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蘇永欽/台灣民主的靈魂拷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永欽/台灣民主的靈魂拷問
◆  劉憶如/由鮑爾記者會談經濟「軟著陸」
◆  葉匡時/AI會是革命性的創新科技嗎?
◆  陳冲/上兵伐謀 謀不自限
◆  陳立恆/世界分裂裡的貪婪通膨
◆  王正方/爭取曝光率,不必當凱子







蘇永欽/台灣民主的靈魂拷問


2023-07-29 03:36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明年總統與立委的改選,因為政黨從兩黨演變為三黨,而使二十三年前的少數總統(沒有絕對多數選民支持)與少數政府(沒有絕對多數立委支持)的困局可能重演。選民早已忘了新世紀開始那幾年民主的扭曲荒誕,但法政學者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刻繼續保持沉默,如果能從客觀理性的角度提供建言,相信都會起正面的作用,難道三十年前民主改革時代的熱情,真的已經消逝?

這裡當然有非常嚴重的憲法問題。大法官一再闡明民主政治要實踐的就是民意和責任,二者背後的基礎都是「多數統治」,沒有多數授權基礎的統治權,不論是行政或立法,究竟要如何反映民意、承擔責任?兩千年選完第三天,我就發了「清流共治?左右共治?聯合共治?」一文,就是要面對這個難題,結果陳總統完全不考慮歐陸國家已經行之多年的後二者,堅持推動沒有任何理論和制度基礎的「清流共治─全民政府」,沒幾個月民眾也都看穿了這種強行少數執政的台式忽悠。

學者應該洞悉新形成的三黨鼎立,比起世紀初因國民黨分裂,反映的是有更複雜底蘊的政黨重組,因此客觀思考的學者實無須從特定政黨立場去主張誰和誰合,重點應在如何通過集體討論,形成可導向或有利於促成多數總統、多數政府的全民動員過程。我已經多次談到總統相對多數選制之弊,只要有共識,修改總統副總統選罷法應該還來得及,增修條文規定的「以得票最多之一組為當選」,文義上還有解釋空間,如果主要政黨都已認知兩岸和國際凶險,應可想像未來總統面對關鍵決定時,如無絕對多數的正當性基礎會如何的舉步維艱。學者對此若有高度共識,至少可對政治行動者產生一定壓力。

直接做選制改革如果有困難,退而求其次就要考慮通過結盟來創造絕對多數的總統,而且勢必要和立委的結盟以創造絕對多數的聯合政府一起談,因為近二十年前修憲已把總統和立委選舉拉齊,左右共治(總統和行政院長分屬對立兩黨)的概率和需要應已可忽略。目前只有民眾黨提過聯合政府,大方向是找「國會最大黨」共同組閣,但如何進行、為何如此都語焉不詳。這兩天最大在野黨的主席宣示選戰時要讓「在野能夠大聯盟」,未來執政後也要建立「執政大聯盟」,但如何聯盟也都沒有說明。

在野聯盟如果不能共推一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可能還是會走到相對多數當選,甚至比不結盟還糟的,會更清楚的暴露「絕對多數反對的總統」,試問他要怎麼做決定?我們的體制還算不算民主?至於聯合政府怎麼形成,選前因為沒有當選席次作為分配部會和政策主軸的基礎,因此歐陸國家都是選後才談聯合政府,選舉時各自登山。只是我們如果不修改總統選制,而用「共推」方式替代,若不事前對於執政聯盟一併達成某種共識,殊難想像。因此選前反而比較可行。這又要面對一個關鍵問題:如何確保共識的信守,是否要有書面協議,如許多歐陸國家的聯合政府那樣?

這也讓我想起Karl Popper的獨到民主理念,他認為歐陸聯合政府不符合他對民主設定的底線,就是必須由主權者決定把統治權交給誰,當大選結束還要等各大政黨挑燈談判一兩個月,才知道最後統治權花落誰家,這還能算民主嗎?儘管這樣的看法未必全面,但如果聯合政府能在選前安排,倒真可以在這裡找到理論基礎了。

雖然只是籠統的談幾條主線,我希望已經把我們的民主正處於歷史時刻這一點講得夠清楚,學者們真的要缺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