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察、高院干預審判 法官當如趙子龍
◆ 川普擴張夢影響台海安全
◆ 更大的民主 公民連署直罷總統
◆ 「川普焦慮症候群」 各國急求解方
◆ 當家不鬧事 避免造成對立及仇恨 賴總統應有的民主素養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檢察、高院干預審判 法官當如趙子龍
2025-01-10 02:38 聯合報/ 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圖/本報資料照
近日高等法院合議庭許永煌、雷淑雯及郭豫珍法官審理高虹安助理費案,認《立法院組織法》有關助理費之規定違憲,停止審理,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勇於捍衛法治的精神,值高度肯定。
筆者不禁想起北高行審理廿七人赴陸工作案,蕭忠仁、林秀圓、李明益三位法官指出:「面對(大陸)統戰,最佳回應之道應係更民主、更開放,藉由更深入的接觸、交流」判內政部敗訴,擲地有聲。
除廿七人敗訴後律師未能協助聲請釋憲令筆者扼腕,若當時法官能進一步依「民主、開放」理由聲請釋憲,挑戰兩岸條例對工作權之箝制,即便大法官不受理或判決合憲,也不影響三名法官以「更民主、更開放」為由作出判決。雖此判決被最高行政法院以「抽象危險」為由廢棄,但北高行之司法勇氣,已為台灣司法書寫重要篇章。
而今柯文哲羈押案,再顯下級法院法官之挑戰。地方法院合議庭原兩度裁定交保,然北檢抗告,使高等法院以柯文哲「有串供之虞」廢棄發回,地院終以「尊重審級制度」裁定羈押,不難見承審法官層層壓力下之無奈。
更令筆者不解係撤銷交保的高等法院審判長謝靜慧,在一○五年抗一○六八號裁定曾言:「在偵查中已依防免勾串之事由,羈押被告,給予檢察官追訴犯罪之便利,檢察官也據此順利釐清犯罪事實而起訴被告,審判中的法官卻仍然幫著檢察官,繼續以有勾串事由羈押被告,不僅有接棒偵查,延續以往遭國人及社會詬病的職權調查主義之司法文化,違反公平法院原則外,更可能是對檢察官偵查不利的一種嘲諷。」卻在柯案改變見解,何令人民信服?
依刑事訴訟「直接審理原則」,羈押與否,應由「親自聆聽、目睹」被告言行舉止的法官為之,始能評估是否有串證、逃亡之虞。因此,承審法官對被告之認識,遠非「隔空書面審理」的上級抗告法院所能替代。
釋字六六五號固認檢察官得對法院停止羈押裁定提抗告,然僅係宣告「檢察官抗告權」不違憲。起訴後高院動輒以有串證之虞撤銷地院交保裁定,豈非干預地院獨立審判?
筆者十九年前《檢察官的品第選擇》一文指出:「下下品者,概有瀆怠執法的檢察官,這些人把『追訴不法』的天職,當作交換上級長官關愛眼神,以便平步青雲的籌碼。」今日檢察官起訴後仍執意羈押柯文哲,不正是為求表現而過度追訴?同理,地方法院法官也不應以「尊重審級制度」為由妥協。畢竟在憲法法官獨立審判鐵衣下,至多僅是「不得升遷」。今解嚴近四十年,法官「抗拒政治」完全可能,面對檢察官濫權抗告或高等法院干預審判,法官更應「秉持良知而奉行」。
筆者認為,地院有兩種作法:
第一,高等法院撤銷原裁定時,至多僅能認「具保責付等替代羈押方式不合法」,而非指示地院應羈押。換言之,地院大可如常山趙子龍,七進七出高院,照舊交保。
其二,地院可參高虹安案法官,停止審理後,依憲法訴訟法規定,以「檢察官於起訴後就具保裁定抗告,高等法院廢棄發回,有違直接審理原則及審判獨立」為由,聲請憲法法庭變更或補充釋字六六五號。
地院法官與高院法官學問並無不同,莫認「官大學問大」,願意捍衛司法獨立、保障人權才是「上上品法官」,若我國法官皆能如高案合議庭般勇於任事,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必能建立起「值得驕傲的法律產業」,法制到法治,以臻良制不遠矣。
川普擴張夢影響台海安全
2025-01-10 02:33 聯合報/ 張瑞雄/全球品牌創新永續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圖/美聯社
即將上任美國總統的川普,最近再次投下震撼彈。他表示,美國可能動用軍事或經濟力量,控制格陵蘭與巴拿馬運河,並提及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的可能性。這些言論迅速在國際間引起熱議與譴責,甚至讓法國外長公開回應,強調歐盟不會容忍任何侵害主權的行為。
這並非川普首次提出類似的擴張想法,早在其首任總統任期內,他便曾試圖購買格陵蘭,當時遭到丹麥政府的強烈拒絕。這一次,川普的言論更為激進,直指不排除以武力或經濟脅迫的方式達成目標,川普長子小唐納更已前往格陵蘭訪問,儘管格陵蘭政府強調純屬私人性質。
川普的這些言論雖然看似荒謬,卻反映出其一貫的政治風格,即透過拋出震撼言論來測試各界反應,進而掌控輿論風向。這種策略或許能在短期內吸引目光,但長期來看,無疑將對國際秩序構成威脅。歷史證明,擴張主義往往伴隨著戰爭與衝突。格陵蘭作為丹麥的自治區,其主權問題並非川普一人能夠決定。丹麥首相已多次強調,格陵蘭的主權不容討價還價。同樣地,巴拿馬政府也重申,巴拿馬運河的主權屬於巴拿馬人民,這是該國長期奮鬥的成果。
川普提到,對於加拿大,他將更多採取「經濟力量」的方式,而非軍事手段。這或許是因為美加之間的經濟聯繫過於緊密,動用武力只會適得其反。但即便是經濟脅迫,也讓加拿大政壇倍感壓力,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的辭職,便被川普視為其政策奏效的結果。這種說法顯然過於片面,杜魯多的辭職實際上是多重內政因素相乘的結果,包括高通膨、移民政策爭議以及一連串的醜聞。川普將杜魯多的辭職歸功於其施壓政策,不僅忽視了加拿大內部的政治現實,也符合其好大喜功的個性。
格陵蘭成為川普覬覦的目標,並非僅僅因為其地理位置,更因其蘊藏著豐富的稀土資源和戰略意義。在全球稀土供應鏈緊張的背景下,格陵蘭成為美中博弈的新戰場;川普希望透過控制格陵蘭,來降低對中國稀土供應的依賴,從而增強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但格陵蘭是一個擁有自主權的自治區,其政府多次表明,格陵蘭的未來應由格陵蘭人民決定。川普若強行推動併吞計畫,只會引發當地民眾的反彈,甚至可能激化北歐地區的緊張局勢。
至於巴拿馬運河自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年)完全移交給巴拿馬政府後,一直是該國的重要資產與象徵。川普質疑卡特總統將運河「送」給巴拿馬的決定,並暗示將重新奪回控制權;這種言論無異於挑釁巴拿馬的主權,並可能對全球貿易帶來嚴重後果。巴拿馬運河做為全球貿易的重要樞紐,每年為巴拿馬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任何有關運河主權的爭議,都將對國際航運產生連鎖反應,影響的不僅是巴拿馬,也包括依賴該運河進行貿易的各國企業。
川普的擴張言論不僅無助於解決當前的國際問題,反而可能加劇全球和台海的緊張局勢。對中國而言,美國可以軍事占領格陵蘭,那中國軍事占領台灣豈不更名正言順?
更大的民主 公民連署直罷總統
2025-01-10 02:36 聯合報/ 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台中市)
賴清德總統。圖/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七個多月來的表現,讓人民看到一頭「五權合一憲政怪獸」的掙扎與挫敗,也讓人民看到總統憲政功能角色的錯亂與失落!
在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領導下,憲法上所明定的最高行政機關行政院,幾乎已失去應有效能,除了不依法律編列預算、延宕預算審議以外,幾無福國利民的法律提案。
同樣的,早已不是國會的監察院,則瀆職懈怠,放任官箴敗壞,更在賴清德主席的策動下,背離憲政分權制衡原則,違反憲法訴訟法規定之協商程序,提出釋憲,想要以違反憲政義理的方式,包攬民主國家國會之調查與行政監督權。
又重大的法律案如立法院提出審議的財劃法、選罷法、揭弊者保護法等,行政院均不召開行政院會議,提出院版草案與立法院討論、協商,更在上述法律案修正或制定後,放任各部會亂放砲,擾亂民心。
賴清德總統也在捉刀幕僚的擺弄下,缺乏憲政頭腦的說出:「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該言論亦被各界批評是把「民主分大小」的奇談怪論!民主向來不分大小,基本上只有間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之分而已。
去年經過全民投票的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難道不就是最大的直接民主展現嗎?人民選出國民黨為國會最大黨,且與民眾黨加總已超過立法院半數以上席次,而未獲得過半數人民票數支持當選總統的賴清德,就任以來,有絲毫尊重這個直接民主產生的國會多數嗎?
賴清德幾乎全忘了,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六月他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未來若當選總統,要結合朝野,推動憲政改革,將台灣改為「內閣偏雙首長制」。他還說,除了行政院長任命一定要立法院同意外,還要讓立委兼任部會首長,避免執政與民意脫節,但他就任總統後,過去的宣示全部跳票。
賴清德如想「匯聚更大的民主力量,展現主權在民的真諦」,那請遵守上述「結合朝野,推動憲政改革」的許諾,立即推動公民可直接連署罷免總統之修憲,以彰顯主權在民的真諦,而不是任行主權在黨、主權在「賴」的邪行。
立委翁曉玲最近指出,《憲法》增修條文只規定一項罷免總統的方法。罷免總統須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之同意後,才能提出。立法委員提案,罷免總統案成立後,還要交由選舉人總額過半數投票表決,實在是有夠間接的不民主!她進一步質疑,總統既可由人民直接選舉,那人民為何不能直接連署提案,行使總統罷免權呢?
相較於對縣市首長、民意代表的罷免,都是人民可直接連署提案,實現真正的直接民權,那罷免總統的提案,實也應比照辦理,不可再任由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可控制的立委提議與同意,而應交由人民直接連署並表決,以展現賴清德所謂的最「大」民主!
「川普焦慮症候群」 各國急求解方
2025-01-10 02:35 聯合報/ 易月/自由作家(台北市)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路透
自從川普當選後,全球均出現了「川普焦慮症候群」。在美國,川普任命許多爭議十足的內閣閣員,包括曾深陷性醜聞的準司法部長蓋茨,曾自稱「腦袋有洞」的準衛生部長羅勃.甘迺迪,政論名嘴出身的準國防部長赫塞斯,自爆曾殺掉愛犬的準國土安全部長諾姆等人。美國人民擔憂,這些內閣人選是否真的有能力領導或保護美國。
川普還揚言上任後,將不計代價執行大規模遣返無證移民的計畫,所以他任命霍曼為「邊境沙皇」,負責管理國家邊境事務。由於霍曼曾執行拆散數千移民孩童與家庭的「零容忍政策」,因此眾多非法移民開始擔憂會遭到無情遣返。
此外,川普還宣布要成立一個全新部門「政府效率部」,請來馬斯克負責改革政府效能,其主要任務就是大砍不必要的公共支出與單位,讓政府更有效能、更「小而美」。此舉必將造成眾多公務人員失業。
在國際上,與美國沾上邊的國家,幾乎也都患上了此焦慮症。因為在國際貿易上,他聲稱要對所有與美國有經貿關係的國家課徵高額關稅。在安全方面,要許多美國的盟友付更多「保護費」。在外交上,他要倡言要以武力收回巴拿馬運河,並收購丹麥所屬的格陵蘭島,並不排除對該島採取軍事行動。他還嗆聲要將鄰居加拿大併入美國,讓加拿大政府非常不爽。
台灣也沒置身事外,許多人也患了此焦慮症,因為我國與美國的關係密切,但不代表川普就會手下留情,因為他在競選期間,就曾兩度直接指控台灣「偷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並要我國負擔巨額的「保護費」。雖然川普許多發言是競選期間的言論,難免會譁眾取寵,但他過去執政大多實現其競選承諾,例如在美國與墨西哥的邊界修建隔離牆、退出巴黎氣候協議、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等。
現在各國政府都急切地尋求解方,希望能治癒「川普焦慮症候群」。我政府也積極尋求與川普溝通的管道,期望能將川普上任後的可能衝擊減至最低。美國人常說「天佑美國」,筆者也希望能「天佑台灣」。
當家不鬧事 避免造成對立及仇恨 賴總統應有的民主素養
2025-01-10 02:29 聯合報/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桃園市)
圖為賴清德總統(中)與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右)。本報資料照片
自由社會一定是一個多元社會;一位具有成熟民主素養的領導人,在面對朝小野大、執政黨意志無法全面貫徹的情勢時,展現的是如何與在野黨溝通、談判,最後某種程度的妥協可能是必要的,這才能確保多元社會的和諧穩定。
賴清德總統執政至今,處理朝小野大的手法暴露了他的民主素養之不足。在野黨在立法院兩度通過不如己意的重大法案時,賴總統除了透過正常憲政程序(行政院覆議,覆議失敗後申請釋憲法)外,一方面鼓勵「青鳥行動」進行抗爭,另一方面指責在野黨「毀憲亂政」,造成朝野對立嚴重、社會敵意螺旋不斷升高。
青鳥行動是體制外抗爭,屬於人民言論自由的表達,是自由社會可以允許的;問題在於:賴總統卻說這才是「真正民主的聲音」,意思是:青鳥的主張是民主、立委的決議是「反民主」,這是什麼樣的民主觀?當代「民主」是由一套體制構成,立法院是最高民意機關、是民主體制的一環,立法院的決議可能不正義,但絕對具有民主的正當性。
如果體制外的聲音才是真民主,這是對「民主」的嚴重誤解;如果是因為體制外的聲音符合己意,所以才是真民主,等於說「賴清德的主張就是民主,反對賴清德就是反民主」,這樣的思維其實比較接近獨裁而不是民主;政治見解不同就是毀憲亂政?賴總統是想要統一思想、定言論於一尊,把自由社會的多元變成一元嗎?
事實上,面對朝小野大,民進黨輸不起就亂扣帽子、謾罵、威脅,完全喪失多元社會對公共議題的理性論述能力,而且不斷羞辱「民主進步」的黨名而不自知。如果從理性的角度思考,讓罷免變難、提高大法官釋憲門檻,反而符合「民主」進步的作法。
讓罷免變難,一點也不是反民主。罷免不是民主的常態,如果民進黨聽從柯建銘的建議,全面罷免國民黨的區域立委,國民黨也「以罷制罷」,可以想像將會付出多少的社會成本。由於民選公職人員都要接受「定期改選」的檢驗,除非特殊狀況,否則用「下次投票」淘汰不適任的政治人物,以避免社會動盪不安、減少財政支出,顯然是一個比較合理的作法。
大法官釋憲門檻提高也是一個民主進步的作法。立法院的決議代表的是多數人民的意見,是「人民作主」最核心的意義,絕對不能等閒視之;因此大法官宣判這樣的法案違憲時,必須相當慎重。所以這次的《憲法訴訟法》修正案提高大法官宣判違憲的人數,傳達的正是這樣的態度;不但沒有毀憲,反而是對「民主」的尊重。如果因為這項修正案及現任的大法官人數不足,造成憲法法庭停擺,所以是毀憲亂政,始作俑者是總統,在當前的局勢下,總統在提名大法官時,應該先進行朝野協商,不能「整碗捧去」,這也是民主的藝術。
賴總統的行政能力也許不成問題,造成今日社會對立和仇恨升溫,癥結在於他不正確的民主認知、以及對不同立場的不寬容態度。所謂「當家不鬧事」指的是,總統最重要的責任是讓人民安居樂業,這裡的「人民」,不只是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也包括民進黨的反對者。因此一個只會鬥爭、絕不妥協、拒絕分享權力的總統,不是民主國家稱職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