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經濟/美中關係的戰略考驗

.聯合報社論..莫假民意之名行經濟獨裁
.聯合報黑白集.林全的歷史認識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關係的戰略考驗





經濟/美中關係的戰略考驗


2016-06-06 01: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第八次「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今、明兩天將在北京舉行,這是歐巴馬總統卸任前最後一次美中雙邊高層官員的磋商和對話,具有總結並傳承八年美中關係成果的重要象徵意義。
美國小布希總統時代,和中國大陸已開啟「美中戰略對話」和「美中戰略經濟對話」之機制;2009年歐巴馬總統就任後,他和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一致同意將雙軌對話合併為「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由雙邊元首指引方向,討論範疇涵蓋涉及雙邊、區域和全球的安全與經濟等議題,從而成為美中高層官員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磋商的最重要平台。
此一對話平台原本是加強美中雙邊合作的機制,但因為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及向外擴增影響力,又遇上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美中緊張關係不斷升高,雙方戰略合作逐漸轉變成戰略競爭,結合數十個對話磋商機制、由眾多政府首長參加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乃成為雙方「增信釋疑」、「管控分歧」的年度大戲。
回顧歐巴馬總統近八年任內,美中關係的矛盾與日俱增,癥結原因在於「既有大國」的美國和「新興大國」的中國彼此間的競爭和利益衝突。從經濟面來看,近年大陸經濟快速崛起,GDP規模迄今約為美國的六成,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根據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預測,到2025年、至遲2030年大陸GDP就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到2050年大陸GDP規模可能達美國的兩倍,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經濟體。而中國的市場潛力,也是美國無法忽視的巨大商機,歐巴馬總統任內,美國對大陸出口增加近一倍,中國已是北美以外地區的美國商品最大市場、最大的農產品市場及最有潛力的服務出口市場。
對現為全球經濟龍頭的美國而言,「中國威脅」與「中國機會」無疑是齊頭並進;近年美國的經濟戰略,包括聯準會升息、重返強勢美元政策、推動TPP(泛太平洋夥伴協定)等,都隱含遲滯或制衡中國經濟崛起的作用。過去美中經濟爭議的焦點大都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但去年開始人民幣匯率由升轉貶,大陸資金外逃嚴重,人行外匯存底遽降,因而美國關注的課題也從人民幣匯率轉向讓美國業者及工人焦慮不安的大陸產能過剩及產品廉價傾銷全球的問題,尤其是鋼鐵業的長期產能過剩;預料此議題將是這次經濟對話的重點之一。另外,攸關市場准入的美中雙邊投資協定(BIT)負面清單談判,亦是雙方重視的對話議題。
再從安全層面來看,北京在經濟崛起後,企圖強化在亞洲乃至全球的政軍影響力,尤其是突破美國和亞洲盟邦共同建立的所謂「西太平洋島鏈」,但美國為守住在亞洲的戰略利益,在軍事和政治上與日本及東協國家聯手,以致在東海及南海和中國衝突不斷。另外,中美在人權、網路安全等議題亦齟齬不斷,因而近年雙方戰略對話皆針對雙方重大分歧,試圖建立各種機制,以避免誤判及擦槍走火。
所幸,美中雙方在朝鮮情勢、反恐、氣候變遷等區域和全球議題上,存在共同的利益,是以,雙方戰略對話雖在敏感議題上不易達成妥協,但彼此仍有可以相互合作與配合空間,這也是美中關係磨擦不斷,卻能維持「鬥而不破」的關鍵。
預料第八次「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也將為今年9月G20杭州峰會期間的「歐習會」預作準備,雙方當可為八年來中美關係作成總結。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直強調美中間應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在歐巴馬任內已難成局,明年無論是民主黨希拉蕊或共和黨川普接任美國總統,中美關係肯定會較過去八年挑戰更高,「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將何去何從,無疑是美中雙方的戰略考驗,也是影響全球情勢的重大變數。

聯合/林全的歷史認識


2016-06-06 01: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在立委質詢「慰安婦是自願還是強迫」時,林全代教育部長搶答:「有些是自願,有些是被迫。」搶答原應是成竹在胸,未料發言卻極端失當,引發軒然大波。當晚,林全連續發出兩次聲明稿,為發言不夠謹慎致歉。
林全在聲明中坦承,自己對慰安婦的史實並「沒有特別的瞭解」,但願意花時間多做瞭解;他相信,絕大部分慰安婦都是被迫的。從早上說「有些自願」,到晚上說「絕大部分是被迫」,這是林全一日之間的轉變。
這樣的立場變化,究竟是基於林全對歷史的重新認識,或只是基於院長立場而被迫改口,外界無從得知。事實上,慰安婦不僅是個尖銳的歷史議題,在經數十年的討論後,已是一個基本歷史常識,在台灣、在全球皆然。林全作為行政院長,竟對此「沒有特別瞭解」,且大剌剌說出「有些是自願」,令人瞠目結舌。
去年課綱事件中,慰安婦正是爭議話題之一,當時社會為此沸沸揚揚,林全難道毫不關心?老實說,反課綱學生說出「有些慰安婦是自願的」,並不足為奇;因為綠營媚日人士時常持此論調,我們的教科書也至今舉棋不定。但堂堂行政院長,竟提出比正常高中生還不如的見解,就值得台灣人為自己的史觀扭曲警惕了。
林全稱願意在立法院公開道歉,這是對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再假裝此事仍無定論,不能再說些要「拿出更多真相」的廢話。因媚日而扭曲歷史,莫過於此。

聯合/莫假民意之名行經濟獨裁


2016-06-06 01:2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寄杯對時常在超商買咖啡的消費者來說,便民又貼心。(聯合報系資料庫)
超商優惠咖啡的寄杯服務,可不可以設領取期限?因為幾個惡房東案例,坊間老百姓的租賃契約,應由政府管制範本規格嗎?乃至於民間業者的投資行為,可由政府以胡蘿蔔和棍棒齊下去指揮業者的投資方向嗎?
這些議題,都涉及公權力插手市場經濟行為,更徹底一點地問:用行政權管制,可逾越人民的憲法權利嗎?本報日前討論台灣的「奧客天堂」現象,以政院消保處規定超商對半價咖啡的「寄杯」服務不得設領取期限為例,說明政府看似保護消費者,實則對市場機制介入過多。這篇文章引發廣大回響,可見民眾對奧客行徑並不以為然,對政府出手「保護」也未必領情。而更值得在意的是,是什麼樣的結構性因素在和這種偏差風氣狼狽為奸?
「會鬧的孩子有糖吃」,顯示台灣的執政者愈來愈輕易向喧囂的民意傾倒,決策立場軟弱,不敢站穩專業判斷,只思討好民粹,這是舉國皆知的政壇現象。但擅於討糖吃者往往只代表少數人的特定利益,政策看似博取「順應民意」美名,實則只在保護「會鬧的人」,甚至因此壓縮到沉默多數大眾的福祉。
即以寄杯咖啡領取期限這麼小的事而言,究竟嘉惠了多少消費者,或者反而證明政府的行政管制如何地無孔不入?台大法律系教授王文宇最近在經濟日報為文,建議新政府經濟轉型的第一步就是「鬆綁契約」。契約自由本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但學者看見了主管機關管制的矯枉過正;例如,以保護消費者為名,「從商品禮券到第三方支付,有些條款的保護程度甚至凌駕一般法律規定。如此大規模地以公權力架空契約自由,舉世罕見」。
政府欲以「保護弱者」為名贏取掌聲,但學者卻嚴正指出,「行政官僚連同少數專家的議決」,有時正當性不足,甚至到凌駕法律的地步。其次,深究商業行為的內裡,終歸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嘉惠少數人,可能反而減損消費者整體福利。這在主管機關替「卡奴」設想而強迫銀行降低信用卡循環利率一事上,已極為明顯。更嚴重的是,「消費者民粹陰影促使外商裹足不前,或鼓勵本地廠商喬裝成外資做境外交易」。
台灣這種「消費者民粹陰影」,對投資行為的殺傷力,林全的財經內閣豈能無所警覺?但事實是,標榜經濟轉型的新政府,一出手,就將「以民意為名,行經濟獨裁之實」表現無遺。在一片提振經濟聲中,金管會主委新上任所提的業務報告,就是要求金融業者「挺產業」,對當前政府聚焦發展的幾項重點產業,「將積極協調金融業予以協助」,甚至白話點明了「夾層融資」等資金融通辦法,還要求銀行、人壽、證券三大產業公會儘速與會協商。
金融業驚詫於又被指派這種「政治任務」的同時,金管會顯然竟忘了前例:當年扁政府抑制西進,鼓吹南向,造成很多台商慘賠的諸多案例中,曾多次跟隨阿扁出征的當年「帽子大王」戴勝通,上個月才開記者會聲稱將提告請求國賠。戴勝通自認是在政府高層要求下,才赴海地投資,因當地情勢不穩而投資失利,如今很不服氣遭求償追殺。這理由看來難以在法律層面成立,但行政「指揮」民間業者的事實,則是企業界共有的切身慘痛經驗。
從堂堂中央銀行,到政院消保處為了小小咖啡的寄杯服務,動輒放話「找業者來喝咖啡」,好像連未必符合法治基礎的動用行政權都毫不在乎。如此堂而皇之,以挺民意為名而過度管制產業,反過來又以挺產業為名過度管制金融業,自以為召業者「喝咖啡」便足以發揮威力迫之臣服。不客氣地講,這不叫經濟獨裁,什麼才叫經濟獨裁?學者謂「如此大規模地以公權力架空契約自由,舉世罕見」,新政府能無視於這種指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