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房產信用管制 值得商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賴侯的競選語言,意外帶來國安震撼教育
◆  聯合報黑白集/軌道建設勿淪為鬼道
◆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房產信用管制 值得商榷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房產信用管制 值得商榷


2023-07-29 00:40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央銀行。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央行理監事會6月中「突襲」式通過,限制八縣市自然人第二戶的購屋貸款上限成數為七成。由於時值選舉年,央行高度政治敏感的信用管制措施,使得群情譁然,房地產業者怒指政策「倒行逆施」。為此央行總裁在行政院會特別說明其與銀行討論的化解方案,數日後便公布申貸者簽署切結書的「協處措施」平息眾議。

央行信用管制攸關金融資源的指向分配,必然會影響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故其作為必須十分謹慎。央行這次政策調整案例,適足以讓我們檢討其信用管制措施的妥當性,避免未來重蹈覆轍,損傷央行政策權威。央行雖依法可就「銀行辦理擔保放款之質物或抵押物,選擇若干種類,規定其最高貸放率」,但其設定的管制對象、邏輯與過程若未讓社會信服,必然會降低達標成效。

以這次央行改變房貸成數上限為例,社會質疑為何要選在這個時點,針對特定地區的第二戶房貸設限?央行難道可以片面假定,民眾申請第二戶房貸就是為了要炒房?央行為何不能多觀察一下政府既有房地產管制政策成效的進展?

2020年12月3日國發會提出「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行政院正式宣示「杜絕不當炒房的堅定決心」。央行為配合「防止房市資金氾濫」,不等到理監事會,便急切地在12月7日召開常務理事會,通過「不動產貸款針對性審慎措施」,而成為央行這波房地產信用管制的濫觴。

國發會的房地產管制政策目標並不明確,而使得在落實過程中,社會出現「打房」與「打炒房」爭議。的確,高不可攀的都會地區房價釀成民怨,但政府做不到壓低房價到人人皆可負擔的程度。政府現階段只是不讓房價被炒作飆漲;信用管制措施或許可降低投機者的資金槓桿,希望房價因此能抽象性地「軟著陸」。

由於央行一連串信用管制措施與調升利率時期高度重疊,我們不易精確評估其成效。不過,觀察今年5月銀行整體放款與不動產貸款年成長率分別是5.6%與4.9%,便可看出房市交易已逐漸穩定。再者,央行消費者貸款資料亦證實房市開始冷卻;今年5、6月住宅貸款年成長率皆遠低於前五年7.1%的平均值。

我們預期下半年台灣房市交易將趨於溫和,央行宜多觀察房市變化,再做新管制政策的決斷。政府「打炒房」比較有效的措施,是改變房地產稅制與交易規則。房地合一稅2.0才實施兩年,平均地權條例限制紅單買賣也剛開始,而明年政府還要施行「囤房稅2.0」,此刻央行對特定區域的特定房貸實施信用管制的意義並不大。

央行急著推出房地產信用管制措施,引發社會議論,更讓人擔憂決策的周延性。金融業代表的理事在理監事會後直言,信用管制新政策傷害「先買後賣」的換屋族,因此「會向央行反映,看能否提出配套措施」,正凸顯政策討論不夠周全。此措施當然也討好不到網民,結果「打房不狠」與「打假球」之譏依然繞梁不止。

最令銀行業困擾的,則是央行房貸信用管制基準與銀行法要求不同,所造成的營運風險。央行根據「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但銀行則關切銀行法規定的「建築放款占存款餘額及金融債券比例」。銀行掌握的營運準則,顯然難以預判央行「手術刀式」的信用管制;央行還是宜使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節制總體金融活動做為常態。

面對經濟成長減緩與高利率環境,維持韌性內需是今年管理台灣經濟成長的重點。當政府「打炒房」政策正要發揮冷卻房地產市場熱度時,央行的貨幣政策必須步步為營,而不宜對營建業「落井下石」。期盼央行不再輕易推出有爭議的針對性房地產信用管制,畢竟「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政策只會自陷於四面楚歌。










聯合報黑白集/軌道建設勿淪為鬼道


2023-07-29 04:23  聯合報/ 黑白集
蔡政府任內最重要的公共建設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又以軌道建設為大宗。圖為蔡英文總統(右二)視察高雄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瞻軌道建設正要進入動工高峰,不少新上任的縣市長發現地方自籌款高的驚人,擔心未來難以為繼。以新竹市為例,四年前獲得第一期補助款僅執行八成七,其後的第二、三期補助執行率均掛零。尤其耗資一百多億的大新竹車站,市長高虹安認為原來的效益評估太樂觀,「不一定要走下去」。

面對錢坑建設,要勇於喊停不容易。但若硬著頭皮做下去,不是債留子孫,就是軌道變「鬼道」,難以維持正常營運。對此,民進黨議員甚為不滿,譴責高虹安對前市府推動的工程「擺爛」。但檢視林智堅任內二、三期補助款文風未動,這不也是擺爛?或者他也不知道要怎麼做下去。

前瞻建設變形走樣,問題在當初中央「釣魚式」的撒錢,誘使地方競上鈎。當大家都在爭搶大餅,沒需求的縣市也得掰些計畫爭食,以免被市民批評不積極。當最後發現自籌款難以支撐,還要向錢坑砸錢嗎?早有學者批評前瞻軌道建設是「通往地獄之路」,即連高雄輕軌每年仍虧損五千萬元,人口密度低的地方要如何維持?

荒謬的是,根據政府官網,至二○二二年第三季止軌道建設執行率為一○五.七%,數字漂亮極了。但全台軌道建設完工率僅五趴,新竹市近三年執行率掛零,台南市執行率僅兩成四,百分百的執行率是做夢夢到的嗎?











聯合報社論/賴侯的競選語言,意外帶來國安震撼教育


2023-07-29 04:27  聯合報/ 社論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19日下午受訪時,針對台灣選舉相關議題表示,美國不會在台灣大選中選邊站,也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選舉。(中央社)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一再強調,不會對我總統候選人選邊站或打分數;但每當外媒報導美方對我總統候選人有不同意見時,總是引發熱議。先有侯友宜的「恢復四個月兵役說」,後有賴清德的「台灣總統入白宮說」,都讓藍綠兩黨大為緊張,必須一再澄清,以免因美方態度而影響選情。

「恢復四個月兵役說」原是媒體人趙少康所提,認為此說有助爭取年輕選票。侯友宜後來在趙少康的專訪中,說出「確定兩岸穩定,就恢復四個月兵役」,當然是對內宣傳策略。未料,此說與美方期待台灣能有效強化自我防衛的目標相左,逼得侯友宜次日不得不澄清其立場。

賴清德的「台灣總統進白宮說」踩到華府紅線,更大出民進黨意料。早在年初,外媒報導華府對賴清德的台獨立場存有疑慮,賴清德已極力自我表白,絕對避免任何涉及台獨之字眼,他甚至批評在野黨不應有「疑美論」。賴清德向美方表態之殷切,堪稱歷屆總統候選人所僅見。儘管如此積極自我約束,但賴清德在宜蘭選舉場合的一句談話,卻成為美方「疑賴」的標靶,並特別選在賴清德即將過境美國前夕要求釐清。這真是天外飛來的一箭。

賴清德說出「台灣總統可以走進白宮,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就達成了」,一則流露出他「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初衷,二則表達與美方建立官方關係的願望;他完全沒料到,這樣的說法會踢到鐵板。事實上,以最寬鬆的標準看,此一表達已跨越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範疇,踩踏了美台關係紅線。當時,賴清德出訪的先遣人員正在美國安排過境行程,原希望取得高規格接待,以便當成選舉大內宣的資本;豈料,他自以為是的一場談話,卻使自己掉入冷宮,反愈發遠離白宮。

關鍵在,拜登總統正面臨下任總統選舉的挑戰,在此之際,他必須更穩妥地處理美中關係,避免橫生枝節。此時的情勢,和去年裴洛西訪台時的局面及氛圍都大不相同,拜登政府不會希望賴清德的過境,成為干擾美中修補關係的變數。因此,孫曉雅一再引用「一中政策」強調賴是依循「慣例」,就是要降低綠營的過度期待,同時也要向陸方表明美國立場,保證不會讓謝鋒口中的「灰犀牛」橫衝直撞。

侯友宜說,他當選總統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兩岸穩定,恢復交流。但要穩定兩岸,不是一句「支持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就能解套,必須透過綿密的政策設計與國安能力,精準拿捏美中台三方的權力平衡,同時又保持自己的主權尊嚴。同樣的,賴清德也不是在美國報紙投書提出「保衛和平四大支柱」,就能讓美國釋疑。他若無法務實而精確地站穩台灣「維持現狀」的立場,他就會不斷受到美方的質疑和追問。

美國對侯友宜及賴清德的連串反應,放在華府對中關係「去風險化」的架構下看,並不算突兀,美方的出手也還節制。反過來看,我們的總統候選人必須接受這樣的調整與修正,則顯示他們的外交及國安歷練不足,因而嘗到美方的「震撼教育」。有了這次經驗,侯賴兩人應該更了解發言謹慎的重要,因為考核候選人言行的不僅是一般選民,還有更嚴格的場外評審員。

賴清德這些年擔任過閣揆及副總統職位,但他對於高層次的國安議題似仍相當生疏,無法應對自如。侯友宜也一樣,在談論國安及兩岸議題時,常顯得僵硬。兩人都必須尋求更專業的國安幕僚協助,讓自己更像個「可靠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