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經濟/新經濟模式的四把成功之鑰

.聯合報社論..面對嚴峻經濟,新政府應趨吉避凶
.聯合報黑白集.勇敢ㄟ台灣人
.經濟日報社論.新經濟模式的四把成功之鑰




經濟/新經濟模式的四把成功之鑰


2016-05-23 01: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宣示,要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未來新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台灣的經濟結構轉型;蔡並強調,要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必須從現在起就下定決心,勇敢地走出另外一條路;而這一條路就是打造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也就是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追求永續發展的新經濟模式。
蔡總統上述演說內容,可說定調未來四年新政府的經濟大政方針,核心就是打造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但新模式能否成功,取決於如何走出一條不同於以往的經濟發展之路,這又繫於以下四個關鍵因素:
第一,台灣經濟在全球的定位。過去20多年來,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也是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的資本輸出、生產及技術的提供者,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然而,近年因為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及紅色供應鏈的日益壯大,台灣的功能和角色被逐漸取代,再加上台灣不能參加TPP、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經濟邊緣化危機日益升高。
馬政府秉持「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的思維,積極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但八年來這一套做法顯然有很大侷限,並導致馬政府經濟施政備受質疑。現在,民進黨執政,「從世界走向中國」的思維再次抬頭,蔡總統強調,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強化經濟活力與自主性,積極參與TPP、RCEP等多邊及雙邊自由貿易談判,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
換言之,新政府將重新定位台灣在全球和區域經濟的角色,從側重兩岸合作走向側重國際合作及全球連結。然而,在兩岸關係仍不確定的狀況下,如何具體實踐此一政策方向,是新政府必須跨越的第一個難關。
第二,實踐創新經濟的可行路徑。新經濟模式的核心是「創新」,這也是從經濟供給面切入,來改善經濟結構及資源運用效率,但供給面手段往往曠日廢時,馬政府喊「創新」足足喊了八年,包括:愛台十二建設的六大產業創新走廊;宣示要將台灣從效能驅動經濟變成創新驅動經濟;推動物聯網、生技、綠能等新創產業及眾多青年創業和創新計畫。然而,這些努力卻抵擋不住台灣高科技主力ICT產業一波又一波的危機;基亞、浩鼎案更暴露生技產業發展淪為金錢遊戲;過去熱中綠能產業發展的台積電、聯電、友達等企業龍頭,紛紛放棄努力多年的綠能投資。
新政府要打造創新經濟,大力推動綠能、物聯網、生技、智慧機械和國防產業等「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但馬政府八年做不到的,新政府要能夠做到,就必須提出實踐創新經濟的可行路徑圖,供全民檢驗,爭取支持,才有可能打破既有框架,帶動經濟結構轉型。
第三,如何增加就業及兼顧分配正義。台灣過度依賴代工出口的傳統模式,導致就業大量移到海外,勞工薪資也無法提升。新政府推動五大創新產業,可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也難以打破低薪的惡性循環,因此,蔡總統在演講中特別強調,未來會以出口和內需作為經濟雙引擎,結合企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連結對外貿易和在地經濟。這也凸顯出攸關就業和薪資的內需產業發展是未來重點,也待新政府提出更具體的發展藍圖。
最後,打造新經濟模式不能迴避關鍵的兩岸問題。兩岸關係能否持續和平穩定發展,繫於總統的決心和政治智慧,蔡總統已宣示,「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這是打破兩岸政治僵局一個好的起點。在政治問題之外,未來兩岸經貿發展要何去何從,亦須盡速凝聚社會共識,並作出符合各方期待的最佳決策。

聯合/勇敢ㄟ台灣人


2016-05-23 01: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以「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貫穿全篇,最後更引用《島嶼天光》歌詞「現在是彼一天,勇敢ㄟ台灣人」,頌揚年輕世代在二○一六把國家帶向新方向,歷史會記得這個勇敢的世代。
向「小確幸」時代的年輕人直呼勇敢,是鼓勵也好,感謝也好,恐怕有點小違和。事實上,以台灣目前的處境,年輕世代需要的「清醒」,可能還比「勇敢」多一些。
最近有兩個民調略可反映台灣人的「勇敢」本色。聯合報二月民調,自認是台灣人及傾向獨立的比率都達新高,尤以年輕族群為最;但對台獨的代價,卻僅願接受陸客減少,而不願犧牲外交和經濟,更不願去打仗。
另根據去年十月政大選研中心和美國杜克大學的民調,年輕、泛綠、蔡英文支持者更傾向「鐵桿台獨」;有趣的是,越支持台獨,越相信大陸「不會攻台」,越相信美國會「出兵援助」,也相信台灣人民會「英勇抵抗」。
前一項調查反映了民眾的現實理性取向,後一項調查凸顯了意識形態片面篩選資訊,遮蔽理性思考。
如果九二共識是模糊的傑作,蔡總統則想製造模糊的模糊。中共不滿意這份未完成的答卷,但蔡總統小心翼翼,她未刻意凸顯自己的勇敢。也許,台灣人的勇敢,將表現為和平的堅定維護者與積極溝通者。
蔡英文強調要「解決問題」,勇敢顯然不是唯一的答案。勇敢ㄟ的台灣人,也很需要理性和智慧。

聯合/面對嚴峻經濟,新政府應趨吉避凶


2016-05-23 01: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政府尚未就任即坦言今年經濟成長率「保一」困難,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經濟」的關鍵字更多達廿七次,顯示新政府深知,交出一張合格的經濟成績單,是項嚴峻的挑戰。然而,要如何打破台灣的「悶經濟」,在就職演說中卻未看到解方。
去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僅○.七五%,今年情況仍未見好轉,出口與外銷訂單分別出現連十五衰與連十三衰,是史上最差表現。由於統計基期偏低已持續一年多,新政府上台後,只要不出現如陳水扁廢核四的荒唐作為,台灣經濟要出現大幅下墜的機率不高。但這是我國第三次政黨輪替,也是民進黨首度「完全執政」,民眾對新政府的期待恐怕不僅止於「不要更壞」。
蔡英文上台,在經濟上立即面對了兩大不利因素。首先,北京對新政府採取「觀其行」的態度,兩岸貨貿談判暫停,陸客來台減少,短期內台灣不易再享有兩岸經貿紅利。其次,台灣近年出口表現高度仰賴美國蘋果手機等明星產品,目前蘋果陷入創新瓶頸,台灣外銷也難見起色,上月來自美國的外銷訂單衰退十一.四%,創近十年來最差表現,蘋果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恐不下於對岸。
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宣示,新政府上台後的第一要務,是要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突破台灣經濟的停滯不前。但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並非一蹴可幾,政府喊產業升級已廿餘年,歷經多任總統,都未成功。蔡英文當然也知道這項工程之艱鉅,若不從整體決策思維及民間投資觀念的改造,乃至人才及教育品質的提升下手,轉型恐怕難有寸進。
台灣近年薪資成長停滯,與國內投資不振有極大的關係。民間投資已經連續十五年處於停滯狀態,固定資本形成的年增率從上世紀九○年代的平均八.二一%,一路下滑降至本世紀前十年的一.二%,近五年更降至○.九六%。相對而言,我國今年超額儲蓄率將創廿九年來新高,這顯示,台灣並不缺錢,缺少的是引導投資的意願和投資機會。
蔡總統的對策,是要發展綠能科技、國防產業、生技醫藥、亞洲矽谷和智慧機械等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作為經濟轉型的旗艦計畫,藉以引進投資活水。但產業界質疑這五大計畫涵蓋面太窄:疑慮之一,是台灣現有的產業鏈、人才供應能否成功推動這五大計畫;疑慮之二是,這五大計畫皆非短期內可見到成果,未必能有效驅走當前的經濟寒流。
衡酌整體內外情勢,新政府的經濟政策必須注意「趨吉避凶」的原則,不可孤注一擲。第一,蔡政府即使無法像馬政府時代一樣維持良好的兩岸關係,也不可以認為兩岸經貿是可以忽視或輕易拋卻的環節。畢竟,兩岸經貿占我國經濟比重極為可觀,若任意擱置貨貿、服貿談判,卻寄希望於未可知的TPP和RCEP,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經濟可能轉型未遂即掉落深淵。
第二,推動產業升級不能僅局限於五大創新計畫,而應落實在已具實力的各項產業上,才能收促進投資效益之功。扁政府時代夸夸其談的「兩兆雙星」計畫,傾政府之力扶植面板與記憶體產業,結果反而造成業界投資過剩而互相廝殺,最後鎩羽而歸,政策誤導的殷鑑不可或忘。
第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強調環境永續、國土規畫、區域均衡的追求,是正確的方向,但必須拿捏衡平原則,不可偏廢。蔡英文宣示從二○一八年起核電廠要陸續除役,但另一方面,民進黨執政縣市反對燃煤電廠繼續運轉,在綠能開發進展缺乏下,國內供電能否保持穩定,令人憂慮。
要想在凶險的情勢下追求台灣經濟突圍,新政府能犯錯的空間不多。新閣要利用有限的資源,在有限的時間內繳出拚經濟的成績單,既點燃投資的火種,又避免誤踩雷區,必須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