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新冠科技商機 台灣要跟上

◆  放手吧!紓困防弊心別太重
◆  滾動檢討過長 德政反惹民怨
◆  中職開放入場 紓困球迷心靈
◆  漫畫/人民肯定的不是閣揆
◆  畫中有話/防疫新生活運動
◆  校園口罩鬆綁 教部要表態
◆  中央協調地方、產業攜手部落 讓火箭順利升空吧
◆  兒女「平安健康」 母親最好禮物
◆  母親節 向上一代媽媽致敬
◆  聯合筆記/新冠科技商機 台灣要跟上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新冠科技商機 台灣要跟上


2020-05-09 00:02 聯合報 /   蔡佩芳
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右)擔憂醫院病床不夠,盼新冠肺炎確診的非重症者入住「防疫旅館」,還安排機器人在防疫旅館提供服務。圖為5月1日在東京都墨田區的APA飯店。 (中央社)


新冠疫情全球延燒,重新催動機器人需求。為防止感染,非接觸需求高漲,機器人在遠距運送、輔助醫療體系的用途受到矚目。美、中、日看到這波需求,加快實用化腳步。搭載人工智慧(AI)變得更聰明的機器人,或將很快成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部分。日本媒體更出現「新冠科技Corona Tech)」一詞。

新冠科技成為新商業焦點,被第一波疫情衝擊的中國大陸最快反應過來。以新冠疫情為契機,機器人以不接觸人的方式,快速擴大各領域提供服務。在武漢、北京等大都市,電子商務巨頭京東、百度投入許多無人搬運機器人,肩負起醫療機構內物資運送的任務,武漢第九醫院內,機器人負擔七成搬運任務。

中國各地也出現無人餐廳,由機器人負責上菜。在武漢,烹飪機器人已登場亮相,只要事先準備好食材,機器人可在十五分鐘內完成卅六人份料理。不受歡迎而一度被棄置的無人便利商店,也因新冠復活,家數正在增加。據稱,中國商界甚至舉辦新冠科技如何行銷海外研討會,以疫情危機作契機,進一步向全球推廣中國最新技術。

在美國,機器人運用也隨疫情擴大,許多州發布外出限制,過去一個月,小型送餐機器人、無人車配送食物,受到好評,食材線上購物業者與無人車物流業者合作,非常活躍。

身為機器人大國的日本警鈴大作,慎防在競爭中落後。研發企業 ZMP 迅速為五月上市的警衛機器人「PATORO」追加消毒噴灑功能。PATORO原本設計是用於商場、醫院、倉庫等警衛任務,新功能透過鏡頭與傳感器定位,能邊行走邊噴灑消毒液,並結合遠端監控,針對扶手、電梯等重點區域加強消毒。其他業者也接到歐洲等地詢問,能否在現有遠端機器人追加用於除菌消毒功能。

為解決勞動力缺口,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日本研究機構富士經濟在新冠疫情前作的市場預測,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將逾四兆五千億日圓。新冠危機預料將加速翻轉人類生活方式。服務型機器人登場,仰賴 AI、5G等產業技術推升。

台灣是全球 IT 產業重鎮,但在機器人產業擁有技術卻缺乏應用的困境,仍待突破。政府紓困振興要超前部署,不能不看到後新冠的社會變化。









母親節 向上一代媽媽致敬


2020-05-09 00:29 聯合報 /   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副教授(台南市)
台劇「俗女養成記」去年收視不俗。 圖/華視提供


每年母親節前後,我都很忙。五月的課排很多,又要做研究,帶學生臨床,幾乎沒時間回家幫媽媽過母親節。這幾年,母親也總是體恤我,有時會早一兩個禮拜來台南,帶做好的菜給我,還幫我整理家裡;讓我帶她出去吃頓好料,並開心接下我準備的紅包,提早慶祝她生日和節日。

說到家庭與工作時的辛苦,比起上一代母親,我們當媽的似乎相對較輕鬆。

上一代母親,除了工作之外,也要照顧家裡大大小小。記得那時候,母親在繁忙時常工作到深夜,還要抽空煮三餐、洗衣服。年節要回婆家,還要背負生男壓力。媽媽說她在生哥哥時,阿嬤直說:好佳在!生下我則說:也好。

去年,有部連續劇「俗女養成記」在網路引起熱議,趁著重播看了一下,內容讓我們五六年級的熟女又哭又笑。我沒時間追整部戲,但利用空閒時讀完整本書。書內容沒有電視劇那麼好笑,卻更發人深省。感謝作者記錄下媽媽、阿嬤那一代的歷史,讓我們這些做女兒的,更能體會上一代媽媽的辛勞。

相信許多五六年級女生,也都經歷過那個年代,爸媽勤儉持家,我們也「用力乖」讓他們高興。那個年代重男輕女,女生若是長得比較高,往往會被說「豬不肥、肥到狗」。同樣感冒生病,弟弟可以帶出去遊覽,我則被留在家休息,當時心裡非常不平衡,長大才知道母親要帶一個病兒出門的辛苦,何況是兩個?

出社會後,和媽媽成為無話不談的閨密,因為我們都是家中唯一女兒。媽媽是我的良師益友,不論工作生活遇到困難,打電話給媽媽總會得到有效建議。母親有時會說一兩句俗語提醒我們生活道理。

譬如說,我抱怨工作賺錢辛苦、花錢卻很容易時,她會說:「吃、賭、替(玩樂),打算第一」。遇到颱風菜價貴,會說:「人養人,一支骨,天養人,肥滋滋」。提醒我們靠別人沒有用,但若是老天風調雨順,人們輕鬆耕作就豐衣足食。

最近遇上新冠疫情,全球經濟大衝擊,母親南下總會帶上幾包排隊領的口罩及自製口罩,不忘提醒要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地球就像人類母親,唯有善待祂,老天才會眷顧你。

上一代母親,台灣正處於追求經濟發展的年代,大家都勤勉工作,簡樸過日;現在即使經濟比較寬裕,大多也捨不得花太多錢在自己身上;她們有些雖然沒有受太高的教育,卻是輔佐男性撐起台灣經濟的重要後盾。母親要求的其實不多,只要全家人健康平安就足夠了。母親節前夕,不要忘記媽媽在家中等你,記得回家陪她吃個飯、或是打個電話,表達對她深深的感謝。











兒女「平安健康」 母親最好禮物


2020-05-09 00:36 聯合報 /   洪太/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母親節將屆,嘉義市府向市農會花卉產銷班購買三萬四千株康乃馨。 記者李承穎/攝影


前些日子她打來電話,哭訴家庭帶給她的傷痛;父母離異,母親不想要她,因此,她得了憂鬱症想要結束生命

這一個十幾年前在我學校讀過一年的孩子,竟用通訊軟體找我傾訴心事,我傾聽並且試圖鼓勵她要好好活下去;但是她似不領情,不過我還是天天打電話,並且強調若找不到她,我會立即報警。

打電話給她父親,他無奈與無力地說:「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也覺得抱歉,但想孩子長大應能理解,沒想到孩子竟一再自殺傷害自己,也間接傷害他,「我報警好多次,半夜也接到通知孩子尋短電話,我送她去就醫,也找心理諮商師,她總說沒用;我要她回來跟我一起生活,她不願意」,那父親停頓了一下說「我知道我女兒生病了,我甚至不曉得該怎麼跟她說話。」

這個父親的為難,我可以想見,因為當我鼓勵她,她說是這代表不理解和道德感的制式反應;當我說她想法錯誤,她便認為我不關心她,不認同即代表不愛她。連我這只擔任過她一年校長的人都甚為困擾,何況是她父親。

昨晚她傳簡訊並在臉書上告別,我慌忙著報警,也趕緊打電話給她父親;他卻異常冷靜、無奈,還好沒多久,那孩子傳簡訊給他,說校長幫忙報警處理了。我慶幸她沒事!

晚上十點,女兒打電話回來,問我有沒有想要的東西,我說甚麼都不缺,只要他們健康讓我安心,就是最好的禮物;然後我說起剛剛處理完的事情,女兒提醒我要懂得適度抽離,不要陷得太深。

想想一個孩子生病了,旁人幫忙後可抽離,但做父母卻永遠無法;我想到那父親,或許他錯了,或許他女兒的病,部分原因真是與家庭不完整有關,或許…或許…。有太多或許,但容或現在努力修復,他也永遠抽離不了。

除了他,還有多少父母因孩子生病了、行為偏差了…陷在鎮日擔憂恐懼中;又有多少父母,因為孩子被殺害或是其他原因離開人世,得陷在永遠失去孩子的悲傷痛楚中。

母親節將至,孩子請保重,不要再說:我的事我自己處理、我自己負責之類的話;父母是永遠抽離不了的;要讓父母快樂,就送一份禮物叫「平安健康」吧!











中央協調地方、產業攜手部落 讓火箭順利升空吧


2020-05-09 00:40 聯合報 /   陳劍賢/東縣體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東市)
國造飛鼠一號火箭日前試射發現系統訊號異常,最後終止發射,隨後將燃料施放到空氣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針對晉陞公司火箭發射場地議題,先遭當地原住民反彈、基地地目不符等問題受阻日前聯合報報導,主導太空計畫的科技部又以火箭會成為運輸工具為由,打算推給交通部

上世紀末,政府行政已從科層官僚轉型企業化公共管理,以顧客至上精神,服務民眾但從南田火箭發射場案,各部會似乎皆在「踢足球」,中央一籌莫展,任由晉陞如無頭蒼蠅般,地方政府無法可循,只有罰款斷電,亦束手無策;顯見政府失能,制度僵化,防弊重於興利

審視現況,建議行政院早日召開跨部會協調,確定主管部會後積極訂定相關管理法令,俾供業者遵循,再由地方政府審核後決定是否同意變更地目及基地興建,最終決定是否准予發射。

另外,南田部落建造發射場地,屬原住民保留地,應經部落會議同意後興建,不宜取巧邀請地主入股,免受原基法規範,晉陞公司切莫因投入新科技就可衝撞法令

太空產業是相當有潛力的新興產業,適值國發會大力推動地方創生筆者亦建議晉陞循該管道經由達仁鄉公所申請火箭基地,程序合法,合乎環保及土地使用規範,千萬不要呷緊弄破碗,弄巧成拙。









校園口罩鬆綁 教部要表態


2020-05-09 00:47 聯合報 /   李嘉賢/國小教師(嘉義市)
連續數天逾30度高溫,中小學生上課要戴口罩、又不能開冷氣,教室有如悶燒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雖然新冠疫情有趨緩態勢,但是對中小學進校園師生要戴口罩一事,教育部遲未表態,是否要鬆綁,讓師生都苦不堪言。

立夏剛過,南部地區連續飆出卅幾度高溫。以學生來說,連日高溫,坐在教室裡都覺得悶熱了;有的縣市先前規定上體育課也必須戴口罩,可想而知,那是多麼不人性規定。至於就體育老師立場來說,如果體育課不讓學生拿下口罩,學生身體出了差池,老師得扛責任;倘若讓學生拿下口罩,學生因而感染了,仍是體育老師得負責。簡直讓體育老師成了豬八戒,裡外都不是人了!

一般教師也好不到哪裡去,頂著高溫在課堂裡戴著口罩上課,就得不斷提高音量,如此才能讓學生聽得清楚,但這樣提高音量上課方式,除極為耗力,也可能喘不過氣來;時間一久,教師情緒也會跟著有所起伏,甚至變得較易發怒,師生衝突就容易引爆。

目前尚處五月上旬,狀況已如此,本年度的學期要到七月中旬才告一段落,如果為了保持通風,冷氣不能用,那麼對於口罩使用的鬆綁,或者多點彈性,教育部該有點擔當,出面表達立場,不要躲在背後當藏鏡人,讓學校來扛這個沉重的十字架。











畫中有話/防疫新生活運動


2020-05-09 00:50 聯合報 /   圖與文/陳柏亨


新冠疫情影響生活方方面面,疫情控制下,為使民生及產業逐步恢復正常運作,指揮中心鼓勵民眾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

傳統市場入口,仍高掛紅色布條,提醒民眾切勿掉以輕心,日常生活中仍應沉著戴好口罩,以免病毒有可趁之機。

另一方面,民眾關心自己能否紓困。疫情期間許多產業或企業受創,政府發錢紓困,但對不同族群價碼卻大相逕庭,讓民眾不滿直呼「政府講的大氣、申請起來很小氣」,反傷政府公信力。











中職開放入場 紓困球迷心靈


2020-05-09 00:09 聯合報 /   馬鈺龍/台灣體大運動資訊與傳播系助理教授
中華職棒領先全球本季首度開放球迷進場,富邦悍將新莊主場為保持球迷間適當距離,採取梅花座方式入座,久未入場的球迷興奮地為場上球員加油。 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華職棒昨天終於「解封」,等了七個多月,球迷終於走進觀眾席,取代冷冰冰的人型立牌。在新冠肺炎嚴竣疫情下,中職今年球季依然開打,成為全球典範,藉由海外直播在國際間炒熱中職的「熱度」。昨天兩場賽事,雖然只各開放一千位球迷進場,但終究克服疫情管制,再為中職增加人氣,讓比賽有了「溫度」。

任何體育競賽,都需要觀眾投入,選手在球迷進場支持下,才能將球技發揮得淋漓盡致。昨天兩場「全球唯一有觀眾的職棒賽」,再度吸引全球體壇的目光;暫不論中職的比賽水準,落在何種層級,能開打又有觀眾,已經讓其它還處在嚴竣疫情威脅國家球迷,羨慕不已。

每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零確診」,的確振奮人心;但是,運動場上不能天天「零觀眾」,只看運動員唱獨角戲。在追求「零確診」的目標之下,運動迷更想要的是毫無負擔地進場看比賽,回歸運動競賽的本質。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台灣就有很多本土比賽採取「閉門」方式舉行,國際賽更是全面停擺。國際上,還有很多比賽無法正常展開,NBA球季未了,MLB新球季尚未敲鑼,連東京奧運都被迫延期。

台灣的防疫成效,讓選手們幸運地可以在場上拚搏,但看台上卻空無觀眾,儘管比賽過程透過媒體轉播,傳到觀眾端的載具,但終究少了維繫球迷與歡眾的「溫度」,科技始終無法為心靈「紓困」。

梅花座、實名制、戴口罩、每場只開放一千名觀眾,加上場內禁食只能飲水,種種限制已經顛覆在健康承平時期的看球文化,也引起不少球迷覺得限制過於嚴苛,但中職還是勇敢跨出這一步,用運動競賽彰顯台灣的防疫成就,再次讓國際社會聚焦台灣。

能開放球迷進場,就代表台灣對新冠肺炎疫情管控,已經趨於穩定;接下來,球迷期待的是,盡快回到以往的生活,不受限制地觀賞自己喜愛的比賽,不必擔心受到病毒感染。根據社會促進效應理論實證,選手們如能得到看台上觀眾的支持,更能激發他們在場上的表現。選手與觀眾是構成精采運動競賽的兩大重要元素,實施閉門比賽的權宜之計過後,總得回到常規。

中華職棒聯盟最想要的,是看見球迷走進球場,在看台上盡情吶喊,只要疫情退散,人氣回流,看台上就充滿熱情的「溫度」。中職如此,其他賽事也如此。在職棒擔任「領頭羊」之下,期待台灣體壇能早日尋回活力,讓球迷的心靈早日獲得「紓困」,選手們有了觀眾的加持,都能繳出亮麗表現。











滾動檢討過長 德政反惹民怨


2020-05-09 00:23 聯合報 /   李峰年/大學生(雲縣虎尾)
新北市府送紓困申請到衛福部,一度遭拒收。 記者江婉儀/攝影


政府透過紓困安撫人民不安,行政院也透過直播記者會說明紓困政策,這與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羅斯福總統爐邊談話相似

但這次的「萬元之亂」,政府似乎與民心落差很大。紓困政策雖出於美意,但敗在倉促上路,且朝令夕改。民眾不一定有時間注意記者會內容,即使得知,也不一定能清楚了解,當今「萬元之亂」不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政策剛推出當然不可能盡善盡美,但「過長」滾動式的政策檢討,除增加政府成本外,更不能安定民心,德政失去了最初期待的效果,反而引發民怨。

政策宣傳,除要精準表達,更要讓民眾聽得懂,不能只是單向宣傳雙向溝通效果才能得民心。過去政府推新政策,常因宣傳與溝通效果不佳,遭到誤解累積民怨;政府除在內部行政溝通上要順暢有共識外,別忘了,政策是執行在人民身上,「人民的心,政府最該懂!」











放手吧!紓困防弊心別太重


2020-05-09 00:19 聯合報 /   陳欽興/國中退休校長(新北市)
行政院擴大紓困方案申請人潮不斷,有民眾拿著表格跑到公園內蹲坐填寫,希望能順利領到紓困金。 記者潘俊宏/攝影


政府防疫績效卓著,疫情漸緩,接下來是紓困及振興方案,卻未見超前部署;各項計畫似乎都看不到SOP。就以近日發放一萬元紓困金為例,首長、立委看不懂計算模式,地方公所基層人員也「霧煞煞」,申請鄉民就更不用說了。簡單一句話,就是防弊心太重怕人冒領,也怕被人誤為政府濫發」。

其實,為政之道,在一個「簡」字,不擾民,不刁民。雖有一、二不守約定者,但也不要把百分之九十八的善良百姓以「壞人」看待。浪費龐大的行政資源,堵、堵、堵,防弊到百分百、無漏網才放心,藉此彰顯政府「德政」,有必要嗎?

其次,方案再多,紓困及振興對象,更加不可能百分之百周全,也不可能達到完全公平原則;比較來,比較去,就是會有人覺得不公平。政府不必考慮是否排富。想想看,有錢大富,如郭董、小富如院長、部長、立委者,會去領這區區數千元嗎?政府給得乾脆,受者捐贈或不去領者,自然多起來,慈善公益團體或也能沾點福氣

政府各項施政措施,著重經濟效益,花每個錢都要經過效益分析,那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但,缺錢的人總是會「計較」,先選擇救命、救急的事,善用這筆錢;這是不缺錢的人不能體會的。

請施政者謹記施人慎勿念這句話,除了不要老是將「德政」掛在嘴邊外,也不要再去管人家怎麼花。是去救急、或是去存起來,還是去促進經濟,給政府帶來執政績效;就任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