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先做地質敏感區調查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四○三地震 災難與共須扶持
◆ 道安修法 更細緻版本減民怨
◆ 貫徹專業分工 確保重建工程品質
◆ 失落的教師權 不利於教育進步
◆ 寬進嚴出 拯救大學品質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四○三地震 災難與共須扶持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四○三花蓮大地震,撼動全台。兒時,父母告訴我們地震是地牛翻身,茫然不知。留學日本時,卻經歷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阪神大地震,凌晨五點四十六分就枕不久,天搖地動,兩層樓木造建築瞬間倒塌。
台灣與日本位於菲律賓、歐亞板塊交接面,人民與地震永成宿命。地震今天還是都市化與高樓層化揮之不去夢魘,面對數十億年以來周而復始的地層胎動,科技不論如何進步,我們還是要生活於地表與地震相處。
根據記載,荷蘭人在台南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的一六二四年那年地震不斷,台灣最早地震記載,正值四百年。希臘最早地震記載爆發於西元前四六四年,斯巴達城全毀。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東京大地震,死亡與失蹤多達十四萬餘人,民國一○○年(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東北地區太平洋近海地震,日本史上初達規模九強震,死亡與失蹤兩萬兩千餘人。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大陸唐山大地震規模七點五,死亡超過三十萬人。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震央於印尼亞齊省規模九點一到九點三強震,南海大海嘯,死亡與失蹤超過三十萬人。
阪神大地震當天,日本各級學校放完年假準備上學,學生正開著電腦徹夜趕作業,拂曉強震,死亡五六千人。我賃租於二樓,房屋近於夷平,胸口被屋梁擊中左半側,疼痛不堪,僅著睡衣、襪子驚惶失措,高齡八十餘歲房東前川老太太吶喊救命。一直想不起當時如何爬過歪曲變形的窗戶以及破碎的玻璃,將老太太推出窗外,她女兒、女婿、孫女駕車奔來,孫女哭喊著攙扶起老奶奶。我望著一片廢墟、眼前親情,乍然間淚水和著滿臉灰塵流了下來。餘震稍歇,老太太找人從廢墟衣櫥翻出數十萬日幣,無償分給所有房客。
餘震不斷,我趕緊整理廢墟裡的書籍、日用品。傍晚,腋下夾著棉被與同棟房客前往鄰近體育場避難,場內擠滿人。一月初,北國冰寒,這床滿是灰塵的棉被橫蓋著我、一位日本學生、兩位陸生,撿來報紙遮住腿部,相偎取暖。避難所架起電視銀幕,日本專家學者專業地分析地震原因、現況,除了餘震襲來的驚恐聲,秩序異常安靜;隔天清晨第一批糧食送到災區,大家餓了一天,老弱、小孩優先,壯年最後,井然有序。我分得兩塊冰冷麵包,吃了一塊,深怕斷糧,撿起地上紙張包起剩餘麵包,塞入沾滿塵埃的口袋裡。
數日後,神戶大學召集全校師生返校,指導教授小田部胤久老師把我找到教室外,拿出數萬日幣塞到我手上說:「我去看過你住處,全毀,你拿著用。」我不自覺流下淚來。隔年他轉任東京大學美學講座,今年甫退休,兩年前獲選日本學士院美學藝術學領域院士。災後房客四散,我遷居扶輪社友人提供住所,隔年畢業返台又留學法國,期間數次到日本探望前川老太太,她依然健碩和藹,九十餘歲高齡去世。
日語歌曲《絆》,「我們彼此關聯著,你不孤單。如果你回頭看,大家都是夥伴,當你滿懷悔恨,想要放棄時,我們都在你身邊!」四○三地震,全民應該情感相連,不分彼此,攜手共渡難關。
重建先做地質敏感區調查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游威耀/應用地質技師、新北市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理事長(新北市)
四○三大地震全台有感,至今已造成十餘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及數百處建物或道路橋梁損壞,是九二一地震後最嚴重的一次地震。台灣位於板塊交界處是民眾耳熟能詳的概念,因此地震和民眾的日常生活早就密不可分。即便如此,習以為常之際仍要心存警惕。面對地震的影響,著重居家安全和人身安全,注意細節方能遠離災禍。
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多處房屋受損的原因,除了房屋本身結構弱化的因素,有部分可能和斷層及其分支有關(花蓮市區為主),有部分和山崩與地滑有關(新店安泰路),這些都是地質敏感區受關注的項目。
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一日正式施行「地質法」之後,經濟部地質調查與礦業管理中心(前身為中央地質調查所)就陸續推出各式地質敏感區調查。截至民國一一二年底,公告的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有廿四處,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有十七處;這些區域在開發時,都需要針對基地位於地質敏感區的部分進行調查。建物位於地質敏感區內不是不能開發,而是要針對開發項目評估地質敏感區對其建物之影響,進而更謹慎處理建物本身和開發過程的安全議題。
此次地震凸顯出老舊建物遇到地質敏感區,建物安全更要小心處理。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天呼籲中央應針對危屋強制拆除進行都更,行政院長陳建仁也回應會與地方及民間一起努力把危老都更做好。因此,首先呼籲開發單位或負責重建單位,一定要找應用地質技師進行詳細確實的地質敏感區調查,不要為求績效草草帶過。
其次呼籲中央聯手地方政府,著手針對九二一地震之前建造、位於地質敏感區內的私人建物,依年分和建物居住(使用)人口數等重要性指標,分年度編列預算,找專業技師公會全部盤查一次,確認地質敏感區對其之影響程度,避免補強措施做得不夠或甚至不做。
最後,民眾自己也要有自助概念,平常在建物附近多走走看看,看到建物本體裂隙或地表裂隙,就要注意是否有變大、變寬的趨勢;地震發生後,是否有產生新的裂隙?這些都是觀察的指標,有助於維護建物安全。
為確保人身安全,也呼籲民眾在家準備避難包,尤其是住在花東的民眾,常年位處地震第一線的威脅,居安思危方能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道安修法 更細緻版本減民怨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交通違規檢舉及記點新制自去年六月底實施以來,因民怨大增,交通部研擬「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已於四月三日召開公聽會。交通部長王國材承諾各界提出的意見在未來審查會納入參採,維護交通安全不打折,希望在相關交通工程改善完成前先進行權宜修正。
彙整各界意見,主要是修正案太粗糙,一刀切將罰鍰一千二百元以下定為「輕微違規」而不開放檢舉及記點,並不合理。如立法院通過此次修法版本,好不容易才推動實施的違規記點吊照制度,勢將名存實亡,交通安全問題很可能開始惡化。從過往相關統計分析,取締交通違規件數增多,並不代表交通更安全,還需看影響交通安全的違規項目取締件數,必須重質不重量。建議在相關問題未釐清前,立法院應退回修法草案,交通部亦應與各界溝通討論後,再提出更細緻、能有效改善交通安全的版本。
如立法院不退回修法草案,建議在後續審查修正條文時,應以改善交通安全問題為導向,規畫能減少民怨與保障職業駕駛權益的民眾檢舉及違規記點配套措施。修法應聚焦在因妨礙行人車輛通行導致事故風險高又不容易常態執法的違規項目,仍應開放民眾檢舉及採行科技執法,並維持違規記點。同時精進目前較簡單的民眾檢舉方式,使違規採證更完整以減少爭議,並進行民眾檢舉規範的宣導,以有效改善裁罰機關行政難以負荷問題。如檢舉黃線違規臨停應有三分鐘以上的錄影、檢舉未依規定使用方向燈應有完整錄影,以利判定是否妨礙行車等。同時應建置當場舉發、民眾檢舉或科技執法判定等開單的 SOP,判定原則應以是否影響車輛及行人交通安全為依據。如有特定人士針對性跟拍檢舉的特殊情形,應依據檢舉資料認定,追究檢舉人違法行為。
此外,違規記點項目及執行方式,切記如依據目前修法重點,只有當場舉發之違規才能記點,大多以民眾檢舉或科技執法取締之闖紅燈、嚴重超速、行駛路肩、車輛於行人穿越道不禮讓行人等嚴重違規將不記點。未來民眾持續嚴重違規對交通安全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民眾檢舉及違規記點配套措施之工程改善,應包括在有臨停需求地點盡量規畫臨停區或畫黃線,並執行常態執法;機車行駛空間應有供需平衡的規畫設計,以減少機車違規;行人空間改善及路口行人專用號誌等。教育宣導應就工程改善前後,民眾可能遭遇的交通安全風險,提醒民眾如何減少事故風險。同時針對修法前後,民眾可能因交通違規被檢舉,或科技執法開單及記點的情境進行宣導,以提醒民眾避免被取締。
監理方面,為避免逕行舉發而出現不實陳報駕駛人、冒名頂替及記點黃牛等亂象,應落實執行車主主動登錄車輛指定駕駛人,如未登錄仍應由車主負責。執法方面,建議在社區內外道路的路口及路段,透過交通助理人員執行稽查協助執法,或透過較無爭議之科技執法項目,先宣導提醒再取締的人性化方式,形成交通安全改善的良性循環。
貫徹專業分工 確保重建工程品質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崔懋森/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台北市)
近年來工程災害頻頻發生:台中興富發建設吊臂斷落,造成傷亡的驚悚事件方才歷歷在目,基泰大直、北市慶城街、三重福隆路、台南西門路又相繼發生路基掏空、鄰房傾斜等施工損鄰事件。除了工程災害,此次花蓮大地震,全台也已出現四十二件以上危樓。
災害發生,依法究責當然是必然的程序。作為「監造人」的建築師,總會名列究責名單之中,甚至災害原因未釐清,第一時間即被提列為究責對象。
然而,複雜的營造環境非為建築師一人所能獨撐大局。社會變遷日新月異,社會分工日趨精細。廿一世紀的今天,台灣工程專業的分工,已從土木、結構、水利、大地,到電機、空調、工業安全…達卅二科之多,不難窺知其分工之細密。之所以分得細,當然是因專業各有其獨特性,須分科認證以規範執業權責。既然有其獨特性,也就非其他專業能夠越俎代庖。建築師再神,也無法專精那麼多的專業。以工地開挖工程來說,從測量放樣、連續壁施作,勘驗監測,都屬於相關技師的專業範圍,其他專業不應也不能涉入該特定專業領域,若強行涉入,不只是做不好,更是會做出問題。
在台灣,建築師執行監造工作常被責難「監造不實」,這在先進國家是不可思議的。不論是美國AIA、英協 RIBA、日本四會協定,甚至中國大陸的監理制度,都找不到加諸於建築師這樣的罪責。這不是讓建築師逃避責任、不顧監造;而是社會期許建築師以其本職學能專注在「監督建築整體的表現」,不讓建築師的專業能量放在施工細節的監督。就像交響樂團的指揮,他被賦予的責任是整合舞台上每位演出者的表現,以完整詮釋作曲家的創作理念;至於各個團員的技巧,則是樂團首席與總監的責任。
專業分工是進步社會的表徵,但是,專業分工的有效執行,有賴於與時俱進的專業法規以及執行強度。難以置信的是,台灣現行的營建法規,盡是修改沿用半個世紀前、甚至是政府遷台初期創建的法條。當時的建築行為簡單,簡約的法規或許沒什麼問題;但在今日複雜的技術與分工現場,這些老舊條文既無法界定專業的分際,更無法釐清專業責任歸屬。也因為權責混淆,更影響了專業者應有的敬業態度,存在太多三不管地帶。法規老舊,加上執行不力,部分尚有約束力的條文形同虛設。這些事實,正說明了台灣工程災害一再發生,且情節極度相似的原因。
在營造品質未能提升、社會對結構安全存有疑慮之時,建築師們並不是不想多承擔監造的範圍,而是這非為長久之計,除了專業分工的原則不應被打破外,建築師監造有「應」與「不應」之處,在龐大而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工地,要建築師監造瑣碎細節,這無異是改變建築師的執業型態,這又是建築師養成與國家考試的目的嗎?
災後重建、危老都更已成焦點。適時增修法規、提升營造品質、貫徹設計、施工專業分工,釐清專業分工項目、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才是追求安全良善的實質環境的終極之道。
失落的教師權 不利於教育進步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羅德水/全國教師會文宣部主任(台北市)
作為解嚴後第一場來自民間的改造教育倡議,「四一○」對過往卅年的教育政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也因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當教改願景化為實際政策,也留下諸多問題,包括廣設大學導致倉促升格的私校近年又要被迫退場,躁進政策傷害整體教育品質,不言可喻。
四一○之倡議有其時空背景。當時社會對升學主義、考試領導教學、學子受聯考禁錮深惡痛絕,這是四一○能獲得廣泛支持的社會基礎,包括落實小班小校、推動教育現代化等訴求,直到今天仍具有高度正當性。其功過得失應深入分析,避免重蹈覆轍。
在少子女化與廣設高中大學的雙重作用下,國中生的升學機會早已超過百分之百,卅年前猶是窄門的大學更已普及化。從高教、中小學到幼兒教育,各教育階段面對的不再是數量不足,而是教育精緻化與品質如何進一步提升,以及有限教育經費能否支撐起高品質教育的問題。
從私立專校升格科大、廣設準公共化幼兒園,以及加碼對私大、私中學費補貼政策,說明私校體系亦是台灣教育公共化的重要環節。但在持續推動私校補助之際,也出現招生不足、經營不善的私校退場;而準公共化幼兒園大量增設,固然快速增加公共教保的量能,但也已出現對公幼招生的排擠效應,大有重蹈當年廣設大學覆轍之虞。政府必須同步提高對各級私校的公共治理,才能真正落實教育公共化的精神。
回到法制面,為回應四一○訴求,立法院一九九九年制定《教育基本法》,確立人民為教育權主體的基本精神。然相較於家長選擇權與學生受教權不斷強化,教師專業自主權卻顯得相對弱勢,教育法規的修法天平與實際行政作為,均明顯倒向對學生權益的保障。
依現行法制與處理機制,不肖教育人員雖無所遁形,但也發生情節輕微卻遭嚴懲的案例,乃至於湧現生打師、家長濫訴、老師動輒得咎,以及學校疲於奔命等諸多亂象。即使教師能力爭清白,要真走完整個不適任教師處理流程,也心力交瘁、感嘆不如歸去了!
師資素質與教師士氣是影響教育品質的關鍵,師生權益並非零和關係。在國教階段,確保親師生之權益及其衡平,對維護教育品質尤為重要。我們支持有效處理不適任教師,但不斷限縮教師專業自主與輔導管教權限,當真有助於維護學童最佳利益、確保國家教育品質?
失落的教權不利於教育進步,無助的老師與無力處理校安問題的學校,還在苦苦等待政府的同理與支持。讓已然傾斜的教育法制重回正軌,重建互信的親師生關係,並提振教師的教學熱忱,是檢討教改得失時不能忽視的嚴肅課題。
寬進嚴出 拯救大學品質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宜縣冬山)
已經整整卅年,應該是時候檢討教育改革的成效了。自從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十日數個民間團體成立教改聯盟並在當天舉辦大遊行,當時該聯盟提出的四大訴求中,儘管「落實小班小校」的主張的確卓有成效,但最被社會詬病的莫過於「廣設高中大學」。同年九月廿一日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由李遠哲擔任召集人,其《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育改革的八大重點優先項目,包括「促進技職教育的多元化與精緻化」、「改革高等教育」與「推動民間興學」三大項,都實質造成高中與大學的大幅擴張。
讓我們專門來討論高等教育,這關係到國家命脈的永續發展。儘管李遠哲表示當年教改會建議的是增加公立大學的容量而非所有大學的數量,但細讀《總諮議報告書》與《教改通訊》的內容,可知其明確主張政府應該尊重市場機能,鬆綁民間興辦大學,造成大學實質大幅擴張,僅在七十九學年度的四十六所增加至九十學年度的一三五所,成長近三倍。當李遠哲說「碩博士滿街跑」不是自己的錯,但碩博士的招生名額不就是長年被教育部主要放在公立大學?這些綜合配套措施怎麼會跟《總諮議報告書》的主張無關呢?
早在民國九十二年七月,由黃光國與周祝瑛等百餘位學者聯名發表《教改萬言書》,呼籲經過十年的檢視,教改的民粹主義路線違反「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沒有講求品質的配套措施,已製造更多社會問題。包括在這種「換牌改制」政策下所成立的大學,一流的專科學校變成三流的大學,技職體系失去往日實務導向的特色,培育出來的人才跟產業需求有極大的落差。且《教改萬言書》發現台灣的「教授治校」已經將社會惡質的選舉文化帶入校園,造成「校長政治化、教授派系化、職員騎牆化」,學術呈現出「有山頭而無學派」的怪異景象。
黃光國教授對這種高等教育惡化現象可謂批評最深刻的人,他在教改廿周年時表示「猴子都可以上大學,教育有何意義?博士都要去賣雞排,未來少子化後,大學將陸續倒閉」。他並對國內大學以論文引用次數作為學者升等或績效的評比指標,不管論文內容品質,使得台灣製造一堆垃圾論文,教育變成詐欺事業,深感憂慮。如今黃光國教授已過世了,這些惡質現象有絲毫改善嗎?完全沒有。不僅大學畢業生的素質低落,畢業後有人從事電信詐欺或選舉網軍已見怪不怪,且大學陸續倒閉正逐漸「落實」中。
根據民國一一○年國發會的統計,我國大學與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率(卅八點六%)較 OECD 國家平均值(卅四%)為高,顯見台灣社會具有大學以上文憑者,已大幅超過工業前段班國家,這並不是正常現象。大學是菁英教育或大眾教育容或有討論空間,但大學畢業生的素質低落不應有討論空間,否則會變成和碩童子賢董事長說的「一大堆人假裝在教書,一大堆人假裝在讀書」。拯救素質日漸低落的高等教育,就應優先觀察各校各學制學生的淘汰率,採取「寬進嚴出」的措施;教育部依據各校把關的品質來作為經費補助的依據,如此或稍能遏止大學品質無底線急速下墜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