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美國的半導體私心,台積電變成過河卒子
◆  聯合報黑白集/政、教、錢的三位一體
◆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2022-07-09 04:03  經濟日報/   社論
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公布讓人驚悚的溫室氣體排放最新資料:原先2020年受疫情封城影響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去年解封後爆增6.4%再創歷史新高。(路透)


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公布讓人驚悚的溫室氣體排放最新資料:原先2020年受疫情封城影響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去年解封後爆增6.4%再創歷史新高。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若在2025年前無法降下,為防止災難而限制氣溫上升攝氏1.5度的目標恐無法達成,氣候暖化已嚴重威脅全體人類的生存。

未來20年,世界各國最重要的工作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2019年台灣CO2排放量排名全球第22位,而每人平均排放量更高居第19位。我們若想繼續在世界經濟舞台發光發熱,就一定要積極壓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國發會為落實蔡總統去年宣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於今年3月提出「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規劃透過政策主導,要在2050年前減少2005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的50%,至於剩下的50%則要仰賴修正《溫室氣體減量法》成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來達成。目前該法案已完成立院委員會審查,預定年底前完成立法,屆時台灣也將正式以淨零排放做為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台灣真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嗎?只靠氣候變遷法就可解決過去《溫室氣體減量法》都無法減少的排放量嗎?觀察行政院組織、修法內容,以及立法院的討論過程後,我們提出以下三點說明政府在推動淨零工作上的盲點。

首先,政府推動減碳工作並未透過組織安排來落實。行政院除設有「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外,另設功能高度重疊的「能源及減碳辦公室」。這種兩套招牌辦事雷同的現象反映出政府施政缺乏系統性思考,見招拆招的政務態度顯然無濟於事。同樣問題也出現在環保署;從組織面和執行力,無法讓人期待在淨零工作上會有大作為。

其次,減排目標管考時點過於寬鬆,更缺乏權責勾稽的設計。氣候變遷法依循目前五年調整管制目標做法,且要在2026年起才評估考核。這不僅與台灣政權更迭頻率不合,還會讓負責官員輕易規避社會監督。台灣減排的基礎調查早就應該完成,如今卻一再延宕「重新起算」,讓人唏噓過去七年的蹉跎;政府對自己寬鬆不僅造成日後更高昂的社會減排成本,淨零排放目標也就更難達成了。

第三個也是最讓人擔心的問題是氣候變遷法通過後,政府無效的減排措施。國發會宣稱將在兩年後對287家排碳2.5萬噸以上的大戶開徵碳費,而在立委要求下,財政部也鬆口規劃2027年課徵碳稅。政府想靠碳費與碳稅減排就更讓人頓足了,因為除非能產生足夠的「以價制量」窒息效果,這些手段是無法確定減排數量的。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減量」。經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期必會彈性疲乏的碳費與碳稅並不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好方法,自然也就不可能限時完成淨零排放的嚴苛目標。政府的稅費政策充其量只是充裕國庫與應付歐盟的碳邊境稅罷了。

政府該做的是推動溫室氣體排放配額,並搭配碳交易制度作為調節。我們必須先確定被允許的溫室氣體年度淨排量,然後再依配額方式分配給企業。排碳配額若造成企業營運壓力,則配套的碳權交易不僅可讓廠商取得額外排放量,而且透過碳權的邊際成本化也可促使企業進行減碳生產的改善。

面對日趨嚴重氣候暖化問題,未來國際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只會更加嚴厲。政府若再不及時採取果斷減排作為,台灣產業發展必然會受到衝擊。我們呼籲政府重新評估依據氣候變遷法所規劃的減排策略,以確保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能如期達成。












聯合報黑白集/政、教、錢的三位一體


2022-07-09 05:14  聯合報/   黑白集
林智堅身陷論文抄襲醜聞,先是遭爆中華大學整本碩論抄襲竹科委外報告,雷同比例逾八成,同日又爆林智堅台大碩論也有多處涉嫌抄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八十年台東師院副教授楊荊生參選國代。她原被視為強棒,卻被人告發正在師大攻讀博士,投票前夕遭中選會取消資格

當時的立法背景,是政府唯恐大陸赤化前「職業學生」重演,凡有學生身分皆不得參選。卅年後,政治人物競相就讀研究所,彷彿不去過水念個碩博士就對不起自己的身分,世事翻轉真誇張。

政治人物公務繁忙,「公餘」修得學位,含金量早被質疑。林智堅被踢爆兩碩論高度抄襲他人作品,只是冰山一角。不同的是,兩年前大力撻伐李眉蓁抄襲的人,這次成了「小智市長捍衛隊」。

政治人物瘋讀研究所,除藉機鍍金與標榜好學,另一原因與古代科舉類似同榜進士廣為結交,更能彼此拉抬照應。對教授或校方而言,把有力人士收至門下,對自己更是好處多多。因此,側翼網紅憑著粉絲數目,也能申請進入研究所。國安局長陳明通廿七年指導出一七三位碩博士,包括民進黨三位現任縣市長、四位現任立委及多名政務官,自是深諳國師之道」。

卅多年前大學成立「彈性上課班」,作家張大春就在小說《大說謊家》中形容此舉,「你投他一張選票,我給你一張文憑,他給我一點教育經費」。如今看來,真是先知!政委張景森為林智堅辯稱,碩士寫論文,是落伍迂腐的。這話,你聽得下去?














聯合報社論/美國的半導體私心,台積電變成過河卒子


2022-07-09 05:18  聯合報/   社論
台積電。路透



台股從年初一八,六一九的歷史高點,到近日跌破一萬四千點關卡,跌幅達兩成四。同一期間,台積電的跌幅更超越大盤,達三成六。台積電市值占台股權重達廿七%,它每跌一元,台股大盤就要下跌八點;台積電股價表現不佳,台股大盤就難有起色。影響所及,包括勞退等政府四大基金的操盤績效也是虧損累累,民眾權益大受損傷。

被譽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股價下挫,原因有三。首先,美國聯準會因通膨超乎預期而加速升息,全球資金競相流入美元市場,外資在台股賣股變現,台積電正是首要標的。其次,全球對經濟可能衰退的疑慮越來越高,半導體產業盤旋著庫存過高與需求下滑的雙重陰霾,加深了台積電的股價跌勢。第三,投資人擔心台積電海外設廠的進度,尤其晶片法案未過將導致美國廠投資成本大增,將拖累台積電績效。

上述三個因素中,前兩項是全體半導體業共同面臨的挑戰,台積電長期以來靠自身努力及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優勢成為晶圓代工龍頭,面對總體經濟變化與半導體業內部的競爭,必然會設法突圍以保持優勢。但是,更令人憂心的,則是「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尤其,美國強勢主導重塑半導體供應鏈,凡事以「美國優先」為前提,打亂全球晶片供應秩序,台積電更是首當其衝。

在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戰與科技戰的氛圍下,美方透過軟硬體圍堵大陸半導體業發展,並利用政治手段逼迫台積電赴美設廠。台積電在二○二○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五奈米晶圓廠,這項計畫已進行兩年多,但台積電內部或同業間對此都提出不少質疑,認為將使成本大增,並不明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三年前亦曾預言,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他也不認同美、日、歐的半導體「在地製造」計畫,原因是這些國家並沒有像台灣這樣完整的供應鏈,強勢力推只會創造一個不完整的半導體生態圈,反而可能使全球晶片價格上揚。這兩項預言,都不幸言中,後者更直點台積電當前困境穴位。

台積電赴美投資,主要是因為美國的「棒子」和「胡蘿蔔」策略。台積電若不赴美設廠,美國可能以關稅壁壘或技術障礙對它設限,這是「棒子」;至於「胡蘿蔔」,則是美國承諾通過「晶片法案」補助半導體在美設廠。問題是,台積電頭已經洗了下去,美國說好的補貼卻不見下文,規模高達五二○億美元的「晶片法案」因共和黨的杯葛,遲遲無法通過。若此案無法在下月休會前通過,民主黨又可能在年底期中選舉後淪為少數黨,法案前景即愈發渺茫。少了這項關鍵補助,被迫當了「過河卒子」的台積電,其美國廠勢必變成一場噩夢,成為一個大錢坑,拖累公司財務績效。都已走到這個地步,台積電就算喊停美國廠,也不是能輕易收拾的殘局吧?

追根究柢,台積電美國廠之所以陷入這種進退不得的難局,蔡政府輕率把「護國神山」當成外交工具,是錯誤之始。當時,蔡政府要求台積電赴美投資,一方面是出於「抗中保台」路線需要,另方面是急於為了向美國政府示好交心,並未從本質認真思考我國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利益。在那樣內外反中一頭熱的情況下,台積電如英雄般被推向戰場,以為是為國開疆闢土。反觀當時,美國本土廠商英特爾則保持觀望,宣稱要等補助定案,才願投資。兩相比較,台積電不會太一廂情願嗎?蔡政府不會太天真又可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