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365/web/◆ 聯合報社論/孤島車站、龜速修路,陳其邁的口號治理術
◆ 聯合報黑白集/消失的世界衛生日
◆ 經濟日報社論/經貿變局 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經濟日報社論/經貿變局 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2024-04-09 02:47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520新政府即將上任,各界期待對外經貿政策同樣以「延續性」為原則。然而延續性必須與時俱進,而非以不變應萬變,否則面對包含川普可能重返執政等來勢洶洶的變數,延續性非但不能安定人心,反而會帶來更多焦慮。
美國貿易談判總署(USTR)甫公布「2024各國貿易障礙報告」。涉及我國部分,除了繼續納入中小學禁止營養午餐供應商使用基改原料烹煮,欠缺科學證據等從民國一O四年(2015年)至今的長期問題外,也繼續不滿我國表明進口豬肉標示產地與實施萊劑殘留容許值的要求,乃為確保美國豬肉安全,此舉暗示美國豬肉產品有食安風險。
此外,這兩年更新增點名我國對美規車型有技術性貿易障礙,限制美規車進入台灣。國際車輛安規有美規及歐規兩大體系,台灣向來以調和歐規為國內車輛安全檢測基準,為了讓部分通過檢測的美規車得以進口,有訂定彈性辦法。但隨著車商對同一車型推出分別符合歐規、美規的型式下,反而成為美規車進口我國的障礙。如民國一O九年(2020年)底 Toyota 某系列新車,有符合歐規的車型下,因而不得再引進美規進口車;美國報告指出,我國針對美國車輛設有進口數量限制,而且逐漸減少,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每種車款降至75輛。
這些存在已久的貿易障礙,迄今國內政策協調進展遲緩。倘若川普總統重返白宮,可能就不是我方繼續以不變應萬變的對策能夠應付。外媒傳言川普若當選,前次執政時的 USTR 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很可能重返出任要職,而此君當時就曾為台灣長期不解決美豬瘦肉精問題,而連續數年停開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
另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去年完成第一階段協議後,目前正在協商第二階段的農業、勞動和環境議題。這些議題被視為台灣的「深水區」。如同政府談判機關先前受訪時表示,台美對勞動保障的制度不盡相同,有些制度台灣尚待建立。在環境議題上,拜登政府重視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碳議題,則建立促進綠色貿易發展的各種規範預期是重點,然而台灣很多觀念與制度都在萌芽階段。至於農業問題,固然台美不談關稅,重點預計以提升雙方對邊境檢驗方式的科學化與可預測性,包括運用科學證據制定檢驗基準,或對於基因改造或農業生技產品,建立更科學化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
對於這三個挑戰不低的議題,政府樂觀表示今年底談判可能有成果,然而外界普遍不了解實際發展,且亦未聽聞有產業或消費者被徵詢的情況;未來假設川普重返白宮,變數更多。當前全力衝刺有其必要,但因這些議題有一些修正法規的需求,需要新國會的支持。在本屆立法院出現權力結構劇變的情況下,若是繼續按照過去高度保密、低調處理的作法,而不提升透明化問題,恐怕連國內都會衍生更多挑戰,不利於加速談判力求盡早收割的考量。特別是就算能趕在美國大選前完成,台美貿易倡議中還有如數位貿易等其他議題要談,還要面對川普入主白宮的情境,更加複雜,更需要提升談判透明化的經驗及能力。
川普已經宣稱若再度當選,將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對中國則是車輛加徵50%、其他貨品加徵60%關稅,近期更加碼表示要對中國在墨西哥製造的汽車課100%關稅。萊特海澤也多次支持加徵關稅做法,於近期《經濟學人》撰文力陳:「經濟、地緣政治與人道考量,都是擴大保護主義之合理因素」,其本身也以善用反傾銷工具著名。
簡言之,面對川普可能當選的情景,新政府的經貿政策在延續性的大原則下,必須納入更多的彈性及主動性,同時提升與各界及國會溝通的能量,才能順利領航面對愈來愈多的全球變局。
聯合報黑白集/消失的世界衛生日
2024-04-09 01:30 聯合報/ 黑白集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臉書表示,每年的4月7日,都會紀念鄭南榕先生、紀念言論自由日,藉此深化台灣的民主,彰顯言論自由的價值。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月七日是「言論自由日」,旨在紀念追求「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鄭南榕,蔡英文、賴清德、陳建仁皆參加紀念活動。同一天,也是「世界衛生日」,卻不見蔡政府任何活動,也未見綠營高官發言。世界衛生日在台灣,彷如消失。
「世界衛生日」歷史悠久,已超過八十年,且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活動,每年皆有不同主題。今年的主題,是「我的健康,我的權利」,除聚焦公共衛生,更把重點放在化石燃料加劇氣候危機、國際衝突造成的生命危害等議題。
參加「言論自由日」活動的高官,賴清德是醫師出身,陳建仁是公衛學者,都對公衛議題不聞不問。中央政府僅衛福部轄下的健保署,發了一篇文不對題、宣傳全民健保成果的文章,敷衍了事。
蔡英文、賴清德等人忽略「世界衛生日」,其實有跡可循。民進黨能源政策下,排碳量逐年遞增,與「反化石燃料」主軸背道而馳。今年又連續發生豬肉檢出禁用瘦肉精、食品違法添加蘇丹紅,以及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等事件,公衛成績鴉鴉烏。蹭「言論自由日」,當然比「世界衛生日」討好又安全。
但即使談「言論自由」,民進黨政府也不及格。蔡政府執政下,屢屢以「國安」為由打壓言論自由,甚至將各種批評都形容為「認知作戰」。台灣消失的,何止世界衛生日!
聯合報社論/孤島車站、龜速修路,陳其邁的口號治理術
2024-04-09 01:25 聯合報/ 社論
台鐵高雄車站工程持續進行,但5個出入口未與周邊商圈連結,車站恐成市中心孤島。記者潘奕言/攝影
工期超過廿年的新高雄車站,站區工程年底將完工。一座車站蓋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效率有夠離譜。近日市議員更發現,該車站五個出入口皆在主站體,完全未與周邊商圈連結,將來恐成市中心孤島。陳其邁當年競選喊出「高雄車站新門戶計畫」,訴求翻轉站前風貌、活化商圈,如今卻淪為空中樓閣。高雄市近兩年大力宣傳演唱會經濟,但再炫目的舞台燈光,也難掩蓋城市規畫的斷鏈錯落與執行力荏弱。
高雄車站是高雄市的南、北分界點。過去,南高雄是港都政經中心,包括鹽埕、新堀江等是最繁華的區域。但十多年來,因高鐵站設在北高雄左營,未進入高雄車站,加上北高雄新設許多重劃區,使得發展重心逐漸北移。南高雄因此日漸蕭條,更形成人口「城內北漂」的失衡現象。
南高雄的沒落,除都市規畫欠缺整體思維外,位處南北樞紐的高雄車站改建工程一再延宕更是主因。漫長廿年的交通黑暗期,拖垮周邊生機,原本繁榮的車站商圈,如今租、售看板林立,騎樓時有街友露宿。鐵道局的興建效率比第三世界國家還不如,在高雄執政長達廿年的民進黨,可謂嚴重失職。
高雄車站「失落的廿年」,成為在地人的痛。四年前,陳其邁提出以高雄車站為核心的新門戶計畫,喊出打造高雄表參道的「一豎六橫」造街計畫;但三年多過去,站前空租、招租依舊。地方原盼望熬過廿年的黑暗期,能迎來重生曙光,但直到完工前夕,才發現地下車站出入口完全未與商圈連結。到站民眾若要逛街,得先上到地面,再穿過重重車陣,才能抵達商圈。居民忍受了廿年的不便與寂寥,竟盼來如此結果。
對此,陳其邁聲稱,會由副市長林欽榮組成專案小組,與台鐵、客運業者、鐵道局協商改善事宜。但鐵道局表示,車站結構已完成,周邊道路已開通,二次施工將對周邊交通及環境造成極大影響,更動有限。車站出入口的設計,除涉及營運,更攸關城市再生與商圈轉型。以車站地下道連通帶動商圈人潮的模式,無需借鏡日本或他國,台北車站早有成功前例。但中央、地方各自為政的結果,卻蓋成一座光鮮亮麗的孤島。更可議的是,商圈業者對此早提出建議,市府卻充耳不聞,如今想要補救顯已太遲。
不久前,陳其邁的施政報告才以「高雄起飛,向前世界」為題,發下以打造淨零、科技、宜居、幸福及魅力高雄的豪語,聽來恢弘遠大。但創造漂亮的口號,只需要想像力;而城市進步的關鍵,卻要靠執行力。被實證是畫大餅的高雄表參道計畫,即足見陳市府眼高手低。
陳其邁的口號治理,還可從高雄一條修了六年的馬路窺見端倪。位在蛋黃區的左營華夏路人行環境改善工程,全長不及四公里,居然花六年才完工。這種成績,比起鐵道局蓋了廿年還未完工的車站,「效率」不遑多讓。這條反覆開挖的馬路,凌遲式的施工法讓居民痛苦不堪;好不容易今年二月總算完工,未料,兩個月後竟又開挖。從蓋車站到修馬路,不只中央、地方斷鏈,市府內部同樣欠缺橫向聯繫,既擾民更浪費公帑。陳其邁夸言的宜居、幸福城市,只剩反諷。
高雄市最近剛風光辦完黃色小鴨展與大港開唱,下半年還有多場大型演唱會將登場,不難想見,這又將成為陳市府的宣傳利器。不可否認,辦活動確實是民進黨的強項;但種種熱鬧的表象,卻難以掩蓋徒有口號、缺乏執行力的城市治理,只留下處處空洞和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