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金融秩序 杜絕不動產超貸
.去梯言/見風使舵才不至於卵破雛死
.沈輪機長 教了我們仁和愛
.要馬兒不吃草的長照思維
.朴槿惠之「亂」 蔡英文的「燈」
.朝夕相處更增裂痕 婚姻總在長假後結束
.布置對創意友善的學習環境
去梯言/見風使舵才不至於卵破雛死
2016-10-26 03:29聯合報 公孫策
遭擄的台灣輪機長沈瑞章。 圖/取自蔡正元提供影片
台灣漁民被索馬利亞海盜劫持四年多終得獲釋,家屬首先感謝中國外交部與海協會。國內媒體不斷重播輪機長「你台灣政府是在幹什麼?」的詈言,而政論談話節目則依然藍綠壁壘分明,揚己之功、則人之過,十足的埳井之蛙,目光最遠只及於「井緣」。然而,這件事卻不僅只關乎兩岸,更顯示了全球霸權的消長。
《說苑》的寓言:孟嘗君推薦一位賓客給齊王,三年不被任用,那位賓客回門向孟嘗君抱怨。孟嘗君說:「絲線靠著針穿入布帛,可是不能靠針來加快縫紉速度。你怎麼怨我呢?」賓客說:「鷦鷯在葦苕(蘆葦的花枝)上築巢,用毛髮編織鳥巢,織工之精巧連女工都及不上,看來完美且堅固。可是大風一來,葦苕折斷,卵破雛死。那不是巢不安全,而是所託者不可靠啊!」
索馬利亞海盜成為國際問題,已非一日,問題牽涉複雜,因而難解。美國做為世界警察,卻不能在紅海亞丁灣維護全球商船安全航行,還堅持「不跟恐怖分子妥協」,使得被劫持的船東、家屬、政府都為之頭痛,一方面人質不能不救,另一方面又要顧及美國立場。但是大家卻都看到,美國可以在大沙漠出動戰機乃至特種部隊,對付敘利亞、IS,卻不肯出動戰機對付海盜。
另一方面,中國不但以軍艦在亞丁灣執行護航,更於今年在吉布地(印度洋入紅海口的小國)建立了海軍基地,為護航艦補給,於是各船公司向中國申請護航的更多了。
商紂王時,西伯姬昌「陰行善事」,諸侯有紛爭都去找西伯裁決,於是諸侯開始尊西伯為王(周文王),漸漸「朝周不朝紂」,最終周取代了商。
美國不准「諸侯」跟恐怖分子妥協,此所以我們的政府不敢跟海盜談付贖放人。可是中國不甩美國,此所以我們的立委要透過北京進行營救。這種情形絕對不止台灣發生,也就是中國一直在「陰行善事」,那就動搖了美國的盟主地位。
美中爭霸我們插不上手,可是兩個霸權爭鬥時掀起的巨浪,卻足以危及台灣(當然也包括其他小國),這時候就需要見風使舵的功夫(不是見風轉舵而已,因為風向不斷在變換),而且變招要快。
回頭再來看家屬「感謝海協會」。萬一今後再發生類似事件,我們跟海協會還通嗎?不通,「舵」可能轉不動咧。
創新帶動成長與分配共享
2016-10-26 03:29聯合報 莊奕琦/政大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報系資料照
針對新政府經濟政策開出的三大主軸「創新、就業與分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指出政府主軸矛盾,因為創新就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經濟成長才是最關鍵。到底成長、就業、創新與分配其間的關係為何?能否釐清?實需要更多的論證。
創新必然帶來生產力的提高,經濟成長的動力源自創新,殆無疑慮。經濟成長代表產出的增加,在既定技術水準下,勞動就業量必然增加。但若帶來成長的技術創新,為改變生產模式如深化資本、節省勞動,則成長也未必會帶來就業的增加。更何況技術創新的創造性毀滅本質,會對既有生產者帶來生存的威脅,新產業取代舊產業,新廠商打垮舊廠商,很可能會造成分配的不均,即所謂創新和分配是互相矛盾。
簡言之,餅雖做大但不代表分配會更加平均,事實上分配惡化的情況均多。皮凱提近作廿一世紀資本論,正告訴大家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這些所謂的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正面臨所得分配益形惡化的結果,財富甚至集中在少數最高十%、一%的人手裡。
這樣的關係是否必然?若果,則創新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而要追求創新必須忍受分配的不均。但不要忘了,除了技術創新外,還有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制度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拜科技進步之賜如電子商務)不僅降低市場進入的門檻,打破大型企業的壟斷,還可創造就業機會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制度的創新如法規鬆綁與透明化、與國際接軌的開放政策,帶來市場的擴大延伸與規模經濟,公平競爭環境降低競租行為並吸引外來投資與技術引進,這些所謂的制度紅利不僅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公平競爭的結果減少特權與壟斷,使個別的生產因素都能獲得應有的適當報酬,分配自然趨向平均,社會也較安和樂利。這就是包容性成長的意涵。
我們何其有幸處在這個數位的時代,它讓一些過去看似矛盾無解的困境,在心靈創新的思維下,讓共榮共享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台灣要脫離現在的困境,需要的是以創新來帶動成長與分配的共享經濟,這是新政府的挑戰,也是一份重要的使命。
穩定金融秩序 杜絕不動產超貸
2016-10-26 03:29聯合報 林左裕/政治大學特聘教授(台北市)
在國內銀行放款弊端陸續爆發後,金管會主委即將在紛擾中易座,然自民國九十三年金管會於財政部獨立出銀行、證券及保險等重要業務後,此期間不僅發生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外,國內也發生多起金融詐貸以及炒作股票坑殺投資人等案件。其中重複發生卻未亡羊補牢的就是「抵押貸款」的超貸,甚至是明顯的「詐貸」案件。這些漏洞若不即時補正,不僅我國之金融風險居高不下,我國金融機構之債信在國際上也可能江河日下。
在放款實務上,若是無擔保之放款,常以借款人之債信、公司之經營能力及該標的之預期未來收益為參考依據,如高鐵等專案融資,由於無抵押品為擔保,此類貸款之利率即隨風險升高。若有實體抵押擔保,則需對此標的進行估價,重點不僅是當時的市價,還需預期該價格之未來性及長期性,通常由該標的所孳生之收益即為重要指標,由於不動產是良好抵押品,因此不動產及其抵押貸款之估價即為放款過程中重要之依據。
銀行放款的決策亦常在風險控管及獲利間進退維谷,若過於保守或採緊縮策略,則來自存款面的資金來源無從消化,除了放款業務無以為繼外,對亟需資金奧援的產業發展及後續的經濟成長將有負面的衝擊;但若授信過程中過於寬鬆,則將引發「逆選擇」問題,將資金「送」給潛在、或明顯無力,甚或無意願償還之借款人,此時不僅導致銀行損失,將損失移轉給存款戶、銀行股東及廣大納稅人承擔,後續的金融風險更環伺在旁,再多再大的政府保證或保險亦無力回天。
美國於兩千年初起擴大次級房貸規模,借給無所得證明及資產擔保等潛在無力償還的次貸借款人,雖經房利美等機構保證,包裝後之抵押證券亦由信用評等公司評為優質標的,仍不敵後續的違約潮而引發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此殷鑑尤需記取。
細數我國過往的抵押貸款違約案,不論是銀行或農會放款,多屬不動產標之超貸案,也可看出此類貸款人謀不臧的問題,因此制度補正上應朝向盡量降低可控制的人為風險努力。在國際經驗上,美國在次貸風暴後陸續規範「房屋評價行為準則」及「獨立估價要求」,要求外部估價及其獨立性,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國亦跟進實施,由其最近幾年之經濟發展及金融穩定等指標中已可看出成效。而海峽兩岸在不動產及抵押貸款之估價並無補正的規範,因此從房價租金比或資本適足率等指標看來,金融風險相對偏高。
因此,未來在穩定金融秩序的方向上,可朝外部估價補正,即類似買一中立客觀專業人士出具之保險證明,期能降低人為疏失的授信及提高金融市場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