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區域化逆流而上 美中誰是贏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讓「潰壩危機」之說常態化?
◆  聯合報黑白集╱「許宗力們」能無愧乎?
◆  經濟日報社論/區域化逆流而上 美中誰是贏家







經濟日報社論/區域化逆流而上 美中誰是贏家


2020-06-28 02:00  經濟日報 /   社經濟日報社論


在全球貿易及全球化因新冠疫情遭到重挫之際,中國大陸與東協貿易關係卻逆勢成長,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前五月,東協已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雙方貿易總額達 1.7 兆人民幣,成長4.2%,占中國外貿總值14%。中國與東協的貿易總額自民國105年(2016年)起連年增加,民國108年(2019年)已達 4.43 兆人民幣。同時,東協在民國108年(2019年)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歐盟,緊接著又於今年前五個月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
十年前,中國已是東協最大貿易夥伴,十年後的今天,東協也成了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東協互為彼此的最大貿易夥伴,反映了本地區的經濟動能強勁,如單就今年前五個月而言,正是全球疫情蔓延肆虐的時候,雙邊貿易還能取得 4.2% 正成長,委實來之不易,也說明了本地區疫情防控能力較之世界其他地區表現出色,復工復產速度相對快速。另外,貿易的整合度高也反映了產業的整合度高,兩者又共同意謂者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及經濟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這些現象,在當前全球經濟彌漫消極及不確定的氛圍下彌足珍貴。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連遭挫折與打擊, 民國106年(2017年)美國川普上台達到高峰,加上今年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無論在供給面或需求面都把全球化摧殘得不忍卒睹。可以說,人禍加上天災,從上世紀下半葉以來帶給全人類繁榮與和平的全球化,已被折騰得奄奄一息。就在這個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的未來普遍感到惘然甚至焦慮的時候,中國與東協(10+1)的經貿整合開出了紅盤,釋放出令人欣慰的新信息,當然值得關注。
東協在上世紀民國49年(1960年)代成立之初,是五個創始成員國,後來逐步擴容成現在的十國。一開始,坦白說並不讓人看好,不僅是因為成員國之間,發展程度參差不一,種族、文字、語言、宗教信仰互異,而且在政治立場上也多有各自的選擇與傾向。然而半個世紀發展下來,也已蔚成氣候,可以說明經貿整合不但可以超越諸多歧異,而且,加1確實可以大於2,10個1相加的確可以大過10。相信正是這樣的經驗與邏輯,東協十國從上世紀民國79年(1990年)代開始,就邀請了同屬東亞的三個經濟大國:中國、日本、韓國,分別建構了三個(10+1)機制跟一個(10+3)機制,之後,又在此等基礎上,於民國101年(2012年)倡議進一步擴容,再加入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印度的(10+3+3)機制,又稱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從東協十國,到10+1、10+3到正在發展中的10+6,一路走來,應該說,跟歐盟的發展一樣,都是相當成功的「區域化」典範。
如今,民國109年(2020年),東協與中國的10+1,勢將成為典範中的典範,因為雙方已互為彼此的最大貿易夥伴了。東協人口6.4億,中國大陸人口14億,10+1合起來逾20億,不僅地緣毗鄰,產業結構與資源結構互補,且還有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打通基礎建設瓶頸,更加上中國放低身段,力求與鄰國在南中國海共議「南海行為準則」。10+1的前景是可以樂觀預期的。
至於10+6,即 RCEP,經過長期談判,原本去年即可達成協議並在2020年簽署,但印度卻在最後時刻選擇退出,原因有經濟的,但更多的是政治的。儘管如此,由於發起者東協及區域中最大經濟體中國,態度均十分積極,因此還是極有可能在印度堅持不加入的情況下,在最短期間內建構成一個沒有印度在內的(16-1)RCEP。
全球一盤棋,美中大博弈,可看到美中不僅在貿易、產業、科技、金融、軍事甚至太空等各個方面針鋒相對,鬥智鬥力,甚至在全球化及區域整合上各有傾向與主張。在全球化被美國衝擊得招架無力的情況下,以中國為驅動者的區域化卻逆流而上。全球化與區域化最終誰占上風,在相當程度上也繫於美中兩強最終的氣運。













聯合報黑白集╱「許宗力們」能無愧乎?


2020-06-28 00:0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大法官受理黨產條例釋憲案,婦聯會24日下午聲請大法官許宗力、蔡宗珍、黃瑞明迴避,但2小時內即遭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法官三十日將就黨產釋憲案進行言詞辯論,婦聯會遞狀要求司法院長許宗力、大法官蔡宗珍與黃瑞明迴避,未料不到兩小時即遭駁回,大法官們難得如此罕見的超高效率也惹來非議
政府能否訂定溯及既往的法律侵奪人民團體財產?內政部「強逼」婦聯會轉型政黨、黨產會逕行認定婦聯會近四百億財產屬不當黨產等過程是否違憲?這些無不充滿高度爭議,身為司法最後防線的大法官們做出公平裁量,不僅全民期待,也有益於民主政治良性發展。
然而,許宗力、蔡宗珍多次參與清查及處理黨產相關立法會議並數度公開捍衛黨產條例,黃瑞明則是黨產條例提案人尤美女之夫,有多少人會相信三人並無既定立場?面對未審先輸三票的實質不公,竟連讓當事人陳述聲請迴避理由的機會都予扼殺,如此程序,何來正義
事實上,大法官為追求解釋的公平性,早有主動迴避事例,例如真調會合憲性案,時任司法院正副院長的大法官翁岳生、城仲模即主動迴避,即使全體大法官認為並無必要;當年民進黨亦曾要求大法官彭鳳至迴避審理 NCC 組織法釋憲案,彭鳳至雖是當時準 NCC 委員蘇永欽之妻,卻非法定迴避理由,但她也主動迴避。
大法官該不該迴避?除了法定迴避規定,更重要的是當事大法官如何看待「瓜田李下」對司法公正造成的殺傷力。對比翁岳生、城仲模、彭鳳至的自抑,「許宗力們能無愧乎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讓「潰壩危機」之說常態化?


2020-06-28 00:0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國大陸暴雨已造成廿六個省市一千一百多萬人次受災。(中新社)


中國大陸從六月二日起,天天可見氣象當局對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發布暴雨警示,從暴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幾輪強降雨導致各地洪澇和地質災害。不過,許多人不一定關切端節前暴雨已造成廿六個省市一千一百多萬人次受災的真新聞反而紛傳三峽潰壩危機迫在眼前的假訊息
在極端氣候下,大陸多個流域同時爆發嚴重洪災。近日十餘個省市一百多條河流發生超出警戒線和保證水位的洪水,還有一些中小河流遭遇打破歷史紀錄的洪災;暴雨從四川盆地一路向東,長江流域防汛抗洪進入關鍵階段,「防汛形勢嚴峻」成為常見警語。
大陸水利部六月十一日將超標洪水、水庫失事和山洪災害列為今年重點防範的三大風險。幾天前重慶綦江發生民國40年(一九五一年)有紀錄以來最大洪水,貴州遵義同時間也出現嚴重洪澇,大陸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緊急調度部署應對,要求重點防範山洪地質災害、做好中小水庫安全度汛工作,加強堤壩巡查防守。換言之,強降雨引發洪水,帶來滑坡、土石流,甚至衝擊水庫安全,正是防範重點。
不過,大陸央視和北京青年報一則三峽大壩庫區水位超出防洪限制水位近二公尺」的報導,卻像強降雨般引發網路暴洪,儘管官方出面澄清,專家直斥惡意炒作,仍止不住潰壩之說熱議轉傳;水利部強調的「水庫失事」風險,也儼成「三峽潰壩危機」的佐證。
事實上,大陸九萬八千座水庫中,九萬四千座是小型水庫,一些存在不同程度隱患的小水庫,如何安度洪汛已具風險,面對超標洪水更是重大挑戰。因此,保證各地大小水庫安全,成為重點任務。但把「防範水庫失事」,直接想成安全要求最高並持續監測的「三峽潰壩危機」,恐怕是扯遠了。至於陸媒「超出防洪限制水位」報導引起的疑慮,也是不求甚解。三峽大壩正常蓄水位一七五公尺,為因應洪水,六月初先騰空庫容降到一四五公尺的防洪限制水位」,連日暴雨雖讓水位上漲近二公尺,卻與一七五公尺正常蓄水位還有大段距離
那麼,潰壩風險到底有多高?其實大壩安全,蓄水、運轉後一定會產生潛在變異,只要在原先設計的容許範圍都屬正常,因此關鍵是有效的監測系統,及時掌握壩體受力狀況,只要在容許範圍,基本是安全的。尤其壩體的監測技術幾十年來已有相當進步,根據幾十年的天候、水文的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即可藉由新的智慧安全管理系統,超前偵知、掌握壩體安全,若有任何變數,可即時預為因應;這套智慧安全管理系統在極端氣候加劇下對各國都很重要。
相對於驚悚的潰壩危機,長期累積的滑坡、水體、河床甚至生態破壞,卻常被忽視。三峽大壩強調防洪效益的說法成立,但長時間以人為排砂決定護堤與行水沖刷的平衡,累積的破壞超過臨界點時,護堤邊坡大面積坍垮可能性極高。而河床的變形、失掉原貌可能造成生態系崩解。以前長江自然的行水、輸砂,讓河床底泥自然生成,這樣的環境是水生生物的產房,代代繁衍;但馳名的長江四大家魚如今已絕滅九成,至於刀魚、江豚更是多年未曾在長江產卵了。而過去長江上游輸砂一路哺育河川多樣性生態,一直搬移到崇明島出海口,形成優質漁場如今崇明島東灘退縮,連候鳥棲息都大受影響
生態變化雖然巨大,都還要幾十年時間,今年暴雨卻在短時間致災;受災戶問雨要下到何時?」答案很糟,中國梅雨季後降雨向有七上八下的說法,七月開始,八月結束降雨季節更易,其實也是劇烈天候變化。人類間接製造的極端氣候已成常態,隔幾年總要再現的潰壩危機之說,恐怕也將常態化。但潰壩危機還能澄清,生態的破壞能否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