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業發展不能只靠合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259/web/  

◆  聯合報黑白集/文化部向中宣部看齊
◆  聯合報社論/藻礁公投絕不容許任何一方打假球
◆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業發展不能只靠合併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業發展不能只靠合併


2021-03-30 00:1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富邦金控。圖/本報資料照片


富邦金控(2881)公開收購日盛金控股票達標,成為我國金控公司之間合併的第一案。此案後續還要經過金管會審查,但「金金併」本是金管會政策,預估將會順利過關。金控業者近年來合併動作頻仍,計有中信金併台灣人壽元大金併大眾銀行開發金併中國人壽台新金併保德信,台灣金融版圖正在大洗牌,但這會讓金融產業脫胎換骨、開創新局嗎

金融業者常說台灣的金融機構家數過多,要透過合併以擴大經濟規模;其實金融機構成本不見得會隨規模擴大而遞減,卻會隨服務類別增加更具競爭力。事實上《金融控股公司法》的設計構想正是如此,只是政府後來另外加上600億元的規模要求。這幾年金控合併案正好驗證,在競爭環境中,金控公司都努力完備服務內容,以充分運用範疇經濟效應。富邦金強化證券,中信金、開發金與台新金補足壽險,以及元大金擴大銀行規模,都有這樣的考量

金融業近20年來的表現愈來愈差。今年台灣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預估超過3萬美元;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台灣人均 GDP 更可高達5.7萬美元,如此早可進入 OECD 國家之列。先進國家金融業占 GDP 比重應該會較高,可是台灣的經濟特質卻壓下金融業的重要性。民國 91-109 年(2002年至2020年)整體金融業占 GDP 比重竟從7.9%降到6.75%,其中估計金融服務業比重跌幅近1.8%,保險業上升約0.6%,證券業則僅微升。

以銀行為核心的台灣金融業結構變化,說明銀行的中介服務未能與經濟成長同步,社會財富流向保險業,證券業的發展則並未受惠於長期的牛市儘管金融業歷經金融重建美國次貸危機而受傷,但後續不同業別發展步調的落差,顯然與政府金融監理政策有關。

首先,政府管理金融業向來以安全為要務,採取保守的監理作為。例如即使監管單位是以風險資本比率對金融機構分級管理,卻額外要求高資本額進入門檻;成立單純的網路銀行竟被要求百億元天價也是明證。高資本可以嚇阻過多參與者投入,既能保護原有經營者,也可延遲未來可能出現的退場問題,但是高門檻的保守監理也讓產業進步趨緩。

其次,銀行與保險業成長性不同,除因外在環境變化,監理方式也影響營運。每年金控公司的營運表現前三名,往往是擁有壽險的民營業者;旗下僅掌有銀行及證券的金控,表現則未盡如人意。顯然政府對銀行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力度不夠,過度監理亦是可能因素。

第三,政府「金金併」政策並未納入以銀行為主的公股金控公司。這說明銀行表現落後有可能是政府管理公股金融機構缺乏企圖心。政府圖政治方便,經常介入指導公股金控經營,卻未能改善營運效率與範疇,長此以往,不利台灣金融發展。政府宜將公股金融機構交由專業經理人管理,政府退居成為被動投資人,以爭取長期收益為目標。

第四,除了大型金融機構被允許合併外,政府更應鼓勵小型創新金融機構的設立。金融法規的限制,加上高資本門檻,逼得申設者都以申請全執照為目標,造成金融機構同質性過高。銀行、保險及證券個別立法的法律鴻溝,更阻卻跨業利基型機構出現,後果則是有創新點子的金融創業者無法存活,既有業者進步緩慢則拖累了產業發展

金控公司合併代表政府「金金併」政策發酵,是重構台灣金融版圖的開始;可惜我們看不到金融業內部跨業平衡發展,包括公股金融機構進步成長,以及新創利基型金融機構的出現。若政府能突破機構型態的法規建制、改變對公股金融機構的管理角色,並降低創新金融機構進入門檻,未來或許才能看到金融業真正邁向進步。












聯合報社論/藻礁公投絕不容許任何一方打假球


2021-03-30 02:3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確定重啟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會談。本報資料照


珍愛藻礁公投」成案,除影響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也衝擊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連日來,政府企圖透過各種手段動搖護礁環團意志,並動員親綠學者護航。今天在中興大學舉行的溝通座談,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一手主導,即遭環團批評「親綠色彩」太重;藻礁聯盟領銜人潘忠政將與陳吉仲會面,也遭質疑是否打假球玩弄公投

這兩場以「溝通」為名的座談和會晤,其實是去年蔡政府跳票的溝通平台「狗尾續貂」,來得太遲。去年六月,蔡英文總統指示成立藻礁溝通平台,由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等部會參與,並指派陳吉仲主持。事後,各部會卻忙於萊豬開放問題,原訂九月、十月舉行的溝通會議均因故延宕敷衍,讓環團屢失望至極。正因如此,才激出七十萬人連署的藻礁公投。事隔十個月,公投案火燒屁股,政府才回頭要和環團溝通,恐難挽回。原因是,如今已加入了七十萬連署公民的意志,絕非環團可以擅自撤回或妥協。

整個過程,最突兀的是陳吉仲的角色,他是以什麼身分介入藻礁協調?藻礁過去屬於農委會業務範圍,但「海洋委員會」成立之後,藻礁業務已移交給海委會,非農委會管轄。若論環境保護,藻礁是環保署的業務範圍;若論劃設藻礁保護區,則應由地方政府桃園市主管。在這種情況下,陳吉仲究竟有何資格主導藻礁公投議題的溝通?何況,以其處理農業事務的斑斑紀錄,面對萊豬進口是一味擁護開放美豬,面對缺水問題則一味強迫農民休耕,他何時堅定維護過弱勢農民的權益?

唯一可解釋的理由是,陳吉仲利用的是他入閣前的社運角色,以自己的「前身」和環團人士套交情,要對他們動之以情施壓。這樣的「變身術」,其實更凸顯了蔡政府的矛盾:執政者就要接受在野和民間的監督與檢驗,否則即失去民主制衡的作用。像陳吉仲這樣因「功在民進黨」而入朝為官,主管農業卻不能造福農民,還想撈過界利用學界和環團的力量幫民進黨粉飾太平。他個人到底有什麼真正的理想和追求?

今天在中興大學舉辦的溝通座談,就是由陳吉仲在他原來任教的大學推動,並和曾與他一起發起反國光石化莊秉潔教授主導。檢視相關參與學者的名單,環團人士直批:「親綠色彩濃厚」。以過去民進黨的社運參與,確和許多環團或社運團體建立了緊密的互動,因而把這樣的聲援關係看成理所當然。但如果社運團體變質為政治上的「挺綠」、「親綠」,從而忘卻關懷弱勢、追求公平正義的初衷,那等於使自己淪為政治附庸,失去了主體性。試想,十年前陳吉仲和莊秉潔反馬政府的國光石化案,為的是保護芳苑濕地及白海豚;而今他們卻全力替蔡政府的中油三接護航,卻不惜犧牲千年藻礁海岸,這難道不自覺矛盾與雙標?

再說,環保人士若為了特定利益或特定人情而淪為政治的附庸,等於背叛社會運動,也塗銷了自己的正當性。對陳吉仲而言,他已無多少聲譽值得顧惜,只能繼續隨波逐流。但對於其他仍置身學界的人士而言,則應在政治強流中把持自己的專業良知,切勿步上詹順貴等人損失形象還被倒打一耙的後塵。同樣的道理,也要提醒藻礁聯盟的潘忠政等諸君子:公投走到今天的門檻,已經容不得誰被政治摸頭、誰能代表和政府談判妥協;走錯一步,便遺臭萬年。

如今,藻礁只能交由公投解決,不容任何一方打假球!












聯合報黑白集/文化部向中宣部看齊


2021-03-30 02:4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文化部長李永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台灣藝人表態挺新疆棉,文化部長李永得撂下重話,說這等於幫迫害人權的政府背書。儘管蘇貞昌批評「有些人為利益不知輕重」也很吸睛,但李永得畢竟是主管文化的部長,他的表態更加有戲。

去年藝人歐陽娜娜要上央視國慶舞台獻唱,李永得就說要蒐集相關事證,交陸委會認定是否「違法」。一時間,「開罰說」甚囂塵上;雖然李永得最後並未開罰,但仍鬧得滿城風雨。

對大陸出版品的管理,李永得更表現得秀味十足。文化部先把一本漫畫童書列為禁書,已令人大開眼界,接著又要對大陸出版品改採「送審制」,有如出版法復辟。此路不通,他又提修法,規範「大陸黨政軍出版品」來台須先經許可。彷彿大陸書來台,台灣人就會被洗腦。

藝人支持新疆棉,和「支持違反人權的政府」畫上等號,疑問不小。新疆棉事件涉及國際政經角力,蔡政府既支持人權,就應支持藝人有表意自由。再說,我邦交國和經貿對象有不少非民主國家,可以說蔡政府「支持違反人權的政府」嗎?把意識形態加諸藝人,只是道德勒索罷了

李永得一口氣說出這麼多政治金句」,似乎把文化部當成蔡政府的宣傳工具。如此表態,不像民主國家的文化部,反而像中共黨機器底下的「中央宣傳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