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台愛台的外籍生 為何留不住
.聯合筆記/假新聞與假消息
.蒜蓉香蕉與珍奶之亂 當愛台灣撞上環保
.找出農業的「台灣亮點」
.農民賺不到154萬,因為不專業?
.AIT新館落成/蔡馬零互動 如何談團結
.漫畫/川金會 誰贏到面子?
.真幹話無罪,假新聞要罰?!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假新聞與假消息
2018-06-13 23:52 聯合報 林河名
假新聞氾濫,蔡政府全面防堵「假新聞」,蔡總統要求各部會要及時對「假新聞」予以澄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防止「假新聞」流竄,民進黨立委邱志偉等人提案修正「社會秩序維護法」,若未經查證就在網路散播、傳遞假新聞、假消息或散布謠言,足以影響公共安寧秩序者,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三萬元以下罰鍰。但提案被質疑違反「言論自由」,連執政黨也不敢支持。
拜網路發達之賜(或之害?),「假新聞」傳播速度之快,已不知幾倍於以往。各國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今年四月初,馬來西亞通過「反假新聞」法案,違法者除可能被處數百萬元罰金,最重可判六年徒刑;相鄰的新加坡,也如火如荼打擊「假新聞」。但若說這是「進步」作法,許多人未必苟同。
同一時間,國內因香蕉盛產,網路出現各式水果量多價跌的訊息,也不乏假造或誤傳的報導,讓政府忙於澄清,更不忘呼籲「停止這種傷害國家、傷害農民的作法」。立委提案「打假」,無非出於相同思維。
「假新聞」讓人眼花撩亂,但現有法制已可處罰。除了刑法「誹謗罪」,社維法也訂有「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的處罰規定。雖然不少人對於網路時代新興媒體環境的混亂都還在觀察或容忍,但不表示無法可罰。
立委提案處罰「假新聞」,除了畫蛇添足,還誤踩新聞自由的禁區;但引發眾怒的另一原因,則是相較於「假新聞」讓人迷惑,來自公部門的「假消息」更令人難以忍受。簡單說,新聞造假固應譴責處罰,但政客說謊竟然莫奈他何!
網路上的「假新聞」,若稍加查證,許多都很容易識破,政府也陸續開設「新聞澄清專區」,可以即時補救,避免混淆視聽。若還不夠,還有法律的處罰作為最後一道防線。
倒是政府機關作為媒體報導最主要的消息來源,如果報喜不報憂、選擇性釋放消息,或刻意隱匿重大缺失,即使媒體「據實以報」,名為「真新聞」,卻是「假消息」。這種事例之多、誤導民眾之為害,比起「假新聞」猶有過之。
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曾引述美國開國先賢傑佛遜的話:「如果要我選擇,有政府而沒有媒體,或是有媒體而無政府,我將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面對「假新聞」當道,除了媒體深切自律,民眾也該培養判斷能力。但當政府舉起國家安全的大旗,準備縮緊新聞自由尺度時,都應回頭想想阿扁這句「寧要媒體,不要政府」。
尤其,新聞能被造假,主要來自資訊不對稱。政府當務之急不是加強管制「假新聞」,而是該充分揭露「真消息」!
AIT新館落成/蔡馬零互動 如何談團結
2018-06-14 00:41 聯合報 陳揮文/電台主持人(新北市)
美國在台協會AIT新館落成,前總統馬英九和蔡英文總統雖一同參加時空膠囊放置儀式,但兩人卻零互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就任兩年多,這不是蔡馬第一次同台,也不是第一次零互動,包括雙十國慶以及前陣子的浴佛節,蔡馬互當空氣,彷彿變成一種模式,媒體看在眼裡,似乎也見怪不怪。
去年雙十國慶,蔡總統說需要一個團結的台灣,邀請各政黨領袖坐下來談。後來,國民黨因故婉拒,整件事不了了之。
上月底,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蔡總統一方面批評在野黨,另一方面說「處理兩岸關係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團結的台灣。」
團結,不見得有用,何況是不團結。國力日衰,眾所皆知,不能再內耗空轉,不要再藍綠惡鬥。問題是,誰應該負起團結的責任?誰應該先伸出橄欖枝?
蔡英文是現任總統,理應更大器、更積極,有馬英九同台的場合,期待蔡英文展現總統的層次、高度、格局,主動跟馬英九握手、寒暄、合照,甚至邀請到總統府茶敘,相信馬英九會欣然答允。
依筆者愚見,「蔡馬相見歡」的效益遠遠大於「蔡馬零互動」,姑且不論政治攻防或選舉算計,至少蔡馬以身作則,兩位總統率先團結,才有可能開啟藍綠和解與朝野對話。
蔡總統應該尊重馬英九,原因很簡單,總有一天,蔡總統也會卸任,蔡總統現在尊重馬英九,將來的總統才會尊重蔡英文。
總統府「渭水廳」紀念蔣渭水,他的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團結的第一步,就從蔡馬兩位總統開始做起。
太燙手…教長懸缺沒關係?
2018-06-14 00:00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自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五月底辭職到現在,已經超過兩個禮拜,教育部長仍然懸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期找不到人願意擔任教育部長,顯示出這個工作是個燙手山芋,必須面對的困難很多,有能力者意願不高。但教育部長掌管全國的教育相關事項,又不能找一位德和才不夠的人來做,所以難產。
教育部業務很多地雷或是石頭,都是政府自己搞出來的。首先是眾所矚目的台大校長管中閔案,拔管搞到現在必須透過訴願和訴訟解決,也導致台大長期沒校長,社會普遍觀感不好。任何人要當部長都會先評估,若持續卡管,就要面對立法院國民黨委員的持續質詢和杯葛,導致正事無法進行,同時也要面對輿論的壓力,任何聰明人當然會盤算再三。
所以政府針對管案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堅不讓步,部長一定難為,任何人都不想到立法院當砲灰,所以部長當然難產。如果政府能夠放手讓教育部長自己做決定,願意上去的就可能會有很多人了。
第二個棘手問題,就是大專院校的退場。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和高美醫護管理專校已相繼退場,接下來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也岌岌可危,少子化威力可怕。面對接續而來的大學退場,教育部的立場為何?如何處理?退場條例還躺在立法院沒有通過,新部長如何溝通協調讓其早日通過立法,以做為大學退場的處理依據,這將是巨大挑戰。
接著還有課綱的審查,本來是一件很中立也單純的事,但偏偏政黨都要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加諸課綱中,以致造成紛爭。其實我們要教學生的是真理,而呈現事實是實踐真理的第一步,至於這個事實如何詮釋(日據?日治?)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秉持此精神,課綱審查應可減少很多煩惱。
再來有人才流失問題,現在連高中生都出國留學,這對少子化的大學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到大陸上大學,因為學生有語言和文化上的優勢,到大陸可以很容易生存,不像到歐美留學最後還是很多會回到台灣,到大陸可能一去不返,台灣人才被掏空。所以如何增加國內大學的競爭力,如何給青年願景,如何提高年輕人薪資,這都是關乎國家未來的前途,責任重大。
因此教育部要做的事情很多,現在沒有部長,很多教育的重大決策只能拖著,教育暫停時間過久,對國家的教育和競爭力絕對是有害無利的,請總統和行政院長慎思之。
知台愛台的外籍生 為何留不住
2018-06-14 00:45 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
許多在台外籍留學生都非常熱情、開朗,更愛台灣的風土人情,學成後應考慮讓他們留在台灣貢獻所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參加學生畢業餐敘,一位在台完成博士學業的美籍學生,談及在台求學六年間,不但完成五本中英文專書,發表十多篇國際論文,且與友人發起南海智庫、亞太政策協會、台灣NO.1網站,協助台灣宣揚重要議題與特色。可是像這樣一位對台灣很投入的美國人,最近幾個月在國內的求職,卻令人擔憂。這反映出台灣對高級人才留才的不利處境。
根據教育部統計,一○六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近十一萬八千人,其中四成七為學位生(五萬五千多人),且多集中於頂尖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雖然近年來,政府不斷公布外籍學生畢業後留台工作相關累計點數,與改善聘雇許可門檻,但以目前國內各大學因少子女化浪潮,在聘人員額日趨保守限制下,加上各大企業或私人單位在聘請高學歷者所提供的薪資太低,甚至難以與海峽對岸競爭,以致這群曾領取台灣獎學金,由國內各頂尖大學努力培育出來的優秀外籍人才,很難在台灣工作,回饋台灣社會!無法有效留才,讓台灣的人才紅利無法進帳,也讓鄰近國家尤其是對岸,撿到我們辛苦培育的現成國際人才!
尤其全台教授年齡正面臨日益老化的趨勢,以一○六學年為例,有五成四超過五十歲以上,未來五到十年間將出現大批教授退休潮,甚至有三分之一以上必須離開學界。許多頂尖大學諸多資深教授的專業領域與國際學術網路,面臨青黃不接等人才斷層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無論是中研院與國內各大學及研究機構,應儘早擴大高級人才的聘用,尤其許多在台接受頂大等博士學位訓練、這群知台、愛台且認同台灣的優秀外籍人士,也應納入積極留才的行列,讓這些學界年輕力壯的生力軍,可以有機會與台籍教師合作,形塑台灣新的學術文化與建立互補網路。這些人一方面可以負起許多大學英語授課的任務,加深國內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另一方面,更能為台灣政府與大學,提升台灣世界能見度,甚至為企業界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更多雙贏的機會。
最後,政府部門在徵求國際人才時,也須注意到目前仍在台進修學位的國際人才,如:數月前某外交單位在徵求編譯人才時,僅指定申請人必須擁有國外學歷者,卻對現有在台擁有豐富的國際編譯與中文能力者,形成遺珠之憾。由此可見,台灣在攬才與留才上,必須更積極的擴大範圍,讓這群領台灣獎學金、受惠於我高教,又愛台的外籍人士,有機會回饋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