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我們離亞太理財中心還有多遠?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對彭淮南的秋後算帳,不會太簡化嗎?
◆  聯合報黑白集/最危險而不自知
◆  經濟日報社論/我們離亞太理財中心還有多遠?








經濟日報社論/我們離亞太理財中心還有多遠?


2021-05-01 02:4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我們離亞太理財中心還有多遠?聯合報系資料照


花旗銀行決定出售全球13個國家的消費金融業務,包括台灣在內;但是同時,花旗銀行將會擴大在星港等地的相關業務。此消息一出,在國內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花旗是來台最久規模最大的外資銀行,它放棄台灣的消費金融業務,表示台灣消金市場的規模和前景不被看好。另一方面,金管會想要推動台灣成為亞洲理財中心的規畫,顯然不被外資銀行認同,這對於政府的未來政策方針可以說是投下了反對票。

一般來說,消費金融的業務範圍很廣,包括存放款業務、客戶理財與發行信用卡等。與一些大型銀行動輒數百家分行相比,花旗在台灣只有40多家分行,顯然是無法達到經濟規模效益。這固然與一般民眾存放款喜歡找本土銀行有關,但是也反應台灣的銀行家數太多的緣故。至於在信用卡發行方面,花旗發行的信用卡有200多萬張,顯示其仍然有一定的規模。其實花旗最重要的消費金融資產應該是在於其擁有大量的高端消費者,這些人通常擁有豐沛的金融資產,他們找上花旗協助理財業務,應該也與花旗擁有全球業務有關,因為資金比較方便在國境之間移動。未來花旗要出售這些理財業務,其現有的客戶價值應該會很高;也因此,金管會放話說,未來不論如何出售,這些高端客戶一定不能被帶走。

問題是,台灣是一個自由市場,客戶是否要跟著企業走,或是因此而更換銀行,這純粹是一個經濟選擇,金管會能夠管這麼多嗎?或者說,是不是就是因為金管會干預太多,才會讓金融市場在發展上受限太多,因此失去了競爭力?多年來,我國經濟穩定成長,加上國人的高儲蓄率,因此金融深化的程度也很高。也就是說,國人平均所持有的金融資產高於許多國家,理財市場上有相當的需求,因此我們當然有發展財富管理市場的機會。問題是,政府想要推動亞洲財富管理中心,而我們又有本土市場可以支撐,為什麼一直推動不起來?主要原因不少,比方說,台灣金融市場上的限制很多,包括金融法規和國際金融商品的限制、金融創新不足,以及國際化金融人才不足等。以花旗案例來說,政府應該立即去了解背後原因,是否開放不足,應該如何改善,而不是立即反應說,不准帶走台灣的客戶。這種嚴格限制與管理的心態,可能正是導致外資銀行求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在花旗銀行要出售台灣消金業務的同時,卻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幾個金融中心專心推動高端財富管理業務,包括新加坡、香港、阿聯與倫敦;同時,花旗將在亞洲擴大招聘2,300人,來擴大在亞洲財富管理的業務,以創造更多利潤。換句話說,花旗認為亞洲的財富管理其實仍然有成長空間,只是會集中在幾個地區性的金融中心。

未來不論是本國銀行或其他外資銀行接手花旗銀行留下來的業務,這些業務都會持續留在台灣,但這也就是本土業務的換手而已。另一方面,一個重要外資銀行的抽手,代表台灣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環境不但沒有提升,反而是惡化的。政府應該思考未來如果還想要推動亞太理財中心,或是亞太金融中心,我們應該要有那些具體的作為,來吸引外國資金來台理財,或是至少能把本國資金留在台灣,而不會被外國金融機構帶走?總而言之,一葉知秋,花旗銀行消金業務選擇離開台灣,絕對是一個警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檢討,儘快改善金融環境的自由化,台灣金融市場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聯合報社論/對彭淮南的秋後算帳,不會太簡化嗎?


2021-05-01 03:2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央行前總裁彭淮南日前獲頒清大名譽經濟學博士,被媒體問及此事近期央行前、現任理事聯手寫書《致富的特權》,以「人要有慈悲心」回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最近紛擾不斷。交通部長因火車事故下台,卻扯出行政院長才是阻礙台鐵改造的關鍵;駐日大使天天「助日」,砲口對準自己國家;警界頻頻抓良民,對惡煞則禮遇有加。離譜的還包括,中央銀行幾位現任與前任理事合作著書狂批卸任總裁彭淮南,現任副總裁還寫了推薦序,現任總裁低調的公開信還被拿出來當添柴火。這些都涉及權力與責任的拉鋸,而央行決策則攸關經濟和國力,值得好好討論。

根據這些央行理事兼教授在《致富的特權》一書中的看法,被評為14A總裁且民間聲望頗佳的彭淮南,堪稱當前台灣經濟困境的「首惡」。書中屢屢提到,台灣房價高漲、人才外流、產業升級不力,都跟央行脫不了關係。總結更直指,台灣現今經濟環境,很大部分是由彭淮南的「雙率」政策所塑造。一群專家教授,將台灣廿年經濟以罪無可逭的方式歸咎於一人,歷來罕見。

台灣近廿年房價高漲,低利率或許是因素之一,但很難說是關鍵因素。民國 90 年(二○○一年)陳水扁總統以「拚經濟」為由召開經發會,與會財團動員通過「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修法,使得炒房的稅後利潤大增。此外,台灣土增稅的稅基為公告現值,幾乎不到市價一半。兩個因素加乘,造成買房投資增值的實質稅率不到綜所稅最高稅率的一半。投資客皆知,邊際稅率差異是大家拚命買房炒地的關鍵;何以央行理事見不及此,只會盯著利率說故事?

再談產業升級問題。財經專家都知道,台灣產業升級不力的主因之一,是我們在升級關頭適逢中國經濟起飛的磁吸,許多廠商選擇「到對岸發展舊事業」,進行規模的擴充,而迴避在台灣辛苦的升級轉型。正因如此,才有過去廿年「西進」功過的辯論。不可否認,抑低台幣匯率,可能讓某些低毛利廠商可以苟活;但經濟轉型是一個高度複雜且多面向的工程,要簡化為「很大部分是彭淮南的責任」,那麼台灣這廿年的行政院長經建會主委經濟部長都是裝飾品嗎?國科會科技部長只是點綴嗎?

再看人才外流問題,因素相當複雜。歷年來,中研院發表過「人才宣言」、行政院設有「人才會報」、對岸各省設置類似「工研院」的機構以五倍薪資向台灣挖角、台灣的移民歸化法規不友善、民間捐款不豐以致各大學校務基金不充裕、公務體系法人首長必須公告財產、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民粹人物以「打肥貓」之名抗拒重要科技人才薪資差異化等等,這些都是歷年來輿論認為不利台灣留住人才的因素。然而,著書的理事教授們卻一舉把責任都推給央行總裁。牽拖若此,作者群偏見與主觀,恐不亞於他們所斥責的彭淮南。

央行的政策當然可以檢討彭淮南的決策可以商榷,央行「只准自己收尾盤」的違法操作也極可議。但回顧台灣過去廿年的發展,除經濟環境面對複雜的挑戰,更嚴重受到政治氣候的衝擊。學者用自己狹窄偏頗的推理,把經濟發展長期功過全都記在一個人頭上,恐怕缺乏說服力,至少不像客觀的研究

14A總裁當然不是不能批評,但評論應該就事論事,若把台灣廿年的經濟歸咎於一人、簡化為「雙率」問題,卻對政治人物私心操弄推諉卸責視若無睹,那就顯得褊狹。更何況,批評者無論身為央行理事或學者,都有機會在彭淮南在任時提出反對看法來挑戰他;但當時不作聲,直到他卸任才發動秋後算帳,這就撇清了自己的責任嗎?














聯合報黑白集/最危險而不自知


2021-05-01 03:2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封面,以雷達掃描台灣全島圖像,再加上「全球最危之地」。圖/取自經濟學人網站


台灣難得登上《經濟學人》封面,標題卻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這個形容並非台灣期待的印象,「危險」一詞,恐怕也不是民眾對當前形勢的感受。人們最近更擔心的,是華航機師疫情已擴及飯店校園,還有警察抓良民、禮遇黑道的反胃戲碼。

在本周封面這張以台灣為中心的雷達圖上,台灣海峽上布著一群中共船艦的光點,太平洋的一側則是一群數量相當的美國船艦光點,台灣夾在兩強的敵意中間。《經濟學人》並非灑狗血的國際刊物,它看到台灣的危險,我們自己卻看不到嗎?

這幅景象,人們其實可以想像。但蔡政府全力要大家把美方船艦想成是前來「馳援」,至於台灣要承受的戰禍風險,政府則避而不談。更現實的問題是,在美中兩強相爭中,台灣被雙方當成角力的最前線;蔡政府除期待美軍伸出援手,還有其他避禍或自求多福的戰略嗎?

台灣引以為傲的「護國神山」—台積電等半導體業,一旦因爆發戰事而遭重創,全球電子業也將跟著停擺。這點,是《經濟學人》認為台灣的處境必須積極關注主因

當然,民進黨不難舉出許多例子,辯稱全球多少地方都比台灣危險。問題是,有什麼地方像台灣位於兩大強權爭鋒的火線上?又有誰的護國神山可能一夕變成「懷璧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