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財政與貨幣政策界線不明的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5426/web/

◆  聯合報黑白集/羅文嘉的「正氣」
◆  聯合報社論/恐怖平衡的公視,恐難逃淪大外宣工具
◆  經濟日報社論/財政與貨幣政策界線不明的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財政與貨幣政策界線不明的風險


2020-07-29 00:2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已逾半年,全球經濟嚴重受創,且近二個月疫情有再度上揚之勢,使各界極關注主要國家政府端出刺激性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是否有效、會否再加碼但正因為各國應對疫情所動用的非傳統貨幣、財政政策,已使政府權力大為擴張尤以美國為最),也讓中央銀行及財政部的固有定位明顯轉變。

何以如此?主要是疫情轉為全球大流行後,各國央行不惜代價地試圖拉平總體經濟衰退曲線諸如美國聯準會先於3月兩度緊急降息、以無限量QE政策大量購債,近期更啟動中小企業的貸款計畫及挹注地方政府的流動性機制,使聯準會已成為華爾街、商業大街及地方政府的最後貸款人。無獨有偶,歐洲、日本等央行亦跟隨聯準會腳步降息、擴大量化寬鬆規模,推出各項前所未見的援助措施。

同時,受惠於央行的大量購債與低利率環境,財政部門舉債成本下降,使財政部門不斷減稅,並推出規模驚人的紓困激勵政策。也就是說,在低利環境下,當前財政部像是獲得央行的煉金術般,幾乎可無限制地透過借貸來擴增政府支出。

不過,前述央行及財政部的定位轉變不盡然源於本次疫情,民國97年(2008年)以來的全球經濟與貨幣環境亦是主要的助力。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打造出的極寬鬆貨幣環境,雖收到救市效果,卻使整體經濟依賴央行成癮,這也是此次疫情下,美國聯準會、歐洲及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均暴增,但各界似乎不以為奇的原因;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通貨膨脹長期偏低,使央行得以維持低利率多年的環境,賦予政府推出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的空間,且可藉由發行新債來減少債務負擔,而這些龐大的公債透過央行購債再轉為強力貨幣。多年來,政府債務占 GDP 比逾 200% 的日本,至今未發生債務危機,似乎證實了此機制的可行性。

美國此次紓困措施使政府債務遽增2.8兆美元,然自2月27日至7月23日間,1個月期國庫券標售最高殖利率卻由1.53%大幅滑落至0.08%因為美國債務發行中有87.2%為一年內到期的短期票券,是以隨著時間推移將使政府債務的平均利率逐漸降低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更預測,即使聯邦債務規模因疫情而急遽擴大,但整體利息支出金額反倒減少

然而,各國央行和財政部門為拯救經濟的共同作為,卻創造出如同魔術貨幣the magic money般的力量。特別是由於美元為全球最大儲備貨幣,相較於其他主權貨幣更具備取得資金之優勢,使美國能充分運用魔術貨幣的力量來搶救經濟危機,但這對疫後經濟的影響猶未可知。正如聯準會主席鮑爾所言:「因應疫情危機的一系列政策已跨過了紅線。」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馬拉比亦指出現今聯準會的作為已逾越往常維持市場流動性與運作的角色界限,直接提供實體部門必要的經濟和財務協助,儼然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的太上部會。問題是,有別於困於通縮壓力長達20年的日本,美國因消費動能強大而仍具有溫和通膨現象,較他國易發生通膨反轉向上的風險;一旦通膨發生,聯準會勢必要升息以維持物價穩定。屆時,將導致償債利息憑空膨脹,甚至使政府陷入債務危機。

要言之,自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央行貨幣創造能力大增,疫情當前,央行與財政部門的共同作為則模糊了貨幣及財政政策間的界線,催生魔術貨幣時代」,也埋下新的貨幣失序政府債務地雷。有鑑於此,各國央行仍應堅守獨立性且具備前瞻格局,兼顧經濟發展永續性,不可耽溺於當前貨幣環境的甜頭而輕忽風險,尤其美國仍背負高額國債,聯準會的行動與美國金融情勢對全球經濟具有極大影響力,稍有不慎將會使風險一發不可收拾。











聯合報黑白集/羅文嘉的「正氣」


2020-07-29 00:5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前秘書長羅文嘉去年重出江湖,大選後又「裸退」回到新屋老家,日前他感慨,「民進黨已不是我所熟悉的政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要求民進黨對抗腐化,話才落地,裸退的前秘書長羅文嘉便隔空敲山,直言民進黨有些處事界線超過其理解,「遲早要出事」。羅文嘉居江湖之遠,卻非鄉野說書;最近在全代會角力場上,「卓羅體系發揮關鍵作用,替他聲稱的黨內正氣爭到貯氣槽

卓榮泰與其任內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加上臨時成軍的連江縣黨部,組成新的「卓羅體系」。這支政治槓桿,突擊破壞英系大將陳明文的中評會主委夢想,還助泛新系增加中常會席次。小英精心配比的派系平衡,冷不防被這支小槓桿改變地貌;仗勢蔡總統的權力暴發戶因而揚言:「泛新系與非新系終須一戰」。

外界質疑卓羅投身新系側翼,羅文嘉稱,他只是回應舊友後進對黨職選舉應抑制哪些力量給些意見,以保存民進黨的元氣與正氣」。話鋒藉正指邪,三言兩語為後蔡的綠營權力版圖畫出楚河漢界

羅文嘉不慍不火,令人想起卓羅在蔡賴之爭堅持程序正義,飽受英系海派霸凌。當時羅與陳明文中常會對槓,「出去外面講」;這一出去,竟走到全代會較量。「正氣」之說,浮現從總統初選到權力接班的刀光劍影。

所謂「正氣」,像在剪貼十一寇歷史:新潮流切割貪扁,再助蔡取得政權,新系是永遠當權派。羅文嘉對當下新蘇連吃銅吃鐵的作風,可嗅到一絲「正氣」?雙標的「正氣」,有如政治博弈裡取勢圍地的棋子,故作不俗,矜偽惑世可能為害更深。










聯合報社論/恐怖平衡的公視,恐難逃淪大外宣工具


2020-07-29 00:5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公視應文化部要求成立「國際頻道」,在臨時董事會引起廝殺角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公視應否應文化部要求成立「國際頻道」,公視臨時董事會經過一番廝殺角力,最後在總經理等三名高層人員「恐怖平衡」請辭下,換得該案過關。如此刀光劍影的景象,在政壇或許司空見慣;但對號稱屬於全民的「公共」電視而言,卻是被拖入政治泥淖的一大步,公視的體質可能因此急遽變化,失去它服務公眾的目標。

公視董事會的爭議主要焦點有二。一是程序問題:公視治理團隊受文化部委託密籌國際影音平台,卻未向董事會報告,引發「程序不正義」之質疑。二是實質問題:反對的一方峻拒政府插手,唯恐公視淪為「大外宣」工具;贊成的一方則主張台灣應有向國際發聲之平台,要打造「媒體國家隊」。兩方為此僵持不下,承認程序疏失的正副總經理曹文傑、謝翠玉表態請辭,以換取該案通過。持反對態度的新聞部經理蘇啟禎深恐兩人「打假球」,隨即跟進請辭,迫使兩人確認離職事實。
如此劍拔弩張的景象,不輸私人企業的利益爭奪,也暴露了公視的敏感體質及董事們薄弱的互信。僅一個成立「國際頻道」議題,就能讓公視的矛盾檯面化,除了經營團隊隱瞞該案的程序失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董事們不滿蔡政府蠻橫插手,認為這將使公視的本質發生扭曲,淪為政府的「大外宣」機器。
這樣的憂慮,並非無的放矢或杞人憂天。原因很清楚:公視每年獲得政府補助的經費不過區區九億元,但蔡政府要求公視成立國際影音頻道,四年即花費五十八億元,遠遠超過公視的「本業」。試想,在如此大量經費的介入和導引下,公視的「副業」比重勢將大大超過它目前的「本業」;如此一來,公視真能抗壓,不變成政府的大外宣工具嗎?
公視最初成立的宗旨,在提供民眾免於商業及政治干擾的公共頻道;即使如此,這些年來在藍綠惡鬥下,公視的營運仍屢屢因政黨輪替而受到干擾。一旦公視被定位為「媒體國家隊」,它的節目內容必然不斷加入政治宣傳取向的內容,以服務「國外人士」為目的,而服務「本國公眾」的考量必然受到壓縮。屆時,公視的經營及節目還能不變質嗎?公視固然亟需經費改善品質,精進內容,但如此龐大且不成比例的挹注,目的性又極明顯,恐非「公視內部文化自可抗拒」一句話即可消除外界疑慮。
表面上看,這次爭端只是公視內部成員的立場分歧;實質上,問題的根源卻來自文化部對成立國際頻道的「指示」,乃至府院對公視高層人事的插手,讓既有成員感到憤怒。以文化部的做法來說,新文化部長李永得雖是媒體人出身,但他就任以來的行事紀錄,卻缺乏支持新聞自由的說服力。七月初,他以大陸東南衛視兩名記者在台錄製節目為由,下令廢止其記者證,要求離境。事實上,東南衛視記者在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任內即長期如此做法,一直沒有問題;何以李永得一上任,即以鐵腕驅離?成立國際頻道也是如此,鄭麗君任內推動《公共媒體法》的立法,欲將公視、華視、中央社、央廣等政府旗下媒體進行大整併。但李永得一上任,竟不待法制完善,即插手指示公視籌組國際影音頻道。這些做法,不僅太過政治取向,也太急功近利,且未考慮公權力與公視的安全距離。
事實上,蔡政府要成立「大外宣」影音平台,從央廣或中央社的整併著手才更合理。從名稱看即知,這兩家媒體從國民黨時代就扮演國家對外宣傳機構的角色,一向更擅長此道,只要政府提供經費協助其提升數位影音的能力即可。政府捨此而不為,卻強對「公共」性質鮮明的公視下手,難道不知道政府官員對公共媒體要保持分寸嗎?
蔡政府近期把「國家隊」掛在嘴上,動不動就要組國家隊;難道沒有公視,台灣的對外宣傳就啞口無言了嗎?而以政府近年插手獨立機構的斑斑紀錄,公視若淪為大外宣工具,那才是全民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