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恐懼與奉承:向蔡政府要真相,何其困難
◆ 聯合報黑白集/很會「說」的政府
◆ 經濟日報社論/精進租稅改革 實現居住正義
經濟日報社論/精進租稅改革 實現居住正義
2022-07-16 03:15 經濟日報/ 社論
房市示意圖。記者朱曼寧/攝影
房價飆漲,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基本居住需求難以滿足,財富分配嚴重扭曲惡化,已成為近年台灣社會最關注的話題,政府相關單位包括央行、財政部、內政部等為此亦提出不少因應措施。然而,一般民眾對居住正義的實現仍普遍缺乏信心,表示高房價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今年是選舉年,對執政者將構成莫大政治壓力,藉此督促政府再精進一些改革,或許是個機會。
日前內政部才大肆宣傳擴大實施「租金補貼方案」,放寬申請條件,補貼總額從去年的57億提高到300億元,受惠人數從12萬戶增加到50萬戶。這背後選舉因素的考量不言可喻,民眾或許能夠從這個措施獲得些許好處,但我們卻不希望變成政府胡亂花錢、政策買票的工具。我們支持對年輕人或弱勢者的租金補貼,但更主張政府應從「健全租屋市場」及「公開租賃資訊」做根本改革,才是真正對症下藥。
一到選舉,政府肉桶式的撒錢手段便會不斷出現。以此推斷,立院下會期,財政部一定會讓日前引發租屋族極度關切的提高租金扣除修正案,快速通過,以爭取租屋族的選票認同。同樣的,我們並不反對租金扣除額應合理反映現實需求,但更重要的改革是建立一個兼具「個別彈性」與「總額設限」特性的綜所稅扣除機制,才是一勞永逸之策。
這幾年,為解決房價泡沫與居住正義問題,財政部在不同時間推出了一些相關的租稅改革,包括2011年至2015年實施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奢侈稅)、2014年的非自住多屋房屋稅差別稅率(囤房稅)以及2016年、2021年的所得稅房地合一稅1.0與2.0版等。但居住問題的解決涉及層面複雜,需要跨部會的完整規劃與共同實踐。財政部單獨的稅改雖無法作為實現居住正義的充分條件,但卻是達成居住正義的必要因子,不可或缺。從而,財政部應該在目前已有的基礎上,繼續推動以下幾項重要改革:
其一,落實與擴大房地交易實價課稅。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施行迄今已近十年,房地價格資訊益愈公開透明,深獲民眾信賴。但除了用在房地合一稅以實價計算交易利得之外,財政部並未將實價資訊充分運用於其他租稅的課徵上。例如現行契稅只對房屋不對土地課徵,且課稅契價為房屋評定現值,甚不合理。財政部應將土地納入契稅課徵,並改以房地交易實價為買賣契稅之契價,提升實價課稅的應用效能。
其二,強化租稅政策運作的即時性與靈活度。根據財劃法第19條,各級政府經各該級民意機關之立法,得課徵臨時稅,惟迄今除地方縣市開徵過各種臨時稅外,中央從未運用過此項課稅權力。由於房屋稅係地方稅,雖是中央立法但稅率與稅基的決定卻多由地方主導,權責上中央應予以尊重。因此,財政部若欲達到多屋重稅的課稅目的,就應挺身出面課徵「中央囤房臨時稅」,要求全國一致適用,一旦目標完成便功成身退,以發揮抑制房市炒作最佳效果。
換言之,中央與地方分工合作,地方以維護房屋稅制度面的合理建構為主,中央則以強化租稅政策面的適時效果為重。
其三,持續推動房地合一稅制至地方財產稅上。將房地買賣之資本利得合一課稅,乃所得稅制的突破性改革,具劃時代意義。
不過,現行財產稅之房地仍舊分課房屋稅與地價稅,造成稅價評估爭議不斷。有了所得稅房地合一的成功經驗,財政部應乘勝追擊繼續規劃另一次房地合一的改革,以「不動產稅」取代房屋稅與地價稅。
「每逢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選舉年當然是大事,只是財政部是古賢嗎?
聯合報黑白集/很會「說」的政府
2022-07-16 06:13 聯合報/ 黑白集
衛福部長陳時中獲民進黨徵召參選台北市長。本報資料照片
陳時中終於遞出衛福部長辭呈,但行政院並未立即核准,幫他留了一點「發揮」空間。陳時中也沒浪費,特意提出「恩恩案」調查報告,直指新北市政府「兩項缺失」。下台前還藉機賞侯友宜一腳,陳時中就是機靈,不愧蔡英文對他厚愛。
蔡政府官員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戲,民眾每天忙著猜測、解讀國君及百官心思,似樂趣無窮。但碰到要命的時候,這些戲一點都不管用。陳時中咬侯友宜那天,南投生技公司發生四死一重傷的命案,兇手行刑式槍決手法令人背脊發涼。上月底蘇貞昌提拔自己人馬出任警政署長,一下子黃明昭就面對棘手大案。但抓到人不算厲害,治安及詐騙鋪天蓋地,治根才是重點。
台灣政治的特色是,政客每天有噴不完的口水,媒體和死忠者則接捧口水如聖旨,不斷複誦。長期下來,民眾都變傻了。但遇上恐怖離奇治安事件,口水能破案嗎?遇上疫情、停電、通膨或蕭條,口水有用嗎?
機靈如陳時中,但碰到黃珊珊,還是結結實實挨了一頭棒喝。那天他蹺指揮中心的班,隨蘇貞昌去巡視台北市社宅,想沾一下蘇揆威風。未料,黃珊珊回頭隨即拿數據嗆他,「中央完成的社宅是零戶」,更批「說和做是兩回事」,一箭直穿陳時中和蔡英文兩人。
會「說」的政府沒有用。選舉時,別忘了這點。
聯合報社論/恐懼與奉承:向蔡政府要真相,何其困難
2022-07-16 06:13 聯合報/ 社論
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陷入論文爭議,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林智堅必須要把論文形成的過程、草稿、時序讓大家看。圖為林智堅日前到中壢戶政所遷戶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林智堅雙碩士論文抄襲案爆發逾十日,台灣大學及中華大學皆稱已受理檢舉,將於「兩個月內」完成審定比對。在此之際,卻傳出有台大教授不願出任審查委員的情事。對此,台大校長管中閔駁斥說,台大不會不敢審;擔任「審定委員會」召集人的社科院長蘇宏達則語帶保留,稱此事「太敏感」不好說。教育部的態度則更耐人尋味,稱學校只要在「四個月內」完成查處即可,似無意讓此事早日水落石出。
迄今,包括授予林智堅碩士學位的兩所大學,擁有論文智財權卻遭剽竊的竹科管理局,及中央主管部會的教育部,每個單位都聲稱會追究真相以端正學術風氣。然而,從各單位虛應故事的態度,對照總統蔡英文和國安局長陳明通極力護航林智堅之果決,二或四個月後,民眾能否得到抄襲疑雲的真相,恐怕並不樂觀。尤其,伴隨愈發激烈的年底選舉,每一審查步驟都可能被打成藍綠之爭,最後的真相極可能完全消失在混濁的程序中。
台大是全台第一學府,理當有最大的學術氣魄撥開這次抄襲事件疑雲,國發所學生會也發出聲明要求維護該所聲譽。問題是,從二○一八年跨到二○一九年的「卡管」事件,已嚴重傷害了台大人的自由心靈。包括校長管中閔今年放棄尋求連任,許多潔身自好的師生也選擇退卻和噤聲,以與政治保持距離,主要原因,都深知自己的聲望、名譽或專業禁不起政治髒水的潑濺和汙染,只能自求明哲保身。因此,儘管林智堅的論文爭議如此明顯,不少教授卻拒絕擔任審查委員,因為他們承擔不起民進黨的「秋後算帳」。
這並不是在指責台大教授缺乏正義和勇氣,相反的,在「卡管事件」的政治高壓中,人們看到了許多台大教授沉默堅持長達一年,拒絕向貪婪無恥的政治勢力屈服或妥協。事實上,就在必須對林智堅抄襲案進行審查的同時,台大正在進行下任校長的遴選作業。在參選者眾卻缺乏高聲望學者的情況下,台大未來的前景,和論文案真相一樣晦黯不明。
尤其,論文的抄襲認定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只要審委的組成略有差池,審定過程就會變成一場混戰。更糟的是,台大一旦判定林智堅論文抄襲,那麼他的指導教授陳明通刻意放水的責任,勢必要連帶處理。而以陳明通現任國安局長的地位,台大要如何評定陳明通在抄襲案中的角色,恐怕更是一場走鋼索的遊戲;稍一不慎,就會遭到政治全力撲殺。原因很清楚:林智堅既是蔡英文極力提拔的「小英男孩」,在選舉交鋒時刻,民進黨絕不可能手軟;屆時,台大的學術良心再正直,又將如何招架?
相對於台大,中華大學的壓力相對較小,畢竟兩校聲譽和歷史截然不同。儘管如此,並不表示外界會輕忽中華大學對林智堅抄襲案的審查結果,也不表示中華大學可以不顧校譽作出偏頗的認定。近日有民代爆料,林智堅透過幕僚向中華大學下「指導棋」,要求校方如何從法律面、契約面及道德面三方幫林智堅圓謊脫罪。儘管當事人辯稱,相關訊息只是和教授「討論」;但論文已進入審定程序,當事人這種作法若非「教唆」,也是「勾串」了。林智堅若要維護自己清白,能用這種見不得光的手段嗎?
在蔡政府執政下,人民要一個簡單的真相有多困難,由此可見。台大仍未擺脫「卡管」的恐懼陰影,中華大學則是自甘受到擺布;這種時候,改由「機器人」來審定抄襲案,也許還比較迅速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