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AI搶走你的工作了嗎?(廿八)
◆ 【專家之眼】川普與普亭結金蘭,看北約與烏克蘭生死簿(廿七)
◆ 【專家之眼】「雙普會」是新雅爾達密約?(廿六)
【專家之眼】AI 搶走你的工作了嗎?
2025-08-21 07:44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被視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革命,受到AI伺服器和高效能運算需求的推動,相關市場也為之改變。(本報系資料庫)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被視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革命,帶來巨大的經濟成長潛能,但它卻可能在短期內造成白領工作的大規模消失,衝擊整個中產階級。美國 AI 新創公司 Anthropic 執行長直言人工智慧可能在未來五年內摧毀半數基層白領工作,讓失業率衝高到二成。他的憂慮其來有自,企業逐漸發現用 AI 取代員工,在財務、法律、顧客服務、行銷等領域更有效率,導致不再招募新人或補缺,最後迅速轉向 AI 代理人。這樣的情境若成真,將是一場社會性的血洗,年輕世代尤其難以立足。
相對樂觀的看法認為即使 AI 廣泛普及,最終被取代的工作可能在6到7%之間,短期失業率上升大約僅有0.5個百分點。原因在於歷史經驗顯示,新技術往往伴隨新職業的誕生與需求的擴張,就如同今日有六成的人從事的是民國廿九年(1940年)代不存在的工作。換言之,AI 將帶來震盪,但長期而言會創造新的就業生態。
這些不同觀點共同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 AI 的確正在重塑勞動市場,只是速度與規模尚未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白領工作已不再如過去般穩固,知識密集與例行性任務最容易被取代,而具備高度創意、跨領域整合、與人互動密切的角色仍相對安全。
對台灣而言,這場變局尤其值得警惕。首先台灣經濟長期仰賴白領與藍領的雙重支撐,一方面有龐大的製造業基礎,另一方面也發展出金融、科技服務等白領職業。然而在 AI 浪潮下,科技與服務業的基層職位將首當其衝,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面臨「學非所用」與「畢業即失業」的窘境。當社會的上升管道被切斷,階級流動停滯,將造成更深層的不滿與不安。
其次台灣的中小企業在 AI 應用上的腳步相對緩慢,這表面上減少了短期衝擊,但長期卻可能造成競爭力落後。國際大企業若藉由 AI 壓低成本、提升效率,而台灣產業卻因導入不足而無法跟上,就業與經濟的雙重壓力會在未來幾年更加明顯。
台灣的勞動市場本就存在結構性矛盾,高學歷卻低薪資、產業集中度高而新創不足,若再加上 AI 對白領工作的壓縮,恐怕會讓人才流失與產業空洞化的問題更加嚴峻。
因此台灣的因應之道必須同時兼顧短期緩衝與長期布局。在短期上,政府應加速推動 AI 教育與再訓練,讓現有勞工理解 AI 如何輔助而非單純取代工作。透過課程、補助與產學合作,培養能善用 AI 的「增能型人才」,減少被淘汰的風險。在長期上,政策必須鼓勵產業轉型,扶植能夠結合 AI 的創新領域,從醫療、綠能到文化創意,讓台灣勞工有新的出路。
政府更要重視社會安全網的建構,若失業潮到來,如何透過失業保險、基本收入或稅制調整來分配 AI 帶來的龐大利潤,將是社會能否維持穩定的關鍵。例如「AI 稅」的構想,每一次 AI 使用都應有部分收益回饋社會,這種制度性創新值得思考。
最重要的是,台灣必須正視這場 AI 變局的社會性挑戰,而非僅視為技術議題。當 AI 開始觸動教育制度、職涯規劃與社會階層,整體社會氛圍若充滿焦慮與無力感,將影響國家凝聚力。唯有正面引導,才能將這股浪潮轉化為新的機會,而非陷入失落的泥沼。
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到來,它帶來的既可能是繁榮的黃金年代,也可能是白領階級的集體危機。對台灣而言,能否在這波劇變中找到新的定位,不只是經濟命題,更是社會與政治的重大考驗。未來的三到五年,將是決定方向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