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433/web/◆ 聯合報社論/宛如民進黨側翼,中選會何止濫權失職
◆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不對症」下藥法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沒死 只是大改版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沒死 只是大改版
2022-12-12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首部機台進廠典禮,致詞時感慨地說:「全球化幾乎已經死亡,自由貿易也幾乎消失。」 (取自紐約時報網站)
發言一向謹慎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選擇在慶祝台積電美國新廠上機里程碑的典禮上,說出「全球化瀕死、自由貿易消失」近乎祭文的觀察,不但聳動而且突兀,當然引發關注。
表面上,全球化及自由化似乎還在運作如常,並未接近死亡。即便是站在大國戰略對抗浪頭上的半導體,台灣晶圓代工企業仍在繼續為美、中、日、歐客戶在台灣生產封裝,且因為各國繼續遵守 WTO 資通訊協定的義務,所以出口基本都是零關稅。台灣的電子十雄繼續在中國大陸,將來自台灣的半導體晶片及零組件,裝進美國、中國企業的手機筆電裡,出口全球一樣免付關稅;可見全球供應鏈依舊在運作,自由貿易也在持續消除關稅障礙。作為大國戰略競爭主戰場的半導體、電子業都如此,其他從機械、紡織到家電家具等離風暴更遠的產業似乎變動更小。
事實上,貿易戰開打四年後,民國一一O年(2021年)美國對中國出口超過 1,500 億美元,較民國一O九年(2020年)還增加了21.4%;由中國進口更高達 5,000 億美元,增長16.5%。此外,張忠謀意有所指的對象,從貿易戰、鋼鋁稅,到晶片法及電動車與電池補貼,確實部分已經被 WTO 判定違反規則(制裁關稅及鋼鋁稅),部分被各國挑戰有違規嫌疑。但同時間也可看出美國在設計政策時,仍有嘗試從既有規則中找出解釋空間的痕跡。
那麼張忠謀在悼念什麼?若從過去40年半導體乃至於台灣整體產業發展的脈絡來看,有幾個讓台灣成功轉型甚至成為全球化冠軍的元素無疑在凋零中。第一是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過去40年全球化及經貿自由化能被世界多數國家接受成為經濟運作準則的關鍵,在於藉由「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讓貿易、投資、科技、資本及人才的流動方向,由市場按經濟法則決定;只要符合規則,各國政治外交立場的差異不會形成對經貿及科技往來的限制。在此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未限制中國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台灣邦交國少無礙於加入 WTO,也無礙於全世界半導體集中在新竹生產。如今情勢轉變,未來數十年,政治決定經濟、經濟影響政治會成為主流,立場制度不同者減少往來依賴,政治外交價值接近(Like-minded)、盟友間經濟安全與韌性的維繫,都成為選擇供應鏈據點的考量。
第二,未來世界不再是平的。「世界是平的」在描述隨著全球化及自由化發展下,各國設立的人為障礙逐漸消失,國家及企業都各憑本事,由經濟比較優勢法則(Comparative advantage)決定勝負的架構。過去五年,高科技沿著政治重劃界線的趨勢越發清晰,不同集團間再度出現障礙,同時貿易、投資及供應鏈布局也要顧及沒有比較優勢的盟友。未來數十年,全球經貿的起伏障礙會不斷出現。
台積電及供應夥伴赴美投資,與過去全球化及自由化下的法則不相容,卻完全符合「政治決定經濟、世界不再是平的」這個改變,可能也是張創辦人感嘆的由來。
人類歷史中,開放與封閉的興衰原本就有更迭起伏,可見二者都是「人造」而非永恆不變的秩序。然而目前觀察,「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化及自由化秩序並未完全崩解,雖然面對來自大國競爭造成的調整、改版甚至侵蝕的壓力,迄今仍是全球多數經貿關係運作的基本法則。在多數國家甚至美中二強,都還有意維持將這種基調做為底線的情況下,未來世界極可能會繼續背離張創辦人(以及台灣)成功的歷史經驗,但全球化可能未死,只是大改版。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不對症」下藥法
2022-12-12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開砲,黨內敗選檢討沒重點,行政院長蘇貞昌(右2)今表示,相關檢討應進行也尊重,應做的,政府內部自有檢討。記者賴香珊/攝影
波波漫畫
民進黨敗選後首波檢討,針對的是「地方黨部」責任。綠委劉世芳砲轟,根本沒看到重點,這難道是黨中央刻意低調?檢討小組召集人鄭文燦則稱,大家都「暢所欲言」,對輔選和執政表現都有徹底檢討。看來,劉世芳的怒火是真的,但她的要求恐怕也是辦不到的。
鄭文燦正處於輔選失敗及學位被撤的雙漩渦中,由他負責檢討敗選,根本是理不直氣不壯。何況,他若如傳聞所言已接受蘇貞昌徵詢,即將「接任副閣揆」,那麼,他難道能檢討蔡政府中央執政失利的責任?如此一來,他只好「往下檢討」,反省地方黨部的責任,不然還能怎樣?
事實上,這也是蔡英文在敗選之夜就定下的基調。那夜,她說「中央執政很努力」,但「地方深耕及人才養成不足」;第一時間就把責任推給地方。但民進黨這次大敗,分明是中央執政挑起民怨,導致「討厭民進黨」風潮再起,才會輸得那麼徹底,與地方何干?問題是,在蔡英文「穩定政局」的軍令下,府院黨中央的責任都不能檢討,那就只好做做樣子談點皮毛給外面看吧!
民進黨很流行「不對症」下藥。例如,輸陸農漁產品被禁,就檢討對岸打壓;被指「黑金治國」,便說要修法擴大排黑條款,卻不處理中常委黃承國的問題。假瞎子摸象便是如此,知道要故意略過重點。
聯合報社論/宛如民進黨側翼,中選會何止濫權失職
2022-12-1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選會主委李進勇。記者邱德祥/攝影
國民黨屏東縣長候選人蘇清泉質疑開票不公,但向法院聲請證據保全及驗票均遭駁回;中選會更早就聲明開票正確,但網路流傳「唱票不亮票」視頻,卻打臉選務公正的辯詞。事實上,除了沒收確診者投票權、開票亂象外,接下來的立委分散補選操作,中選會的諸多作為都被質疑有政治考量,不僅失去選務機關應有的公正、公平角色,更是台灣民主一大汙點。
中選會沒收確診者投票權早被質疑違憲,選前各方就疾呼中選會應思考解決之道,甚至提出各種建議方案。但中選會與疫情指揮中心只是一再跳針式回應,宣稱依法辦理選務,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確診者無法出門。指揮官王必勝還辯稱不是不讓確診者投票,是確診者無法出門。玩弄文字遊戲,侮辱選民智商。
對於中選會沒收確診者投票權,兼任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的監察院長陳菊選前回應人權團體質疑時,也說「行政部門應該更及早因應確診者投票問題,若有困難也應向大眾說明」。選後兩位監察委員紀惠容、葉大華已表示要申請自動調查。
疫情限制人民生活近三年,對民眾投票權可能的影響,中選會本該「超前部署」規畫因應,確保確診者投票權,但中選會對該盡的責任遲無準備。接下來還有嘉義市長選舉及立委補選,在民進黨歷經縣市長選舉慘敗後,中選會如今說政策如有調整,會滾動檢討。
但嘉義市長選舉和台北、南投立委分散補選的日程,卻有刻意提供輪流複製「全黨打一人」的機會之嫌。尤其台北市第三選區立委席次因蔣萬安在競選市長期間請辭,需要補選,中選會在第一時間作出極具政治性的行動,不僅在收到蔣萬安請辭立委公文時,主動對外發布立院公文圖檔,更以超高效率,收文後兩天就開委員會,決定在明年一月八日補選投票,連登記補選日期都趕在縣市長選舉結束後三天就開始,諸多不尋常作為,都讓中選會宛如民進黨側翼。
過去幾年中選會最常做的事,是屢屢以假訊息之名,把批評選務者移送法辦,案件量之大,早已引發不少執法人員詬病,尤其許多被中選會移送案件,根本是攸關言論自由的評論,與假訊息沾不上邊。面對應盡的職責,只會推託;面對批評,只會恫嚇民眾;這樣的中選會,要彰顯什麼台灣民主價值?
確保選舉與選務的公正、公平、透明,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礎,也是中選會的核心任務,但蔡政府任內兩次全國性地方選舉的選務都出嚴重狀況。四年前的年九合一大選綁公投,發生史上首次邊開票、邊投票的選務亂象,加上開票開到深夜,被形容是台灣選舉史上最亂的一次選舉。當時的中選會主委陳英鈐在開票結束後隔天道歉請辭。
今年選舉前,各方早就質疑沒收確診者投票權違憲濫權,中選會與指揮中心卻始終沒有任何作為。選後監委申請自動調查,衛福部雖說會與中選會「一起面對」,卻特別強調,「不能出去為什麼就不能投票」,這部分屬於中選會職權範圍;等於把責任全推給中選會。
民進黨敗選檢討,除了不敢究責蔡英文總統,民主基礎的破壞、民主價值的淪喪,恐怕都是檢討的死角,中選會當然不在民進黨檢討範圍內,也許還是可以記上在狂瀾中力保民進黨選票、捍衛屏東政權有功。但選務公正是確保民主制度運作的基石,如果選務一再被質疑,行政部門任意沒收人民憲法權利,甚至連選舉時程規畫都充滿政治算計,不只中選會喪失公信力,更會葬送台灣的民主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