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第二期前瞻計畫 錢該花刀口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台鐵禁移工,不如用大禹治水法思考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開始歹戲拖棚
◆  經濟日報社論/第二期前瞻計畫 錢該花刀口上







經濟日報社論/第二期前瞻計畫 錢該花刀口上


2020-05-23 02:0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上周立法院經濟、交通等六委員會聯席審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後四年約 4,200 億元預算,由於第一期預算的執行率不到三成,且再編列第二期的前瞻經費後,政府的債務可能爆增到破表,引發許多爭議。更者,推出第一期前瞻計畫時的部分地方政府首長,如今已經更換,甚至是換黨上台,是否會照單全收第二期前瞻計畫內容也是問題,尤其不少計畫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款支出,若地方負擔不起這些債務,屆時可能又會引發其他問題。

政府為了因應人民生活的需要與便利,規劃許多基礎建設,本是天經地義,且現今遇到疫情,經濟不振,政府擴大基礎建設支出,國人應該樂觀其成。問題是四年前行政院倉促推出總規模高達 8,400 億元的前瞻計畫時,有一半集中在軌道建設,大多數的計畫都未在事前充分評估,包括可行性評估財務評估綜合評估等,當時即曾引發爭議。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首先即在於前瞻計畫推出過於倉促,事前評估不足,而且幾乎分析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當年行政院拿出約 300 頁前瞻計畫報告書中,關於可能創造經濟效益說明竟只有兩頁,可想而知。

第二,前瞻計畫利用特別預算編列,姑且不論是否符合特別預算的條件,單是因此而需要舉債部分,可能就會超過政府的舉債上限。第三,前瞻計畫中需要地方政府相當配合款,是否會因此造成地方財政的重大壓力,頗有爭議。第四,這些重大建設本來需要國發會最終綜合評估與審查,但當時因為推案時間過於倉促,導致後來國發會根本無法做任何的實質評估

四年過去了,行政院又提出前瞻計畫後續的特別預算,且揚言重大建設需要有連續性,否則政府就很難執政。問題是,很多重大建設連基本可行性評估財務評估都還付之闕如,又要如何去推動這些計畫?上周國發會在立法院的報告中即指出,占前瞻計畫經費一半的21項軌道建設計畫中,執行率只有28.3%,其中甚至還有11項預算執行率為

這樣的結果,很可能是因為不少計畫連根本的可行性評估都還沒有完成,又該如何去執行?如果地方政府執行上真的有困難,應該考慮立即懸崖勒馬,儘快停止這些不當的計畫。另外,在這些計畫中,地方政府需要投入相當配合款項,以第一期的 4,200 億元來看,地方政府需要投入 4,000 億元左右的配合款,勢必會造成地方政府很大的財政負擔。地方政府的舉債空間本來就比較小,如果因為前瞻計畫而需要不斷投入配合款,地方政府應該要仔細評估財政負擔能力,不應該照單全收。

第二期前瞻計畫預算高達 4,200 億元,加上最近因應疫情紓困和振興經濟的支出,中央政府的舉債是否會因而超過法定上限,行政部門應該要立即提出相關報告,以及檢討第一期前瞻計畫執行成果說明實際經濟效益,包含所得、就業和其他效益,還有地方政府的配合款支出情形

另外,針對接下來第二期的前瞻計畫,政府應提出詳細計畫內容,包括可行性評估、財務評估與綜合評估等,並說明第二期計畫的經費來源,包括舉債上限的問題還有即是在第二期計畫中地方政府配合款及其來源,以及對於地方政府財務限制

政府的重大建設的確應該要有持續性,但若規劃得不好或是執行產生問題,並無一定要持續下去之理,隨時還是可以喊停。總而言之,政府的預算來自人民所繳的租稅,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在使用時當然要仔細評估,每一分錢都應該用在刀口上才對。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開始歹戲拖棚


2020-05-23 00:1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不知道是蔡政府沒準備好,還是陳時中太享受他每天記者會的露臉時光,最近疫情指揮中心陷入了牛步狀態。台灣已有四十天本土零確診,記者會上龜苓膏、西瓜、芭樂、石斑等吉祥物都搬出來了,陳時中每天重複「台灣社區很安全」的老話,卻不肯鬆口宣布清場散戲

五二○那天,陳時中拉出「十三零確診」的長紅,算是獻給蔡英文的連任賀禮。但是,次日又發生了一起墨西哥返國者確診案例,稍稍紓解外界對陳時中的猜疑。原來,疫情還是有的,全台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但是,只要守住境外移入這關,政府有必要連口罩管制都緊抓不放嗎?

問題就在,「清零究竟是什麼概念科學定義,還是政治評量大陸清零」,是以各省醫院裡不再有新冠肺炎患者為準中國有過八萬多人確診,扣除死亡者,餘皆在第一波治癒出院相形之下,台灣僅四百多人確診,卻仍有卅多人住院治療進度是否太慢

也許有人不相信大陸的清零,但以日本為例,都道府縣的解封標準,是每十萬人新增感染數須低於零點五;南韓的解封,則是連續數日新增確診者在十人以下。連每天確診數仍高達兩萬多人的美國,最近五十州都陸續解封。以這樣的標準,連續四十天無本土確診的台灣還管得嚴森森,到底在管什麼

只聞其聲的振興券,說要到七月才發看來,很會防疫的政府,可能還沒想好怎麼解封











聯合報社論╱台鐵禁移工,不如用大禹治水法思考


2020-05-23 00:0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鐵台北車站大廳有意在疫情解封後「永久禁坐」,圖為去年北車大廳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應防疫之需,台鐵二月底宣布禁止民眾在台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如今疫情即將鬆綁,台鐵卻趁勢宣布不再開放民眾席地而坐。此舉,明顯是針對外籍移工的聚集而來,引發強烈爭議。台鐵的官僚氣味令人反感,但追根究柢,移工十年來利用台北車站大廳進行假日聚會的場景不變,不也正顯示政府照顧移工政策僅止於口惠嗎?

台鐵說得好聽,車站大廳是提供旅客運輸服務之用,並非民眾社交聯誼的場所,「席地而坐」本來就不是車站的服務項目。如此詭辯,其實是自打嘴巴。試問,在北車空蕩蕩的大廳中,台鐵提供了什麼可供旅客歇腳的「座椅服務」嗎?沒有!十年前,新落成的台北車站為了避免遊民在此盤踞過夜,故意不設任何座椅。此舉雖有效驅逐了遊民,卻迫使所有旅客只能「席地而坐」,包括本國和外籍旅客在內。移工之所以成為箭靶,主要是因為他們假日在此聚集的規模更大、時間更長,讓一些往來旅客感到不便或因嘈雜而不滿。

儘管不少人對移工聚集車站大廳不以為然,但這些年來,對這些外來勞動者感到同情和理解的人卻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台灣從初期「工廠外勞」的引進,到後來大量外籍「家庭看護工」的進入,許多民眾和移工有了第一類接觸,也對他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有了更多同理心。因此,對於移工利用假日在北車大廳聯誼聚會,許多民眾認為是他們尋求鄉情慰藉及生活抒發的必要活動,有人甚至認為這是台北車站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正因如此,這次台鐵要對車站大廳設防,才會引起強烈公憤

試想,台鐵為了驅趕遊民撤除了大廳座椅,結果反造成大量的移工在此席地聚集;如今台鐵以為只要下達禁令,即能順利維持大廳的淨空,而不會有後遺症嗎?事實上,台鐵勢必要派出大批警力來驅趕人群,而一旦警方和移工或聲援的社運團體發生衝突,台灣的人權形象將恐付諸一炬交通部長林佳龍原支持台鐵採取確保安全及動線順暢之計,但在網友發起周末坐爆台北車站抗議活動後,隨即改口說希望找到兩全其美之計

說穿了,這項爭議的根本源頭,在於政府對於逐年激增的移工始終沒有做好各種有效的支持系統規畫,迫使移工只能循著交通路網在車站聚集,並因陋就簡地在大廳席地而坐

換言之,這個問題雖發生在台鐵的地盤,但必須負起責任的卻是中央政府,包括勞動、衛福、內政及交通等部門都必須通力解決。方法其實不難,只要打造出其他更友善而便利的公共空間,這些移工不必全都擠在北車大廳;若能經常舉辦更有趣的活動,也自然能吸引他們向他處移動。這是大禹治水疏導思維,而不是台鐵僵硬圍堵驅逐法

事實上,有些地方政府在這方面陸續有過不少創意發想。例如,九月二日是越南國慶,北高兩市都曾舉辦慶祝會邀請越南移工參演;印尼穆斯林的開齋節,台北市也曾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活動;新北市則自民國102年(二○一三年)開始,連年舉辦「移工多元文化戲劇校園巡演」,台中和桃園則有慶祝泰國潑水節的活動,還有寫詩的創作活動。這類活動,如果能配合在台移工最多的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國節慶定期舉辦,並邀請移工團體參與規畫宣導,甚至派遣遊覽車免費接送他們參與。如此一來,必能有助紓解北車移工群聚的現象,紓解他們離鄉背井苦悶,也增加他們對台灣認識

目前在台工作東南亞移工七十萬人,較十年前增加了廿萬人,加上東南亞外配十六萬人,很快就會逼近百萬大關
這麼龐大的族群,絕對不是台鐵一紙禁令,就能讓他們消失在北車大廳。蔡政府認真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