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經濟/薪資凍漲16年 問題在哪裡?

.聯合報社論..校園反毒,政府別再打假球
.聯合報黑白集.司法變成政治的奴婢
.經濟日報社論.薪資凍漲16年 問題在哪裡?







經濟/薪資凍漲16年 問題在哪裡?


2017-04-02 02:3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亞洲華爾街日報日前登載一篇文章,探究英國是否能夠擺脫「貿易引力」的問題文中利用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預測英國脫歐對英國經濟的影響。這個議題的分析,其實很適合用來分析兩岸間的貿易,以及台灣「薪資倒退」的現象,值得探究。
依照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兩物體間吸引力的大小,和兩者質量的乘績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荷蘭的丁柏根教授(Jan Timbergen)在1962年引用這個定律,提出了「貿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說明國家之間貿易量大小的原因,和經濟體本身大小,以及距離的遠近有密切的關係。之後,這個模型就在國際貿易的實證研究上大行其道。
亞洲華爾街日報引述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一篇引用萬有引力的研究,發現如果英國脫歐、退出歐盟單一市場,再以歐盟的標準貿易協定取代的話,會使英國與歐盟成員國的貿易下滑高達45%這個下滑無法以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語圈國家簽署貿易協定來彌補而倫敦政經學院的一份分析更發現,脫歐後與歐盟之間的新貿易壁壘包括邊境檢查、關稅、不暢通的市場進入等),將導致英國長期的人均收入減少6.3%~9.5%,端視未來具體達成的協定類型可見,英國未能掌握歐盟這個無障礙市場,必須付出極大的經濟代價
依照「貿易引力模型」,若兩個國家的載體都大、距離很近時,貿易量一定很大沒錯,2015年加拿大對美國的出口比重達到總出口的76.7%,而墨西哥更達到81.2%。以此推論,兩岸間的貿易量,如果沒受到政治干擾,應該是很大才對。那麼,到底該有多大呢?這也許需要深入研究。加、墨和美國陸路相鄰,讓貿易更便利,可能難以對比兩岸;但歐盟主體周邊的三個島國英國、愛爾蘭和冰島,對歐盟大陸的貿易量,也許可以提供我們參考:同樣在2015年,英國對歐盟的出口占總量的43.8%,愛爾蘭占53.2%,而冰島更高達73.5%由此可看出經濟體規模愈小時,愈依賴鄰近的巨大市場
極簡化的推論下,由於英國經濟規模遠大於台灣,對歐盟卻還有44%的出口比重,因此不受政治影響的兩岸貿易下,台灣對大陸出口應大於這個比重,故2015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39%,仍屬偏低同年,香港對大陸出口比重為56.3%,而香港經濟規模小於台灣,台灣不應有香港那麼高的比重,因此台灣不受政治干擾下的對陸出口比重應在44%~56%區間之內,顯著高於目前的39%
當然,兩岸間存有政治矛盾和潛在軍事風險,不宜採取完全自由的貿易策略然而,兩岸間貿易障礙愈多,就愈會干擾貿易理論中「比較優勢」的發揮,例如台灣不進口大陸低廉農產品,自行生產就成本高昂。台灣物美價廉的面板、汽車無法自由行銷大陸各地、技術高超的醫美產業無法過海服務對岸同胞、賺取大量人民幣,這些貿易障礙都會拉低台灣的經濟和所得成長,薪資就難和其他沒有政治干擾的國家一般,透過發揮優勢來有效成長。
近來常聽到的說法-薪資16年沒有成長,大約就是在2000年後沒有成長而2000年正是陳水扁總統開始執政、兩岸貿易「寒蟬效應」快速發酵的之時台灣先進的高科技廠商及金融業者無法突破兩岸僵局、發揮優勢前往大陸「淘金」,望著島內滿滿資金和技術卻無法過海獲利,眼睜睜看著韓國企業大舉進攻,台灣薪資難怪會凍漲
我們不敢斬釘截鐵地說,台灣薪資不漲或倒退完全是兩岸關係干擾貿易的結果,但絕對有密切關係。如果放任兩岸關係惡化,可能必須準備好讓薪資倒退更久,「歡喜做,甘願受」,應該沒甚麼好抱怨的吧?

聯合/司法變成政治的奴婢


2017-04-02 02: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太陽花學運」當初占領立法院被控妨害公務等罪的廿二名被告,獲台北地院判決無罪,判決見解,對於「公民不服從」行動具有指標意義。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嗅到了嗎?沒錯,當台北地院判太陽花學運被告全部無罪,人們嗅到的,就是司法向政治投靠的氣味,其味腥臭
這樣的判決,連民進黨都驚奇到不敢叫好,甚至感到忐忑不安,深怕民眾群起傚尤。原先,綠營人士的估計是:法官會作出諸如「拘役」的輕判,然後讓被告易科罰金。如此一來,至少維護了法治尊嚴,又兼顧了這些對民進黨「有功」的人士。
誰料,法官不僅深切體會上意,「深明大義」地將情況各異的廿二人全部無罪開釋,更對所謂的「公民不服從」忙不迭地補上七大後設要件如此一來,不僅是對太陽花的「完全神化」,也是對現行法律的「完全扭曲」,被形容為法官「造法」
本案法官自以為是地旁徵博引,述明「公民不服從」運動來自美國哲學家梭羅當年的抗爭然而,寫下這段文字的法官大概不知道,梭羅是以「接受法律懲處」為前提,來進行其不服從抗爭的吧?如果知道的話,法官怎麼會大膽殺了法律,當成向太陽花獻祭的供品呢?
外界其實不必指控蔡政府對此案作了什麼指示,從判決的邏輯看,如果有什麼「指示」,應該不致判得如此離譜。合理的判斷,本案應該是法官們自己望風行事,捕捉時下政治氣氛、自甘當政治奴婢的結果。川普濫權的禁旅令,一再遭到美國法官擋下駁回;這種事,在台灣應該不會發生吧?
恭喜蔡總統!司法改革尚未出刀,但革命已經成功了

聯合/校園反毒,政府別再打假球


2017-04-02 02: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清泉崗爆發國軍涉毒醜聞,引發社會關注。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清泉崗爆發國軍涉毒醜聞,國防部長馮世寬直指校園尿液篩檢陽性比率是國軍的五十八倍,點出校園毒品氾濫的嚴重性,也說明新兵將毒品帶入軍營的事實蔡總統曾多次向毒品犯罪宣戰,強調「零容忍」,並把校園反毒列為掃毒重點必須正視的是,青少年吸毒問題已危及下一個世代的心志和健康,這是不可輕忽的國安危機
改變真的很難,吸一口毒,離毒卻要花一輩子來戒。」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走到離毒重生的少年身邊,傾聽他們為何染毒,以及戒毒、重生的心路歷程,並檢視毒品防治的政策作為。這場反毒戰爭,既要預防孩子染毒,更要把染毒的孩子拉回來。
根據警政署統計,民國九十四年到一○三年查獲少年沾染二級毒品人數增加三到五成,三級毒品更增加十五倍北市三月執行「封城掃毒」專案,查獲一九五人,其中不少販毒者是透過中輟生將毒品賣進校園,台北市甚至每年都會接獲小學生濫用毒品的通報案例
台灣青少年接觸毒品的年齡,平均在十二歲到十五歲之間,且幾乎沒有城鄉之別原因是,販毒集團的手法非常多樣化,除利用學生在同儕之間販毒,並將毒品摻入香菸、糖果、飲料之中,讓青少年在不知不覺間染上毒癮不僅如此,毒品的嚴重性往往遭到淡化或遮掩,官方數字存在很大的黑數台灣成癮科學會理事長林滄耀認為,每百名學生吸毒,約僅五件會被通報。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徹底革除「打假球」心態,否則,若任由各地機構虛偽造假、欺上瞞下,校園反毒口號喊得再響,也不會有任何效果。
假球之一,許多教育人員存有「通報越少越好」的心態,以致警方與教育單位掌握的學生吸毒人數,落差多達十倍據調查,近兩成青少年最初接觸毒品是在校園,但因教育人員態度消極或辨識能力不足,加上家長過度保護子女不願配合,或者教育人員擔心司法太早介入易使學生被標籤化這些因素均導致前置處理遲緩,後來即越難戒除
假球之二新型毒品不斷冒出,少年周遭唾手可得,軟糖、巧克力、跳跳糖、果凍等零食都有可能是糖衣毒品目前全球新興毒品至少六百種,但我國只公告廿三種,不到百分之四,不足以抵擋毒品洪流。而且,即使公告了新興毒品,但若未列入一、二級毒品,只要持有未超過二十公克,僅能處以罰鍰。毒犯利用此一巧門化整為零販賣,青少年最常使用的K他命就因只列三級毒品,披著「流行」的外衣大行其道。這是法律的缺口
假球之三檢警調追查海洛因、安非他命常有斬獲,但對新興毒品卻有心無力除了販毒通路暢便、政府法規與現況脫節等原因外,檢驗更是一大問題國內缺乏專責新興毒品檢驗單位,法醫所即便有能力篩檢,但人力奇缺,無從建立新興毒品的完整資料庫以供比對。若委託民間機構篩檢,一種成分就要五千到一萬元,而一個檢體通常要驗二百多種成分,不勝負荷。而且,此一領域由於政府無暇顧及,經費往往少得可憐。
假球之四司法部門步調不一,屢有檢警費力查獲毒梟,卻被法官大筆一揮放人檢院不能共體時艱,不僅讓毒販偷笑,也淘空反毒堡壘的基石販毒產銷體系頑強,毒犯再犯率高達七成許多人吸毒五年後,即「升級」成為毒販,這是一個不斷擴大並下墜的深淵。
反毒工作要徹底,必須走出校園,走進社區。政府必須盤整戰力,加速修法,調整少年處遇制度,培養專業志工投入,有效社區動員,擴大青少年人際支持網,善用大數據打擊毒網,公部門齊一腳步,才能消除毒害。看到一個個被毒品摧殘的青少年精神恍惚、精神渙散的模樣,我們能不為這場廿一世紀的「鴉片戰爭」奮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