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專家之眼】中正紀念堂是威權?對文化部長的素養疑問

◆  【專家之眼】中正紀念堂是威權?對文化部長的素養疑問

◆  【專家之眼】光明對決黑暗:馬斯克收購得了推特嗎?
◆  【專家之眼】第二次年金改革:讓公教人員自生自滅?
◆  【專家之眼】美國對兩岸的收放策略
◆  【專家之眼】名為淨零碳排路徑圖 實為生態農漁業殺手
◆  【專家之眼】師法韓國解封?疫情防控與商機的殊死戰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美中俄的距離與矛盾







【專家之眼】中正紀念堂是威權?對文化部長的素養疑問


2022-04-22 08:05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立委蔣萬安拋出議題,主張中正紀念堂轉型「台灣建設紀念館」,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瞬時翻騰。記者林俊良/攝影



法國凡爾賽宮路易十四建造皇宮,這個極盡豪奢宏大建築,當初定位是反映政府權威,所以蓋了包括進入主建築前,必須先走的宏偉「大使樓梯」,其設計理念據稱是要震撼來訪外國政要。在歷經滄桑成為博物館後,館方又耗費鉅資買回原始家具試圖恢復原狀。不知有哪個法國文化部長敢說,這建築威權

前日翻騰的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含有豐富面向。本文僅從文化、歷史、政治來談。文化部分已如前述。紀念堂是《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的國定古蹟與臺北市定文化景觀,部長動輒用威權形容文化建築,好奇他是否知道,政治學定義過威權體制、制度,最多提到思想,從沒聽說威權建築。文化研究或許可以借到傅科等人概念,但那些人可曾推動文化建築轉型?而部長拼湊他國模糊概念詮釋並以之處理本國文化建築,不知是擔任哪國文化部長。

至於轉型展覽反映的歷史事實面向,至少有兩點思考:一、說蔣治下白色恐怖橫行,無數人民遭殃受害,引發台灣社會一波波反抗行動,完全無視當時多項投票民調數字顯示政府受歡迎程度,與用那些數字分析反映人民意向的學術看法。符合群眾意志政策,到底讓多少人覺得恐怖?時代環境下,誰的道德性較高?必須面對。

二、蔣的事蹟對當代來說,紀念意義為何?也該回答。紀念堂表彰大中至正精神,才能在複雜情況團結國家。蔣時代多數人民是否肯定政府以實際作為追求均富、教育平等,而非延續日本時代籠絡地主特權?所謂一波波反抗行動,到底多少人參與?例如綠營常提的美麗島事件,後來選舉得票率如何?可為公評。反之若為一黨一家之私當年菲律賓強人馬可仕在人民走上街頭時動用軍隊,最後仍出逃海外,可見武力不是政權穩定關鍵。

而展覽特意選用野百合學運當時想與之保持距離,但取景技巧高超,變成人民仰望之民進黨主席佔照片三分之一的巨大背影與黨旗照片,似在暗示民進黨當時對學運領導脫離史實詮釋罔顧李登輝前總統當時利用學運固權主角演出,已經彰顯所謂轉型政治與黨派性

所以一個部長不用民意背書試圖淘空文資法要保護的古蹟與文化景觀。從新展覽報導看來,他們撤下孫蔣畫像,換成上述時任民進黨主席,高高在上俯視群眾演講照片。記者問未來畫像還會不會再放回去,部長說不會,再問:「有跟朝野立委討論過這個事情嗎?」部長說:「這個不需要討論,這文化部本身就可以決定。」

但理應繼承天下為公精神的泛藍政黨,是否能保護此具有豐富內涵的建築?從正在進行市議員初選情況來看,人民也沒天真的理由。

因為市議員選舉是複數選區可以容許多元聲音出現,而初選出線方式,又是以住宅電話為母體抽樣民調,會在家裡接電話的族群,應非對蔣議題陌生的年輕人。但目前爭取市議員提名的泛藍新秀,卻沒看到多少人為蔣說句話,政治力噤聲不語,令人懷疑台灣多元社會實力。

蔣萬安立委雖在這當口切入話題,但作法未盡周全。此次出手,應是做過民調,知道公道自在人心。但不知是否民調題目未能更進一步?他談兩蔣功績,侷限在領導人的反共保台成果,未點出兩人事業廓然大公,深受當時多數人民支持事實。

為求組織發展,社會不可能只有人民。強調全民的展覽,也還是留下「特殊貢獻重要人物」與俯視渺小人群的巨大背影。蔣在當年殫智竭慮,儘可能的團結多數開出新路,今人走進紀念堂當下,得以反思現政府成績、正分裂或團結國家。台灣教育愛稱培養獨立思考公民,如何養成看證據不盲從習慣,正考驗受過歷史課綱共業教育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