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經濟/杜特蒂為南海情勢打開新賽局

.聯合報社論..企業界的焦慮:台灣發展動力何在?
.聯合報黑白集.昨天放的是什麼假?
.經濟日報社論.杜特蒂為南海情勢打開新賽局








經濟/杜特蒂為南海情勢打開新賽局


2016-10-26 03:17經濟日報  社論

菲國總統杜特蒂。 (法新社)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日前訪問中國,發表「脫美、親中」的談話,中、菲雙方並達成巨額的初步投資協議。國際媒體認為這種「戲劇性(dramatic)」的變化完全「預料之外(unexpected)」,其實卻都在情理之中。
當今年7月當國際法庭對「南海爭議」做出對菲律賓有利的仲裁,國際媒體大肆宣揚中國受挫之際,本報社論即主張「南海仲裁開創區域合作新契機」,強調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可能採取不同以往的作法,藉由這項裁決而與中國針對解決漁事糾紛及加強經貿合作進行務實的談判。
現在菲律賓宣布將擱置國際法庭7月的仲裁結果,與中國直接談判南海爭議,中國也表示中菲兩國關係已回到「全面復甦」階段。換言之,美國原本是要藉這項仲裁為菲律賓「做球」,結果杜特蒂卻把球「殺」向美國。
在這場菲、中、美關係微妙發展的大戲中,美國其實犯下多項錯誤。第一,誤認所有菲律賓政治人物對美國都有與生俱來的忠誠。美國在殖民時期曾對菲律賓殘暴統治,尤其是民答那峨,還戲稱菲人為「咖啡色小老弟」,連杜特蒂本人中學時也曾被美國牧師性騷擾。美國選擇性地忘記殖民時期的暴行,但受害者及後人卻不會輕易遺忘。
第二,歐巴馬高舉「轉向亞洲」戰略以圍堵中國,其實是說得多,做得少,尤其是經濟層面。但菲律賓從2012年與中國交惡以來,便一直承受中國軍事及經濟上的壓力。美國現在應該認清菲國轉向之必然,也必須對亞洲盟邦做出更大的承諾。
第三,國際法庭7月對南海爭議的仲裁,並未涉及島嶼主權,美、菲都清楚效力有限。依據仲裁,菲律賓原本就擁有黃岩島附近的漁權;而美國鼓勵菲律賓與中國自行談判以解決爭議,等於是菲律賓未談先讓。美國在軍事或外交上均未採取後續行動,以強化仲裁的結果,杜特蒂難道不會認為美國根本不打算認真維護南海的法治?
最後,也是最重要者,在於「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是「轉向亞洲」戰略的經濟基礎,但現在落實TPP的希望渺茫。杜特蒂要發展經濟,尤其需要資金進行基礎建設,中國能提供低利貸款及投資;菲律賓希望拓展出口,中國願意開放市場;杜特蒂希望在反毒戰役中得到聲援,而中國企業家正在興建大型戒毒中心;菲國漁民希望能重返固有漁場,中國表示可以商量;2012年起陸客遠離菲國,中國現在願意取消對菲觀光警告。中國提供的經濟利益已使菲律賓無可抗拒,而美國在經濟方面卻使不上力。
杜特蒂目前顯然是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玩「平衡」手法。他賭美國不會因為他大放厥詞,就做出激烈反應;且美國即將大選,之後新、舊政府交接,不會有大動作,也讓杜特蒂抓住機會。美國現在是「聽其言,更觀其行」;一旦杜特蒂確定取消聯合軍演等,恐怕就不容易過關。
至於中國,與菲律賓直接會談島嶼議題,等於挽回了國際法庭仲裁之後所失去的面子,也為瓦解美國「轉向亞洲」政策撕開了一條口子。提供貸款及基礎建設投資,既為中國資金找到投資機會,也為中國過剩的工業產能提供新的出路,未始不是「雙贏」。許多國際觀察家認為中國可能會要求菲律賓對一些島嶼放棄主權,作為中國提供金援的前金,其實未必。中國最大目的是不讓美國介入南海,至於與周邊國家間的領土爭議可以擱置。
菲律賓「脫美、親中」,是冷戰後亞洲地緣地政治上最重大的一次重新洗牌。中國在整個事件中既展現了硬立場,也發揮軟實力。中國在南海爭議上一向主張與當事國個別談判,不要美國插手,或與東協集體談判,現在中菲同意舉行雙邊會談,無異於向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新及印尼都發出信號,而中國更有機會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沒有TPP作後盾,東南亞國家都難抵擋中國的經濟攻勢;一旦引發骨牌效應,美國「轉向亞洲」戰略也將走入歷史。

聯合/昨天放的是什麼假?


2016-10-26 03:17聯合報  黑白集

昨天勞工放假,風和日麗,但十月二十五日放的是什麼假?半世紀前的教科書寫著:「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這首「台灣光復紀念歌」是呂泉生譽為「完人」的本土音樂家陳泗治所作曲。但自李登輝斥國民黨為外來政權,綠營鄙夷「光復」的概念;前人既不知為何而戰,昨天的假也就不知為何而放了。
放假事小,看似無關國家大政,但從勞工休假看,凸顯蔡政府左支右絀,全因執政口號太高遠所致。以照顧勞工權益為名,主管機關如今動輒勞檢,企業主被罰怕了,也被天價的加班費嚇怕了。以後就算落實「多放假,少加班」,實際效果就是:過去領加班費當補貼、或兼職賺外快的低薪階級,如今因老闆被法令掐著脖子,反而首當其衝成了受害人,少了原本的額外收入。
企業主不堪其擾,有本錢的,可以「老子不玩了」;而如果投資下滑,勞資對立,口稱勞權至上的政府能變出什麼花樣?尤其自動化趨勢以機器取代人工,眼看失業狂潮撲面而來,全球皆嚴陣以待。民進黨原該高瞻遠矚於人力資源轉型的大事,但「蔡拍板」直接插手的卻是華航罷工、國道收費員之個別瑣事。長此以往,誰得利?誰受害?誰是勞資關係緊繃的幫凶?
勞動部載明依據勞基法三十七條列出的國定假日,年底前還有蔣公誕辰、國父誕辰及中華民國行憲紀念日。勞工放假愉快,但敢問民進黨政府:真是在慶祝這些放假日嗎?

聯合/企業界的焦慮:台灣發展動力何在?


2016-10-26 03:17聯合報  社論

工商協進會早餐會後,行政院長林全(左)與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右)一同步出會場。 
記者王騰毅/攝影


林全率多位閣員與工商業界座談,原為溝通意見,但雙方缺乏共同語言,互動不暢。業者在會中提出八項建言,僅獲一項明確答案,其餘皆淪為經濟理論與現實間高來高去的大哉問,雙方只能「盍各言爾志」。表面上看,林全內閣有「財經內閣」之名;但在施政上,卻缺乏財經面之施展,不能不說是一個尷尬的現象。
觀察企業界在會上的發言,可看出他們普遍感到焦慮,也難掩失望。前一天才在台積電運動會上發出四.三億元「大紅包」給員工的張忠謀,這次在林揆面前說了重話,要求政府不要「盲目」追求分配與創新,憂慮之情溢於言表。其他,還有多位攔路申訴的企業家,卻無法獲得回應。
蔡政府上台後,由於兩岸政策上的變化,先衝擊了陸客相關的觀光、遊覽車、土特產等業;影響雖眾,但多半僅及中小型企業。值得注意的是,五個月來政府在勞工、電力、產業發展上的各種作法,逐漸讓大型企業及科技大老感到不安,不知政府將把台灣經濟帶向何方。這股瀰漫在工商產業圈的不確定感,恐怕不是無病呻吟;至於台灣能否平順渡過這次激烈轉型的陣痛,似乎仍看不清前方的路。
歸納日昨企業界在會中的建言,大略可分為幾點:第一,縣市政府利用地方自治法規對企業的干預,有愈形嚴重的趨勢;第二,因非核、減碳、停機而影響供電,對產業的穩定經營是一大威脅;第三,政府經濟三主軸定調為創新、就業和分配,忽略了「成長」才是關鍵;第四,處理勞工休假議題,應考慮企業承受力;第五,其他各種金融稅制、證券化、及股利所得分離課稅的檢討。
從上述建議看,撇開第五點是任何時期都有企業要求減稅的情況不談,其餘四點都是蔡政府上任後才發生的變化,因此備受關注。這些變化,包括非核減碳、重視分配和創新、勞資關係的再平衡等,主要是蔡總統基於不同的經濟路線及社會理念而來,自有其理想性,很難一筆抹殺。如果民進黨真能透過精準而英明的決策,落實社會公平及產業創新的理念,把台灣帶向更均富的境界,當然是令人期待的事。
問題是,我們並不是生在一個真空、無菌的世界,而是活在一個荊棘密布、充滿競爭的世界。蔡英文要改造台灣,不能無視於我們目前身所處的主客觀環境,以為僅憑總統之意志即可隻手打造出一個理想國。她必須審慎評估其間的變數和阻力,並設法突破障礙,找出實現之路。而目前看來,無論是在企業家或一般民眾眼中,蔡政府的態度恐怕都太過樂觀,乃至一廂情願;她的許多政策,似乎只訂得出目標,卻畫不出路線圖。舉例而言,政府誇示發展綠能,卻無力面對缺電危機;奢談亞洲矽谷及創新產業,卻停留在「蓋園區」的思維;連平抑蔬菜價格都反應遲緩,且失業率不降反升,卻高談闊論分配正義;這些,都是目標和手段背離的例證。
企業界對台灣發展前景的焦慮並非無的放矢,許多民眾其實也有同樣的憂心,只是內容未盡相同。人們擔憂的,並非經濟或營業成長的高低,而是政府勾勒的國家願景究竟有多少實現可能;主要理由是:一,蔡政府上任至今,在整體施政上表現得相當生澀,不時脫線;以這樣的團隊表現,恐怕連維持穩定發展都有困難,遑論大步跳躍向前。二,林全內閣雖有財經內閣之名,卻因政府應對上的生疏屢屢陷於困境,且其團隊忙著推動總統的競選承諾,幾乎無暇潛心思考經濟發展。三,目前林揆的職位已岌岌不保,若偌大的國家預算和經建基調都在他手中倉促定下,未來這些宏大的藍圖將何以為繼?
財經內閣和企業界沒有共同語言,不是人們關心的事;但台灣的生命力根源在經濟,大家想知道:林全真的比張忠謀更懂經濟,又更懂分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