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大通膨難收尾 各國自求多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經濟日報社論/大通膨難收尾 各國自求多福
◆  聯合報社論/疫情下放大的長照斷鏈與人倫悲劇
◆  聯合報黑白集/3+4=3






經濟日報社論/大通膨難收尾 各國自求多福


2022-06-19 00: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5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意外比去年同期勁升8.6%,衝上40年新高。路透



美國5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意外比去年同期勁升8.6%,衝上40年來新高,顯示通膨一峰比一峰高,且物價上漲範圍比預期更廣,聯準會(Fed)上周大動作升息3碼以壓抑通膨,導致美股重挫,美元強升。

根據倫敦金融時報(FT)的分析,最近一陣子全球央行啟動了20年來最快速且最廣泛的升息行動。過去三個月來各國央行共升息60多次;經濟學者警告,全世界央行已經展開數十年來最為同步的緊縮周期,並且這波升息行動只是全球性緊縮周期的開始。

這樣的觀點是否正確,取決於兩個形勢,一是各國金融當局尤其是美國Fed的態度,二是未來物價的走勢。先講頭一個。毫無疑問,在全球諸多不利於宏觀經濟發展因素紛紛出現的形勢下,又要面對來勢洶洶的通膨,各國金融當局都將陷入兩難的窘境。5月底,美國總統拜登與聯準會主席鮑爾會面,商討美國及全球經濟形勢,尤其是拜登視為經濟優先要務的通膨問題。但拜登強調,不會影響聯準會決策,將給聯準會獨立決策的空間。拜登深知,無論CPI的持續上漲,或為了對付CPI聯準會不得不採取較強的升息行動,均不利於民主黨今年年底的期中選舉。這種執政當局的兩難本來不應成為聯準會的兩難,因為聯準會作為最高金融當局,完全應該有免受執政當局壓力的獨立貨幣決策空間,但這種聯準會的獨立性在上一任總統川普執政時期已遭破壞,所幸當前形勢是通膨與停滯的威脅同時並存,執政當局面對的兩難反而給了貨幣當局意料之外的獨立決策空間。

對鮑爾而言,他現在真正關注與擔心的主要集中在CPI未來的走勢,是繼續攀升,或是在7%或8%的高原徘徊,或開始逐漸回落?這即是要討論的第二個形勢了。

我們認為,未來物價走勢如何?持續攀升或高原徘徊的概率均高於短期內會出現的回落。主要有三個理由:

一、俄烏戰爭似乎還看不到盡頭。迄目前為止,受損最嚴重的烏克蘭本應求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度也表態作出妥協,但作為後台老闆的北約尤其是北約老大美國卻不想叫停,希望以消耗戰來重創俄羅斯的元氣。弔詭的是俄羅斯似乎也有打持久戰的打算,企圖以持久戰來構成對西方陣營的能源壓力、糧食壓力及物價壓力。不僅如此,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預見到作為糧倉的俄、烏兩國糧食供應可能吃緊,已紛紛限制糧食出口,是以俄烏戰爭的持續,明顯地將西方國家的嚴重通膨形成火上加油的壓力。

二、美國對中國的脫鉤戰略方興未艾,也看不到盡頭。從川普開始,拜登繼之的脫鉤戰略,明顯違反市場經濟的比較利益原則,從而對所有國家不利,此一戰略的效應最終必然反映在所有商品的價格上。40多年以來,全球因中國因素(對全球提供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而享受的長期物價穩定,亦將因美國執意推動的脫鉤行動而受到重大衝擊。美國財長葉倫一再主張儘早取消對中國課徵的額外關稅,正是因為脫鉤政策造成的兩敗俱傷的效果。

三、美國量寬QE政策長期(自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積累下來的通膨壓力現在才開始初步釋放,還有多大能量,還會釋放多久,很難估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在短期內釋放完畢。

以上三大因素在可預見的將來均將對通膨持續提供柴火,包括聯準會在內的西方各國金融當局,面對的將是更加嚴重的通膨,或是因採取緊縮政策而帶來的經濟停滯或衰退,至於會不會進一步導致各國政局或國際局勢的動盪,那就各國自求多福了。











聯合報黑白集/3+4=3


2022-06-19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入境檢疫「3加4」政策上路。記者葉信菉/攝影



入境檢疫「三加四」政策上路,首個自主「出關日」前夕,台北市長柯文哲再度砲轟「中央就是來亂的」。雖然疫情會否再度升高仍待驗證,但政策錯亂、漏洞百出,幾可確定「三加四不等於七」。

當單日確診屢屢「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時,面對各國開放邊境趨勢,專家認為嚴格邊境管制已無甚意義,縮減入境隔離天數勢所必然。但新冠變異株兵臨城下,脫離現實與人性的新政策,與其說是為防疫,更像是為卸責打預防針。

去年「三加十一」傷痕猶在。在迫切需要邊境阻絕時,指揮中心反而放寬機師檢疫措施,導致疫情破口。當時搭配實名制、嚴格疫調加上重罰等手段,「加十一」管不住少數機師;如今想以「加四」阻絕變種病毒,無異癡人說夢。

指揮中心雖有「必要才可離開、不能外出不歸」等指引,但這是在考驗管理,挑戰人性。外出不限次數,又無須「必要」之佐證,規範注定成虛文。柯文哲所說「每天可以出去感染同事,但不能回家感染家人」,既是莫大諷刺,也是真實漏洞。

面對質疑,行政院長蘇貞昌說,中央地方、國人團結合作才能防疫成功。但中央政策錯亂又缺配套,自己寫成「三加四等於三」,卻要求地方和國人填答「三加四等於七」。原來團結合作的祕訣,就在有功我攬,有過你扛!











聯合報社論/疫情下放大的長照斷鏈與人倫悲劇


2022-06-19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近一個月內,台灣連續發生至少三起長期照顧悲劇。三個家庭,三種照顧態樣,三類危機情境,三面長照斷鏈的放大鏡。長照制度原有的漏洞,在疫情下放大;照顧責任在更形疏離、資源限制的時空中,累積成致命壓力,接連爆發。

第一項警訊是疫情導致的服務斷鏈。五月底,東港半百的兒子把八旬癱瘓母親推下樓,自己也跳樓。他獨自照顧母親廿多年,直到一年半前才申請了長照2.0服務。怎奈母子同時染疫,同住的哥哥無法回家,居服員也暫停服務。隔離數日,廿年累積的壓力創傷瞬間爆發。結果母親不治,他帶傷遭羈押,因為中低收家人拿不出五萬元讓他交保。

當政府決定要讓人民「與病毒共存」時,就該設想到大規模的染疫與檢疫隔離可能造成的衝擊。例如長照服務如何在大疫之下得以維持基本服務,以免堆疊出更大的長照壓力。

但現實卻是外籍看護工因停止入境及製造業搶人而嚴重短缺,許多長照家庭即使想非法聘用失聯移工也不可得;如果要自己照顧,民間團體呼籲的「疫情照顧假」也未獲回應。疫下的長照機構床位,更加一床難求。日照中心、照顧據點接連染疫,這些服務也隨之停擺。凡此種種都加深了眾多長照家庭的照顧壓力,二年多來累積的心力交瘁,卻還看不到解方與盡頭。

第二個警訊是缺乏照顧者的即刻救援系統。六月初,基隆六十五歲父親獨力照顧多重障礙的廿三歲女兒,父親疑因心血管疾病猝逝,女兒因乏人照顧而離世。無人知曉的兩代雙亡事件,直到飄出異味才揭開。

長照原本就是照顧者背負著另一人的生命前行,一旦照顧者倒下,若無替手,照顧被迫中斷,就成了日本社會描述的「兩代同垮」。如何讓外援即刻進入,有賴平日就建立「照顧孤島」的關懷系統。但政府政策只顧及使用長照2.0的家庭,也就是說,若未申請長照服務,即使是「兩代同垮」的高風險家庭,也不在政府的社安網、長照雷達之內,更無法預防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

第三個警訊是身負「一對多」重任的照顧者,成為「照顧殺人」的高風險者。六月中,高雄九十九歲失智老翁遭六十三歲女兒持刀刺死,她的手臂有割腕痕跡。原來她照顧人瑞老父之外,還有車禍成植物人的弟弟,加上自己也患病等多重壓力,造成這場人倫悲劇。

報載手足說「不會原諒」殺父的姊姊,但網路留言一面倒同情殺人者,反而質問家人「你分擔了照顧責任嗎」,顯示眾多民眾對照顧重擔心有戚戚,幾乎蓋過傳統孝道對「弒親」的指責。

即使「一對多」的照顧重擔難以承受,但長照2.0的評估卻未能納入此種風險。因為長照服務是以被照顧者的失能情況為主體,而非考量照顧者的負荷。當然,若這家人沒有申請長照2.0,再怎麼苦,也不在政府考量之內。至於民眾為何不使用長照2.0,至今服務覆蓋率五成五,那就是另個大問題了 。

五月中,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系列報導,讓社會看見長期照顧累積的壓力,會在照顧者身心留下「照顧創傷」;要阻止「照顧殺人」悲劇,除翻轉孝道觀念外,更要在制度上落實「照顧者的身心福祉也需要被照顧」理念, 讓照顧者有更多照顧方式的選項與喘息資源。

大疫之下,照顧壓力加劇,請政府別把媒體誠實的提醒當成刺耳噪音。多少家庭日復一日煎熬著,當照顧斷鏈未能接上,對照顧者的支持體系仍然失衡,我們能期待他們像鋼鐵人一樣苦撐嗎?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