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報社論/釐清當前通膨特性 對症下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682/web/ 

◆  聯合報社論/六萬不是確診高峰,勿再濫用校正回歸
◆  聯合報黑白集/陳吉仲放手吧!
◆  經濟日報報社論/釐清當前通膨特性 對症下藥






經濟日報報社論/釐清當前通膨特性 對症下藥


2022-05-19 02:26  經濟日報/   社論
日前公布的4月份美國CPI上漲率仍高達8.3%,凸顯通膨問題嚴重與難解。圖/路透



日前公布的四月份美國 CPI 上漲率仍高達8.3%,凸顯通膨問題嚴重與難解,且因這波以美國為首的高通膨現象具有全球性與全面化兩大特徵,讓主要機構頻頻上修通膨及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各界亦大肆批評聯準會等主要央行太晚出手抑制通膨,才造成今日局面。

事實上,過去30多年,由於已開發國家嬰兒潮世代與女性進入勞動市場、中國等新興市場上億低價勞工加入全球化經濟體系所帶來的人口紅利,以及科技進步與國際分工帶動的全球化浪潮,壓抑商品價格上漲,並削弱已開發國家工會對工資議價能力聯手造就低通膨時代。同時,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年間,全球通膨持續處於極低水準,期間固然有個別商品價格飆漲,讓通膨一時上升,但未演變至更大範圍的價漲趨勢,使通膨總能回歸緩和,這顯示在低通膨時期通膨有自我修正特質,可回到原來低水準

於是,許多人不相信物價會快速且強有力地飆升,當代央行征服通膨之說更是時有所聞(其政策可專注經濟成長,無需顧慮通膨)。然而,通膨自我修正還是有其極限,一旦經濟體系發生巨大、突然且具持久性的體制轉換regime shift),或經濟體系變化超過臨界點此一特質就會消失,本波通膨即是如此。

首先,受疫情重創的全球供應鏈至今未能完全復原,且企業長年採行的即時下單生產供應模式,又加重供應鏈瓶頸亂象,以至於無法回應各地經濟解封後,快速回升的需求。而若供給瓶頸發生在生產鏈開端尚會造成相關中下游產業中斷,如半導體產品短缺即會牽連汽車、手機、家電、醫療設備等諸多產業供給,各種物料供不應求自然推升商品類價格。即使服務類物價受疫情所累卻因其價格具僵固性而無法發揮平抑作用,終使整體物價漲勢難止。

其次,俄烏戰爭爆發後,美歐等國對俄羅斯原油與天然氣制裁直接造成供給缺口,且傳統石油業者原就有長期投資不足問題,不能及時提升產能,加上歐洲能源危機、美國原油增長有限、氣候變遷議題、多處地緣政治事件擾動,使當前能源供需基本面失衡更甚,能源價格續處高檔。

第三,全球化開始褪色。疫情與地緣政治衝擊,使企業不得不調整原本延伸全球各地、較符合高效率與低成本目標的價值鏈,改為增加在地生產與投資,致生產成本與工人議價能力均走升。去全球化腳步加速,企業與勞工將重獲議價能力,商品價格和勞動成本必然提高。

再者,全球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趨勢下,已開發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出現二戰以來首次萎縮,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未來30年勞動年齡人口更預計減少近20%,勞動供給減少勢將促使工資上揚。尤其是隨著高通膨的全面化,消費者感受到萬物齊漲的壓力,使通膨已成為人們進行工資協商的要件,民國 110 年(2021年)工資成長對通膨敏感度亦顯著增加,很可能演變為工資─物價上升螺旋,讓高通膨現象加速惡化

由此可知,當前通膨環境已產生根本性改變,讓未曾見識過物價飆升的新世代開始體驗通膨,曾飽受高通膨之苦的民眾則因舊時經驗而預期通膨將會更高、更持久,可能進一步帶來通膨典範轉移,並使民國 79 年(1990年)代以來對通膨的詮釋方法不再完全適用。在此情況下,若主要央行只依靠過往以總需求檢視通膨經濟模型,便作出以升息手段抑制物價高漲決定,恐難成功打擊通膨,且必然付出經濟衰退代價

反之,若政府能正視當前通膨的特質、全球政經結構轉變的現實,據以擬出與緊縮貨幣政策互補不足振興經濟與產業升級策略,才能有對症下藥之效












聯合報黑白集/陳吉仲放手吧!


2022-05-19 05:00  聯合報/   黑白集
農民認為陳吉仲來台東很好, 但並沒有辦法完全解決釋迦問題。記者卜敏正/攝影



中國大陸去年以介殼蟲為由暫停進口台灣釋迦,農委會輔導農民內外銷或改做加工,但成果欠佳。台東縣府和果農希望籌組「類 NGO」,直接和大陸洽商,但陳吉仲全力反對。陳吉仲說,介殼蟲不分藍綠,若透過 NGO 就能輸陸,就讓對方得逞了,應該透過兩岸動植物檢疫平台解決才行

這就好笑了!政府辦不通的事,民間不能自己設法解決嗎?再說,農民不過是賣個釋迦,能賣掉台灣主權嗎?區區一項農產品,陳吉仲擋來擋去,到底在擋什麼?一年多來,對岸接連禁了台灣蓮霧、鳳梨和釋迦,農委會始終愛理不理不去爭取。現在,農民和地方政府要透過「NGO」設法交涉,陳吉仲就說這是中了對方圈套。那麼,政府有什麼本事,請拿出來吧!

陳吉仲自稱,他輔導內外銷及加工,已協助農民賣出九成六的釋迦。農民對此毫不領情因為平均價格只剩一半,每公頃少收近卅萬元。事實上,已有不少農民砍掉釋迦樹,改種酪梨或其他果樹,他們已無耐心苦等政府的解決方案。而陳吉仲的囊中妙計翻來覆去不外補償補貼外銷花的是公帑,還被農民嫌發放不公

陳吉仲出身農陣組織,一當上高官,就忘了民間和非政府組織的功能;一心為政治服務,就忘了農人的辛苦。陳吉仲放手吧!為官而卡農民生計,是很可恥的













聯合報社論/六萬不是確診高峰,勿再濫用校正回歸


2022-05-19 05:00  聯合報/   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本土新增8萬5310例確診,新增4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本月十二日至十七日,我國連續六天確診人數為六萬多人,低於先前各方的預測。若要說這就是這波疫情的高峰,恐怕言之過早;果然,昨天疫情大躍升,一舉衝破八萬五指揮中心副組長羅一鈞曾稱高峰會落在五二○到五三○之間,單日人數可能來到十萬人;如今看來,這個數字也可能低估。無論如何,大家絕不能忽略近日中南部疫情大舉升溫變化,指揮中心要趕緊回防守好中南部縣市切勿再發生雙北民眾枉送性命事件

連六日確診數在六萬多的區間徘徊,有幾個可能因素。第一,我國實際有效檢測能量依然不足,不論多少人染疫,檢驗機構僅能驗出這麼多件數;這是最壞的情況,確診數無法反映實情。第二,民眾的警覺和自制暫時抑低病毒擴散速度,這從雙北地區最近人車、聚餐明顯降低的情況看,似有跡可循。第三,有人刻意「蓋牌」,這包括政府及民眾兩種不同情況:指揮中心蓋牌,是為了不讓五二○蔡總統就職六周年顯得太過難看;民眾方面,則是深知行政作業繁複而選擇「自我蓋牌不申報以免自取其

去年五月那波疫情,指揮中心不斷使用「校正回歸」的技巧,在事後追加前面日期的確診數字,人們記憶猶新。為了讓確診數字「好看」,以美化政府防疫失利的窘境,指揮中心發明的「校正回歸」,已成為「粉飾太平」的代名詞。這次若仍故技重施,只怕效果不大。原因是,短期內暗槓的數字,只會讓日後校正回歸的人數變得更多、更難看,最後全本帳總得寫到損益平衡才行。

事實上,就在連續六日六萬多確診的高原期中,我們也注意到南北疫情的趨勢正在悄悄變化。原本疫情延燒如火的雙北,連幾日確診數都呈下降趨勢;反而是原本相對太平的中南部地區,則呈現逐步上升走勢。以疫情最嚴重的新北市為例,十二日達到二・三七萬人,其後每天減少一二千人,到十七日已降為一・八四萬人。台北市在十五日曾達一・一七萬人,其後數日降到萬人以下。遺憾的是,昨天兩市的確診又重回新高。對比之下,中南部的升溫即相當明確,例如,台中市十二日僅三千八百多人,昨天已增為六千七;同一期間,高雄由三千二增為六千八,已經翻倍;台南則由二千三增為四千一。

中南部確診數增長已持續將近一周,指揮中心切不可只顧著與雙北市長鬥嘴,而忽略了其他地區的部署。雙北是全國資源最豐富的都會,卻因中央的應變滯後,弄到民眾無所適從,悲劇不斷。一旦南北疫情交叉廣大中南部地區將有更棘手醫療落差問題需要面對,衛福部若不及早備妥策略和物資,這些縣市的民眾要靠什麼來因應疫情恐難以想像

陳時中曾預測台灣一天會有廿萬人確診,面對疫情多日盤桓在六到八萬之間,不知他是心中竊喜暗自焦慮?確診低於預期,若是因政府檢測能量及快篩試劑不足,那麼他確有憂慮的理由。原因是,偏低的數字無法反映現實,只是讓真相延緩浮出水面,將使疫情曲線拖得更長,再用「校正回歸」也救不了大局。但從雙北市日前下降曲線民眾自發力量——包括減少外出群聚、避免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等,確有助於減緩病毒的擴散,也平緩了醫療院所的負荷尖峰。

病毒不會分藍綠它們覬覦的是人們的輕忽。如果陳時中為連續六萬的平盤確診而竊喜,他極可能忽略中南部疫情在升溫,而錯過重要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