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難道中央請客 蚊子軌道就能蒙頭蓋下去?
◆  聯合報黑白集╱咬賴燒餅 掉蘇芝麻
◆  經濟日報社論/資金回台 須從國家戰略角度規劃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


2019-01-01 00: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據了解,中國大陸廣東省自11月起暫停發布製造業PMI,此前廣東製造業PMI已連續五個月低於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PMI。另外兩個製造業和外貿大省江蘇與浙江也被要求不能發布PMI訊息。最近也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在公開演講中引述不同消息來源指中國經濟成長率實際已降至1.67%,甚至是負值。與此同時,中國滬深股市一年來重挫近三成,人民幣匯率也大幅貶值。種種現象顯示中國經濟正呈現著前所罕見的巨大下行壓力
近兩、三年來,中國經濟成長較之以往明顯減緩是事實;進入民國107年(2018年)以來,主要經濟指標下行趨勢明顯也是事實,但無論如何,指稱中國經濟成長率已重挫至零成長,恐怕還是過於誇張了。起碼,就最能反映實體經濟且不能灌水的所謂「李克強指數」,即用電量,10月成長8.7%、鐵路貨運量,11月成長14%、銀行貸款發放量,11月成長13.1%看來,應該都還處於相對正常水平。
近年來,經濟走勢的持續減緩是很容易找到解釋的:一、習近平自民國102年(2013年)上台以來,為了矯正前期過於擴張政策而採取的「三去」(去槓桿、去產能、去庫存)措施必然的結果;二、至於民國107年(2018年),則是在「三去」之外再加上美中貿易戰的衝擊,兩者疊加之下的結果。無論是「三去」措施或美中貿易戰,都不應視之為是一種恆常不變的新常態,雖然後者可能維持稍久。觀察中國經濟,中、長期的角度或許更值得關注。
鑑往可以知來,不如先回顧一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成長的邏輯。這40年大致可分兩個階段,一是從民國68年到101年(1979年到2012年)為止的34年,平均成長率約10%;一是從民國102年至107年(2013至2018年)的六年,平均成長率劇降為7%,以致於40年的總平均成長率為9.5%。
第一個階段34年的平均10%,主要的成長來源,在需求面是拜全球化之賜在供給面則有三個「紅利」:人口及勞力紅利;改革紅利;透支(環境生態及弱勢者權益)紅利。透支紅利並不可取,所以10%的平均成長率嚴格說含有不當的灌水成分,如扣除高估部分,第一階段平均成長率應該比10%為低。
正由於有這個不當紅利,應予矯正,所以從民國102年(2013年)習近平上台之後開始採取嚴格的環境政策,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削弱出口競爭力以致減緩了成長動力。就此而言,民國102年至107年(2013至2018年)第二階段的平均成長率7%,其中就有被低估的效應,總之,比7%為高。因此,有理由判斷過去40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其實並未出現階段性的下降,而是維持在大約8%或9%的穩定水平。在這個40年中,偶有高至14%(如民國82年(1993年))或低至7%以下,均非常態。中國經濟的「潛在成長率」在很長一段期間中應為8%上下,過去如此,未來亦將如此。
考慮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有正有負,負面影響已然出現,正面影響「倒逼」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及國企改革之上,則將逐步顯現,未來相當一段期間8%潛在成長力的主要來源是:供給面,有人才紅利(理工科人才素質高,規模大);儲蓄紅利;基建紅利;改革紅利。這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人才的與科技(AI、5G與量子科技)的巨大優勢,極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引領全球經濟。其次是需求面,指的是中國將有一個愈來愈大的中產階級規模市場。
如果把過去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與未來40年做個比較,過去40年的年均經濟成長率9.5%,主要靠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通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拉動需求面的三匹馬。未來40年的年均潛在經濟成長率,比如8%,則主要靠三列動車改革(國企改革、知識產權改革、政府改革)科技創新及中產階級規模支持的全球最大市場。與吃力的三駕馬車不同,改革與科技創新都是供給面有著巨大驅動能力的高速動車,這些動車與需求面的全球最大市場結合,一推一拉相互作用,將成為中國未來中、長期穩定成長的最大保證。







聯合報黑白集/有一種堅持叫自我毀滅


2019-01-01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葉俊榮解套「卡管」事件,卻成第三名因管案下台的教育部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喧鬧了一年的「卡管」事件,終於因葉俊榮「勉予同意」而解套。這個結果稱不上完美,總是解開了一個死結;至少蔡政府可鬆一口氣,不必再怕卡管案成為政治提款機。
卡管案之源起,是對管中閔在遴選過程中諸如利益迴避、違法兼職、赴陸講學乃至論文抄襲等爭議而來。但隨著事實逐漸揭露及法律釐清,當初的質疑幾已完全站不住腳;剩下的,只是對管中閔的個人好惡。至此,卡拔管已無法獲得認同,反成了蔡政府的惡政。
按常理,葉俊榮幫蔡政府拆除地雷引線,就算無功,也不該有過。豈料事態卻全然相左,民進黨上下口徑一致譴責葉俊榮,連蔡總統都忙著切割,表示「不能接受」。內閣從院長賴清德到前秘書長卓榮泰都說出重話,當即逼退葉俊榮,使他成為第三名因管案下台的教育部長。
民進黨這次選舉大敗,並非單一因素造成,但「惡政」層出不窮絕對是主要原因。葉俊榮決定「聘管」,民進黨完全可以順水推舟,既順應主流民意又符合民主法治;但民進黨繼續硬拗,再次把自己推到背離民意與是非的逆流裡。
這類無謂的堅持,一再發生。過去扁家的貪瀆案,民進黨也是群起護航,堅持和貪瀆綁在一起;當時批判陳水扁的,反而被打成「寇」。為此,民進黨後來在選舉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今天民進黨對卡管案如出一轍,只能說世上真的有一種堅持,就叫做「自我毀滅」。








聯合報社論/全民翻越二○一八的集體意志,不容漠視


2019-01-01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韓流」翻轉台灣政治氣候,藍綠都不能忽略其間發射出來的警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告別了年度代表字「」的民國107年(二○一八),我們跨進了民國108年(二○一九年)的門檻。這個「翻」字意味深長,去年台灣經歷了許多前所未見的政治紛亂,各式的「東廠現象」及各色的行政崩壞,積累的民怨終於在年底選舉凝聚為「討厭民進黨」的龐大能量爆發,讓綠營完全執政的江山崩盤。今天,站在民國108年(二○一九)的起點,人們能看到台灣未來一年的景色將變得更好嗎?
這個問題,有很大成分取決於蔡政府能否跟著民眾翻越那座讓它飽嘗兵敗的山頭,進而改善及超越自己,贏回民意的尊重。此外,也要看新取得政權的地方首長能否提出讓選民滿意的新政,能否提出更自主而有效的創意政策造福民眾,甚至使中央政府願意調整腳步起而追隨。如果藍綠政黨都只盤算著自己明年總統大選的機會,滿腹皆是政黨利益或選舉操作,人民期待的「明天會更好」即不可能實現;甚至可能因某些政客趁亂「撈一票」的惡行,反而更形惡化。
遺憾的是,目前人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新政」開展的跡象。更確切地說,除了黨主席即將改選之外,大家看不到民進黨內的積極檢討。蔡政府雖然對選後的「新民意」作出少許回應,但多半表現在減低政策惡感或擴大發放補貼等「施小惠」的層次,這是低格調的為官心態至於更重大的人民嫌惡所在,諸如內閣人事的改組、東廠機構的去從檢討、兩岸和能源政策的調整、人事任命的徇私苟且等,則多半依然故我、我行我素,看不到改善的跡象。這些,在蔡總統亟欲連任的私心下,都變得更曖昧不明
民進黨行事,有時像是莽撞的青年,經常暴衝暴走。不少時候,它也表現出失智老人的特徵對古早的歷史一再叨叨絮絮,對新近發生的事卻過眼即忘。對這次敗選原由的不加反省及快速遺忘,即是如此。當年陳水扁貪腐失政導致民進黨民國97年(二○○八)大敗,整個黨就在怨天尤人中度過,黨內一股不容檢討扁家的氛圍甚至延續至今。包括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五年前多次召開「華山會議」作勢檢討,最後仍以派系各執己見無疾而終,導致蔡政府目前的兩岸關係毫無迴旋空間
去年底的地方選舉,在「韓流」席捲中翻轉了台灣政治氣候,不僅為低迷已久的民國107年(二○一八)締造了一次高潮,對台灣的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而言,也形同翻越了一座高大的山嶺。民進黨和國民黨都不能忽略其間所發射出來的警訊:第一,人民已看出,藍綠兩黨的「平庸化」,已不足以再成為帶領台灣前進的力量;第二,政黨政治的沉淪,已使「民主化」的召喚失效,現在人民要的是「更好的生活」;第三,四年前白色力量攻克台北市,四年後韓流翻轉綠營鐵票區的高雄,這樣的「非典」效應將繼續衝擊兩黨政治——如果藍綠兩黨領導人都不懂得換腦袋的話。
如果說民國107年(二○一八年)是台灣人民以強大的集體意志翻越了執政者架構的各種障礙,民國108(二○一九)人們面對的政經形勢,依然充滿挑戰。國內接踵而來的民國109年(二○二○)大選,政治上的角力氛圍勢必愈發濁惡,執政黨可能繼續師心自用。而放眼國際,今年的經濟大勢更是凶險:全球景氣近幾年的擴張趨勢已來到強弩之末,出現走衰的反轉;英國脫歐前景晦暗,也讓人失去信心。再加上美中貿易大戰的影響,不僅中國大陸的經濟將大幅下滑,美國的成長也必然受到削弱,台灣則可能在其間兩頭受創。正因為如此,地方政府若能提出像韓國瑜這樣活絡基層經濟的解方,也許對庶民將更為受用。
站在民國108年(二○一九)的門檻上,我們提醒蔡政府要以民國107年(二○一八)的敗選為鑑。重大的挫敗也許無法立即挽回,但如果面對這股強烈的「新民意」卻置之不理,民進黨「不會執政」的汙名將永難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