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出征與歸鄉的文化離散

◆  兩制屬偶然 一制乃必然
◆  缺水就休耕?為何總犧牲農業
◆  哪根棍棒才能健全房市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出征與歸鄉的文化離散
◆  以同一把尺 衡量香港新選制
◆  台灣真的了解香港嗎
◆  超商鳳梨惡性搶市?關鍵在成本
◆  畫中有話/賞屋送鳳梨 扛得住打房?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出征與歸鄉的文化離散


2021-03-13 04:55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台灣是夢土的離散也是根的追求。圖為桃園機場第2航廈出境大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賀知章詩歌,「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少年離家,老年歸鄉,鄉音未改。古人又云:「衣錦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為什麼要歸鄉呢?為了追索童年記憶,或困頓離鄉而在歸返故里時與親朋分享成果。即便是多麼偉大的人物,歸鄉總是個體生命旅程在一段離別鄉土後,藉由回歸故土,心靈鄉愁獲得慰藉。

有時歸鄉是某種過往情懷的回憶與感傷的撫平年入老境的陸游回到沈園,追想他與唐琬離婚後乍然相遇的心靈悸動,「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踪一泫然。」唐琬已死四十載,故地柳樹老到無法長出柳絮,正同衰老的自己,故地與故人令他感懷落淚。

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個體生命歷程其實與文明發展的兩大主軸相契合。少小離鄉,追尋理想,那是一種對夢中土地的找尋,可以說是「夢土」追求,是時間運轉時的心靈離心力同時,存在著向心力牽引,那就是的拉扯、牽引與回歸

夢土是誘發理想者遠離故鄉的力量,對於英雄而言,那是出征理由之一,如同桃花源、理想國或亞特蘭提斯城古老傳說般。個體生命有時因時局動盪,有時迫於政治、社會、經濟及個人生計,不得不投向外、向遠方,帶著始源的文化往外發展,故而這種出離於始源文化被稱為離散,在現實上是一種飄零、抽離於故土,帶著對故土眷戀與認同。

德國作家保羅.湯瑪斯曼(Thomas Mann)因納粹主義興起而流亡,他說:「我在那裏,那裏就是德國。我帶著德國文化。我與世界保持聯繫。」離散者在夢土中帶異質性卻又渴望他者認同,搖擺於夢土與根之間。

離散者飄零於異地、異邦,被當地視為異鄉人,生命苦楚,看似離散於故土,看似個體穿越土地、時間、語言、文化,離散者處於懸絕、斷裂與隔離,實際上這離散者藉由自身對於異域文化的反思與扎根,成為嫁接兩種差異文化的橋梁,在試圖保有自己差異性的同時,也試圖融入異域、異質性文化。

小至個體生命離散,大至文明史詩般波瀾壯闊的遠征,離散乃是人類文明由搖擺於未來夢土與歸鄉間激發出的撼動天地的史詩。希臘悲劇伊里亞德》描繪希臘英雄出征特洛伊的歷程,那是無數個體生命與文化藉由征伐異地產生冒險旅程。《奧狄賽》描繪奧狄修斯遠征特洛伊十年終獲勝利,卻發狂語觸犯天神,歸鄉之旅千辛萬苦,長達十年度過驚滔駭浪,英雄歸返不是歡欣之旅,必須接受考驗,最後回歸故里與妻兒相見。出征需要勇氣與智慧,歸鄉何嘗不是如此呢

不論是北漂、南流,出國留學或歸國,甚而戰後渡海來台、白色恐怖流亡異域,或正在台灣工作的數十萬外來人口或移民,台灣是夢土的離散也是根的追求,作為一座文化橋梁永遠是離散者角色












兩制屬偶然 一制乃必然


2021-03-13 04:44  聯合報 /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
全國人大11日通過修改香港選舉制度,首次對香港立法會的選舉和組成、對香港特首的選舉,做出重大變動。路透社


大陸人大剛通過「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媒體普遍認為,此法案等同沒收香港民主;前總統馬英九更表示,這宣告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死亡、走入歷史。

民國 76 年(一九八七年)中美斷交後,眾多學者憂心台灣未來,沈君山提出 one country,two system一國兩治主張刊登在華爾街日報,沈氏認為他的想法還早於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原則。回顧中國歷史,舊王朝傾頹必有其道理,新帝上任權在手,豈可不把令來行,改朝換代後鮮有不更迭舊制,昭示新規章。新中國成立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專政、共產黨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個堅持,不就和中華民國的三民主義立國原則,截然不同嗎

一國兩制,同一國家、兩種制度治理可以是偶然的過渡時期、可以是漸進的融合過程,兩制常是特殊狀況下「不得不然」,而非「永久必然」。國際間(尤其歐美)對於中國治理香港問題的聲討和支援,忽視了一個政治和法理現實香港主權究屬何國?在經過百年殖民統治,回歸中國前,鄧小平一國兩制乃是在安撫香港民心,五十年不變也隱含五十年後會變、必變。人大的香港新選制辦法,不是破壞中國原先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承諾,而是審視香港反送中運動態勢,不得不進行的「愛國者治港」變化。

民國 98 年(二○○九年),習近平在墨西哥表示:「有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畫腳。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從習在未接任領導人時談話,可看出鄧小平的韜光養晦、休養生息,胡錦濤的科學發展、和諧社會,中國經濟在習手上開花結果後,習絕對不會甘於接受世界強權箝制。

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不同於武力形式的國力恢復和擴張政策,美國從川普到拜登只是改變不同打壓型態,本質上已把中國視為最危險敵手。因此大陸在應付國際不友善壓力時,攘外先安內的概念,先解決香港問題,後續才能繼續強力壓制疆獨和藏獨,至於台灣只要沒有立即獨立行動,那就徐圖緩議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呼籲,北京應確保香港自由與民主化,才能夠得到香港民心。共產黨不會不了解民心的重要性,趕走國民黨、建立新中國,就在於了解當時中國戰後民心。無奈香港自由慣的民意如流水、漂流無常軌,民心固然要有,但治權更是重中之重,新選制辦法至少還給了一個民主包裝的選舉制度,倘或勇武者繼續如之前出沒街頭,或許連這部新辦法也將省略不頒。

馬英九遺憾一國兩制已歸歷史灰燼,常使英雄淚滿襟的不只身先死,一國兩制不算壯志未酬,一國一制是國家統合發展的必然轉變。一國兩制(兩治)屬偶然!一國一制誠必然!













缺水就休耕?為何總犧牲農業


2021-03-13 04:25  聯合報 /   余淑美/中研院院士及特聘研究員
波波漫畫


水稻田具三項重要功能生產面,台灣地窄人稠,糧食自主率不到卅五%,遠低於大多數國家,而糧食最大貢獻者即稻米,對於糧食安全及農村經濟至為重要。生態面,水稻田儲水可調節區域微氣候及溫度,土壤乾旱將使空氣溫度上升,夏季更導致高溫影響作物開花結實。水稻田尚可涵養土壤水分及補充地下水,休耕將減少地下水儲存。生活面,維護管理良好水田,可減少鼠患、紅火蟻及雜草叢生,尚具休閒、教育、維護農村文化功能。

每逢缺水,政府先想到就是休耕,因為種稻需很多水,好像只要不種稻,缺水問題就解決大半。去年二期稻作休耕一點三萬公頃,今年第一期休耕七點四萬公頃,占稻作面積四分之一,不但缺水未解決,且製造更多生產、生態及生活問題。加上休耕每公頃補助十四萬,補償金達七十億,主要補助農民但是稻米產業鏈包括,育苗、插秧、肥料與農業資材、收割、烘穀、通路與交通運輸,造成重大損失其實科技可緩解水稻用水,達到雙贏

早年以農立國,農技進步,培育出各種工商活動及支持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政府不管周邊產值,總以農產品市價估算認定農業產值太低,動輒又因產銷失衡需補助益不重視。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喜見政府推動五+二產業創新計畫,其中新農業推動,包括「透過冷鏈系統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與勵進作為」、及「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等。但,前兩項對比今日鳳梨及其他農產品外銷困境,新農業產創似乎未發揮功能。最後一項,政府原期望扭轉過去消極補助的政策舊思維,積極建立強本革新農業,達到保護優良農地、維護農業生態及永續發展目的。但是一碰到缺水,就大面積休耕補助,似乎計畫總跟不上環境變化。

去年,政府改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方案,之前「新農業」已被排除,唯一相關的,是最後「民生」一項提到糧食安全,但在上百項推動方案中,「糧食安全」顯得薄弱能見度低,也未見前瞻規劃。也因此,農業相關研究經費編列,敬陪末座,顯未受重視。農民補助耗費大筆經費,真正重要的農業轉型,仍被忽略。

民以食為天,大家可數天不開車、不看電視、甚至不看手機,仍好好活著,也不會天天生病看醫生,但是不能一天不吃飯。儘管早年重大貢獻,惟至今農業這麼不受重視,是因農產品價格低廉,即使不生產也可向國外購買,造成豐衣足食假象。但是,全球環境變遷、高溫提升乾旱災難的頻率,嚴重影響作物產量。加上全球人口快速增加,速率遠超過專家一向預測。每一張口每天都要食物,預期未來水源與糧食將是各國國家安全爭奪戰重要部分,有遠見的政府,是否更應該未雨綢繆?

現今作物育種技術進步,已融入高科技,無論傳統或先進基因改良及基因編輯技術,或是田間栽培技術,幾乎有辦法解決作物生產的各種問題。科技是新農業火車頭,可提高用水效率減少灌溉水、耐各種缺水、淹水、高低溫、高鹽等逆境維持產量、提高抗病蟲害能力而少用農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而少用肥料,十足朝環保、有機耕種方向發展。

全球農業科技發展已走向精準作物育種、高效栽培與管理、少資源投入而多產出目標。在台灣,科技部、教育部尚且看到這點而有所因應;但是一碰到農政單位輔導,仍是保守與窒礙難行。農業科技投資不但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也提供就業機會。請政府對新農業科技,投入更多的關注及資源?











哪根棍棒才能健全房市


2021-03-13 04:24  聯合報 /   王健安/暨大財金系副教授與住宅學會理事(投縣埔里)
政府陸續推動政策打炒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底央行對不動產放款的信用管制與內政部對實價登錄的2.0修法後,接棒的財政部日昨確定房地合一稅修法。同時,衍生到底那種稅才能有效打炒房。惟從不同切入角度或政策目標設定,自然得出不同答案。

去年底行政院跨部會房市健全小組,因疫情出現實體經濟基本面沒那麼好,金融面房價卻因資金過剩等因素不斷上漲,立即「治標」藥方即設定在:抑制「短期」交易投機風潮的移轉稅,從這角度看,當前修法將短期(持有再交易)定義拉長為五年(自建銷售建商的買賣等排除適用),大方向概可認同。

然既名為「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自應部署對房市短中長期的十八套劇本,那麼囤房稅、空屋稅等持有性質稅負,「長期」來看可能還是重要藥方。

房市向有三高」:高房價、高住宅自有率、高空屋數(率)並存矛盾現象。高房價隱含的影子價格或機會成本很高,理應低住宅自有率,更不會出現空置怪象;概為不動產稅制的「收益性質的持有成本稅」與「房價上漲賺獲利差的資本利得性質之增值稅」偏低造成,使屋主寧願閒置等待賺價差,不願現時降租或降價轉售等。住宅資源閒置乃不健全房市根源,加重交易成本只是短期藥方,有論者認為只針對房地合一稅修法,可能會造成閉鎖效果,亦即投資客以延長持有期間因應,反正持有成本偏低,市場供給下降,房價仍居高不下。

囤房稅、空屋稅並非新稅種(法),但目前也只台北市、宜蘭縣等地方政府於自治條例中採差別稅率,並以戶數來累進課稅。目前並無空屋稅明確法源,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提出「課徵空屋稅」議題,北市府同年亦曾因東區空店增加爭議,研議在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中(首創)開徵「空屋稅」,然迄今未付諸施行

嚴謹區辨兩者,囤房稅目標是:降低「大部分房子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上」;空屋稅係對低度利用的房子加稅。當只對非自住且非出租的房屋課較高稅率,囤房稅就會接近空屋稅概念。惟不管是囤房或空屋稅,政策目標都設定在:以高持有成本打擊投機以逼出空餘屋,進而增加房市供給量。

檢視立法與行政院攻防,政府對長期治本加重持有稅,非全然排斥,但多以稽徵成本偏高(比如囤房取得原因與炒房關聯性)、可能造成轉嫁(傷及經濟弱勢承租戶)等,稱將「從長計議」。

但房地合一與囤房稅亦有連結處。比如舊制房地合一稅,境內法人不論持有年限長短,比自然人、境外法人省稅不少,實務據此衍生漏洞,比如有錢自然人以境內法人名義購置豪宅、商辦,或是將名下房子轉給自己公司,然後把公司連同名下資產賣掉獲利。

儘管上述交易僅占小比例,但是往往容易在實價登錄造成定錨效果,進一步推波房價;有賴財政部(二月首次公布全國「個人」房屋稅籍歸戶的囤房統計)、內政部(三月首次公布「單一所有權人住宅全國總歸戶」)相互勾稽統計資料,杜絕漏洞。

從增進房屋有效利用政策總目標看,政策不僅應有「棍棒」,民國 96 年(二○○七年)內政部推動「蘿蔔」的「包租代管」政策,透過先將民間空屋釋出到租屋市場,再以興建公宅大量出租供給,或可舒緩實施相關持有(囤房)稅的轉嫁問題。












以同一把尺 衡量香港新選制


2021-03-13 04:46  聯合報 /   樂為良/自由作家(台北市)
大陸兩會閉幕,授權制定香港新選制方案,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路透社


大陸兩會閉幕,授權制定香港新選制方案,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然而,國際撻伐亦隨之而至,是「對香港民主最沉重的打擊」,或「摧毀反對派的政治希望。」

但是,隨著更多外力介入香港選舉,與街頭抗爭,凸顯反對派中不乏參選者,是要「光復香港」,也就是以議會多數推翻中共的一國兩制或主權。公然高舉這些口號,使得「反中」既非秘密亦非扣帽;加上國際勢力介入,留給中南海考慮的就剩認輸或反制;然,前者絕無可能,就像一場「反送中」大鬧後是國安法出台。

香港專欄作家維塔奇Nury Vittachi),不久前出版《故事的另一面:香港的一場秘密戰爭》,揭露在港國際力量,包括CIA,如何指導港青示威與暴動;國際主流媒體則隨之報導中國「惡行」。

香港建制派前議員陳穎欣八日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透過視訊解說香港情勢。她指陳諸多事證,是企圖弱化中國在港主權;連她本人亦遭威脅、跟蹤,只不過因為她表明「愛國愛港」。她呼籲國際社會以較公平角度審視香港實情陳顈欣是港大高材生,赴英深造後選擇加入親中的民建聯工聯會

在主流媒體排山倒海聲量中,維塔奇與陳穎欣的音量微弱,但卻透露另一種聲音。香港問題對許多人來說,的確就像觀看燈火通明下的拳賽,若只按表面規矩定勝負,結果就是絕對舞弊與不公。就像川粉進攻美國國會,事件後高呼要求將這些人繩之以法;那為何認定提審「反中亂港」者就是政治迫害。

為什麼香港不可要求參政者「愛國愛港」?這種政治運作的基本要求,中國做了就不民主、不講人權?請用同一把尺衡量。














台灣真的了解香港嗎


2021-03-13 04:43  聯合報 /   朱言貴/教(台北市)
季青漫畫


馬英九任總統時,曾在國慶談話中,聲援香港占中運動,呼籲大陸當局,不妨讓香港民主化,如今成為空谷足音。不過,這說法尚有未足,對於中國大陸恐欠說服力,充其量僅供台灣內部消費用。

倘若當年能夠更進一步做出論述,追求台灣民主優質化,並以實際行動及政策作為,做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那麼台灣民主對華人世界,當然具備典範價值。僅一廂情願呼籲,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台灣內部卻因統獨紛爭,進行不斷撕裂與內鬥,難有效創造典範價值,倒成負面示範作用。在這情況下,奢望別人能見賢思齊,辦不到就是辦不到。如今哀痛一國兩制走入歷史,夫復何言。

以反送中修法來說,蔡總統一心想到,如何製造香港與大陸間矛盾,從未從香港人角度,思索香港民主化,難免讓人看破手腳;正因如此,台灣對香港的影響力,日漸式微,乃是其來有自,因為台灣不了解香港,遑論對香港付出真正的心力。













超商鳳梨惡性搶市?關鍵在成本


2021-03-13 04:20  聯合報 /   顏廷棟/銘傳大學財金法系教授(台北市)
大陸停止進口台灣鳳梨,引發我國鳳梨銷售危機。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全民搶救鳳梨,順應這股熱潮,超商推出每箱十公斤鳳梨/售價三九九元預告。此舉震撼市場

鳳梨低價搶市現象,也成立委質詢議題,公平會主委表示,將調查超商有無涉及聯合訂價違法行為。四大超商曾涉聯合調漲現煮咖啡價格,遭公平會處分,不過行政法院認定聯合行為的「合意」事證不足,撤銷原處分。

前車之鑑,公平會調查超商鳳梨訂價案,應區分相同訂價,究是單純「價格追隨行為」、抑或是違法「價格聯合行為」?

關鍵在當事人間有無共謀聯合訂價「合意」;若是以間接證據推論「合意」的違法事證,應當依市場狀況、商品或服務特性、成本及利潤、事業行為之經濟合理性等法則。畢竟聯合行為查證本屬不易,有賴嚴謹論證及縝密經濟分析,公平會應審慎為之。

不同於咖啡漲價案,此次鳳梨案受關注焦點是,超商低價搶市是否涉及違法性問題?

從消費者立場,不可能跟荷包過不去,當然優先選購較便宜鳳梨,所以民眾不至於檢舉。

但對其他鳳梨銷售業者,難免有「惡性競爭」的不平之鳴。如此衡量消費者福祉與維護市場良性競爭原則下,法律應有商品低價底線明確規範。

公平交易法第廿條三款,禁止事業以低價利誘,阻礙競爭者參與競爭,致有限制市場競爭之虞。執法實務,通常是以成本判斷是否構成違法標準。應注意的是,認定超商訂價三九九元鳳梨成本,應考量其進貨數量、自有物流系統、加盟銷售能力等因素。

超商鳳梨低價搶市,是否為削價惡性競爭的違法行為?公平會心中當有一把尺。










畫中有話/賞屋送鳳梨 扛得住打房?


2021-03-13 04:17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中和一處建案展售中心掛起,「自己農民自己照顧打卡按讚送鳳梨」布條,結合支持鳳梨農希望引來客賞屋。不想政院通過修法,企圖壓抑房市價漲量增氛圍。對業者增加一道售房障礙。

各國競相印鈔,熱錢湧入房地產。政府用圍堵打炒房,只是房價愈打愈高;業者吸引買氣新手法,扛得住政府打炒房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