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翠玲/金磚里約峰會:沉潛與考驗
◆ 陳冲/桌上論兵 金融不缺席
◆ 楊志良/賴清德終於「不演了」!
◆ 盛治仁/當今政經氛圍 能再創產業奇蹟嗎
辛翠玲/金磚里約峰會:沉潛與考驗
2025-07-03 00:00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過去三年間,金磚機制(BRICS)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大幅躍升。許多南方國家紛紛透過金磚體系,尋找突破西方國際規則的契機。然而,即將於七月初登場的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里約金磚峰會,會前氛圍卻明顯不同以往。有別於過往三年的高調,本屆峰會預期將安靜許多;地緣政治意義淡化,重點轉向內部治理與協調。此由以下跡象可略窺一二:
首先,各國代表出席規格已預示,此次峰會的政治象徵意義不大。俄羅斯總統普亭將以視訊參與,以迴避國際刑事法院通緝風險。原本每會必到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亦首次缺席金磚,改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出席,儘管北京對外說明為行程安排問題,國際間也多有猜測,但可理解為北京在內外局勢綜合衡量的議題優先順位判斷。被視為潛在新成員的土耳其與墨西哥也可能僅派部長級官員與會,與過往金磚強調的「領袖外交」氣勢有所落差。
其次,地主國巴西在金磚戰略定位上的拉鋸,也使本屆峰會的走向較為保守。雖然總統魯拉積極倡議藉金磚建構全球南方主體性,但其外交體系內部仍存在較強的西方合作派,主張巴西乃西方之一員,當維持與美歐關係的穩定。今年四月金磚外長會議的《里約公報》將主軸集中於本幣融資、技術合作與南南基建對接,去美元化的語彙則被大幅淡化,從其克制之意,可見路線拉鋸下的折衷。
第三,隨著組織規模擴大,金磚內部協調壓力浮現。例如,四月金磚外長會上,南非主張爭取聯合國安理會非洲代表席位,引發埃及與衣索比亞反對,認為應維持非洲整體共識,不應偏袒個別國家。此爭議導致金磚外長會無法達成聯合聲明,新舊成員間的矛盾尚待協調。
中東議題則是金磚合作局限的另一例。六月中旬,以色列與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一事,金磚成員雖表達關切,呼籲各方克制、尊重國際法與聯合國憲章,但未對伊朗有具體支持。反映金磚在地緣安全議題上的不易-既需照顧新成員伊朗的立場,又難以在敏感議題上形成具共識的基調。
儘管如此,金磚機制的發展與後勢仍不可小覷。以下兩點尤其值得注意。第一、金磚的地緣經濟角色:隨著印尼加入金磚;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成為金磚夥伴國,強化金磚與東協之間的連結。阿聯酋、埃及與衣索比亞的加入也使金磚機制拓展至中東與北非地區。擴大金磚的地緣經濟影響力。第二、金融基建布局:金磚最為人矚目的金融合作,進度持續。新開發銀行已發放本幣貸款總額達三四八億美元,mBridge 完成兩千兩百萬美元跨境央行數位貨幣交易,金磚支付與清算機制正逐步成形。mBridge 預計在第二階段擴容至沙烏地與泰國,若能於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前完成「支付-清算-數位貨幣」三層架構的接軌,金磚本幣交易有望在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貿易中建立替代選項,初步挑戰美元清算壟斷地位。
整體而言,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里約峰會的低調氣氛,並非金磚退潮的訊號,而是制度發展之必然。從這個角度看,金磚的下一階段不在於聲量擴張,而在於制度能否健全與成員關係的協調。而在全球治理正逐步朝向多極與多層體系重構之際,金磚體系能走多遠,也將成為全球南方制度能否成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