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經濟/G20峰會 反映分歧經濟亂象

.聯合報社論..擋住退將赴陸,即能守住國家尊嚴?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雙院記」
.經濟日報社論.G20峰會 反映分歧經濟亂象











經濟/G20峰會 反映分歧經濟亂象


2017-07-10 02: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國集團(G20)漢堡峰會上周六閉幕,各國領袖對川普做出讓步,在貿易及氣候議題上用折衷措詞兼顧美國政府立場,以維繫G20團結形象,但是,這種脆弱的團結,以及大國在場內外的交鋒,在在反映出當前國際政經的現實,亦即:在沒有美國領導的世界裡,全球合作恐怕都將淪為形式與空談。
對照去年中國大陸在G20杭州峰會所展現共同解決全球重大問題的雄心壯志,今年在德國的漢堡峰會,無論是在場外或場內,呈現的就是當前全球所面臨的各種衝突與不安的殘酷現實,東道主梅克爾也只能在會議閉幕總結時向各國元首喊話:「團結,我們可以有更多成就!」
這次德國舉辦的G20峰會,成千上萬抗議民眾走上漢堡街頭,抗議G20及全球化所造成的貧富不均,還有1,000位民眾化妝成如美國知名影集「陰屍路」裡的喪屍,高喊「歡迎來到地獄!」漢堡街頭持續不斷的暴力及警民衝突,讓人感覺似陷入無政府狀態,和去年杭州峰會的「寧靜」景象,可說是兩個極端對比。
在會場內,最頭痛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對自由貿易及對抗氣候變遷持異議的美國總統川普,最後峰會聯合公報中雖重申支持自由貿易,但也首次附加聲明:當一個國家面對貿易夥伴採取補貼或其他不公平競爭時,可以使用「合法貿易防衛手段」。這很顯然是向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作出妥協。
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為回應美國要求,公報內容明列:「注意到美國決定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將致力與其他國家密切合作以協助各國取得及更潔淨與更有效率地使用化石燃料」。但公報也強調,除美國外的19國領袖認為巴黎協定是不可倒轉重談,並確認在美國退出後各國仍將遵守該協定,並繼續努力對抗全球暖化。
G20為川普保留顏面,在聯合聲明中作出讓步,以維持團結表象,但大國在會場內外的較勁,則是各顯神通,各有所圖。如日本近期致力主導除美國外的11國TPP維繫及生效,並趕在G20前和歐盟達成日歐自由貿易協定。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訪問德國時,大力遊說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程,並向歐盟提議盡早建設中歐自貿區,在G20期間更藉雙邊會談向各國致力推銷「一帶一路」計畫。
而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亭長達二個多小時的「雙普會」,既搶G20鋒頭,也凸顯川普聯俄思維並未因近來團隊成員深陷私通俄國風暴而有根本改變。另川普會晤英國首相梅伊,表示美國希望能很快與英國締結強有力的雙邊貿易協定,對照英國正加速脫歐談判,反映美英在自由貿易之路和歐盟漸行漸遠。
嚴格來說,美國迄今仍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龍頭老大,無論是在全球自由貿易或對抗氣候變遷上,如果沒有美國點頭甚至還唱反調,任何國際性合作都將事倍功半,不可能有重大成果。日本主導11國TPP,但很明顯又排斥中國參與;歐、日、中都是川普眼中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戰犯」,三者都被視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彼此簽署貿易協定,對改變全球貿易秩序影響有限;美、英和西方工業國家在自由貿易上分道揚鑣,反映的更是對重建世界貿易秩序的不同思維。
而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並致力於生產及輸出頁岩油氣等化石原料,不僅可能造成全球石油、天然氣、燃煤等價格長期崩跌,影響全球能源供需結構,而且可能抑制綠能及再生能源發展,讓全球減碳努力功虧一簣。這是市場力量的必然趨勢,不是其他國家繼續遵守原本強制效力不大的巴黎協定所能改變。
G20在漢堡的現實,映照的就是一個更加分歧及混亂的全球經濟,短期內我們看不到有可行的解決方案,各國只能各掃門前雪,自求多福了!

聯合/台灣「雙院記」


2017-07-10 02:3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中研院院士院陳良博(右)發起院士連署挺前院長翁啟惠(立者),譴責監察院彈劾翁啟惠是未審先判。圖為2007年「生技產業商業模式高峰論壇」,翁啟惠主持座談,陳良博時任國科會主委。 圖/生策會提供


監察院以九票全數通過彈劾涉浩鼎案的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中研院七十院士隨即發表聲明,譴責監察院「未審先判」。未料,隨即爆出若干院士如曾志朗不同意卻被列入,是院士陳良博的烏龍。堂堂兩院這場對演,實在難看。
要論中華民國體制的沉淪,中研院和監察院其實只是小小的一景。國父孫中山對監察權有特殊期許,但監察權卻日漸萎縮,被譏為蚊子院。民進黨欲切割中華民國,更將之貶為「可割可棄」的盲腸;但蔡英文掌權後卻又忙著補提名。如此「政治工具人」特質,當然讓監院矮一截。
再看中研院,過去學術名望何等輝煌。早期院士雖少,卻有不少人享譽全球;近廿年院士倍增,品質反而稀釋,不時因錢、權問題傷害中研院聲譽。翁啟惠在院長任內涉及浩鼎案而去職,更是重創學術形象。
如今,監委終硬起來「打老虎」;但與翁啟惠「系出同源」的陳良博,卻發動院士連署。如此不避瓜田李下,互相包庇,難道要讓民眾看學術界如何秀下限?何況,院士指責監院「未審先判」,還「呼籲所有司法機構謹守程序正義,公平審理」;看來,有些院士連監察權和司法權之區別都沒弄清,才會出現如此「張飛打岳飛」的囈語。
狄更斯的《雙城記》說: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今天監察、中研演出的「雙院記」,寓言著台灣國家名器的敗壞,令人掩目!

聯合/擋住退將赴陸,即能守住國家尊嚴?


2017-07-10 02:3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去年有退將赴陸參加中共紀念孫中山誕辰活動,並聆聽習近平講話,引起爭議。行政院因此提案修法,要管制退將和政務官赴大陸參加活動。 圖/擷自央視直播畫面



由於退將到大陸參加政治活動頻頻引發爭議,行政院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國家機密保護法》;但美其名為「維護國家尊嚴」的修法,卻變成近乎無限上綱的管控。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層出不窮的政治性立法、草率立法和針對性立法,再添一樁。
在「維護國家尊嚴」的大帽子下,新增的條文規定: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或國家安全相關的政務副首長或中將以上人員、情報機關首長,現任和離退職十五年內,未獲准許,皆不得參加大陸相關政治機關主辦、大陸地區領導人主持的慶典或活動;即使參加類似活動,也不能有對大陸旗徽歌行禮或唱頌等行為。其情節嚴重者,將終身取消月退俸。
近年退將多次參加對岸活動引發爭議,有些行為當然有必要規範,以明確界線。但蔡政府修法,未標明行為準則之是非,卻大肆強調懲處,內容頗有可議。最令人好奇的是,「十五年」的規範到底從何而來?且看,《刑法》對刑事犯罪的追溯,對本刑三年以下者,追溯期不過十年;而蔡政府將退將、政務官當成破壞國家尊嚴之「虞犯」,限制竟高於刑事犯罪的追溯期,豈不荒謬?
進一步看,從陳水扁到馬英九執政的十六年,除了正副元首受任期保障外,其餘政務官的平均任期還不到兩年,有國防部長甚至不滿一周即下台。若不問任期之長短,一律以十五年為期管制,除不符「比例原則」,更將成為政府未來向民間覓才的障礙。而且,所謂「政治性活動」的模糊地帶很大,未來勢必爭議不斷,執法也相對困難。由此可見,草擬這個法案的主事者不是邏輯不清,就是別有用心。
這種「別有用心」,也表現在另一法條上,那就是對政務人員的入出境管制期限。這項修法,應是因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在卸任前縮短自己赴陸管制年限而來。但和「退將條款」一樣,也是藉由修法大幅擴張行政裁量權和人身限制,充滿政治算計,極不合理。
首先,將赴陸管制從「原則三年,必要時得增減」,改成「原則三年,必要時得增加」,這固然可杜絕類似「馮明珠事件」再發生,卻也讓行政機關有權對卸任政務官任意限制。尤其,「能增不能減」缺乏彈性,若某一職務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當特殊情況消失時,即無從改回原期限。此條文因人設事而變得僵硬,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最關鍵的新增條文,是對行政部門擴大授權,即使國安相關人員許可期限屆滿,仍須向原機關申報赴陸。由於此一條文並未標注期限,只要行政機關認為「必要」,即可指定所有符合條件者永遠無法擺脫管制,其期限可能是終身。試想,即使是《國家機密保護法》,對國家級機密、極機密和絕對機密的保護,分別只有十年、廿年和卅年的期限;而蔡政府對於政務官的人身自由,竟可如此無限管制,簡直不可思議。
最後,此次修法增加的懲處規定,更是嚴苛到令人咋舌。最高罰款除隨退休俸高低做調整,而且必要時「可追回」;支領一次俸者,最高罰款更高達五百萬元。如此重罰,真的是為殺雞儆猴嗎?只怕不然。蔡政府提出這麼一個侵犯人身自由、管制不成比例且爭議甚多的修法,並非真為保護國家機密或維護國家尊嚴,而是覺得兩岸關係既已急凍,索性將其他兩岸交流盡可能地汙名化、罪惡化,以掩飾自己在兩岸關係上的無能與挫折。一旦三讀完成修法,國民黨的「國共論壇」恐怕辦不成,未來「馬習再會」、「吳習會」當然也就更不可能。
簡言之,這是一次掩耳盜鈴式的民粹修法,無法守住國家尊嚴,更無助挽救台灣的外交挫敗。蔡政府如不好好反省,將永遠無法了解自己為何「內外兼失」。

來函:

關於貴報社論載「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在卸任前縮短自已赴陸管制年限」,說明如下:
故宮縮短退職政務官赴大陸地區申報管制期間,是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通案辦理,絕非本人能「自行縮短」。(馮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