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聯合筆記/溪溝之變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5426/web/

◆  漫畫/我OK,我先領
◆  大外宣雙頭馬車需整合 未必要公視
◆  防疫模範生的「國王新衣」
◆  狂飆黃金熱 經濟信心冷
◆  文憑迷思:學位商品化與學術廉價化
◆  修著作權法 強制公開碩博論文
◆  聯合筆記/溪溝之變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溪溝之變


2020-07-28 23:24  聯合報 /   鄭朝陽
台北市天母磺溪水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來說個正在發生的故事。住在台北天母、長期從事環境設計的一位企業負責人,今年農曆年前回台灣過年,不巧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國境封了,他也回不去以往長駐上海的大陸總部,索性就在台北待著。

正因疫情必須「隔離」的需要,他不搭公車,也因住家和公司不長不短的距離,索性每天沿著天母磺溪,走半個多小時的路程上下班,一來欣賞沿途的風景,二來也換來健身效果。

每天這樣走著走著,發現磺溪裡竟有令人意外的生態風景。在淤積長滿雜草的小沙洲上,有白腹秧雞小白鴨的身影;在深水區,則見大小烏龜斑龜不時探頭、作日光浴的可愛模樣,另外也發現四、五種魚類。每天步行上班的路上,這位老兄已不再看表,計算一趟路程要多少時間,關心的反而是待會出門或下班路上,能不能再瞧見這些這些難能可貴的生態。

因為做的是環境設計這一行,他反射式地檢測磺溪的水質已是偏酸的PH四點五狀態,溪水裡也摻了不少生活汙水,整體來說水體不太健康,也不是很適合白腹秧雞這樣的鳥禽生活,但眼前的生態說明:牠們已克服了現實的困難,待了下來,甚至還開始繁衍後代。

這位老兄駐足觀察,吸引愈來愈多路過的民眾也跟著停下來,仔細瞧瞧眼前這般過去鮮少注意的風景。這位老兄也不吝於向他們一一解說。有天怪手開進兩邊都是水泥堤防的溪床,清除了一小段沙洲和雜草,他驚覺不妙,立即向北市府反映要求暫停這項「環境清理工程,保住了既有生態。現在,他擬好說帖,希望有朝一日磺溪能「棄溝還溪」,找回風貌自然、生態豐富的天母水岸。

廿幾年前,北市府為了防洪,把天母西路以下的磺溪中段改成「兩面光」的水泥堤岸,附近環保人士抗爭無效。如今放眼望去盡是光禿禿的灰色水泥溝,河堤兩岸沒有孔隙、沒有生物植物棲息空間,已淪為一條大排水溝,在視覺景觀、熱島效應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毫無效益;對比一橋之隔的上游河段,還保有原始的自然河道樣貌,讓人納悶為何上游可以,下游不行?」

同一條溪流,廿幾年前把她水泥化,廿幾年後有人要努力還她原本的面貌,這是什麼樣的轉變?這位老兄的願景能否實現,努力和挑戰都少不了,但在遇上破百年高溫紀錄的台北來說,這段故事聽來格外令人欣慰。













修著作權法 強制公開碩博論文


2020-07-28 23:26  聯合報 /   章忠信/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李眉蓁的碩士論文傳抄襲,也引發社會各界對碩士在職專班的質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的碩士論文被踢爆嚴重抄襲,舉國譁然,不少政治人物的學位論文也被質疑違反學術倫理。遮遮掩掩的著作權法是否強制公開碩博士論文議題,必須被攤在陽光下討論。

著作權法第十五條規定,作者有權決定要不要公開他的著作,但對於碩博士論文,基於學術流通及公眾審查,除非作者明示要求不公開,否則就推定同意公開。教育部原本都行文各大學,要求碩博士生應公開學位論文,但碩博士生常常依據著作權法,拒絕公開。一○○年時,在本人建議下,教育部曾決議修改學位授予法及著作權法,取得一致規範。

經濟部的著作權法修正草案,原本將取得學位的碩博士論文,由現行「『推定』著作人同意公開發表」,修正為「『視為』著作人同意公開發表」,達到強制公開的效果,但在一○五年十一月十日行政院審查時,連同現行「推定」同意公開發表的規定都被刪除,等於是退步到完全不必公開,理由雖說是要在學位授予法統一規定,實則是擔心引發碩博士生反彈。

後來,行政院送立法院審議的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對於強制公開碩博士論文一事,果然完全未置一詞。在本人強烈建議下,由立委柯志恩提案,完成一○七年的修法,勉強在第十六條增訂學位論文要送國家圖書館及所屬學校圖書館保存,而國家圖書館應將這些論文在館內對公眾公開,除非涉及機密、專利事項或依法不得提供,才可以經學校認定而不公開。這種得保留不公開的規定,其實沒有道理一般論文的發表,都不該洩漏這些資訊,何以碩博士論文就可以寫進來,再作為抗拒學術流通及公眾審查論文的理由

學位授予法的修正,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因為,國家圖書館在館內依法公開,不會侵害公開發表權,但外界不到國家圖書館,還是看不到,而學校或其他人公開學位論文,仍然會侵害公開發表權,成為非常荒謬又難以解釋的怪現象。

根本解決之道,是修正著作權法,將現行「推定」碩博士論文可以被公開的規定,修正為「視為」碩博士論文可以被公開。如此,學位論文的著作財產權仍被保護,未經同意,不可以任意翻印、上網,但一定要被方便地公開查閱、瀏覽,則長年以來蓋在學術倫理上的黑幕將會被揭開,違反者無所遁形。只是,不知道立委諸公們的碩博士論文,願不願意也攤在陽光下?













文憑迷思:學位商品化與學術廉價化


2020-07-28 23:29  聯合報 /   汪志雄/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
高雄市議員李眉蓁論文涉及抄襲案延燒多日,教育部提出8大措施,督導各大學的學位論文品保機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人對文憑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幻想與迷思。所以政治人物起心動念,有了一點點權勢,就要想方設法,拿一個學位沽名釣譽。下焉者,砸錢買學位,用假論文行騙。上焉者,買通指導教授,東抄西湊,輕鬆過關。

這種病態的學術倫理,因著虛偽政客的推波助瀾,成為台灣高教的顯學。一些大學刻意巴結,自甘淪為「洗學歷」的工具學店,某些系所成為特定政客的「垃圾回收」中心,一傳十,十傳百,拉出一大串政教勾結的腐爛臭粽。

這種大學、這種系所、這種教授,跟在外面賣的有什麼差別?當學位成為一種商品,台灣現在最不值錢的,就是讀書人,最沒有價值的,就是高等教育的學位文憑。
不過學術廉價化,舉世皆然。我每天一早到辦公室,打開電郵,就要清除許多「學術蟑螂」的論文演講與期刊邀約。為什麼稱之為「學術蟑螂」呢?因為這些會議與期刊,美其名是學術演講與論文邀約,其實都是賺錢的巧門。
這些主辦人看準有人需要消化研究預算與升等,但論文卻投不進正式學術會議與科學期刊,就做起生意。找一個熱門的觀光景點,訂一個觀光旅館的會議室,就可以辦一個所謂的「國際學術會議」,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國際學術期刊」。
這些會議或期刊,只要有人花錢去參加或付費投稿,什麼阿貓阿狗的論文都可以上去發表或刊登。到年度寫升等報告的時候,這些不入流的學術論文都可以按表造列。既可以消化預算、深度旅遊,又可以作為升等考績,真是一舉數得。
這些會議通常只有十幾廿個人,大部分與會學者都來自第三世界或開發中國家。反正就是我的論文唸給你聽,你的論文唸給我聽,唸完就各自安排旅遊。
有一回,一個朋友從台灣到芝加哥參加會議,我到旅館接他去吃飯,結果一問之下,就是這種「學術蟑螂」辦的會議。他事先不知情,晚餐時一直破口大罵。可見不管有心或無意,這絕對是一門好生意。
近年來,台灣教授升等論文造假時有所聞,世界知名大學販賣學位也層出不窮。這兩天,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李眉蓁涉入論文抄襲風波,公開認錯道歉。前陣子,蔡英文的博士論文也鬧得沸沸揚揚,升等論文列為機密。看來這年頭,學術跟良心真的是愈來愈不值錢了!
不過相較於民進黨全黨上下,全力護航,國民黨則是努力切割,事不關己。果然兩黨都是正常表現,水準發揮。一個是土匪流氓,寡廉鮮恥,一個是無用書生,薄情寡義,都是剛剛好而已。













狂飆黃金熱 經濟信心冷


2020-07-28 23:33  聯合報 /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台北市)
7 月27日國際黃金價格飆升至創紀錄高位,盤中攀升至每盎司1945.16美元水準,突破2011年9月所創1921美元的市場名義高位。 (美聯社資料照)


廿七日國際黃金價格飆升至創紀錄高位,盤中攀升至每盎司一,九四五點一六美元水準,突破民國100年(二○一一年)九月所創一,九二一美元的市場名義高位。

美國日益加劇的新冠疫情危機導致強勢美元進一步下挫,中美相互關閉對方領事館的激烈動作,促使全球焦慮投資人選擇貴金屬等實物資產保值,以致提升了以黃金為首的避險資產吸引力。

黃金一向被投資人當作是政經危機時期的一種保值手段;金價今年以來已上漲逾四分之一,成為表現最好的主流資產之一。

全球投資人的趨避風險需求強度,是推升金價飆漲的主要動能。尤其世界主要國家競相推出巨額財政和貨幣刺激舉措,目的固為減輕疫情對經濟打擊,卻也因此大大壓制被視為安全資產的政府債券殖利率。以國際市場最強勢的美國國債為例,一旦把最近「超級QE」必然帶動的通膨預期納入核計,多數美國國債投資報酬率根本就是負值,不啻大大提升「本無收益性」的黃金,莫大「保值保本」的吸引力。

今天既然剔除通膨影響後的公債殖利率降至零以下,當然促使投資人積極尋找類似黃金這種「不會貶值的安全港」投資工具。
眼下支撐國際黃金價格高位的,不是中國、印度等國的實物黃金需求,而是透過與金價聯動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所流入的大量資金: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今年以來黃金ETF市場資金一直持續流入,截至五月底的累計流入淨額換算成實物黃金約六二四噸(扣除流出部分後的淨值),金額達到三三七億美元;目前黃金ETF總持有量,已達歷史性新高紀錄的三千三百餘噸。這是國際投資人對未來黃金前景信心的具體映現。

最近一季國際金價持續走高,背後主力支撐的兩大變數:一是國際社會對於強勢美元必然弱勢化的前景研判,愈來愈肯定;二是,人們已然普遍化的「經濟前景信心喪失」。這場大流行病繼續在美國肆虐,而歐洲疫情復燃已導致一些國家重新實施旅行限制。證諸廿七日美元持續下跌,美元匯率更已跌至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六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就是一大實證;依照經驗,美元貶值必然會促使其他貨幣的持有者,可以更便宜地購入黃金

今天國際投資人無一不試圖致力保護其既有投資組合,不至於受到實質利率進一步下跌的影響,尤其當歐美政府都賡續採行零利率、甚或負利率政策時刻;因此國際市場觀察家普遍認為,國際金價在未來六至十二個月內,理應會朝向每盎司二千美元挺進。國際智庫市場策略專家更認為,國際金價距離經通膨調整後的實質峰值,迄今水準還有一段距離。

當下新冠疫災難了、貨幣量寬及財政赤字擴張緊鑼、強勢美元加速弱化、貿易戰轉新冷戰、南海美中軍事對抗及波斯灣伊朗中俄聯盟與美國爭鋒等熱戰危機,都肇致國際社會對經濟復甦的信心喪失,乃至對黃金持有之吸引力暴升,使得國際黃金價格站上歷史性極峰值二千五百美元的可能,變得不容忽視。













防疫模範生的「國王新衣」


2020-07-28 23:35  聯合報 /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從台灣返回泰國的泰籍移工確診新冠肺炎,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配合中央,到他工作的工廠消毒。 圖/桃園市衛生局提供


在台灣,新冠肺炎出現如香港一般的社區感染爆發,風險始終是無法排除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除了指揮中心沒能給台灣人民一個心裡踏實的答案外,三不五時的讓外國抓包也讓人非常沒信心。

六月底的櫻花妹事件,日本友善的告訴台灣輸出了感染病例。對自誇防疫模範生的台灣而言,簡直是個羞辱,因為竟然只知道獨善其身,背地裡幹的就是以鄰為壑的勾當。因為我們只知道要篩沒感染者才讓其入境,但卻不管出境的人,隨便出口有風險的人到鄰國,這是個非常沒有國際禮儀的作為,說它是個外交事件也不為過。

經過了這次事件,尤其是對哈日特別有領悟的台灣而言,理應好好改正缺點,下次不再犯。可是指揮中心並沒有改,先是以偽陽性來模糊焦點,進一步傷害台日情感。再以少得誇張的接觸者陰性篩查結果,草率結案。這就是為什麼國際上仍有很多國家不信任台灣的防疫成績,因為你還在輸出病例,教別國如何相信台灣的社區是真正的清零了。

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作法,韓國出現兩個社區案例,可因此篩查二萬個接觸者。中國大陸的清零政策,是在出現一個社區感染病例後會將所有高風險與低風險的接觸者,一個也不放過的全部篩查,全部管束。櫻花妹第一波只篩查了最近最親密的一二三個接觸者,我們指揮中心也真的是太宅了,怪不得台灣人民及國際友人根本對台灣零社區感染是抱著懷疑態度的。台灣這種病例接觸者篩查的廣度,連香港都趕不上,怪不得香港疫情再現,大家都有唇亡齒寒的感覺。

這種以鄰為壑的勾當,在櫻花妹事件後,又再出現泰國移工返國染疫事件。指揮中心同樣也掩耳盜鈴的不算在本土病例中,雖然不算病例,但又撈取了有限的一百多位接觸者,因為外國人在指揮中心眼裡應該都很宅的。初步核酸篩查的結果應也如預期的都是陰性,台灣人又可忘掉這個案子了,大家繼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但是專家們可沒辦法這樣就被忽悠過去了,因為我們最怕找不到感染源的社區病例,它通常代表了社區感染爆發的冰山一角。尤其是被作掉的社區感染病例,連一角都看不見的冰山,船要撞上去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為今之計,出境篩查是我們必須落實的政策,確保由台灣輸出的病例每個都是乾淨的,這雖然不是國際檢疫所要求,但卻是未來邊境解封及和其他國家談「旅遊泡泡」所必需。政府可以用各種方法麻醉自己的人民,讓人民相信政府所說的一切,也陶醉在政府營造的美夢中。對於要第三方檢驗的真理,聰明的作法應該是拿出最好的,不要讓別人來揭穿國王的新衣,到時老百姓不會原諒你們的。

















大外宣雙頭馬車需整合 未必要公視


2020-07-28 23:38  聯合報 /   董克多/前新聞局駐外人員(台北市)
公視日前召開董事會,董事發現將執行文化部委辦的國際數位傳播計畫,質疑公視的獨立性,恐變成「大外宣」,新聞部有人憂心遭利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據報載,公共電視廿七日上午召開臨時董事會,多位董事認為政府指示公視以十億元成立國際頻道有爭議,質疑此舉是在做「大外宣」等等,導致公視總經理、執行副總經理及新聞部經理當場請辭。作者謹建議政府似乎宜先整合相關部會涉及的大外宣各項業務與資源,再來討論公視是否賦予大外宣工作的議題。

大外宣其實就是所謂的國際宣傳、提升台灣形象等行之有年的工作;當年我國自退出聯合國後,國際處境日漸艱難,行政院新聞局所屬的國際新聞處擔負起國際文宣的規畫與執行,除陸續在全球設立五十二個駐外單位,積極推動各種大外宣工作外,在國內設有視聽處(製作發行影音文宣品)、資料編譯處(製作發行外文定期刊物與文字宣傳品)與聯絡室(外籍記者的接待與管理)負責後勤支援;負責輔導國內產業的處室,如電影處、出版處與廣播電視處等,也會將所轄業者相關的國際交流活動訊息,知會國際新聞處,轉請配合辦理海外文宣工作,以宣傳我國的軟實力。

民國一○一年政府執行組織改造案,行政院新聞局被裁撤,所負責的國際傳播業務(原國際新聞處、視聽處、資料編譯處與聯絡室)均移撥至外交部,國內產業輔導管理業務(電影處、出版處與廣播電視事業處等)則歸予文化部,五十二個駐外單位的人員、業務與檔案同樣也一分為二。

上述單位與業務的畫分,也造成了國際傳播工作上雙頭馬車的分裂與空窗問題。

依外交部組織法,該部掌理國際新聞傳播政策之規畫、協調及執行,下設國際傳播司,負責編製文字影音文宣品及海外發行。

同樣對國外發聲的中央廣播電台、中央社與目前擬推展大外宣的公共電視,則屬文化部主管,但分屬不同業務司督導。文化部輔導各個產業的司局業務單位,負責相關業者赴國外參展推廣事宜,但不含國際宣傳項目;文化部另外單獨成立的文化交流司,僅負責國際合作交流,也不負責國際宣傳業務。所以,就目前外交部與文化部組織職掌分工而言,國內文創軟實力與相關產業的國際宣傳業務,自組織改造後即處於三不管狀態。

公視要邁向國際,向英國、法國及日本等知名公共電視看齊,自我期許,值得嘉許,但是是否等同承擔大外宣重任?或更進一步成立國際外語頻道?

對照前述組織改造後,外交部與文化部擁有的相關龐大資源,政府若能出面整合,妥善運用外交部與中央廣播電台大量的外籍資深編譯人才,將文化部輔導的國內產業發展,連結外交部外語文字影音文宣品素材及中央社資源,作為國內的大外宣支援機制;至於國外執行推廣方面,則迫切需要外交部與文化部的駐外單位業務的整合,明訂統一指揮分工辦法。大架構一旦訂定,分支細項計畫則可併同討論,例如政府在大外宣的各項方案中,是否委由公共電視單獨成立國際外語頻道或是其他更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