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經濟/零利率實驗的功與過

.聯合報社論..既不首都,也不進步,更非大聯盟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下一題
.經濟日報社論.零利率實驗的功與過



經濟/零利率實驗的功與過


2015-12-19 01:4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實施七年的美國零利率政策,在耶誕夜前一周以升息1碼正式宣告結束。但這一項背逆200多年來經濟學傳統的大膽實驗,究竟功過如何?證實了什麼?或改變了什麼?七年來議論紛紜,真是撲朔迷離,讓人不知何去何從。如今實驗結束,迷霧消散,或許正是正確加以解讀,判定其是非功過的時機。
一開始,配合數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一同實施的零利率政策,目的只在救急。因為2008年美國的次貸風暴快速演成金融海嘯,舉世震驚,又被全球知名的經濟學家渲染為百年來最可佈的經濟大恐慌,令投資者與消費者嚇破了膽,紛紛將可用資金窖藏起來,使貨幣流通速度猛然下降,全球普遍出現流動性枯竭問題。於是極度寬鬆的QE配合零利率,便成為緊急的水泵,將流動性快速注入市場,引導消費者與投資者恢復帶動經濟運轉的角色。
做為救急手段,在緊急時刻,無可厚非。只是依照傳統經濟學的智慧,一旦其規模失控、用之過久,即有可能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後果十分嚴重。但美國QE一而再、再而三,注入市場資金逾2.5兆美元,而零利率政策自實施後七年不改,卻未造成嚴重通膨,甚至2%的通膨目標都遲遲未達到,因而Fed乃食髓知味,一延再延,迄今方休。這似乎顯示,若非傳統經濟智慧不合時宜,就是美國天賦異稟,百毒不侵。
其實打開其底蘊,一點也不稀奇。零利率時期的前半,並非未引發通膨,只是QE印發的美元伴隨零利率,形成超完美組合,源源流向新興市場,由他們共同承擔通膨惡果,苦嚐假性泡沫繁榮而叫苦連天。美國經濟反因資金外流,國內流動性並未明顯增加,而使投資、消費欲振乏力;唯美元隨資金外流而大貶特貶,產生貨幣戰爭的實利,令其出口大振。
當時日遷移,各界對QE及零利率政策疑慮日甚,要求美國停止QE、提升利率聲浪日高,外流套利套匯資金開始擔心因美元升值、Fed升息而擠壓獲利,因而逐步反轉回流。美國流動性因而日漸豐沛,一方面激勵投資、消費等有效需求,另一方面通膨的威脅也真正來臨。
我們不能不承認,真是天佑美國;就在此時,中國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使原物料、鋼鐵、水泥、能源等巨額需求陡降,頓使各市場出現嚴重超額供給,價格大跌。這對美國來說像一場及時雨,完全澆熄了美資金回流尚未點燃的通膨火苗;於是美國又出現經濟持續成長而物價極端平穩的超完美組合,只是資金回流引導美元大幅升值,前半期因貶值受惠的出口,又因升值而打回原形。
由以上幾個面向觀之,QE加零利率政策所產生的影響及後果,完全未脫離傳統經濟智慧。二者的總和並未在美國立刻引發嚴重通膨,乃是因為資金外流將通膨輸出到整個新興市場;若非如此,美國的通膨將十分可觀。當資金回流時,又巧逢中國世界工廠關閉令原物料及能源價格大降,倘不如是,美國通膨會更加嚴重。美國經濟學家曾在2010年警告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美元會因QE及零利率而貶值,後來卻反而升值,其原因亦在於時機的拿捏失準,因而前半期資金外流造成的美元大貶,只是到後半期,外流美元反向回流時,美元就一路向上飆。
但若忽略上述變化,零利率真正的為害,一如傳統經濟智慧早已指出,將使資金市場的價格機制受到破壞,使資金流入低效率進而引導資源配置被誤導,而造成錯置、浪費乃至投入不當運用。此後果已普遍出現,對全球經濟的傷害恐怕數十年無法消弭。
另一禍害就是,在前半期熱錢外流新興市場,使其經濟運作飽受傷害,而當熱錢隨美國升息回流達到高峰,各國又因資金流失、幣值大貶蒙受二度傷害,零利率難辭其咎。

聯合/蔡英文的下一題


2015-12-19 01: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積電擬赴南京設十二吋晶圓廠,外傳蔡英文與張忠謀曾有私下協議。民進黨智庫執行長林全說:「台積電的事是我在評估,與蔡英文主席沒有關係。」
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贊同台積電南京案,但他質疑蔡英文對此案的反覆。他指出,蔡英文曾說,如果馬政府執意開放十二吋晶圓登陸,民進黨將決定是否發動抗爭;民進黨立院黨團也宣示,「十二吋晶圓絕不能登陸」。尹啟銘質疑,蔡英文與民進黨此時噤聲默許,是否與張忠謀有私下默契?
林全的答覆證實,民進黨將對台積電放行。政策反覆不一定是罪惡,但面對反覆的態度應當磊落負責。林全說「幾個月前就知此案,經民進黨評估認為沒有什麼疑慮」;但既稱「經民進黨評估」,卻何以竟稱「與蔡英文主席沒有關係」?睜眼說瞎話,這種防火牆是不是用汽油桶疊起來的?
退一萬步說,即使此事居然是由林全一句「我在評估」說了就算,但蔡英文作為黨主席,是否應當對林全的評估作出決策層次的宣示?她若贊同林全,何以贊同?又如何解釋她與民進黨前此重鹹反對十二吋晶圓登陸、而謂將「淘空台灣/重傷經濟命脈」的主張?
其實,以林全來解釋如此重大的政策反覆,未必適格,至少亦應由民進黨或蔡英文競選總部發言人出面。更何況,林全是林全,蔡英文是蔡英文;林全能為蔡英文解釋她不斷出現「反十八%、領十八%」的人格慣性嗎?
蔡英文的反覆已是見怪不怪,而蔡英文的閃躲逃避更令人擔憂。最近她常用「下一題」來規避回答;但所有的「下一題」,在她若當選後,都會變成「這一題」。
屆時,還找林全來遮擋嗎?

聯合/既不首都,也不進步,更非大聯盟


2015-12-19 01: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北市長柯文哲原先宣稱,要「打破藍綠意識型態」,讓台北市成為「藍綠非戰區」。但最近他還是按捺不住,「撩落去」四處為特定參選人站台助選,甚至和民進黨合作成立了所謂「首都進步大聯盟」,為全力動員輔選暖身。「進步大聯盟」日前對外推薦了「四黨五色」六名候選人,名單表面上看似「超越黨派」,但究其實,主要卻是在幫綠營圍事,看不出「進步」或「超越藍綠」的精神。
呼應「首都進步大聯盟」的成立,民進黨內部也同步成立了「首都改革陣線」。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對民進黨最感棘手的首都,聯合柯文哲及綠營友好勢力圍剿。對於聯盟的組成,柯文哲說,「不能純粹只有拉下國民黨」,「要有論述」。事實上,假如論述是用來召喚群眾的意識型態或政策主張,那麼,今天「先有聯盟,再找論述」的做法,即可見這個聯盟是並不是基於理想而成立,而是「先射箭再畫靶」。
分析聯盟的成員,除了民進黨提名的吳思瑤、姚文智,還有親民黨的黃珊珊、時代力量的林昶佐、無黨籍的潘建志、退出國民黨的楊實秋、李慶元,以及綠社盟的范雲。其中沒有任何國民黨人選是可想而知的事,因為這個聯盟成立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拉下國民黨候選人」,沒有其他。亦即,美其名「超越藍綠」,其實旨在「排藍」;且其中也談不上任何理想,只是赤裸裸的算計,想要「整碗捧去」。
舉例而言,「綠社盟」在台北市共提名了四個參選人,柯文哲卻只選擇唯一支持范雲,原因無他,就是勝選考量。更明顯的例子是,楊實秋、李慶元都是傳統深藍的議員,楊實秋曾因雙子星弊案指李慶元是「議會之恥」,但退黨的兩人卻在此成為「盟友」。此外,李慶元曾經是「反扁悍將」;而「進步大聯盟」另一成員林昶佐,卻至今以堅定挺扁聞名。在第四選區,柯文哲支持的是親民黨的黃珊珊,而非台聯的蕭亞譚。這些,皆證明這個聯盟和理想性、理念絲毫無關,也一點都沒有「進步」的思維。
柯文哲自詡「超越藍綠」,卻又在全台積極介入,甚至在首都成立助選聯盟,早已掩不住他的政治企圖。其中原因,可分析如下:從近程看,柯文哲承民意期待而當選,但就任一年多來施政卻乏善可陳,他粗魯傲慢且自以為是,支持度已大不如前。因此,他意圖藉大聯盟的政治舞台來轉移外界對其市政監督的注意,符合其一貫「游得比鯊快」的媒體操作邏輯。
從中程看,柯文哲雖是在民進黨支持下當選台北市長,但他因缺乏政黨奧援,不時在台北市議會面臨藍綠夾殺之境。此次大選,他若能成為幫民進黨推倒國民黨的關鍵推手,就是立下汗馬戰功;未來在市政推動上,至少可獲得民進黨的火力支援。
從長程看,此次選舉,一般認為國民黨未來實力將大打折扣,但民進黨能否一口吞下「反國民黨」的全部版圖,則尚有疑義。柯文哲趁著這次選舉操兵,一則在全台「試水溫」,二則四處站台建立自己的「子弟兵」。未來若有機會更上層樓,往中央發展,此役所收攏的人馬便可派上用場。
說穿了,不論是「首都進步聯盟」或是「首都改革連線」,其實就是「推倒國民黨連線」。推倒國民黨當然可以是一個主張或戰略,但重點是,要由誰取代國民黨,要用什麼主張說服選民。若連主張也提不出來,或者提出的人選只是幾名散兵游勇,要自詡什麼進步、改革,恐怕只是空談。
當年西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真正的羅馬帝國扯不上什麼關係,大文豪伏爾泰譏之為「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柯文哲和綠營的「首都進步大聯盟」其實也如此,柯文哲腳步早已跨出台北市,為的是擴張自己的勢力,而不是進步理念,所以,這個聯盟「既不首都,也不進步,更非大聯盟」。
「算計」和「遠見」是不一樣的東西,也是人們區分「政客」和「領袖人物」的標準。柯文哲從政短短一年多,理想逐漸消失,儼然變成油嘴滑舌、滿腹心機的政治動物,能不令人欷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