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AI全球競爭與台灣的策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221/web/ 

◆  聯合報社論/澤倫斯基在白宮受辱,賴清德有何感想?
◆  聯合報黑白集/聽阿扁的話
◆  經濟日報社論/AI全球競爭與台灣的策略








經濟日報社論/AI全球競爭與台灣的策略


2025-03-03 03:09  經濟日報/ 社論
AI示意圖。 路透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崛起,全球科技局面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改變。在這場以AI為核心的國際競逐中,美中兩強的對抗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特別是中國新創公司 DeepSeek 的橫空出世,以極低的成本打造出可媲美美國頂尖AI大模型的產品,不僅動搖了美國在AI領域的技術霸權,也對全球AI市場投下了震撼彈。在這場競賽中,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與科技硬體製造的重要角色,應如何在 AI 全球競逐中找到自身定位、提升軟實力,並透過國際合作維持競爭優勢,成為迫切需要思考的課題。

DeepSeek 的成功在於其以僅為美國同類模型二十分之一的成本,透過創新的技術訓練 AI 大模型,這不僅突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還挑戰「高成本、高階晶片、大公司主導」的 AI 發展主流觀念。當然這一突破引起美國更嚴格的技術管制,包括加強對高階晶片的出口限制、監控跨國科技合作等措施,顯示美中 AI 競賽將進一步升溫。

DeepSeek 的崛起揭示了兩個重要趨勢,一是創新方向的轉變,相較於美國矽谷以市場驅動、快速商業化為核心的 AI 發展模式,中國的 AI 創新更注重工業應用與國家戰略需求,如自動化生產、智慧醫療和能源轉型等領域。

另外是低成本與開源策略,DeepSeek 選擇開源其模型,不僅降低了技術普及門檻,創新合作變得更加容易。但這種策略同時也加劇了美國的擔憂,進一步推動技術封鎖政策的升級。

DeepSeek 現象的背後,是中國在 AI 產業「後發先至」策略的成功縮影。透過政府資源、人才培養和開放式創新模式,中國逐漸在全球 AI 生態系中建立起獨特的競爭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 AI 發展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地緣政治風險AI 技術已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供應鏈的高度集中使得地緣衝突可能導致技術封鎖與供應鏈中斷,進而對全球產業布局造成深遠影響。

二是全球治理付之闕如,儘管 AI 發展的全球影響力日益擴大,但在監管、倫理、資料治理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卻相對薄弱。各國在 AI 治理上的分歧加深了國際合作的困難,使 AI 帶來的風險更難以有效管理。

在全球 AI 競逐的浪潮下,台灣有挑戰也有獨特優勢。在硬體製造方面,台灣在半導體及伺服器製造領域全球領先,但在 AI 軟體發展上卻相對落後。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全球軟體市場規模達到2兆美元,台灣的市場占有率卻不到1%。這一結構性問題凸顯出台灣亟需發展 AI 軟體能力,以硬體帶動軟體發展,大力發展 AI 的應用,才不浪費硬體的優勢。

面對 AI 技術逐漸開源化與低成本趨勢,台灣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將自身的 AI 解決方案與軟體服務推向國際市場。資料是 AI 系統的命脈,台灣有世界最好最開放公正的中文資料,應該好好利用並透過結合硬體優勢與軟體創新,讓台灣成為全球 AI 生態系中的樞紐位置,也增加台灣在地緣政治和全球供應鏈中的實力。

AI 的發展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競賽,更是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的重大挑戰。在美中 AI 競爭日益激烈下,台灣如何以硬帶軟,發展中文系統 AI,並透過國際對話與合作,參與共同制定前瞻性的 AI 治理規範,將成為確保台灣除了 AI 硬體,也是全球 AI 軟體發展的安全、可靠且可控的夥伴。

台灣錯過了互聯網的時代,所以沒有如谷歌、臉書等軟體系統台灣也錯過了4G、5G的行動通訊時代,所以也沒有 LINE、Uber 等個人通訊和服務系統。現在 AI 時代來了,希望政府和數位發展部國科會趕快覺醒,規劃清晰明確可行的台灣 AI 發展策略,否則台灣又要錯過 AI 時代了。












聯合報黑白集/聽阿扁的話


2025-03-03 03:33  聯合報/ 黑白集
全台大罷免潮來襲,國民黨立委王鴻薇今日表示,前總統陳水扁在脫口秀節目「賀瓏夜夜秀」,勸賴清德總統「理智」,大罷免後座力不堪設想。 圖/取自立委王鴻薇臉書


大罷免遍地烽火,立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多次劇透,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選後第二天,民進黨五人小組就推演大罷免,賴清德總統預計最後壓軸「大登場」。府方否認曾討論「出場」問題,只表示賴總統理解柯建銘的使命感。不過,前總統陳水扁以少數政府過來人經驗,提醒賴總統「政治是高度妥協的藝術」,否則大罷免將惹來大麻煩。

大罷免上路,老柯催油門,阿扁踩煞車民進黨多頭馬車,身為駕駛的賴總統卻方向不明,朝野火車對撞勢所難免。陳水扁直言,冤冤相罷何時了,大罷免是世界少有,過去他身為少數總統,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對立,呼籲懸崖勒馬。

陳水扁和賴清德,一位自稱「台灣之子」,一位被封「台獨金孫」,政治光譜一脈傳承,兩人獨派套路也類似。阿扁行走江湖的「衝突、妥協、進步」三部曲,衝突的目標是為了進步,不是為衝突而衝突。然而,賴清德只學到三分之一,只見衝突、衝突、再爆衝,宛如另類「衝衝衝」。這次衝突,若只是鋪陳下次爆衝,毫不妥協,何來進步?

綠營網友封賴清德為「台版澤倫斯基」,果然有遠見,清德司機不僅製造兩岸緊張,也挑起朝野戰火。賴清德應聽聽「學長」陳水扁的建言,大罷免若無法停火,社會永無寧日,昔日少數政府失敗的教訓,很快將複製貼上。














聯合報社論/澤倫斯基在白宮受辱,賴清德有何感想?


2025-03-03 03:25  聯合報/ 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中)、副總統范斯(右)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左)2月28日在白宮的直播場合公開吵翻。 路透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原訂與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礦產協議,不料兩人會晤時爆發口角,美副總統范斯更譴責他不知感恩。最後礦產協議沒簽成,澤倫斯基在不歡而散下被請出白宮。這前所未見的一幕,震驚全球。澤倫斯基次日態度放軟,稱烏國已準備好簽署礦產協議,也「理解」華府正尋求和俄總統普亭對話。但川普不吃這套,要求澤倫斯基必須公開道歉。

「川澤會」在媒體面前演出爆吵口角,難聽的話都脫口而出,主要原因是范斯從旁插嘴煽風,一下子讓雙方火氣都上來。根據美媒的評論,范斯發言違反了白宮的傳統外交禮節,他不該在川普沒請他發言時自行插嘴。但親烏美國議員揣測,這可能是白宮精心安排的「橋段」,目的要誘使澤倫斯基失控,因為川普需要一個「烏克蘭拒絕和談」的藉口,澤倫斯基卻上鉤了。

持平而論,面對川普盛氣凌人的調停姿態,澤倫斯基為自己的國家據理力爭,至少保持了基本的顏面和尊嚴。然而,從烏國駐美大使瑪卡羅娃當場掩面皺眉的神情看,澤倫斯基的演出恐怕是一場外交災難,他失去「不卑不亢」原則,也可能失去美國人對他的同情與支持。說到底,現實是很殘酷的:如果美國不再繼續交付武器和金援,澤倫斯基這場戰爭便打不下去,烏克蘭可能還會因俄方片面進攻而失去更多領土。

澤倫斯基的錯誤在於,他認為自己在打一場「正義的戰爭」,三年來他因此擁有西方國家的源源支持,因此如今不應屈辱地被迫草草收場。重點在,過去三年的戰爭,烏克蘭並非憑自己的實力在抗俄,而是高度仰賴外國援助才能支撐下來,其中最重要的支柱就是美國如今美國總統換人,「正義」的定義正在改寫,川普不想再打「笨蛋總統」的戰爭,他一旦下令停止援烏,澤淪斯基再高傲也無以為繼

表面上,烏克蘭仍擁有歐洲國家的支持,「川澤會」破裂後,不少歐洲國家忙著表態挺澤倫斯基。說穿了,這些支持只是「外交表態」,多為口惠。試想,烏克蘭想加入歐盟和北約,一直受到多國阻撓,有誰真在乎烏克蘭人的屈辱和苦難?英國雖稱願意派兵赴烏,這基本上只是扮演「維和」角色,無法協助作戰。即使如此,都使形勢變得複雜,因此遭到俄羅斯悍拒。

「川澤會」的不歡而散,顯示澤倫斯基不願吞下這個「屈辱終戰」的苦果。問題是,現實形勢已不站在他這邊,他所能做的,就是爭取在談判過程中將國家和人民的損害降到最低。對台灣而言,澤倫斯基在白宮受辱,至少有三點教訓值得我們記取:第一、自己要掌握好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切勿輕易將國家命運寄託在他人身上;第二、當「正義」的定義說變就變,國際間沒有絕對忠誠的盟友;第三,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戰爭」,任何企圖撩撥衝突的行徑都應三思;戰爭一旦開打就停不下來,再多的啦啦隊或金援,都會變成日後壓垮自己的包袱。

人們好奇的是,當賴清德總統看到澤倫斯基今天的處境,會作何感想?那些曾高呼「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人,想像中的對手無非就是把「俄羅斯」置換為「中共」;但他們可曾想過被「美國」出賣的景象?所不同的是,澤倫斯基雖遭川普貶抑羞辱,但他至少還有歐洲盟邦可相濡以沫;但人單勢孤台灣,一味押賭美國的結果,一旦成為棄子,我們最後的盟友在哪裡?想到這裡,賴清德該走的只有一條路:積極追求兩岸和平,避免台灣陷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