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高鐵台鐵化 乘客如喪屍般失序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269/web/ 

◆  水含放射核種氚 能不喝?
◆  重啟核三核四 能源政策最佳路徑
◆  高關稅高電價 政府無能廠商受困
◆  廢話部長 難救市場恐慌
◆  高鐵台鐵化 乘客如喪屍般失序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高鐵台鐵化 乘客如喪屍般失序


2025-08-21 00:20  聯合報/ 陳永昌/台北市商業會前副秘書長(台北市)
高鐵各車站於尖峰時段皆會派員持廣播器或舉手牌在月台引導,請自由座禮讓對號座優先上車,並管控各站上車旅客人數。高鐵員工在月台舉手牌示意圖。圖/高鐵公司提供


台灣高鐵運能迭創新高,在新採購列車預計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下半年上線營運前,假日熱門尖峰時段運能始終處於緊張狀態自由座乘客擠滿各車廂間通道玄關,連車廂中間走道也寸步難行。

在營收至上短視近利的心態下,高鐵自由座車票數量猶如脫韁野馬般失控,出入口、通道與走道總是堵塞不通,可能產生的公共安全隱憂無人聞問,放任對號座乘客自由座乘客敵對衝突袖手旁觀的高鐵公司難辭其咎。尤其對號座自由座兩者價差僅僅只有百分之三,自由座購票者彷彿淪為二等乘客。

自由座車廂人滿為患,開放第六節商務車廂以外對號座車廂通道玄關與中間走道讓自由座乘站立,是高鐵公司現階段採取唯一應變方案。通道與走道空間有限、先占先贏,堵住出入口是自由座乘客自力救濟惡性循環下產物,對號座乘客擠不上車,則是高鐵公司無能失能象徵

自由座乘客擠不上車的焦慮程度,事實上遠大於對號座乘客。因為要不要全面開放對號座車廂通道與走道,往往拖到列車離站前最後一刻才廣播周知,堵在門口擠不上自由座車廂的旅客聞聲後立刻放腿狂奔,只為尋找有立足之地的前方車廂,上演有如喪屍電影般恐怖場景,險象環生同時,連帶耽擱延誤列車運行時間

對號座乘客擠不上車與自由座乘客月台失序狂奔,同屬自由座車票數量失控問題一體兩面。傳聞中彈性管控自由座售票數量,必須建立在即時精準掌握候車人數動態前提上,是高鐵公司長期以來應做未做的當務之急。

根據現行標準作業流程,自由座旅客是否分流疏散至各車廂通道玄關或走道,授權該車次列車長依照現場狀況判斷決定,連月台服務人員也是被動接受指示。問題癥結在於最多四至五節自由座車廂容納人數上限,各站上車人數與下一站排隊候車人數,通過即時監看畫面與通訊科技協助,月台人員與列車長隨時保持通暢溝通,在列車進站前提前清楚預判絕非難事。如果連安全事先有序疏散分流都做不到,如何有效管控自由座發售數量,難免讓人質疑。

國道客運萎縮式微,公司化後台鐵沉痾依舊,高鐵獨占壟斷中長程運輸市場,且傾斜失衡程度有增無減,民眾別無選擇只能逆來順受,被迫接受日益下滑的服務水準,「高鐵台鐵化」絕非網路酸民刻薄之辭,而是不折不扣現在進行式。

擬議自由座限量發售方案,只是高鐵公司跨出正視問題第一步,未來大排長龍拉長進站上車時間,勢必成為連續假日高鐵車站反覆上演的常態,一旦候車時間比乘車時間長,可以預期自由座乘客群起反彈抗議。高鐵經營團隊必須提出更周全配套措施,平衡兼顧便民與民怨天平兩端。




2025-08-20 22:56 聯合報 / 季青 季青漫畫










廢話部長 難救市場恐慌


2025-08-21 00:16  聯合報/ 公孫可歆/文字工作者(台南市)
針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正在研究,是否讓政府直接入股透過《晶片法案》獲補助的企業,經濟部長郭智輝(圖)昨天出席立院經濟委員會受訪時表示,這個題目我們剛收到,要先研議一下,這件事才剛發生,所以我想大概還沒那麼快。記者曾學仁/攝影


近期美國在半導體關稅以及補助政策上的強硬態度,引發台灣產業界的高度關注。川普預告半導體關稅可能提升至百分之三百,並提出補助變入股的計畫,直接點名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企業。此舉不僅使台積電股價重挫,也讓台股大盤昨日暴跌七二八點,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然而,面對這場可能影響台灣經濟命脈的危機,經濟部長郭智輝的回應卻顯得空洞乏力,讓人不得不質疑政府的應變能力。

針對美國政府可能入股台積電一事,郭部長在受訪時表示,「需要確認訊息和真正影響的程度,這都需要專家評估」。並提到若半導體被課徵高關稅,政府會「研擬一套方式協助業者」。事實上,這樣的說法無疑是一種官場廢話。當前情勢已經非常明朗,美國政府不僅在關稅上施壓,更試圖以股權交易方式介入台灣半導體產業。此時此刻,政府的責任是提出具體對策,而非以模糊的語言拖延時間。

更令人擔憂的是,郭部長的言論不僅未能安撫市場情緒,反而讓民眾對政府的能力產生更大的質疑。社會輿論紛紛批評其缺乏魄力,「廢話部長」的標籤一再出現。網友留言指出,「政府會研擬一套方式協助業者,至於計畫是什麼,還在想?」以及「他還是不要講話比較好,避免吳姓立委又要幫你解釋!」這些意見反映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也凸顯官員溝通能力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立院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也忍不住公開批評郭智輝,表示自己不是經濟部發言人,並要求部長「好好思考問題」。身為一國經濟部長,在面對國際重大議題時,不應將責任推給專家或其他人,而是要展現領導者果斷智慧官場廢話拖延戰術只會讓民眾失去信心,更可能讓台灣國際談判處於被動地位

當前情勢不容樂觀,美國政府的政策可能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造成深遠影響。若美方成功入股台積電,不僅會削弱台灣對護國神山的自主權,也可能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受到威脅。因此,郭部長應迅速採取行動,包括與台積電、其他相關企業進行密切溝通,並與外交部合作向美方釋出明確立場。

此外,政府應制定具體的危機處理方案,例如設立特別基金協助企業應對高關稅衝擊,或尋求其他國際合作來分散風險。

最後必須強調,危機面前沉默比空洞的言論更有價值。若郭部長無法提出具體方案,不如少說話,以免引發更多爭議。真正有效的領導者應以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而非以官場語言掩蓋自己的無能。

面對美方的壓力,台灣需要的是一個有魄力、有智慧的經濟領袖,而非只會說「我們會研擬一套方式」的廢話部長。














高關稅高電價 政府無能廠商受困


2025-08-21 00:16  聯合報/ 汪志雄/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伊利諾州)


台灣產業受到高關稅、高電價的雙重衝擊,不斷爆出無薪假。有「工具機界勞斯萊斯」之稱的百德機械十九日宣布因大環境不明確,八、九月已向台中市勞工局通報啟動「做四休三」無薪假。隨後百德雖發公告,表示已恢復正常工作日程,但中市勞工局稱百德尚未撤回通報。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也證實正規畫申請做四休三,台中大甲自行車廠育華工業更公告只營運到今年底。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冰山一角

近年來,台灣的產業與民生壓力不斷升高。從高電價到高關稅,民眾與企業的怨聲載道,卻換不來政府的有效改革。這種情況,凸顯的不是外在環境有多艱難,而是執政團隊的無能與短視。

台灣號稱自由經濟體,但在某些進口商品上仍維持高關稅,形成變相的保護主義。表面上是保護本地產業,實際卻造成消費者負擔加重、物價居高不下。

在對美關稅談判上,賴清德政府「割地賠款」卻仍無力降低關稅,突破關稅壁壘,無法讓台灣商品有競爭力的走向國際市場,最後反而是台灣廠商受困、消費者吃虧。

電價政策更是荒謬。政府一方面長期壓低電價以換取選票,一方面又因能源政策錯誤,放著低價核電不用,而去買高價綠電,導致電力結構失衡,缺電危機頻頻上演。如今電價逐步上漲,不僅家庭開銷大幅增加,企業成本更是飆升,削弱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高科技產業尚能勉力支撐,中小企業卻苦不堪言。

高關稅與高電價反映出的就是賴政府「對外無能,對內無心」,缺乏長遠規畫、只會用短期政策止血,遇到困境,不願面對問題核心,只會用補助、抑價、轉移責任的手段來應付。這樣的治理方式,讓人民對政府信任不斷流失。例如面對美國的關稅談判,除了首席關稅代表鄭麗君開了一場「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記者會,經貿談判處副代表顏慧欣在國會上,面對立委質詢多項商品稅率時也是一問三不知。人民還能期待什麼呢?

而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更是一個美麗動人謊言。在這個美麗謊言底下台灣人民所付出的代價是生態不斷破壞的山林海洋、成本不斷飆升的電力價格、全島不斷下降的空氣品質、以及人數不斷增加的肺癌患者。因此周六的核三公投將是台灣人民力量的展現,我們要選擇繼續被意識形態所綁架,還是回歸科學理性思考,這將會決定台灣未來的終極命運。

說到底,台灣高關稅、高電價背後真正的問題在於執政者總是把政治當表演舞台,把人民當觀眾,政策不以長遠利益為考量,而是為了選票而用話術把「民主進步」包裝的更精美、更有價值。結果是,民眾荷包縮水、產業競爭力下滑,而無能的官員們依舊吃香喝辣,得意洋洋。

台灣要擺脫困境,必須有真正的改革勇氣。降低不合理的關稅、重整能源政策、提高行政效率,才是讓台灣經濟與民生走向正常發展的根本。若政府依舊無能、只顧權位,那麼所謂的「民主進步」只會淪為空談,最終付出代價的,仍然是廣大的台灣人民。















水含放射核種氚 能不喝?


2025-08-21 00:00  聯合報/ 李志浩/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新竹市)
陳聖文昨帶著從蘭嶼帶回來的象徵性「核水」赴國民黨中央送水,未料被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先發制人,當場將水直接喝下肚。記者林雍琁/攝影


民進黨北市黨部前副執行長陳聖文,昨天帶著到蘭嶼低放射性核廢料貯存場放置一夜的瓶裝水,至國民黨中央黨部踢館,嗆國民黨應身體力行把水喝下去。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則一口喝下,並表示台灣需要穩定能源,而不是操作情緒。這場被當場踢爆反核秀,也反映出部分國人對於核能、核廢料與輻射的誤解或無知。

我們期待的是「非核害家園」,而不是「非核家園」,這是前原能會主委歐陽敏盛的名言。不管是核災還是核廢料,民眾真正擔心的核害,應該還是輻射線是否會致癌。然而,地球上的輻射無所不在,有來自天上的、地面上的,也有來自人體自身的。地球本身就是從四十五億年前中子星爆炸,經過多次核反應、產生高原子序的元素而形成的。

如今,短半期之核種早已衰變殆盡,長半衰期之核種,如鈾二三五、二三八等,依舊在地面上長存,閃爍著核輻射。廣義來說,地球本身就是個「核廢料」,其中鉀40的半衰期為十億年,仍存在於地球各地。鉀為人體必需元素,鉀40在人類體內發射加瑪射線。

太陽也是個核反應進行中的恆星,太陽為地球帶來溫暖,也帶來致命的輻射線;所幸地球具有大氣層保護、又有磁場,人類才不受核子輻射線侵害。這些宇宙射線與大氣層產生許多核反應,譬如碳14等核種產生;碳14半衰期五,七○○年,產生之後形成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使蔬菜成長而被人類食用,成為人體的一部分,在人體內不斷的發射貝塔粒子。

日前,清大原子科學院前院長李敏教授說,根據核安會輻射偵檢普查,全台輻射較多的地方是台北車站,因其建築物以花崗岩為牆壁。的確,花崗岩中鉀元素占約百分之四,也是其中原因。高輻射的地區還有金門,因為金門是花崗岩島。幾年前我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一場中子散射應用研討會,與時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院士閒聊,郭院士說香港的輻射是台灣的三倍,因香港是花崗石構成的島,但輻射效應低到可忽略不計。

台北車站的高輻射背景除了花崗岩外,氡氣強度也是一項因素。空氣中的氡氣來自土壤錒系元素衰變,放射性氡氣吸入肺部,在胸腔中發射阿法粒子,是背景輻射的主角。氡氣易累積於通風不良地下建築隧道中,惟台北車站雪山隧道的通風都相當良好。其實,就連放射核種氚也是自然界的產物,日常每公升飲用水含有之天然氚,發射的貝塔粒子為每秒一萬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您喝不喝

核廢料會慢慢蛻變,有些核種須經萬年才會到達背景輻射值;在這段時間,除非用新科技轉換核子成為短半衰期核種,或轉化成可再度使用之核燃料,在原子爐中燒掉外,只有加以屏蔽與隔離、萬年深埋於數百或數千公尺之地下。縱使萬年穩定的地質,也很難保證沒有極少數輻射核種溢出、擴散至地表;適當的耐腐蝕包封容器與良好的地質選址,其輻射數量經詳細的核種遷移計算後,到達人類生活圈的輻射強度,比台北車站還少。

民眾擔心的是這些滲漏的核種輻射是否會致癌,這是數千或萬年後可能發生的事件,然以目前生醫科技進步速度人類基因廿年前才定序完成,癌症在未來可能已不再是絕症。另外,核廢料還會隨半衰期慢慢蛻變,但工業產生的重金屬汙染卻是不會衰變的,幾億兆年都在那裡!政府處理重金屬汙泥以垃圾淺埋為主,怎不設法將這些永久不會衰變重金屬永久隔絕於人類呢?














重啟核三核四 能源政策最佳路徑


2025-08-21 00:00  聯合報/ 聞博/大學退休教師(高雄市)
核三重啟公投即將在本周六舉辦。記者劉學聖/攝影


核三重啟公投將在八二三投票,賴總統面對核三議題的態度一如既往,就職周年卻拋出「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放著現成的核電廠不用,卻空想花巨資興建 SMR,只會讓台電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且浪費公帑。

日前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通過,可以讓核電廠運轉期滿後得申請換發執照;換發運轉執照的有效期間,自執照生效日起算最長廿年。核三廠已依法除役,重啟至少需要三年半;未來三年半,台灣民眾仍沒有便宜又穩定的核電可用。

外電報導,加拿大安大略省要投資興建四部 SMR 機組,投資經費高達二○九億加幣,換算超過一百億美元,每部 SMR 機組只能發電三○○百萬瓦,四部機組加起來僅一,二○○百萬瓦。對照核三廠兩部機組,每部發電九五○百萬瓦,是加拿大安大略省 SMR 的三倍,因此要取代核三廠則最少需有六部 SMR 機組,投資經費恐超過一五○億美元,對台電公司或政府都是巨額負擔。但重啟核三廠,在未來廿年僅需三百億台幣,一五○億美元與三百億台幣,兩相對照,利弊顯而易見。

目前封存的核四廠已有兩部完工的機組,每部機組可發電一三五○百萬瓦,比核三廠機組發電量高出四○○百萬瓦,兩部機組可發電二七○○百萬瓦。只要賴政府願轉念、重新檢查安全性再重購燃料棒,台灣就有一座新的核能電廠可用。加拿大的 SMR 是北美地區第一座,預計二○三○年完工,距離目前尚有六年之久;可見對已處於缺電危機的台灣,其時效性遠不如重啟核三與核四。

核四廠是蘇貞昌第一次閣揆任內,由時任副閣揆的蔡英文主張追加預算而完工,因此縱使核四廠完工經費近一百億美元,也比加拿大的 SMR 還便宜。況且核四廠是現成的,同時發電容量二,七○○百萬瓦,比加拿大 SMR 的一,二○○百萬瓦高出一倍多;為何擺著不用,卻不排斥美國人建議的 SMR?其實,美國人就是把賴政府當冤大頭看待。

論機組規模,核四廠的二,七○○百萬瓦發電量,換算下來需要九部 SMR 機組;核三廠的一,九○○百萬瓦發電量,換算下來則需六部 SMR 機組。加拿大安大略省四部 SMR 需耗時六年完工,台灣不論興建九部或六部 SMR,耗費的時間只會更久,要忍受更長的缺電危機,這是最佳選擇嗎?

SMR 沒有大家想像得那樣美好,不論六部、九部,甚至十五部機組,可能就有六個、九個、十五個地點,不論放到哪個縣市、地方區域,恐怕就吵翻天了!大家都不願核電廠就在我家隔壁。重啟核三、延役廿年;核四商轉廿年至六十年,過程中再等待引進核融合新型核能,才是台灣能源政策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