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聯合筆記/彈劾川普?談何容易

.司改 全面公開判決不同意見
.辭職負責 楊校長,現在是好時機
.聯合筆記/彈劾川普?談何容易
.去蔣轉型? 呈現真歷史才是正義
.名為中正紀念堂轉型 實為內耗
.蔣公公仔賺外匯 怎是威權?
.論過不談功 去蔣心態可議
.發票增開獎少了 阿嬤早餐也沒了
.瞎子摸象選主席 黨員怎有參與熱情
.送師培生到偏鄉…這洞越補越大









聯合筆記/彈劾川普?談何容易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郭崇倫

川普會不會被彈劾?現在是熱門話題。有歷史學家預言,川普就任兩百天內就會遭到彈劾下台,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短命的總統;也有人舉最近的民調,稱支持彈劾川普的美國人自卅五%增加到四十六%,下台的日子不遠。
但是最大障礙在國會,美國總統要被彈劾,必須由眾議院多數通過彈劾案,送交參議院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可是現在共和黨在眾議院占五十五%,在參議院也有五十二票多數
有一種說法似是而非:上任滿月的川普,是有民調以來新任總統最低的,施政滿意度僅卅九%,不滿意他的人達五十六%,民調未來只會不斷往下,共和黨如果不想被他拖入政治深淵,必須趁早擺脫他,等到四年總統大選已經太遲,必須提早至二○一八年期中選舉前。
但同一民調也顯示,雖然民主黨人對他的支持度只有八%,共和黨民眾卻仍有八成四支持川普,這批人也是強烈反對彈劾川普的人,他們認為川普所做的正是在實踐其競選承諾
川普也清楚知道這是他的權力基礎,所以在禁旅令受挫、國安顧問被迫辭職之後,馬上在佛州召開造勢大會這是在警告華府的共和黨「建制勢力」:任何人想密謀推翻我,我先在明年共和黨初選時把你搞掉,看誰有群眾支持。
要推翻川普,還有另一條途徑,就是美國憲法第廿五修正案第四款,如果總統「沒有能力履行職責」,內閣可以簡單多數通過罷黜總統,由副總統代理這個可能性,在日前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場內外被熱烈討論,因為美方出席的副總統潘斯、國務卿提勒森以及國防部長馬提斯,都是成熟穩重,被全球認為可堪領導重任,期待潘斯領導「叛變」的氣氛,逼得他公開重申對川普效忠
但按照條文,被罷黜的總統如果提出異議,參眾兩院必須有三分之二多數,否則總統仍然留任,問題仍回到原點。
彈劾或罷黜的可能性雖然不大,但川普仍有機會走入水門案的陷阱;美國政界與媒體對尼克森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毀滅,耳熟能詳,包括他開革檢察總長與特別檢察官,視媒體為敵人,正都是川普在做的
但是歷史最大的教訓,就是不會自我重複。現在已經沒有總統蠢到留下錄音帶,作為入罪的證據;川普最近對自由派媒體的攻擊,也在對其支持者打預防針,「不要相信這些報紙與電視上所說的,他們都是假新聞」。
但錄音帶也許還是有的,也許不存在白宮,但有可能存在莫斯科沒有侵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水管工」,卻有侵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俄羅斯駭客上次是來自聯調局的深喉嚨,這次是來自情治界的集體洩密
只要這些事累積到某個程度,國會共和黨也會翻盤,川普彈劾的時機就成熟了。

司改 全面公開判決不同意見


2017-02-27 00:00 聯合報  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

蔡英文親自擔綱的司改國是會議登場。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底筆者投書媒體〈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呼籲開放判決不同意見書制度。司法院去年十一月公布改革方向雖已包括,卻僅限「終審法院」。這對營造開放、說理的司法環境,效果有限。司改國是會議正進行分組討論,希望負責全民信賴、公正專業的司法的第二組能鼓勵這項改革擴及各級法院。
第一,終審法院(主要是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法官僅約九十人(改革後可能更少),不及法官總數的五%;閱歷與法學造詣雖豐,卻難免受結構制約,穩健保守卻易陷僵化。
反之,各級法院若都能公布不同意見,更能加速審判文化的翻新升級。一來,直面當事人的下級法院較無包袱,能以熱情活力塑造創新與挑戰的法庭環境。二來,基層裁判的多元意見能反映「法與社會變遷」的最新對話,正是終審法院可藉以觀察、適時調整見解的豐厚資產。三來,能促使合議庭法官們更紮實地評議,有助建構金字塔型法院訴訟結構」。
第二,我國終審法院採「法律審」而非「事實審」,將事實調查及判斷交由下級法院若意見書僅限終審,意味著「事實認定問題」幾乎不可能出現不同意見書
有些人贊同「意見書僅限於終審法院」,正是因為「不涉事實問題」。否則,幾位法官對事實眾說紛紜(尤其刑案),可能比起甲說乙說的法律見解,更減損司法公信。
上述說法未必合理。法庭上的「真相」是依積木般的證據推疊拼湊、推理調查而得,未必百分百契合全貌尤其爭議案件,更需各種觀點與質疑,讓裁判更趨近真相試想,江國慶(槍決十四年後平冤)蘇建和、徐自強(兩案都纏訟廿一年後改判無罪)等死刑案中若制度允許個別法官及時發出異音,肯定可以避免遺憾
進一步說,「法官們對證據解讀、事實認定不同」帶給民眾的衝擊,不當然大於「法官們對法律見解的歧異」。例如,當貪汙案被告坦承犯行、合議庭多位法官對事實認定一致,卻因「法定職權說」及「實質影響力說」的見解差別,判決結果天差地遠,豈不是更易引人議論?
第三,量刑問題當合議庭法官們,對法律見解及事實認定都相近,但因生命經驗、價值觀不同而在刑度上有明顯差別時,可否寫不同意見書公開歧異?筆者以為,量刑公平與一致性,應透過完善「量刑前調查程序」等方法改善;但不反對讓法官對量刑提不同意見書,影響不大,還能引導民眾思考刑罰與教化的關係。
其實,司法院二○一二年《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就強調評議程序透明化」,第六十四條法官之評議,與觀審員終局評議之多數意見不一致者,應於判決內記載不採納之理由。」即蘊含不同意見書的制度精神
不過,公開不同意見制度可能增加法官負擔,因此可落實最高法院明案速斷、疑案慎斷」的規劃:明確的案件,減少文書製作量、簡化程序;有疑的案件,藉由不同意見制度落實合議,以強化事實審的公信力

辭職負責 楊校長,現在是好時機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賴鼎銘/世新大學前校長(台北市

台大校長楊泮池。 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大論文造假案報告出爐對於校長部分,歷經使用國內外規範、參考國外案例,及國外相關領域專家意見後,認定楊校長擔任共同作者是合宜的參與部分無違反學術倫理情事
因為這樣的認定,副校長代表委員會,指出要校長辭職:「沒有理由」。這樣的結論,對於楊校長鐵定是好消息,但是否可以如釋重負,我們不敢斷言;除了教育部及科技部仍在調查,這樣的聲稱,如曾政委所言不符合社會的期待
論問題的嚴重性,造假案產生的風波,不只讓五年五百億打造的頂大蒙塵,造成社會對占據鉅額經費的生醫學術研究的不信任,更讓國外質疑台灣的學術誠實!事件起於台大,衝擊如此深遠,作為一個校長,難道沒有行政責任?
緣此,我們衷心建議楊校長:當學術倫理被澄清之際,也是承擔行政責任最好時機
台灣教育界,不乏與當事人無關,卻勇於承擔的案例例如,民國六十六年四月十八日,蘇澳港沉船事件!當時,國民黨北區知青黨部幹部,被安排參觀十大建設的蘇澳港,卻不幸發生翻船,共有卅二人死亡!當時的教育部長蔣彥士因此請辭,以示承擔
第二件案例,則發生在民國七十二年八月廿四日。當天下午,豐原高中的大禮堂正在舉行新生訓練,屋頂卻突然塌毀,造成廿六死、六十六傷。當時的教育廳長黃昆輝,隔天立刻請辭,負起政治責任
這二個案例的當事人勇於承擔,最後發展都峰迴路轉!楊校長此時急流勇退,尚可保持學術界的優美身影!若再蹉跎,不只身影日小,更將危及台大,朝向網友所言「頂賤大學」矣!

去蔣轉型? 呈現真歷史才是正義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李民安/童書作者(台北市)

文化部將邀請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讓中正紀念堂逐步轉型。 記者林俊良/攝影


在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前夕,文化部宣布基於「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尊重人權」的理由,將推動「威權統治者」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希望這個地方回歸「中性」使用。
「轉型」一詞之於今日,猶如一面不容非議的正義大旗,只要亮出來,底下無不噤聲風從,但諷刺的是,決定誰該被轉型、哪一個組織該被清算的過程,卻非常的粗暴和威權。儘管主事者口口聲聲宣稱,轉型的目的在「正義」的實現,而不是針對任何個人或政黨,但是任誰都看得出其中強烈的意識形態和雙重標準。
如果以文化部將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理由為標準,而且真的如主事者所稱,沒有意識形態作祟的話,那麼為什麼從沒有考慮將代表異族威權統治的日本總督府轉型呢?要論起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期對這塊土地的掠奪,對台灣人的殘害,對人權的踐踏程度,難道不比坐在中正紀念堂中的那位要更嚴重無數倍?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台灣今天諸多建設的基礎,是在日據時代奠定的,包括台灣南北縱貫鐵路,和今人依舊受惠的嘉南大圳水利系統。
其實日本人建造最久、耗資最大的總督府是在韓國的首爾,但一九九五年韓國總統金泳三在「恢復大韓民國民族氣節」的理由下,把日本人蓋的總督府拆毀了,如果以今天台灣的眼光來看,不正是完全實踐了「轉型正義」?但是此舉卻讓很多韓國的有識之士扼腕不已,因為「不正義」的存在,有時正是批判它最有力的方式,就好比北京保持被八國聯軍破壞殆盡的「圓明園」,做為最好的民族教育基地。
為了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總統府特別策畫了一個「屹立不搖」的展間,介紹台灣本土畫家,也是二二八受難者陳澄波。而在由陳的長孫陳立柏主持的展前講習中,他反覆強調的,不是死者的不平或生者的悲痛,而是「重生」,他說傷口結了痂就不會潰爛,家屬需要的是療癒的空間與氛圍,如果在轉型正義中缺少了文化和人性的理解,就不能走出這個巨大的創傷,也無法找出重生的當代意涵。
如何正確的看待歷史?應該是呈現歷史最真實的樣貌,不經「當事人」,甚至「當代人」憑一己或一黨的好惡強做取捨。因此,文化部該做的,就是如實的呈現威權在台灣走過的歷史痕跡,就好像走進過去威權統治遺跡的日本總督府裡,認識一個近代威權統治下受難者的介紹,之後或者走訪不遠處的中正紀念堂,不正是最佳、最生動可供當權者教育「威權」的正義基地,又何必一定要轉型呢?

名為中正紀念堂轉型 實為內耗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陳少甫/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文化部日前表示中正紀念堂將推動轉型。中正紀念堂不再紀念蔣中正,此事於藍綠陣營間存在截然不同的回響。此議題有幾個面向,試舉其二。
首先,摘除蔣中正銅像及其存在於台灣的象徵,無論是銅像或其他圖騰符號,自然為民進黨去中國化的一個環節;民進黨挾其全面執政又逢選舉日近,未來保存中正紀念堂的可能性不高。
此議題卻也存在兩個視角:對綠營而言,這是台灣內部政治鬥爭的持續,卻也是其治國無方的證明。民進黨政府無法幫台灣經濟找到出路,無法在兩岸關係上有所突破,無法在國際外交上有所表現,蔣中正這才變成綠營表演的工具,欲遮掩自身難堪而轉移民眾焦點的政治操作。對藍營而言,國民黨主席選舉而參選人相殺至見骨,捍衛蔣中正,與其說是捍衛心中信念,毋寧是藉此議題以爭取深藍黨員的支持,以利黨主席選舉的勝選。由此觀之,藍綠都藉蔣中正的銅像向支持者作些行為藝術的表演,目的皆為獲取政治支持,其中存在著選票考量,與轉型正義更是毫無關係。
其次,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蔣中正銅像及其象徵是否移除,於扁政府時期便已炒作到令人膩煩的程度。此時重新炒作,實則毫無新意,也與「轉型正義」未竟全功無甚瓜葛。反而是台灣在大政方針上深受意識形態的束縛,執政者試圖討好特定選民所擬定的政策往往荒腔走板,經濟上依舊找不到出路,勞工福利未見好轉,企業紛紛外移,外交上則無可作為,執政者使盡全力接收汲取過往威權時代國民黨政權的權力金錢與職位,受壓迫者華麗轉身為新的壓迫者。
平心而論,中正紀念堂在民主化多年後,民眾在兩蔣過世多年後泰半早已將其視為休憩玩耍的場所。對蔣中正的仇恨,為圖謀私利的政客藉由操弄本省族群的傷痛歷史記憶憑空創造,純粹為增添個人私利的籌碼,卻無視撕裂社會與加深社會對立的現實。
名為轉型,實為內耗;名為正義,實為內鬥;名為愛台,實則害台。

蔣公公仔賺外匯 怎是威權?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張添松/社會志工(台北市)


為了要落實所謂的轉型正義,中正紀念堂內的商店竟然把蔣公公仔下架停售。個人認為,這真是莫名其妙到了極點!
不管蔣中正功過如何,但老百姓應該有權決定要不要購買或收藏蔣公公仔吧!文化部憑什麼讓它強行下架?
事實上,蔣公公仔大部分都是日本觀光客或陸客在購買,這是賺外匯的商業行為,與威權崇拜又有何干係?這就像國人到大陸旅遊,有時不也會好奇地到毛澤東紀念館買本毛語錄當紀念品嗎?這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邇來,政府口口聲聲要發展觀光,然而諾大的中正大廳,蔣堂不見了,蔣公與宋美齡的合照也撤除了,甚至連蔣中正的公仔都買不到,這不是很荒謬嗎?試問,沒有了蔣中正的圖騰,它還能吸引觀光客嗎?它還是中正紀念堂嗎?

論過不談功 去蔣心態可議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高文文/公(新北市)


文化部長鄭麗君宣布,基於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尊重人權,將轉型中正紀念堂,下架與蔣公有關商品及停播蔣公紀念歌,空間回歸中性使用。針對外界質疑「去蔣化」,鄭則敢做不敢當否認
中正紀念堂是否轉型及如何轉型,可以討論,但民進黨舉出冠冕堂皇理由中,千篇一律只論蔣之過,完全不提蔣之功,傾全黨之力把「歷史偉人」打成「歷史罪人」,心態偏執,這點才是人民最無法認同的
蔣公於政治領導上雖有爭議,但對於台灣也有很多貢獻,農工業發展、九年教育、國民住宅、興建水庫、交通等各項建設突飛猛進,為現代台灣打下良好基礎,怎能視而不見、過河拆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