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星期透視/亞太安全場域 美中戰略對峙

.扁赴餐會/政治壓法治 扁凌遲台灣
.扁赴餐會/扁踩線暴投 蔡的第一課
.名家縱論/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
.星期透視/亞太安全場域 美中戰略對峙
.自願慰安? 別再讓妳的官員說
.香港行/蔡英文准就得分 馬英九毀譽自負
.香港行/法條規範 有修正必要
.兩種孩子…獨居倉庫他惜福 被捧手心他混日
.會考 一題之差的惆悵
.屢仆屢起 成就巨人阿里
.生態或經濟? 籠中鳥兩難





名家縱論/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


2016-06-05 02:23 聯合報 蘇起

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使用化簡為繁、天女散花式的筆法,藉台灣民眾熟悉的眾多模糊零碎的「現狀」符號,向北京傳達起碼暫時「不獨」的訊息。北京的回應也把焦點放在獨或不獨,而沒有移向統或不統,讓兩岸暫時維持「不統」、「不武」的現狀。看來一般預期的兩岸對撞危機似乎解除。真的嗎?
由於民共基本立場差距過大,雙方之間沒有互信,各自又高度自信,所以目前雖都保持自制,將來擦槍走火的可能性相當高,絕不能掉以輕心。除了表面熱鬧的南海問題與台日關係外,個人認為更需要關注的是另外三個較深層的因素。
第一就是民共的溝通。溝通是管理任何關係的關鍵。在互不信任的基礎上片面行事,小事都會升高成大事。相反的,持續耐心的溝通可以逐步化解猜疑,並讓大事化成小事。冷戰期間美國與中共極端對立,沒有外交關係,但仍然在華沙舉行了長達十六年、一三六次的大使級會談。儘管會談經常只上演對罵的戲碼,也沒有簽訂任何協議,但管道的存在就使得雙方關係再壞也不至於完全失控。
馬政府能夠順利建構「和陸友日親美」格局,也因為與美中日三方面都建立了順暢而持續的溝通管道。其中與北京的多層次溝通更是兩岸的破天荒之舉。至今我從沒聽過任何外國官員或媒體「外行地」質疑這是「黑箱作業」,因為它本來就是涉外事務的常態。事實上,兩岸管道除了經常及時而有效地化解「統、獨、武」疑慮的大小事件外,也協助排除一些重大的民間疑難雜症。它對兩岸關係穩定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正因如此,最近看到兩岸兩會及其他溝通管道陸續中斷,著實令人憂慮。
第二是大陸的民意。過去八年兩岸和解營造了兩岸歷來最熱絡的社會交流。上至幾十位省部級官員,下到兩千萬人次的大陸民眾都曾跨海來台訪問,他們最欣羨台灣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大眾媒體對台灣的報導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多半非常正面。這些交流在大陸內部大幅擴增了民眾對台灣的好感。我們只需比較大陸民眾對香港或美日韓等國的觀感,就知道這份情感是多麼特殊。
民調還顯示,台灣民眾比較以冷靜的態度依序以「夥伴」、「朋友」、「親戚」、「家人」看待大陸,但大陸民眾卻熱情地依序以「家人」、「親戚」、「朋友」、「夥伴」看待台灣。八年下來,這個好感甚至滲入涉台的政商學媒界,形成兩岸安定與台灣安全的隱性支柱,使得大陸當局在考慮對台使用硬的一手時多所顧忌。
大選前後一些個別事件(如詐欺犯)已經激起部分大陸輿論的反感,但力道仍不足以扭轉大陸民眾長期對台灣的強烈好感。將來如果台灣趨獨的言論與動作增加,蔡總統口中的「臺灣新民意」就極可能刺激出大陸的新民意。這個隱性支柱一旦弱化,兩岸現狀就危機四伏了。
第三是美國因素。新政府「遠中國、親美日」的大政方針,必然提高美國的重要性。但台灣瞭解美國嗎?最近十幾年台灣專注內鬥,對外視野可說已狹隘到即使是美國事務也只觀察表面的程度。許多人僅從少數官員與智庫學者的講話,就拼湊出對美國台海政策的印象。即使是情報資源豐富的扁政府都在九一一事件導致美國政策轉向後,還一直誤以為布希總統會信守他在九一一前所說「竭盡所能防衛台灣」的重話。這個誤判的根源,就是心理上過度依賴美國,而決策時又過度侷限於華府少數人提供訊息,忽視美國政策的大環境已經轉變。美國利益遍及全球,方方面面相互牽動。台灣如何能只管自己的需要,而不考慮美國變動不居的國家利益?
更何況台灣在美中心目中的地位完全不成比例。在北京,涉台事務是由部會層級的國台辦單獨處理。過去八年台灣不知有多少人見過它的正副首長,他們的長官,甚至最高領導人。但在華府,涉台事務卻只由相當於司長的助理國務卿掌理,他轄下有廿八個國家,我駐美代表能擠進他的見面名單都不容易,更何況見到他的長官。所以台灣熱臉貼上去以前,一定要先做好十足功課。
上述三項因素中的任何一項,都足以衝擊台灣的安全,當權者不可不慎。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星期透視/亞太安全場域 美中戰略對峙


2016-06-05 02:23 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連續舉辦十五年的「香格里拉對話」,由英國著名安全智庫倡議而創設,除了北韓外近三十個國家的國防部長與軍事首長與會,加上少數戰略安全學者,使得香格里拉對話成為區域內最高層級軍事安全會議。
借用香格里拉名稱,因為它是西方社會對於東方神秘與永久和平的一種夢想與期盼;進入廿一世紀的亞太,雖然出現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卻處於脆弱的軍事對峙關係中,或許香格里拉對話會議可以成為維持亞太和平的溝通平台。
香格里拉對話以全體會議和分組討論方式進行觀點交鋒與討論,會議沒有決議、宣言或文件,純粹是建立軍事安全互信的對話。在焦點議題方面,早期是打擊恐怖主義、到北韓核武危機、然後是中國軍事崛起,近幾年會議焦點則轉向,針對中國大陸在南海軍事作為的批判與施壓。
近來強力批判北京的美國防部長卡特的發言,這次果然再度提及中國在南海區域建造人工島及其他工程設施的行為,引起亞洲鄰國的憂慮,卡特說「假如這些行動繼續,中國可能是最終建起了一座自我孤立的長城」,話講得很嚴重。
但是,或許因為香格里拉會議結束後,中美將立即在北京舉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卡特發言並未提到「軍事化」,同時也以較正面方式強調願與中國展開積極合作,且表示他會在今年訪問北京。
卡特發言中,特別提到由菲律賓向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提出的仲裁案,認為此案是「一個機會,讓中國和其他地區成員重新承諾一個原則性的未來,緩解緊張關係。」此案預計會在數周後宣判,美國呼籲各國支持該裁決應具有約束力。可見卡特放緩語氣的策略,並非態度軟化,而是在等待仲裁案宣判後的下一波攻勢做準備。
香格里拉會議曾被視為建構亞太安全桃花源的對話機制,然而實際上,綜觀十五年來的經歷,香格里拉會議卻逐漸成為美國放話主導亞太軍事議程的平台,以及美中對峙議題針鋒相對的場合。
十多年前,筆者參與香格里拉會議時,親自見證當時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在伊拉克戰爭期間,面對北韓企圖發展核武,重複他曾說的美國有能力同時打兩場區域戰爭。二○○五年,反恐戰爭近尾聲,美中戰略競爭關係再起,倫斯斐在香格里拉會議上指出,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有威脅,質疑中國軍事發展與飛彈部署的理由,火藥味十足。
這幾年,美國在香格里拉會議上,針對南海議題的言詞批判,反映出此時亞太安全問題核心,及美國亞太軍事安全議程與重心。美國的盟國也積極參與,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這次演說強調「航行自由」,明顯呼應以牽制中國軍事化南海。
不過,北京的南海政策,應該是有長期目標與戰略彈性,擴島造陸在去年年底大致停止,目前是以擴充各島礁上的工程與設施為主;且菲律賓新總統表示願意與北京和解,因此錯綜複雜的南海議題,也並非必然走向全面對立衝突之路。
美中目前在南海議題上,仍是「鬥而不破」,尚未有走向衝突的打算,也謹慎避免擦槍走火,雙方並有多重軍事協商與溝通管道。不過,在南海掌控與勢力範圍爭奪的美中對峙下,香格里拉會議已經成為美中兩國戰略交鋒與影響媒體的競技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