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經濟/大陸房市 去庫存與飆漲的拔河

.聯合報社論..小心台灣的「雙斷鏈」危機
.聯合報黑白集.看古巴想台灣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房市 去庫存與飆漲的拔河




經濟/大陸房市 去庫存與飆漲的拔河


2016-03-23 02: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期大陸房地產市場表現令人驚艷。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統計,2月房價延續過去幾個月的趨勢,持續上漲,漲幅也進一步擴大。2月適逢春節假期,房產交易是傳統淡季,但市場的熱絡表現備受各界矚目,令人好奇積弱已久的大陸房市是否已穩定轉向復甦。
事實上,大陸商品房交易熱絡景象,早自去年第4季開始,從一級城市逐漸向周邊二級城市擴散。官方公布今年前二月商品房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分別大幅成長43.6%和28.2%,漲幅遠高於上年度第4季的12.8%和4.8%,因此,市場對大陸房市的展望益趨樂觀。
近期大陸房地產市場景氣之所以如此熱絡,最主要的原因是住房的供需關係失衡,尤其在一線城市,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上升,且流入人口有增無減,而可供開發的土地卻逐年減少,供需失衡問題一直未得緩解。其次是信貸寬鬆、稅收優惠等政策因素的鼓勵作用,包括去年多次降準降息、調降首付比例、降低房地產交易的契稅和營業稅率等;還有房地產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參與配資提供貸款,以及媒體炒作等,影響人們的心理預期;此外,股市低迷不振,股民基於投資理財將閒置資金投向房地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大陸政府理應非常樂於見到房市目前的活躍景象,因為房地產市場復甦與繁榮,不只有利於土地出讓,還能刺激消費,並帶動上游產業需求,穩定經濟成長。不過,刺激房市的各種寬鬆政策,受益的似乎都集中在東部一線城市和少數二線城市,大部分中、西部地區三、四線城市交易仍然低迷,當地房價下跌趨勢也沒有改善。根據統計,去年建成未銷售的房屋面積有7億多平方米,較前年增加逾15%,今年頭兩個月商品房待售面積仍在持續增加,這些庫存70%分布在三、四線城市,顯然,「去庫存」的道路充滿荊棘,前景不容樂觀。
大陸房地產總量過剩,但不同城區差異很大,給官方管理帶來更嚴峻的挑戰,本月「兩會」確定「因城施策」的政策基調,核心的理念是求穩;一線城市房市過熱現象已受到主管機關關切,近期可能採取必要的調控措施,市場或將因而進入調整期。
不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針指導下,「去庫存」應該才是今年房地產業調控的最重要目標。有鑑於房產累積的庫存量非常龐大,「去庫存」的目標並非短期內可以完成,同時還要避免房價出現大跌,可能衍生的企業債務危機和系統性金融風險。未來大陸勢必更需依靠結構性政策的配合,如人口遷徙、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基建配套等方面著手,以及致力於房地產相關領域財稅政策的改革。
展望今年,由於「去庫存」目標非一蹴可幾,三、四線城市面臨巨大庫存壓力勢必難以擺脫,一線城市則可能續領風騷,而二線城市逐漸復甦形勢可望保持;未來一年房價在城市間、地區間分化的現象只會更加明顯。
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勢,在調控政策下或將趨緩,但不至於逆轉,因為調控政策的重點在增加供給和規範市場秩序,而不在遏制需求,更重要的是,政策面、市場供需形勢、預期心理等因素,對一線城市房價將提供有力的支撐。就政策面而言,儘管寬鬆的政策主要針對的並非一線城市,但市場心理效應,加上銀行偏好低風險房貸,勢必影響資金流向,一線城市具備各種優勢條件,磁吸效應明顯,基於保值的動機,大陸民眾偏好將資金投向一線城市。其次是二線城市,居民自住和升級置產的需求較大,其房市可望從寬鬆的政策中獲益,三、四線則仍有去庫存的挑戰。

聯合/看古巴想台灣


2016-03-23 02: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古巴現在成了全球矚目焦點,歐巴馬所到之地萬眾風靡。這景象為八十八年來所僅見,也印證了國際外交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
國人看熱鬧之餘,「從古巴想台灣」,其實蘊藏著奇妙的相似點與強烈寓意。深受美國封鎖之苦的古巴,距離佛羅里達州最南端才九十哩,美國長泳女選手奈德(D. Nyad)前數年才創下從哈瓦那直游到佛羅里達的世界紀錄。
「睡在獅子身邊」的這個小國,列強夾縫中求生存。一方面自立自強,在老美面前喊「自主權」無所畏懼,寸土不讓;同時積極另闢出路,例如以醫療外交聞名國際,歷年派出過近三十萬名醫護人員在全球超過一百五十國工作,部署於開發中國家的人員超過G8國家總和。
放眼全球,在老美施壓下不低頭的能有幾國?古巴老百姓其實深受經濟制裁之苦,但古巴人從識字率到平均壽命,比起先進國家毫不遜色。可見,就算背負「孤兒」身分,古巴人不以悲情自憐,甚至年輕一代對美國並未深懷怨懟。古巴鄰近加勒比海一側的度假村旅館裡,多年來早已擠滿歐美遊客。歐巴馬此行固然為卸任前尋求個人「歷史評價」,其實也是全球化大勢所趨。
位在不講道理的強國之側,小國生存之道難免戰戰兢兢,唯有自立自強能贏得敬重。從政府政策到老百姓心態,既不輕易出口「能不抱美國大腿?」那樣的蠢話,也不動輒以悲情煽動民粹。看古巴想台灣,寧無可借鑑之處?

聯合/小心台灣的「雙斷鏈」危機


2016-03-23 02: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在蔡英文遲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近期兩岸關係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中國大陸不顧與我「外交休兵」的默契,宣布與甘比亞建交;國台辦也以「技術」問題,「漏接」來自陸委會的熱線電話。稍早數日,海協會長陳德銘逕自稱貨貿協議已經「談完」,亦是一記硬球。兩岸自二○○八年以來好不容易建立的政治、經濟的協商互信基礎,在蔡英文上台前夕,是否可能相繼「斷鏈」?
所謂「斷鏈」,包含「經濟鏈」與「外交鏈」兩個概念。中國大陸在二○○四年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後,台灣經濟成長動力幾以大陸為依託,在兩岸互信的基礎下尋求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並與它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藉由國際市場的開拓來進行產業升級。「兩岸經濟—FTA—產業升級」可謂台灣「經濟鏈」的三環節。在「外交鏈」方面,兩岸則在一定的互信基礎下建立制度性協商,經由「外交休兵」的共識停止邦交競逐,台灣藉此參與國際組織並拓展國際空間。「兩岸協商—外交空間—國際參與」便是台灣外交鏈的三環節。
簡言之,無論在經濟鏈或外交鏈,兩岸關係都是台灣經貿和外交的重要環節。一旦兩岸關係生變,不僅影響我國對外關係,也勢必影響台灣產業的生存發展,進而衝擊經濟成長。也因此,看待兩岸關係,不能僅從意識形態出發,而忽略它對台灣經濟和對外關係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民進黨的經貿、外交戰略存在兩種迷思。其一,認為台灣的經濟可以跳過大陸,僅靠國際或內需;就此,民進黨提出「新南向政策」,要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然而,中國不但是東協最大的貿易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早已成形;在東協與中國大陸緊密的外交關係下,如果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新南向政策」在東協國家也恐將橫生阻力。換個角度看,台灣若能藉由穩定的兩岸經濟關係,找到融入區域經濟的契機,並透過新興市場的開拓來支撐國內的產業升級,這才是維繫台灣經濟發展鏈的明智之舉。
第二個迷思是,認為台灣的對外關係可以繞過中國大陸,只需仰賴美日的支持;也因此,民進黨更強調聯美日來抗衡中國。然而,近年中國的崛起,在許多國際問題上,美日都需要假手北京的協助解決,如北韓核問題及中東難民問題,這也是美日兩國與大陸在南海問題上始終「鬥而不破」的主因。民進黨如果聰明的話,應藉由穩定的兩岸關係在區域問題上借力使力,才能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換言之,透過穩定的兩岸關係來擴大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讓台灣找到國際參與的契機,才是更高明的戰略。
蔡英文日前參加台灣中醫藥臨床學術大會時,曾化身「蔡醫師」為台灣經濟把脈。她根據中醫強調整體均衡的理論,認為台灣政治、經濟正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需要好好的調理;而透過重點產業的發展,可以讓台灣的產業鏈重新動起來。但是,經濟與兩岸關係猶如台灣的任督二脈,一旦要去除兩岸關係這個因素不顧,如何能讓台灣的經濟鏈和外交鏈順利運作?
蔡英文取得完全執政的優勢,這是她引領政治跳脫藍綠對立的最佳時刻,也是她帶領台灣經濟突破轉型成長遲滯的大好機會。問題是,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好好把握,一旦朝野再度陷入惡鬥的循環,一旦兩岸關係又因民共兩黨缺乏共識而演成僵局;屆時,蔡英文要談什麼美好願景或共創未來,恐怕都將無從著力。
我們要提醒蔡英文:當國際形勢和氛圍已發生物換星移的變化,民進黨的兩岸戰略如果仍停留在廿年前的思維,勢必不足以應付今天的局面。尤其,若不想面對台灣經濟鏈和外交鏈的「雙斷鏈」危機,務必慎重處理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