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經濟/國家投資公司 能有什麼作為?

.聯合報社論..從雷傑森投書看台灣落後的法制
.聯合報黑白集.等到陳水扁跑馬拉松
.經濟日報社論.國家投資公司 能有什麼作為?







經濟/國家投資公司 能有什麼作為?


2016-11-06 03:4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為發展5+2創新產業,將出資40億元結合民間資金60億,合計100億元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為新創產業點火,規劃在12月底前成立籌備處,目前正在爭取產業界大老出任董事長。我們對於國發會的用心和積極度給予肯定,但對這個公司的性質和運作方式,卻有不少疑慮,因此願意提出參考意見,讓國發會審慎思考,以免又拿納稅人的血汗錢,虛擲在無謂的投資演練上。
依照國發會最新披露,國家級投資公司將成立管顧公司,下設七個產業單位,每產業基金規模約新台幣20億元;除投資新創產業外,還會協助人才培育,投資後管理,以提高投資的成功率。每個產業單位都會找知名、有國際經驗的民間專業投資人士擔任召集人兼基金管理人,並負責募款;任一產業只要募足20億元就可先跑。
這個國家投資公司的概念,來自於蔡總統的競選政見。去年10月的選舉期間,民進黨智庫就對外表示,將成立國家產業發展投資公司,透過領導投資、公民合資、專業管理、信用擔保等模式,來協助、媒合創新創業的發展。到今年3月,新政府的財經顧問透露要成立「類主權基金」,由政府資金不過半的基金來資助創新產業,特別是綠能、生技、國防、物聯網與智慧機械等重要產業。到今年5月下旬新政府成立後,國發會陳主委宣布要投入100億元資金,成立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主動創造投資機會,並配合南向政策帶動中小企業整廠輸出,也將在世界主要市場設立據點。政府股權不超過五成,但握有相當主導權,以民間企業型態去尋找、創造投資案,讓國內投資由負成長轉正,恢復國內投資動能。日前,國發會正式宣布最晚12月底前,要成立這家公司的籌備處,不再提到「貿易」和「整廠輸出」。這家公司將採取主動出擊方式尋找有潛力的新創團隊,並從民間找尋有公信力、專業能力的企業家經營管理投資團隊;透過這家公司「養出一個真正對投資有能力、能判斷及管理的團隊」。另外還有個重要策略,要主動尋找國外新創公司,投資後將其部分研發能量引進台灣,形成良性循環。此一作法和目前的國發基金最大的差異,在於後者「被動」申請獎勵新創,而國家級投資公司是「主動」尋找國內外標的,兩者並不重疊。
國發會的雄才大略值得肯定;但就因為這種雄才及大略,才讓我們感到擔憂。首先,100億元看似不少,但每個產業頂多只有20億元,要投資國內外的潛力新創企業,又要進行人才培訓、投資後管理,其實是寒酸的。想想,20億元能投資幾家國防和生技企業,促進國防和生技產業發展?其次,更嚴重的是,在政府占少數股,但又要掌握相當影響力、且又肩負某些政策任務之下,極可能無法募得民間資金,因為民間投資的目標只有一個-「追求最大利潤」,和這家公司的目標並不一致。屆時,可能又是找到公股銀行來「共襄盛舉」,變成一個表面民間、實質公營的機構。
其三,若是肩負協助5+2產業發展的任務,其挑選投資新創企業的範圍就受到嚴格限制,在殷殷盼望其投資的產業發展績效下,將導致其投資在極高風險的企業,可能導致基金血本無歸,幾年後慘賠收場,屆時責任將由誰負?民間會願意跟著政府去冒這種風險嗎?而如若不限制在5+2產業,那麼市場上就有創投公司可以投資新創事業,政府的公司會比較有智慧?特別是又承擔其他任務之後?
如果國發會對上述疑問無法獲得滿意的答案,也許就現有的國發基金調整功能就可促進上述產業發展,國發會宜審慎三思。

聯合/等到陳水扁跑馬拉松


2016-11-06 03:41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圖為扁日前出席醫師歌謠作家鄭智仁舉辦的音樂會,未坐輪椅,拄枴杖行走。
台中監獄副典獄長林順斌日前表示,扁的健康狀況必須回歸到專業醫療評估,
而經醫療小組評估其病況未明顯改善,
矯正署核准扁第8次展延保外醫治3個月,至明年2月4日止。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儘管陳水扁被麵包師拍到在大街健步如飛,毫不意外,台中監獄仍准他繼續保外就醫。理由是,要回歸專業醫療的「精準評估」。
當然,論醫療,麵包師哪裡比得上醫師「專業」?論評估,街頭影像寫真又哪裡比得上診斷室的表演精彩?扁醫療小組認為,陳水扁的病況「未明顯改善」,這是他們一向堅持的「精準」、「專業」判斷,不會動搖。醫師說了算,診斷書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豈容市井小民隨便品頭論足!
加起來,這是兩個「不意外」。醫療小組無止境地支持陳水扁的自由,不惜把自己的專業提供出來,為貪腐者服務;這是第一個「不意外」。其次,台中監獄無止境地支持陳水扁保外就醫,不惜委屈自己訂下的規矩,只求看對政治風向;這是第二個「不意外」。
為何人們不再感到意外?原因無他,因為民眾都變精明了,知道風向如此,也知道政府訂下的法規沒什麼不能「因人而異」。從民主的角度看,這不免有些可悲,因為人民的「政治成熟」,其實只是學會了接受謊言及不合理的事。所以,阿扁出席音樂會、接受致敬、健步如飛,照舊保外就醫;即使未來他參加馬拉松賽,醫療小組和中監都會矢志不渝地支持吧!
其實,與其讓法務部為陳水扁如此傷神,不如早日由蔡總統宣布特赦,至少可免法治和公權力一再受他蹧蹋。但如此一來,就別再高調嚷嚷司法改革,彷彿敗壞法制的都是別人。

聯合/從雷傑森投書看台灣落後的法制


2016-11-06 03:41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從德國來台工作達十八年的雷傑森(左三),當年太太和兩個孩子一同來台,
隨後又在台生了兩個兒子,原本在台齊居的一家六口,如今因法令限制,分散世界各地。 
圖/雷安迪提供


一位在台多年的德國工程師雷傑森最近投書本報,他來台工作十八年,十年前取得外僑永久居留證;但兩個兒子在台出生,卻受限法規只能拿依親居留證,無法在台工作或打工,受教權也不如本地學生,逼得一家人被迫散居各國。這篇投書,喚起輿論對相關政策的關注;雷傑森一家的問題其實不是個案,顯示的是我國移民政策的年久失修。
對此,內政部的回應僅重申一個用處不大的「三年延長為六年的居留申請」規定,並稱將蒐集各國資料和專家學者意見推動修法。同時,還把球踢還給勞動部,說子女在台就業問題「仍須由勞動部協助處理」。這樣的回答等於沒有回答,最後人們只能寄望總統注意此事,並端到決策協調會上去拍板。
雷傑森家的遭遇不是首見,類似外籍人士在台居留甚久仍無法取得國籍的問題,其實層出不窮。例如,來台灣服務超過半世紀的美國神父甘惠忠,兩年也曾為了取得一張中華民國身分證四處奔走,引發社會關注。甘神父對台灣的貢獻有目共睹,但最後還是在必須「放棄本國籍」上卡關,未能如願。甘神父感嘆,中華民國允許國人擁有雙重國籍,但對於歸化者卻要求放棄國籍,很不公平。
這類問題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上演,主要在我國無論是國籍法、入出國及移民法、民法或其他行政命令、釋函,都是為「防弊」而非「興利」。其思維是:外籍人士想要歸化我國,必然是別有所圖,因此須設下種種障礙刁難。只有極少的時候,才開點小縫送出一點特惠,也因此,才會創造出許多如「雷傑森」或「甘神父」的案例。
連易受社會矚目的外籍白領或公益人士尚且如此,其他弱勢外籍人士的居留問題,就更難獲得關注。例如,外勞聘僱滿三年即須出境的陋習,不僅造成失能者的照顧空窗期,又助長外勞被仲介一再剝皮,相關部門多年來視而不見,直到最近才修法成功。
再如縮短外籍、大陸配偶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時程,或在台依親、居留、就業的議題,也是屢屢在立法院因為不同原因而橫生障礙,難獲妥善解決。又如外籍生、陸生納入全民健保的議題,也因為政治意識形態作祟而顧此失彼,為德不卒。凡此種種,也難怪長期以來,台灣就被外籍人士視為「對移民不友善的國家」。
當台灣人才正在加速外流,而我國也希望延攬外籍專業人士來台補充創新能力,這種「不友善」心態便顯得愈發矛盾。首先,當全球都在爭取專業人才,唯有提供有利的誘因,才能吸引人才來台。政府一手制訂吸引人才的獎勵措施,一手卻用移民法、國籍法箝制外籍人士,手段背離目標,如何能成事?其次,人口高齡化已是無法逆轉的趨勢,台灣不僅缺乏「白領外勞」,連藍領工作也缺工嚴重,必須仰賴合理的人力調節。否則,一味抱殘守缺,死守拒外框架,問題當然無解。第三,拋開產業缺工或延攬人才等經濟因素不談,台灣號稱是保障人權、尊重平等的國家,若一味抱著「防弊」的保守心態對待外籍人士,終究名不副實。
雷傑森困境所凸顯的,除了移民政策心態保守,更嚴重的,是行政和立法機關的怠惰。近年來,諸如食安、環保、詐騙等問題層出不窮,皆可看出立法進度已遠遠追趕不上社會變遷。政府對此並非渾然不知,卻缺乏積極意願,往往是等到問題大爆發,才用政治的「危機處理」手段解決。再加上國會的藍綠對峙及政治角力,立法修法時日遷延,讓台灣法制一直處於落後狀態。
從雷傑森一家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國的移民制度已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台灣的立法也必須從「除弊」走向「興利」的思維。如果立委每天只會在那裡打群架、密室協商,台灣還有什麼條件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