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拚製造業 未必勝券在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合庫斷尾求生,斷不開賴清德的責任
◆  聯合報黑白集/卸責與免死的高度可能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拚製造業 未必勝券在握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拚製造業 未必勝券在握


2023-04-30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政府展現強烈企圖心,要讓高科技製造業和中國大陸脫鉤,恢復美國的製造業。歐新社


這一兩年,全球經濟最重大的發展之一,就是美國政府展現強烈的企圖心,要讓高科技製造業和中國大陸脫鉤,恢復美國的製造業。這種由政府強烈主導產業發展的狀況,發生在長期以來強烈主張「自由放任」、勸戒他國服膺「新自由主義」的美國身上,的確讓絕大多數專家都跌破眼鏡。

除了美國政策改變(對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25%關稅)之外,中國的勞動成本快速上升,新冠疫情期間嚴苛管制疫情、不惜代價打亂製造供應鏈,加上遠距生產的運輸造成大量碳足跡風險,疫情和地緣政治等黑天鵝讓遠距生產風險大增,都加速了這種製造業「回美」的發展。目前,美國製造業重生已顯示了若干成果。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2022年美國和製造業相關的建築投資為1,080億美元,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英國金融時報統計,美國在「降低通膨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生效後,企業已經承諾超過2,000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總部位於美國以外的企業。新的工廠正在市區、鄉村、沙漠綠洲、岸邊小鎮等地拔地而起,大部分來自和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等相關高科技領域。但投資並不限於這些可從美國政府直接獲得補貼的領域,像眼鏡、自行車、健身補充劑、襪子、帽子等過去不太可能在美國設廠的領域,現在為了接近市場、分散風險,開始回到美國投資;高度自動化的生產,部分解決了美國勞工成本偏高的問題。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有四成美國消費者不喜歡中國製造的商品,進一步提供了有利條件,讓製造業回歸美國。

觀察者或產業界很自然會進一步思考,情況會如何演變?這會是一種「新常態」,或只會是短中期現象?其實,我們可以從歷史獲得一些啟發。韓裔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家張夏準,在其名作「富國的糖衣」一書中指出,在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是全球最具保護主義色彩的國家。只有在二戰之後,美國已是世上無可匹敵的國家之後,才開始擁抱自由貿易;就像更早期的英國,是在其工業水準超越了歐陸競爭者後,發現自由貿易對其有利,才開始故吹自由貿易的。

因此,雖然無人可以完全確定情況將如何演變,但未來若美國政府擔心產業落後而長期以政策干預產業發展,也不會讓人過於意外。也就是說,若「抗中」作為無法阻擋中國進一步逼近(或超越)美國,美國極可能進一步擴大抗中領域和深度,和中國經濟脫鉤程度將會加劇。

然而,這種發展是否可以阻擋中國「超越」美國?台灣身處兩強之間,產業界又該如何自處?以目前中國大陸的科技發展趨勢看來,美國中長期很難阻止中國的超越(中國許多領域的專利數都已超越美國)。以一些「卡脖子」技術而言,中國的確需要一些時間來突破封鎖,但擺脫美國封鎖是早晚的事。只是在美國擴大脫鉤之下,全球化受到衝擊,兩大集團間的經濟也將會受到波及。

在大幅脫鉤後的競爭中,「規模經濟」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中國加上「一帶一路」146國和金磚國家創造出來的「非泛美集團」目前人口約占全球七成、經濟規模約三成,和「泛美集團」(美、日、中西歐等)互有勝負,但「非泛美」的經濟成長較快,經濟比重升高,讓中國獲得的「規模經濟」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多項目將逐漸領先。今天美國製造業「回歸」,終究會是一種短中期現象,無法維持長久。等「泛美集團」體認到必須彼此合作才能創造雙贏之後,才會回歸到先前較自由的貿易狀態。

台灣和台商如何在「泛美」和「非泛美」的拉扯下,維持一種兩邊皆能獲利的動態均衡,是高度的挑戰;但能化危機為轉機者,就是高風險下的勝利者。










聯合報黑白集/卸責與免死的高度可能


2023-04-3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江女夥同張姓男友殺害父親後棄屍。圖/報系資料照


江姓留美女碩士不滿擔任保全的父親不再資助生活費,竟和男友持鐵鎚打死父親並棄屍荒野,連母親都要求判死,但一審法官以有矯治及再社會化可能性判兩人無期徒刑,引發議論。

台灣社會深受儒家影響,有因身分尊卑不同的法律差別待遇。例如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以往認為除侵害生命,更違逆倫常,因此規定只能判死刑或無期徒刑。但「法有一定,情別萬端」,也常出現子女不堪父母凌虐或不忍父母病痛而殺之,若只能判死或無期顯不合情理,因此修法改為依殺人罪加重其刑,期使法官能視個案妥適量刑。

而本案判決一方面指江女逆倫弒父,惡性甚為重大,另一方面又說經鑑定還有矯治及再社會化可能性,沒有判死刑必要,因此判無期徒刑。法官或許認為已經兼顧倫常觀念與不輕易判死的主流思潮,但顯然與當前亂世重典氛圍和倫理價值有段距離。

和江女一樣,幾年前三度判死的媽媽嘴雙屍案被告謝依涵,也以有教化可能性改判無期徒刑。專家細緻地鑑別矯治、再社會化、再犯可能性,司法則體現尊重專業的謙抑;但在民眾看來,一份「中高度矯治可能性及高度再社會化可能性」的鑑定報告,既拗口難懂又與民心脫節。難怪有人質疑,鑑定報告成為法官卸責或被告尋求免死金牌的高度可能性。












聯合報社論/合庫斷尾求生,斷不開賴清德的責任


2023-04-3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合庫資產管理公司前董事長蔡見興請辭,被指是斷尾求生。(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揭發合庫資產管理公司(AMC)前董事長蔡見興濫用私人、「合庫變綠庫」等弊端,蔡見興旋即請辭獲准。但相關爭議並未停歇,甚至有向上延燒之勢。內定接任兆豐金董事長的現任合庫董事長雷仲達,也被爆出長期包庇蔡見興。蔡見興請辭,顯是為避免影響賴清德的總統選情;然如此「斷尾求生」,就能免除賴清德的責任嗎?

從王鴻薇揭發的內幕觀之,「人事酬庸」恐怕僅是合庫AMC醜聞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蔡見興把兒子、外甥、生意夥伴的女兒,甚至自己傳聞中的「小三」,都拉進公司,根本是把合庫AMC當成了「家族事業」。

尤有甚者,在蔡見興任內,合庫AMC承辦都更危老代墊業務,核准對象多以高雄、親綠企業為主,甚至毫不避嫌,或核款給公司親信家人,或為特定企業修改內規放寬核款標準,致使「合庫變綠庫」,數十億公股行庫的資金,就成了親綠企業資金調度的小金庫。

蔡見興能隻手遮天,歷四年才東窗事發,令人匪夷所思。但抽絲剝繭,進一步釐清背後政商網絡,才知情況並不單純。不僅蔡見興是綠營人士,其「生意夥伴」李木欣、李木吟兄弟,也是高雄市長陳其邁競選時的後援會會長。而其核款對象更不乏具親綠政商媒背景,他們透過良好政商關係,在高雄「獵地」、變更土地、大搞都更案,在地方早已不是新聞。

蔡見興於二○一八年被任命為合庫AMC董事長,時值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結束;外界認為,由於蔡見興在初選時並非支持陳其邁,因此此酬庸案有平衡派系、化解選舉恩怨的用意。現在外界才知道,原來「酬庸不只是酬庸」;後續運作更牽涉到民進黨各方人馬,所謂的「平衡派系」、「化解選舉恩怨」,原來是「讓各派系都發大財」。

王鴻薇爆料指稱,蔡見興相關爭議在合庫內早被檢舉,但都遭合庫董事長雷仲達壓下未處理。其實雷仲達也與陳其邁關係匪淺,兩人既是民進黨「凱達格蘭學校」同期同學,陳其邁擔任高雄代理市長時,又找雷仲達擔任財政局長。可以說,雷仲達維護的,恐不僅是蔡見興而已,更是整個「高雄綠色都更集團」的利益。

在案件剛被揭發時,蔡見興還稱「絕對禁得起檢驗」,合庫則稱「一切合法」,護航意味甚濃。不過短短一天後,合庫就宣布蔡見興「因生涯規劃請辭獲准」。如此火速處理,當然是基於此案牽涉甚廣,民進黨唯恐影響明年總統、立委選情,才快刀斬亂麻,迅速讓蔡見興下台止血。

然蔡見興二○一八年獲任命為合庫AMC董事長時,已超過六十五歲年齡上限,因此是由財政部報行政院專案核准,當時的行政院長就是賴清德。而雷仲達是在二○一七年十一月被任命為合庫董事長,同樣是在賴清德行政院長任內。無論賴清德是識人不明,或者明知背後關係仍堅持任用,又或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內幕,賴清德都難辭其咎。

而此案揭露高雄都更背後錯綜複雜的政商糾葛,更顯非個案。綠營牽涉其中者甚多甚廣,賴清德歷任黨政要職,豈能不知?如今要競選總統大位,又豈能不對此表態,宣示與不正當的政商關係和利益糾葛劃清界線,並且依法嚴辦?

合庫AMC案,蔡見興「請辭獲准」,依民進黨慣例,很可能就此全身而退。近來地檢署檢察長人事大搬風,輿論懷疑背後有選舉考量;能否釋疑,此案恰好是最佳觀察點。如果不聞不問,檢調也就難逃「為選舉辦藍不辦綠」的質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