言之,這已是財政紀律法可容忍的底線,任何情況皆不得違背。但某些特別條例竟然連此一規定都可排除,如此,試問財政紀律法的尊嚴何在?










聯合報黑白集/亂問對上亂答


2023-03-31 01: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委林靜儀(左)批國防部對於金門失聯上兵一案態度不明,副部長柏鴻輝(右)回答:「敵前逃亡」依法最重就是「死刑」。 (直播截圖)


近日在立院國防委員會,綠委林靜儀批評,國防部對金門士兵陳嘉壎逃亡廈門的態度不明確,等於敵人認知作戰成功。副部長柏鴻輝馬上答道:國防部絕不允許這種行為,「敵前逃亡」依法最重就是「死刑」。

此話一出,立刻成為媒體焦點,但隨即被發現不符事實。「敵前逃亡處死刑」的規定,出自《戰時軍律》,但此法已於民國九十一年廢除。現行陸海空軍刑法,則規定必須「戰時」加「攜械」逃亡,才可能判死。金門檢方並非以此起訴陳兵。柏鴻輝說得慷慨激昂,卻不瞭解法制,信口開河。

官員自曝其短,立委也未必高明。當天會議表定討論《兵役法》修訂,林靜儀卻劈頭就問與議程無關的逃兵案。當然這不能獨責她,因為立委為博取媒體鎂光燈,往往開口閉口皆問時事,切中議事主題者反而是少數。

為應付立委「無範圍抽考」,部會首長到立院備詢,不論當日議程為何,都要把麾下數十位主管全帶上,有備無患。柏鴻輝自恃口才,未叫部屬上台幫忙回答,結果鬧出笑話。但多數官員則是放下公務在立院枯坐終日,除了與時事相關單位不斷被點名上台,其他人都白白浪費一天。

漫天亂問的委員,隨口亂答的官員,質詢的與備詢的都把湊熱鬧當成首務。至於專業,恐怕是台下枯坐者當中,最無人介意的冷板凳。











聯合報社論/雙英出訪,過多酸言酸語徒損台灣尊嚴


2023-03-31 01: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圖左,記者賴錦宏/攝影)赴大陸祭祖並進行青年交流,期間蔡英文總統(圖右,記者張文馨/攝影)也出訪中美洲並過境美國。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登陸祭祖,總統蔡英文出訪中美洲並過境美國,兩人都在為台灣拚外交及和平。由於兩人出訪時機重疊,被外界解讀為雙方有意「拚場」,競逐民意認同。各政黨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不時對「雙英」的一舉一動品頭論足,批評接待規格不如預期、姿態太低等等。這些酸言酸語,除暴露政治人物心胸狹隘,對國家的大局毫無助益。

藍綠政治人物喜歡惡鬥已是政治日常,這在面對內政的爭議時,自是無法避免的事。然而,在遇到國家利害交關、必須共同面對的時刻,政治人物如果依然吵吵鬧鬧,彼此指責、相互唱衰;這樣的台灣除了自曝淺薄和愚昧,能展現什麼願景?

馬英九赴陸交流,雖名為祭祖,主要是希望兩岸逐漸疏遠惡化的關係能再重新攜手,所以行程中才有謁中山陵、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等安排。這些活動由中華民國卸任元首率領一群台灣年輕人共同進行,對方亦盡心安排,在政治、文化和民族各方面都有高度意義。因此,這趟訪問,對於在美國推波助瀾下日益凶險的台海情勢,應能發揮相當的舒緩作用。

然而,對於馬英九此行,民進黨卻是一路「口水相隨」,酸言辣語到了俗不可耐的地步。例如,首日前往接機者是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綠營嘲諷馬英九使自己備受羞辱,接待規格連「特首」等級都不如。蘇巧慧更以狒狒相提並論,說國人關心狒狒,還多過關注馬英九。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也冷言消遣,「馬前總統的忍受力滿高的」。問題是,邱太三自己遭到對岸「已讀不回」,連一個對話管道都找不到,他竟有臉嘲笑在前線幫台灣努力的人。這種官員,真的把自己的責任放在心上嗎?

事實上,接待規格的問題,也馬上落到了蔡英文身上。首先,國務院本來發布通知擬就「台灣總統過境美國」舉行簡報,卻在簡報會前半小時臨時生變延緩。其次,白宮國安會戰略官員柯比特別強調,蔡英文此行是「私人行程」,不是「官方訪問」。他一度脫口說成「訪問」,立刻修正為「過境」,顯示白宮字斟句酌,嚴格管控風險

別忘了,五年前川普總統批准《台灣旅行法》生效,該法主要目的在促成兩國所有層級的互訪,尤其解除我國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高層赴華府訪問的限制。但五年過去,蔡總統一行仍只能「過境」美國,仍然止步於華府。由此可見,美國在政治上對我國雖友好,「表態」雖多,仍僅止於「象徵」,看不出實質的大躍進。根據彭博資訊報導,美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剛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通過話,希望降低美中緊張。正因如此,蔡英文也只能在「過境」及「會晤」上力求發揮。

相對於綠營對馬英九的酸言冷語,藍營對於蔡英文的批評明顯平和許多,目的只在平衡綠營批馬的過當,並未有太多情緒性發言。這點,賴清德不妨以黨主席身分提醒黨內同志自我約束言行;畢竟涉及國家的整體利益時,朝野必須有共同合作立場bipartisan)。如果不同政黨永遠站在對立面,不斷地對峙、攻伐,結果勢必使力量互相抵消,不僅人民難有一致認同,國家利益也會不斷崩解消融。

無論如何,馬英九此行絕對有益於兩岸和平,他刻意保持低調也是正確的選擇。相對而言,蔡英文此行變數更多,在華府試圖改善美中關係之際,操作不當將造成台灣凶險。尤其,要小心旁觀者的過度鼓噪,別讓雙英的出訪效果從「相加」變成「相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