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經濟/救投資方能救經濟 知易行難

.聯合報社論..重塑政治文化,台灣才走得下去
.聯合報黑白集.謝長廷不了解的海權
.經濟日報社論.救投資方能救經濟 知易行難




經濟/救投資方能救經濟 知易行難


2016-05-07 02: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景氣低迷不振,壞消息紛至沓來;正值新政府即將走馬上任,國人莫不期望在破舊立新之後,大氣魄、高效率的施政,能掃除陰霾,帶來一絲新希望。但準閣揆面對此局面,直言「保1恐怕有問題」。這與過去部會首長眾口一辭,「本季就是谷底,下一季就會反轉回升」之辭,固然大有不同;然而不加隱諱,不以虛言安慰,讓大家看見赤裸裸的真相,不免令人驚心失望,除非能夠拿出有效的手段對治。
林全準院長也直指核心,必須有效提升投資。的確,出口與投資的衰退正是第1季負成長0.84%乃至全年保1恐怕有問題的罪魁禍首。唯出口升降並非操之於我,不僅全球貿易景況不佳,對我出口關係至深的大陸地區,由於紅色供應鏈急速崛起,對包括我國在內的周邊國家,胃納大減。再加上歐洲、日本等經濟環境毫無起色,這又直接打擊台灣對他國的出口。此一態勢方興未艾,不知何日方休,因而我出口未來數季恐難見明顯回溫。
第1季幸賴內需走強支撐,略微抵消出口與投資的衝擊;但近年來內需市場的大陸觀光客所占分量日重,成為對岸從事經濟制裁的最佳工具,這是馬政府熱衷引進陸客時所始料未及者。前述影響自第二季起漸趨明顯,甚有可能每下愈況,因此唯一可以寄望的就是投資了,如果投資能夠反轉回升,以一夫當關之勢全力抵擋這些不利因素,經濟成長率保1才有希望。
如何令投資增長由負轉正?卻是不易回答的大哉問。新政府正積極推展的「新南向政策」,不僅於事無補,短期內還可能治絲益棼。因為鼓勵公私部門對東協各國大事投資,甚至引導更多企業、人員南向發展,都會直接排擠國內的投資與就業。要待若干年後東協果真發展成為成熟的世界工廠,方有可能為台灣中間財創造大量需求。
因而目前要保1乃至保正,在國內投資方面就要大刀闊斧,全力以赴。不過,數十年來官僚最常祭出的一句口號:「改善投資環境」,千萬不要再擺上祭壇;因為在此口號之下,台灣的投資環境一年不如一年,不僅國人投資無力,外人投資更令人汗顏。外人直接投資(FDI)我國在全球各國排名倒數第三,簡直難以啟齒。
不喊這樣的口號,又當如何?日來國內最熱門的一則新聞,就是某雜誌向國內外投資窗口分投兩封e-mail所引起的軒然大波。透過後續追蹤,發現愛爾蘭這個小島國的FDI比金融海嘯前多九倍,台灣則少了一半。其關鍵在於,愛爾蘭不僅竭盡全力打造對外來投資者最有吸引力的環境,而且有一個極其熱情積極、主動出擊的投資局千方百計爭取所需要的企業去投資。
這才叫做改善投資環境。台灣的作為與其恰成對比,相較於此言,我們過去數十年在此方面的努力,恐應改稱「劣化投資環境」。對於此一結果,卻不知政府上下包括將就任的新內閣可曾受到其震撼教育?
但比FDI更緊的,是國人在國內的直接投資。高喊「改善投資環境」數十年,何以國內投資成長反而由正轉負;尤其人盡皆知,台灣錢淹腳目,不論壽險公司還是一般家庭,手握不知多少資金卻苦無去處。其關鍵在於,台灣充滿潛力、機會無窮,卻找不出一個題目,讓它們成為投資的亮點。半世紀前的內閣找到一個亮點:小型世界工廠,將貧窮而過剩的勞力化為聚寶盆,打造出經濟奇蹟。我們南方的菲律賓矢言成為東亞各國的貿易樞紐,在數年內即面目一新、生機蓬勃。今日的台灣絕不輸半世紀前,更不在菲律賓之下;飽學的袞袞閣員,請快為台灣找出亮點、創造新機!

聯合/謝長廷不了解的海權


2016-05-07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謝長廷不苟同馬政府派軍艦參與護漁,認為「出動軍艦就是不惜戰爭」,此舉等於同時向美、日宣戰。身為準大使,謝長廷對海權及國際政治如此無知,令人駭異。
海洋不像陸地可以占領,只要離岸超過十二海里就是公海,各國船隻皆可自由航行。理論上各國在公海的地位完全平等,實際勢力仍有高下之分,差別就在「展示國旗」的頻密度。船艦常在某一水域出現,就被視為不能忽視的存在;若從不履足,沒人會當你是一回事。
因此,派艦前往爭議水域進行「自由航行」,但不進入他國領海,主要是展現實力與決心,卻不踰越國際規範的手段。派艦絕不代表要翻臉,離「宣戰」更有十萬八千里。即使日方認為沖之鳥礁兩百浬是其專屬經濟海域,也不能干涉我國軍艦巡弋。
但一聽說政府要派軍艦,許多人就認為是不惜開戰,網路上頓時充斥反日人士的興奮叫好,以及反馬人士的破口大罵;這顯示民眾對海權普遍無知,也對國際競逐「鬥而不破」的三昧缺乏了解。許多人慣以二分法將他國分為「好人」與「壞人」,好人永遠是對的,我方應無條件配合;壞人必定邪惡,非得仇視到底。殊不知國際政治從非如此簡單運作,友邦間仍會彼此較勁,敵國也不是非要相互毀滅。
不管是為迎合「反馬民粹」,或是想提前向日方示好,謝長廷甘將政治智慧降低到網路鄉民等級,毋寧是自貶身價。

聯合/重塑政治文化,台灣才走得下去


2016-05-07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林全內閣因年齡、性別比等因素被譏為「老男人內閣」。 記者胡經周/攝影
新政府人事布局大致底定,林全內閣因年齡、性別比等因素被譏為「老男人內閣」,除婦女團體為此「翻桌」嗆聲,多位準閣員也因發言過當引發爭論。撇開個別議題的是非不論,整個政壇和社會氛圍似乎又回到了大選前的對峙景象,嚴重消磨民眾對新政府開展新政局的期待。蔡英文若不能重塑政治文化,帶領朝野擺脫淺薄的口水戰,新政府將不易有所作為,台灣則難走出內耗的噩夢。
這次林全組閣不如預期順利,僅金管會主委一職即曾被七人拒絕,其他不少部會的任命也顯得勉強。主要癥結,就是政治環境惡劣,沒有人願意入閣接受「酷刑」。早年士大夫從政,或可自謂「報效國家」;而今學者入閣,「自取其辱」卻幾乎是預知的結局。過去有公民企業實務經驗者入閣,可將不同經營觀念帶入政府;而今,民粹掛帥和外行領導的習氣瀰漫,專業和知識常遭踐踏。在這種情況下,自重自愛者誰願入閣接受凌遲?
當入閣不再是榮耀,當為官只能唯唯諾諾、忍受凌辱,政府部門自然難以延攬到優秀人才。當一個國家是由一群較平庸的人在領導,國家競爭力倒退自是必然。此一邏輯,在國民黨執政時適用,在民進黨執政時亦復如此。也因此,蔡英文雖在大選中贏得高度支持,民進黨也即將「完全執政」,但新總統若無法打破台灣藍綠相互否定的僵局,重新塑造一個有助激發正面能量的政治文化,台灣積重甚深的政經疑難恐怕仍然無解。
撇開正常的民主監督制衡不談,台灣目前的政治文化有幾個重症待治。第一,立法委員的粗鄙無禮必須改善:立委咆哮議場、施暴或羞辱官員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作風主要源自民進黨在反威權年代的激烈抗爭,沿襲至今,二、三十年不見改進。最近,國民黨亦有樣學樣,取法乎下,學會占領主席台。台灣國會的打鬥場面貽笑國際多年,如今民進黨擁有立院絕對優勢,有必要學習更文明、理性的方式問政,並將過度偏重「質詢權」的表演,逐漸向「立法權」的精進推移。蔡英文唯有要求民進黨立委改善問政禮儀,台灣的政治文化方有提升的契機。
第二,藍綠對峙的「二元思維」必須超越:用「藍」或「綠」的立場來討論政策是非,是台灣民主的病態,也讓許多政策陷於長年懸於兩端而無法解決,從兩岸關係、年金問題、到長照或住宅政策,無不如是。藍綠立場的兩極化,最近更因朝野執政角色的轉換,出現了更錯綜的糾葛,新政府屢屢企圖轉彎迴旋,卻招致換屁股就換腦袋、自相矛盾之譏。這種二元論的對立,正是造成台灣長期內耗自傷的主因,處理對內對外問題或陷於盲動或有時而窮,從護漁、瘦肉精美豬、兩岸監督條例等議題即可見一斑。
第三,社會討論問題的酸度及高度需要設法引導改變:在藍綠對立及名嘴各持立場的影響下,台灣輿論的酸價極高,不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例如,馬英九決派艦護漁或蔡英文因林錫山案遭到密訊,皆被解讀為政府的「陰謀」;例如蔡英文在馬總統走光照事件中說了「沒有人應受這樣的對待」,頗具總統高度,藍營卻馬上咬住陳育賢的背景反批她虛偽。如此仇來恨往,算不完的舊帳,數不盡的陰謀,如何形成健康、成熟的公民社會?
重塑政治文化聽起來立意高遠,這其實不是在給蔡英文出難題;事實上,如果不從提升政治文化下手,蔡英文領導的新政府恐怕也將東阻西絆,走不了太遠的路。事實上,台灣近廿年顛躓不前,主要也是受到惡劣政治習氣的拘囿,朝野耽溺內鬥,幾乎忘了外面世界前進的速度。民心的變化猶如風雲,就像柯文哲締造的素人政治奇蹟,轉眼間便即將傾圮;蔡英文要維持民眾期待,自須有更深邃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