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經濟/經濟成果才是政權硬道理─日本大選啟示

.聯合報社論..當年力推國會減半,現在卻要增加席次
.聯合報黑白集.黃國昌自導的寓言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成果才是政權硬道理─日本大選啟示







經濟/經濟成果才是政權硬道理─日本大選啟示


2017-10-24 02: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自民黨,在22日舉行的眾議院選舉中贏得過半數議席。 新華社



日本眾議院大選於前日結束,執政的自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與公明黨一起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會席次。此次自民黨大勝與在野黨分裂有關,安倍首相上台五年來,安倍經濟學的好成果也功不可沒。選舉結果出來之後,外資對日本股市充滿信心,大舉買進金融與鋼鐵等景氣敏感股票,昨日日經指數收在21,696點,創下21年來的新高。
到昨日為止,日股已經連續15天收紅,創下日股歷史新紀錄。這次的眾議院大選是從10月10日正式開跑,換句話說,大選開始之後,日股沒有一天收黑過。儘管市場傳言,日本政府動用年金基金等資源為這次的大選撐行情,但從選舉結束後外資繼續買進來看,日股有其基本面支撐。
旺盛的國內消費及好轉的世界經濟,帶動日本出口部門持續成長。內需外銷皆旺,國內景氣繁榮,安倍即使背負著森友、加計學園等醜聞陰影,但從大選一開始,自民黨就知道會獲得國會一半以上的席次,差別只是小贏或大贏。
自民黨大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野黨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經濟政策。最大在野黨民進黨,在2012年底之前的執政時期(當時名稱為民主黨),強調人的投資重於無益的水泥工程,因此縮減公共工程預算,廣發育兒津貼,卻引發社會對其執政能力的懷疑,認為其經濟政策只是灑錢。
民主黨下台後,上台的安倍提出三支箭經濟政策,以貨幣、財政及行政寬綁,帶動日本從2012年12月起進入景氣擴張期,到今年9月為止,已成就了日本戰後第二長的經濟繁榮期。五年來,安倍主導下的國會選舉也因而戰無不勝,民主黨就算改名為民進黨,仍拿不出具有說服力的經濟政策。
此次眾議院大選,民進黨代表前原誠司,眼見民進黨的招牌不堪使用,居然宣布民進黨不參選。至於名下國會議員,保守派議員入贅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所帶領的「希望之黨」,左派議員自行成立「立憲民主黨」,剩下的議員則以無黨籍參選。最大在野黨居然最後落到招牌不堪使用,令人不勝欷歔。
選前民進黨許多議員看好「希望之黨」,希望藉由小池在今年夏天東京都議會大勝的氣勢與自民黨抗衡。然而,小池本身選舉策略錯誤,踢走想加入「希望之黨」的左派民進黨議員,加上自身不參選,顯現出高傲的態度,引起選民反感。另一方面,選民也不買單小池的民粹型經濟政策。
小池出身自民黨,在意識型態與基本政策上難與自民黨區隔,經濟政策遂成為這次大選與自民黨的最大不同之處。小池的經濟政策有兩項重要主張,一是凍結消費稅增稅;二是2030年前終止核能發電。乍看之下,這兩項政策都對選民充滿吸引力,但仔細檢視政策內容,就會發現問題重重。
就消費稅而言,在財政壓力下,自民黨政府已經規劃於2019年10月起,將消費稅從現行的8%增加到10%。小池主張凍結增稅,卻未提出填補財政缺口的合理來源,使其政策充滿騙選票色彩。同樣地,小池的終止核能發電政策,只提出要邁向再生能源社會的模糊方向,終止核電之後的電力不足問題,卻沒有明確答案。換句話說,小池的經濟政策,口號美麗,卻看不到具體可行的施政內容,日本選民當然沒有那麼傻。
安倍上台後在所有的國會大選獲得勝利,最主要就是因為安倍創造出日本戰後第二長的景氣擴張期,日本各年齡層的失業率也一路下滑,目前已經低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安倍執政能照顧好日本國民的生活,日本國民也以選票繼續支持安倍政權。這樣簡單的道理,同樣可適用於台灣政壇,不管是執政的民進黨或在野的國民黨,誰能提出具體可行、讓國民過上好生活的政策,誰就能獲得民眾最後的青睞。

聯合/黃國昌自導的寓言


2017-10-24 02: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委黃國昌。 記者王敏旭/攝影


選罷法下修門檻後,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成了首位通過第二階段罷免門檻的對象。諷刺的是,正是時代力量堅持調降門檻才促成修法,如今,黃國昌卻要率先上場試刀。
對於罷免案,黃國昌和時代力量決定「直球對決」,呼籲支持者出來投票。相較過去被罷免者都低調以對,希望降低投票率,黃國昌的做法並不尋常。顯見,黃國昌想把罷免案打成「改革與反改革」、「守舊派與革新派」的聖戰。
事實上,罷免之所以成案,和反不反改革、守舊或革新毫不相干,純粹只是修法造成。過去罷免的高門檻,著眼於維持選舉制度的穩定,讓民選公職、民代和選民不會在選舉後還不斷因為操作罷免影響施政。降低罷免門檻,是由「割藍委」而來,那本身就是一次政治操作。
那次政治操作,造成了「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且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即通過罷免」的低門檻。以黃國昌所在的選區看,只要超過六萬二千餘票支持,就算罷免成功。但上次立委選舉,僅黃國昌主要對手李慶華,就拿了六萬八千多票。這樣的罷免制度,難謂合理。
但再不合理,畢竟是黃國昌自己倡導的修法。無論用甚麼政治態度面對罷免,黃國昌一旦真被罷免成功,正好品嘗自己力推民粹修法的滋味。這頁民主篇章,也將如同寓言故事,警告所有濫用權力者:勿知法玩法壓迫別人,否則最後受害的,也可能反而是自己。

聯合/當年力推國會減半,現在卻要增加席次


2017-10-24 02:1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當年民進黨喊出國會「席次減半」,如今又想要把減掉的席次再加回來。 記者王騰毅/攝影



蔡英文民進黨全代會拋出修憲議題,提出了十八歲公民權、人權條款、票票不等值、和建立權責相符的政府體制等四大方向。其中,除了十八歲公民權較具體外,其餘皆模糊不清,也因此一再被外界質疑,拋出修憲議題不過是為政治操作。直到近日民進黨修憲方向浮現,傳出有意改採德國「聯立制」,並增加立委席次,解決票票不等值問題。
所謂「票票不等值」,是一個弔詭的議題。究竟是「聯立制」好,或現行的「並立制」為佳,包括立委多少席次方為理想,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很大的歧義。在民主國家,「票票等值」當然是重要原則,卻不是至高無上的價值。以美國參議院為例,人口最多的加州和人口最少的懷俄明州,人口相差八倍,卻都只能選出兩名參議員。這雖是「票票不等值」,卻是各州權力均等的體現,亦不見有人質疑美國「違背民主原則」。
就選制而言,除非採取如德國式的聯立式兩票制,或者完全的比例代表制,否則很難避免「票票不等值」的情況。二○一四年時,仍是在野黨主席的蔡英文曾提議改採「聯立制」;但當時的情況,是國民黨仍穩居國會第一大黨。如今,民進黨穩居絕對多數,現行選制對最大黨有利,民進黨要求改成「聯立制」會不會只是幌子?
綜觀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的諸多所謂「改革」,對象一概都對準對手和對手的支持者;因此,民進黨要改變選舉制度,大前提必然是「讓對手受傷」且「對自己無害」。因此,這次民進黨聲稱要改「票票不等值」究竟意欲為何,就很值得玩味。答案其實呼之欲出:一是縮減選民數較少的行政區如金馬澎及原民的立委席次,二是增加立委總席次。
區域立委的選區劃分,雖是以選舉人數為基準,但憲法增修條文規定,每一縣市至少必須有一席立委。在此情況下,多數選區的選舉人數都在二十萬到三十六萬人之間,但台東、澎湖、金門、連江等縣人口都遠少於此數,連江縣甚至還不到萬人,即可選出一席立委。原住民部分也是如此,大約一、二萬票即可當選立委,這也是蔡英文念茲在茲的「票票不等值」。儘管原住民立委的部分涉及弱勢族群權益的照顧,民進黨未必敢輕言廢止;但是,把修憲戰術放在「一縣市至少一席立委」,是可以預期的。
在總體立委席次增減部分,同樣也充滿政治算計。當年民進黨喊出國會「席次減半」,學者皆警告這不符民主運作原則,也將嚴重損害國會的專業;但民進黨為掩飾執政不力,汙名化立院,一意孤行。如今,民進黨若又要把減掉的席次再加回來,卻要如何自圓其說?最諷刺的是,當年林義雄為推動席次減半而絕食,如今追求目標已被民進黨塗銷,他竟又出來推動《公投法》修法,民進黨還說年底前兌現。民進黨的價值與是非到底何在?
在泛綠立委未達修憲門檻的情況下,這些政治算盤未必得逞;但民進黨的目的非常清楚:是在透過政治宣傳,將這些訴求上綱為「改革」與「反改革」之戰。亦即,不論修憲、票票不等值或公投法,都只是擅權者的玩物而已。
說穿了,修憲只提「十八歲公民權」,卻不提「不在籍投票」、「通訊投票」,只是揀其有利者。執政者甚至還在回味《檢肅流氓條例》的「好用」,並動輒抹黑、抹紅人民,可見都旨在糊弄人民。其目的,只是為進一步削弱對手、鞏固自己的政權罷了。
有趣的是,在蔡英文拋出修憲議題後,綠委蘇巧慧立即提出「兩國論總統制」的修憲提案,馬上有數十綠委連署,卻隨即遭到黨內冰凍。這樣冒進與急煞車的過程,充分反映此次修憲根本缺乏全盤的觀照,也反映了民進黨修憲的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