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烏克蘭危機中,兩岸各面對三角難題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曙光閃爍
◆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緊張 大陸不會是贏家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緊張 大陸不會是贏家
2022-02-12 04:21 經濟日報 / 社論
台港關係惡化所導致的經貿阻礙,只會更妨礙中國大陸取得所需的台灣晶片等重要半導體產品,對中國大陸及香港而言,明顯弊大於利。圖為香港街頭。路透
陸委會最新一季向立法院提出的「香港特殊地位檢討」報告中指出,中共持續藉由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市場」的誘因,強化對香港人才的吸納與掌控;民國 109 年(2020年)以來,在香港的外資企業數減少逾3%,其中美、日企業更各減少10%、7%,中資企業則大幅成長,年增6%。這顯示了在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香港的政經情勢已出現極大的結構性變化。
事實上,美國傳統基金會在去年3月公布的最新《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中,曾經連續25年高居首位的香港,繼民國 109 年(2020年)跌落第二名之後,更首次被剔除,未來將納入與中國的經濟自由度評估之中。傳統基金會認為香港經濟政策已明顯受到北京控制,失去政治自由和自主,以致與其他中國城市如上海、北京無異。香港被剔除於《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反映了國際社會認為一國兩制已經終結;當香港失去獨特性,投資環境及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都將大不如前,香港扮演地區總部樞紐的角色必會受到衝擊。
去年5月,由於台灣政府與社會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以及在港版國安法實施後支持香港民主派,台港關係也陷入緊張,港府關閉駐台灣的經濟貿易和文化辦事處;去年7月,台灣駐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人員更因拒簽「一中承諾書」,遭港府刁難不續發簽證,所有駐派官員回台。
就台港經貿關係而言,香港是台灣與中國大陸間接貿易的重要轉口港,重要性持續提高。以民國 109 年(2020年)為例,依據國貿局的資料,香港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及第27大進口來源地;台灣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香港產品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五大轉口市場及第二大的進口來源地。因此,台港緊張局勢加劇,勢將危及兩地規模達新台幣1.8兆元的貿易,且因北京收回香港一國兩制的意志堅定,上述衝擊已形成長期性的影響。
台港貿易的內容固然多元,但半導體的角色最為重要。半導體產品占台灣對香港出口總額過半,主要是轉口到中國大陸的相關企業。依據港府的數據,香港電子零組件產品有六成以上轉口到中國。《彭博》在民國 109 年(2020年)的報導中亦指出,中國大陸的半導體進口中,有38%是透過香港取得。其中,台灣當然是關鍵,而台灣出口半導體產品到香港呈現增加趨勢,又與美中貿易戰有關。在美中貿易戰下,香港已成為中國大陸獲取台灣及其他地區高階、尖端或敏感產品的重要橋梁。
目前半導體為台灣主要出口產品,約占台灣最近一年出口金額的三成,其中並有大量的半導體產品出口到香港,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大約維持一年出口額逾250億美元,至民國 109 年(2020年)則急升至一年330億美元。民國 110 年(2021年)僅前七個月,出口額合計已達244億美元,幾乎追平民國 106 年(2017年)全年的金額。由於台港貿易趨勢已演變為中國大陸對台灣重要產品更加依賴,因此若台港貿易因政治關係受阻,衝擊最大的還是中國大陸的相關製造業與香港的轉口貿易。
此外,在美中貿易戰持續下,中國大陸雖有建立半導體王國的雄心,卻能耐不足,幾乎完全無法掌握關鍵技術、設備與高階零組件,因而對台灣的需求與依賴日益殷切。台港關係惡化所導致的經貿阻礙,只會更妨礙中國大陸取得所需的台灣晶片等重要半導體產品,對中國大陸及香港而言,明顯弊大於利。
更值得觀察的是,中共政府一年多來不但連串打壓科技業為首的諸多產業,更犧牲香港經貿金融榮景,種種政治理念掛帥卻自傷經濟的作為不斷出現,究竟將伊于胡底?未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與判斷恐將更為艱難。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曙光閃爍
2022-02-12 05:10 聯合報 / 黑白集
陳時中被點名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記者葉信菉/攝影
南美一隻蝴蝶揮動翅膀,可能引發北美一場龍捲風,這是許多人不太理解的「蝴蝶理論」,用來形容各種事件難以察覺的連鎖反應。這個理論,最近在疫情下的台灣也出現了:新北板橋有人染疫,卻造成台北東區地標的南山大樓有七千人必須快篩,正是如此。
板橋染疫的一家四口,有一人在南山大樓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造成事務所四百多人遭到匡列,市府並要求同棟大樓的七千名人員均須快篩。市長柯文哲認為,一人確診,整個公司就要停擺關掉,不合比例原則,大呼「這樣玩不下去」。柯P的不滿,主要是針對指揮中心而來;問題是,要求快篩七千人,是其副市長黃珊珊下的命令。
陳時中近日表態有意願參選台北市長,稱會以防疫為重,要「看到隧道曙光」才會離開。當天公布的確診名單,本土只有兩例,霎時間隧道曙光幾乎已觸手可及。事實上,那只是春節期間篩檢量大減的結果,隨後幾天各地確診數即回升到數十例,且有多個傳播鏈來源不明。不難想像,民眾趁春節訪親探友出遊,會把病毒傳得更遠,而足跡卻更難追蹤。
所以根據「蝴蝶理論」,陳時中參選的隧道曙光,目前是忽明忽滅狀態。包括汐止手搖飲店女員工、屏東女醫師家族趴趴走的確診案例,都會牽動疫情發展,也擺盪陳時中的參選時機。
聯合報社論/烏克蘭危機中,兩岸各面對三角難題
2022-02-12 05:12 聯合報 / 社論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宏馬不停蹄,穿梭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希望能夠調停烏東衝突。美聯社
經法、德等國的居間穿梭,目前烏克蘭東部與俄對峙的情勢並未減緩,但也未惡化。國際政治是當下化解烏東危機的重點,法國總統馬克宏分別與俄、烏總統普亭和澤倫斯基協商,德國總理蕭茲也會見拜登;法德領袖接著再與波蘭總統杜達會晤,爭取「新歐洲」諸國的共識。法、德須先化解俄烏的緊張,再解決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歧見。
俄羅斯陳兵十萬在俄烏邊界,並與白俄羅斯進行「聯盟決心—民國 111 年(二○二二)」的聯合演習,動員三萬部隊,目的在進一步施壓,讓西方正視俄國的安全要求。在這波外交折衝結束前,戰爭應不會爆發。法、德的調停重點,在強化《明斯克協議》,要求北約暫勿東擴。
俄烏漩渦同樣把兩岸捲入,中國大陸雖扮演了若干角色,卻在兩個三角關係中陷於左右為難。第一個三角關係是「中美俄大三角」,北京雖在美俄對峙中維持表面中立,實際上偏向俄方。大陸外長王毅除呼籲各方回到《明斯克協議》,也強調一國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俄羅斯的合理安全關切應當得到重視和解決;其發言,明顯在指責北約東擴。
冬奧開幕時,普亭以九小時的旋風式訪問北京,給足了習近平面子,兩國各部門和企業共簽署了十九份合作協議。問題是,中俄越親近,美國就越緊張。在中美俄的三角博弈中,美國除了要優先處理烏克蘭衝突,也要防備北京與莫斯科結盟。
春節前,美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國外長王毅通話,雙方就烏東衝突的後果進行了深入討論。布林肯並稱,歐洲的穩定如果受到破壞,勢將影響到中國在全球的利益。美國務院發言人還警告中國企業,勿試圖協助俄國逃避美國對該國的出口制裁。中美間的問題已經夠多,烏克蘭危機無關中國的安全利益,北京是否要插手其間,值得審慎考慮。但俄羅斯有求於中國的契機轉瞬即過,要如何把握,也是北京的難題。
第二個三角關係,則是「中俄烏的小三角」。中俄越親近,中烏關係就會受壓縮。事實上,烏克蘭最大的貿易夥伴不是俄羅斯,也不是歐洲,而是中國。大陸進口的玉米有八成來自烏克蘭,更重要的是軍工產品:解放軍最新型的 J-11 戰鬥機上裝的是烏克蘭生產的渦輪噴射引擎、海軍驅逐艦與坦克上很多是烏克蘭製柴油發動機,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就是烏克蘭轉賣的庫茲涅佐夫型航母。然而,最近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案要討論烏東危機,中國卻跟進俄國投下反對票,讓烏克蘭大失所望。
北京向來堅決支持烏克蘭的主權及領土完整,迄今仍未承認克里米亞公投併入俄羅斯。這次習普的聯合聲明中刻意未提烏克蘭,顯示北京不願為俄國入侵烏克蘭開出空頭支票,也為中烏關係保留餘地。
對我國而言,烏克蘭局勢也牽動台灣的國際三角關係。台灣與烏克蘭的處境其實有相當程度的近似:兩國都面臨強敵威脅,而美國對雙邊的模糊承諾,都有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美國若同時須對中俄開戰,不啻是一場噩夢,原因是美國軍力沒有這個備戰能力。黑海情勢日益緊張,美國還來不及調兵遣將,美日卻在菲律賓海進行聯合演習,目的就在嚇阻北京勿趁機在台海蠢動。
這次烏克蘭危機,若是在北京挺俄、美國退讓的情況下收場,美國勢必會戰略收縮,與俄羅斯修好,並把中國設定為美國安全戰略的頭號對象。屆時,美中台關係恐怕將加速朝北京不願見到的方向演進;北京必須謹慎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