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競「共富」 高雄瘦鵝擠油
◆ 兩岸關鍵年 台灣應爭取緩和機會
◆ 釐清法理 個資法不應使人蒼涼悲壯
◆ 勞動力短缺 教育體制要改
◆ 好「宅」的一年 但願有宅好成家
◆ 新年「心」希望 迎來輕舟過重山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藝復興的無限世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藝復興的無限世界
2022-01-01 01:13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會動的文藝復興」跨國團隊將百花大教堂穹頂濕壁畫搬到台灣。圖/翡冷翠文創提供
昨天接到維也納某聲樂家來電,提起疫情稍過將帶妻子到佛羅倫斯參觀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及拉斐爾等巨匠作品。我們一致驚訝於那個時代居然產生如此多偉大巨匠。那是萬能天才的時代,近代自由理念甦醒。
文藝復興被後世認為是充滿希望的觀念,從美術領域擴大到文化理念,有時也被視為某種世界觀的類型;文藝復興被高度歌頌為美好時代的同時,後世也有認為其成果如同汙泥中開出燦爛花朵,因為當時也是背德、墮落及惡德時代,「對於一個君主來說,不僅不必具備各種美德,而是還要保留那些不會使自己亡國的惡行。」《君王論》作者馬基維利如此明白宣示,相對於此,孟子卻以義來匡正梁惠王的好利。當時義大利藝術家們認為古代藝術輝煌,中世紀墮落,藝術將在他們手上復興。後世學者認為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新生。
一四八○年代初,達文西知道米蘭的霍爾佐(Ludovico Maria Sforza)公爵作戰時需要工程師,自認才能出色,提出自薦函。信中提到擁有十項卓越才能。第一項,能設計躲過敵陣攻擊的活力強大、輕型而堅固的組合橋;…第九項,為適合海邊戰鬥戰略,可以研究耐於大砲、粉塵、煙霧的承載物;第十項,在和平時期,活化建築物、水道工程,建造建築物,能製作大理石、青銅雕刻,也能畫畫。這十項技能當中,九項是軍事技能,只有最後一項是民事技術,最終獲得第十項工作。達文西認為畫家是文藝(scientia)從事者,並非手藝人,因為畫家是精神勞動者,藝術家初次自覺自身價值。
根據文藝復興研究者貝廉松指出:藝術家就才能而言是科學家,就技術而言是手藝人。文藝復興時期沒有工程師、科學家的養成學校,而是技術與人文、科技與藝術混合傳授的工房。達文西十四歲時進入安德烈亞・德爾・維洛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工房學習。維洛基奧博涉繪畫、版畫、鑄造、機械工學、數學、音樂等,不只是藝術家,也是出色教育家;維洛基奧具有廣泛才能,工房內也擁有培育這些人才的工具、設備。
在我們這個講究專才的時代,很難想像早在五百餘年前,沒有學校,工房卻能教育出如此卓越人才。瓦薩利《從契馬布耶到現代的卓越義大利建築家、畫家與雕刻家生涯》裡面稱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具有「如神一般」的才能,數百年來只有他們兩人獲得至高讚美,其才能次於上帝。前者是致力於無限的天才,後者是認識際限的天才。最終兩人都留下「未完成」(non finito)作品。日本學者下村寅太郎指出,前者是未完成即完成,後者是完成的否定即是未完成。
科技一日千里,不僅挑戰無限,同時也致力運用科技延續人類文明在地球永續發展,達到文明的無限。科技面對無限,或許如同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兩人這種有限存在認識無限者的關係,我們將會是達文西,還是米開朗基羅呢?
新年「心」希望 迎來輕舟過重山
2022-01-01 01:20 聯合報 / 丁招弟/教育志工(雲縣北港)
衛福部公布去年十大死因,其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降至第八名,衛福部分析,與去年國人齊心抗疫,勤洗手、戴口罩有關。本報資料照片
紛擾憂煩時,我腦海總浮出「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因而對困境不再徬徨絕望。同樣的,我以如許心情看待疫情,相信黑暗終會過去,國人必能迎來美好晴天。
新冠病毒肆虐以來,民眾如無法振翅飛翔的鳥雀:因為出門需要勇氣,出國旅遊成了奢望,親情受到囿限,社交又有距離等。但社會源源湧出的善心義舉—醫療人員築起病毒「防火牆」;各大企業、宗教團體和友邦陸續捐購捐贈疫苗;民間踴躍贈送餐飲、醫療器材替防疫人員打氣;民眾自設平台為小攤商促銷、幫助家計等。這些善的力量、愛的舉動,讓我們看見曙光和力量,因而不再孤單害怕。
疫情可能困住我們身體,但絕對困不住我們的心,因而疫情蔓延下,居家辦公、線上學習、視訊互動等,已成國人轉型轉念契機。我們宅在家學習人際新模式、工作新方法,摸索幸福新路徑,且逐漸開花結果。古稀的我則藉書冊打造豐富生活、開拓視野的「尚方寶劍」;而閱讀志工身分讓我走出舒適圈陪伴偏鄉青少年共譜書香曲,並從學子求知若渴與發光發亮的眼眸底,找到快樂的動力與泉源。
我篤信國人齊心抗疫,又有溫情當後盾,必可揮走新冠陰霾,迎來「輕舟已過萬重山」之佳境。衷心希望當春天蒞臨,我們能擁有繁花似錦的園圃與國泰民安的好年頭。
好「宅」的一年 但願有宅好成家
2022-01-01 01:21 聯合報 / 林昭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台北市)
網球好手盧彥勳揮毫展示2021年台灣代表字「宅」。記者曾吉松/攝影
去年代表字「宅」,一般認為是疫情期間必須「宅」在家的結果,卻鮮少人將「宅」解釋為房價飆漲,買「宅」租「宅」難度大增。事實上近幾年房價持續攀升,租金隨之上漲已占青年月薪三分之一,低薪高房價壓垮了生育率。
日前立院三讀通過《性平法》修正案,將產檢假、陪產假由五天提高至七天,要讓年輕爸媽安心生。但從前年起就出現的人口負成長狀況,在當局持續加碼少子化對策下,去年「生不如死」反而更加明顯,可見拉高生育率單靠鼓勵生、幫忙養是不夠的,就連今年大家「宅」在家也難「生」效。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四○五萬受雇者年薪未達五十點一萬元,加上政府打房越打價越高,叫人如何成家?低薪高房價下的年輕人,只想直接躺平,遑論結婚生子。
結婚是刺激生育率的要件,但成家至少要有住處。正如央行總裁楊金龍所言,買不起就先租。不過租屋黑市嚴重,除導致租屋價格不透明,也造成租屋補貼與包租貸款等福利無法下放。高租金亦讓「脫北者」日增,台北市民政局就預測,今年北市人口恐跌破二百五十萬。
為何接二連三的打房,都顯得乏善可陳,關鍵仍在政府的態度。
台灣有殼族占全體國民七成,打房力道過大,房市持續走跌,口袋淺的企業或個人撐不住,當局不是選擇回頭救,就是鐵了心看房市長期不振。兩種情況對執政者都不利,故多以軟著陸處理,所以房地合一稅由1.0進化到2.0,房貸成數也是一步步降,銀行不會大幅升息。
若想以社會宅解決住房問題,必須多管齊下,諸如疫情期間大家已能接受遠距工作,政府可獎助企業施行,以減低國人聚集都會區的現象,如此在郊區蓋社宅,也能發揮平抑房價的功能。再就租屋黑市來說,政府可棍子蘿蔔齊下,先赦免房東隱匿行徑,再減輕其稅賦,才能讓租屋補貼對房客產生實質效益。此外還須強化「包租代管」之管理,使租金更加合理、可負擔。
誠摯的祈求,「宅」字在今年,可成為有好宅、好成家的代表。
兩岸競「共富」 高雄瘦鵝擠油
2022-01-01 00:58 聯合報 /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季青漫畫
去年習近平一聲令下,對岸「共同富裕」口號喊得震天,九月騰訊、阿里巴巴相繼宣布捐巨款響應中央,阿里巴巴還成立「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小组」落實執行。而之前,遠東集團在陸遭巨額罰款事件和林瑞陽、張庭事業體被陸方凍結資金,台灣網民譏為「割韭菜」,在對岸賺錢台資企業就靜候被陸續收割。
聯合報連續揭露有關高雄市府若干建設經費,「主要」資金來自中油、台電等國營企業和民間建商,這是否也屬於另類「共同富裕」呢?
習近平曾以《論語》中「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說明其共同富裕發想,主要當然就是因為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結果,造成社會財富分配問題。二○二○年初,中國最富有百分之廿家戶可支配所得,是最貧困的百分之廿家戶的十倍,金字塔頂端前百分之一富人擁有三成中國家戶財富,中國呈現嚴重貧富不均現象,必須有制衡措施。
大陸對賺錢的大型企業進行「共同富裕」,固然有助提升大型、盈餘企業「賺之於民、回饋於民」之實質捐輸,進而平衡城鄉差距。但高雄市要求國營事業捐助做法,是否是「不樂之捐」?而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有巨額虧損,還需應付高雄市的一紙公文需索捐助,站在企業經營需對投資股東負責立場實待商榷。大陸企業捐輸係從肥羊拔毛,高雄市卻是不管企業賺錢與否,瘦鵝也要擠出油來。兩岸的「共同富裕」似走在不同軌道,虧損公營事業還要捐助地方,天下豈有此種道理?
台諺有云「強怕狠,狠怕沒天良」,高雄市政府的捐助來源,除國營企業外,尚有來自若干民間建商捐款。不怕官、只怕管,當地父母官開口要捐助,沒有「對價關係」,民間企業也知道必須花錢買「保險」,不求未來審查案平安順利通過,至少也圖個不打壞政商關係。捐輸地方建設一時圖利當地百姓,企業經營將本求利,爾後不加價賺回就成非營利事業和慈善事業。企業絕對不做虧本生意,高雄市民短期獲利,長期而言,必有更多民眾付出代價。
再從公司治理角度,各個企業董事會必須對高市捐助案進行審查,以免影響股東權益。依據法規獨立董事如有反對或保留意見,應於董事會議事錄載明,尤其是國營事業有勞方董事和獨立董事設置,不能輕易通過此類地方政府要求捐助案;縱或官派董事長和董事堅持,其他獨董必須據理力爭、嚴審嚴查,保障公司權益,否則公司治理就淪為口號,股東權益蕩然無存。
對岸共同富裕以有盈餘、大型企業為對象,高市卻是以虧損國營企業和有利害審查關係民企為大宗。當台灣總在譏笑大陸獨裁專制,想想高雄市建設靠企業,是否更是開民主倒車?打擊資本主義的自由、公平經營精神?
兩岸關鍵年 台灣應爭取緩和機會
2022-01-01 01:00 聯合報 /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
去年11月中共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黨史上第三次「歷史決議」。新華社
去年十一月中共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黨史上第三次「歷史決議」,並將在今年秋天召開的二十大上正式確定習近平延任,以及制訂下一階段的戰略目標,而台灣問題也將提到中共中央的議程上。
中共持續執政(或專政)要得到人民支持的合理性來源,第一是將中國現代化,第二是民族主義的擴張,首先就是統一台灣。對中共來說,統一台灣以後,中國的海空權大幅揚升,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輝煌世紀才有可能。這是對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長期遭受羞辱的徹底雪恥,是中國夢的真正實現。也就是說,中共要能夠長期執政,並不是僅靠著鎮壓異議者,也不是走向共產主義的天堂,而必須兌現中共經年累月宣傳的中國富強的承諾,否則人民遲早會轉向其他的可能性選擇。而中國現代化是統一台灣所需要的軍事與經濟後盾,也才有能力克服美日及西方國家同盟的軍事圍堵。
近日來,中共調整對台統戰口徑,宣稱「反台獨不反台灣」、「兩岸和平發展是最大公約數」,明顯緩和過去一年多來的文攻武嚇鬥爭態勢,說明中共需要更多的時間準備。
對台灣來說,不能夠又以為如此可以安逸下去,反正天塌下來有美國人挺著。中國共產黨本身仍有不少需要調整的地方,但是盼望中國短時間內要脫離共產黨的執政是不實際的。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卅年,中共施政有相當的偏差,才使得台灣獲得了半個世紀以上寶貴的發展時間與空間。也就是說,台灣過去七十多年的「獨立」狀態,並不是歷史上的常態,而是遇到一個特殊的歷史際遇,尤其是韓戰爆發及中共發動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今後,台灣若仍寄望於繼續保持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脫節的處境,將會有越來越大的困難。
因此,筆者認為今年將是兩岸關係往後發展關鍵的一年,在習近平正式續任前後,台灣方面應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在中共嘗試伸出橄欖枝時,給予對方適度的轉圜空間,由是兩岸從緩和衝突到設置規律性的會談,進而爭取對兩岸皆有利的過渡時期的政治與經濟結構,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不然,兩岸陷入戰火,只是時間問題,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乃是美日等國。
在台灣內部,雖然藍綠對立的情勢短期內看不出改變的可能,但是面對艱鉅的兩岸與國際關係,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應首先進行對話,過去凡事互相扯皮的作法須大幅降低,否則人民一再捲入政黨鬥爭中的選舉動員與仇恨語言,社會的分裂日益結構化,台灣不可能有長治久安的環境。台灣方面若希望以民主制度對照中國大陸的專政制度,必須逐步走上健康的民主政治,這將是台灣政府與民間共同面臨的挑戰。
釐清法理 個資法不應使人蒼涼悲壯
2022-01-01 01:18 聯合報 / 廖緯民/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中市)
台北市政府資訊行政事宜屢屢引發爭議而上報。示意圖/ingimage
最近,台北市政府資訊行政事宜屢屢引發爭議而上報,從大數據中心擴建及成員禁黨籍、台北通 App 有蒐集販賣個資疑慮,以及更早的台北市政府單一識別系統問題…。據報載,柯市長在答詢市議員大數據中心相關問政時,說「現在仍在建構 database 階段,科技走在法律前,目前是先準備,坦白講,國家應該要立法,但實在太慢,才會北市府先處理,會把可能遇到的問題一條條列出、討論」。柯市長正確而無奈的解釋,點出個資法的癥結問題。
依據個資法第廿二條,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政府都可以進行行政檢查。台北市政府得為相對職權下的公務及非公務機關的個資主管單位。台北市政府竟然主管自身公務體系個資業務檢查,其裁判兼球員處境,困難可見一斑。而安全維護業務被視為合理利用的關鍵解套措施,但從專業以觀,安全並無絕對定義;且安全必然具有代價與成本。德國對資訊安全的定義為:對一個標準的遵守。則應採取何種標準呢?施行細則第十二條的十一項規定並未言明。
更進一步言之,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修法對安全事項採取的是「模組形成」概念,似乎有意與某一標準接軌。然而,在細則討論時,由於各部會抗拒,以致後來改採比例原則式的放鬆;此一放鬆,頓使依循標準精神渙散。頒行後,各界亂成一團,迄今九年此問題依然是個資法最重大的爭議來源。
究其實,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修法對此並無學理上共識;我國法制來源的德國立法例,採取「技術要領」型的規範模式,比我國模式遠較彈性。其發展五十年,至今對安全維護事項仍採務實形成策略。在德國,個資法監理是由一個龐大而繁雜的監察人與監管機構操作;其中專業有法律、技術與管理;操作模式也非斷然准駁,而可能是互動式的導引過程。違反個資法的法律效果,也不是單一處罰,而是由聲譽體系、豁免誘因與法律制裁組成的多重體系。就此,主政的國發會實應勇於任事,釐清個資法的基本法理、多重法效、執法方式與配套制度;更要動態修法且動作要快。
是則,台北市政府的十四人資料治理委員會在我國雖是典範性壯舉,但其獲取共識的專業能量依舊單薄。在我國相關法理、實務與配套建制未成熟前,欲藉此取得市民共識性同意恐不易,卻可能先被譏為公關、甚或背書單位。要言之,台灣的個資法是先天法理不明、後天命運多舛;要解消柯市長「走在法律前面」的蒼涼悲壯的感懷,應由全面釐清個資法制度做起。
個資法是國家走入資訊文明的喜事,實在不必搞得烏煙瘴氣、人人不愉快。
勞動力短缺 教育體制要改
2022-01-01 01:15 聯合報 / 楊文山/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台北市)
少子化可能帶來的人力短缺,有賴政府另闢蹊徑,做體制上的改革。 圖/報系資料照
步入新的一年,去年出生嬰兒數恐將再創新低,少於十六萬新生兒。疫情過後,不論政府或是民眾,對於經濟展望皆有期待。然而,少子化可能帶來的人力短缺,還需政府另闢蹊徑,做體制上的改革。
總統蔡英文在半導體學院揭牌時,提到要縮短寒暑假,引來年輕學子及網絡上反對聲浪。事後,幕僚回應媒體詢問,解釋總統本意並非要縮短寒暑假,而是要半導體產業利用假期多多培育人才,提升國力。不論有意或無意,總統的談話對半導體人才養成,確實有創意。縮短寒暑假,甚至做學制翻修、改革,不僅攸關人才培育,對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也有人口政策意涵。
與歐美比較,台灣學制相對缺乏彈性;其實,縮短寒暑假,效果上等於讓大專學生利用假期修習學分,進而縮短學習年限、提早畢業,投入就業市場,開始另一人生階段。自千禧年起,歐洲多國面臨少子化、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當時學者提出解決之道,便是針對不同階段學制改革。如按既定學習歷程,自幼兒進入學校起,大約要到廿二歲左右,才能大學畢業,進入就業市場。期間若有耽誤、延遲,或進入研究所,取得更高學位才投入職場,那就可能推延婚姻、生育等不同人生階段。
對女性而言,越晚進入就業市場,結婚生子歷程就可能越晚。歐洲人口學者指出,生育「步調」與「數量」,足以影響女性一生生育子女數;當女性生育步調太遲,也就是生育時程太晚,即可能無法達到女性期望的生育子女「數量」。所以,縮短教育年限,提早入學、同時縮短中學、大學學習年限,或可促使女性及早進入就業市場,獲致穩定工作。如此,下一個人生階段的結婚、生子,便可順勢展開,進而讓女性有充裕時間達到想要的理想子女數。此外,縮短學習年限的另一原因是:如果男女均提早畢業,進入勞動力市場,也可解決歐洲因為生育率低於人口替代率,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民國 109 年(二○二○年)台灣男性初婚的年齡是卅四歲,女性為卅二歲;到四十歲時,大約有三成男性與二成二女性未婚。根據中研院「台灣青少年追蹤調查」結果,年滿卅四歲依舊未婚、單身的受訪者中,仍有大約七成一想生育。在不同調查中也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理想子女數約二個,甚至比大專以下受訪者還高。台灣與美國研究都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雖然結婚晚,但是會努力達到自己所期待的理想子女數。同一調查也發現,婚後無子女夫婦中,有七成七想生;有一個子女的夫婦中,仍有七成一還想繼續生。所以學制改革,縮短就學、畢業年限,對於女性進入婚姻、達到理想生育子女數可能會有助益。當然房價過高、薪水過低,缺乏完整托育、照護體系,對於少子化影響更重要。但是,改革學制縮短畢業年限,讓年輕人盡早就業、成家,可能也是提升生育的重要環節。
由於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目前台灣面臨嚴峻勞動力短缺,縮短寒暑假、在學習體制上進行改革,便有其必要。教育體制不思改變,勞動力短缺便將成為台灣在疫情過後,必須面對的第一個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