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經濟/展望2017 經濟復甦中藏隱憂

.聯合報社論..高教大海嘯這次真的來了
.聯合報黑白集.柯政結果是「苛政」
.經濟日報社論.展望2017 經濟復甦中藏隱憂







經濟/展望2017 經濟復甦中藏隱憂


2017-01-01 04: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天是2017年元旦,一年復始,萬象更新,在全球經濟緩步復甦中,台灣也顯露春燕飛來的訊息,但全球黑天鵝蠢動,台灣自身的挑戰也不少,在新年伊始,我們必須審時度勢,走對方向,拿出有效對策。
近來經濟復甦訊息頻傳,國發會公布11月景氣燈號再亮綠燈,已經連5綠,加上主計總處日前公布11月外銷訂單成長率為7.0%,這是連續第4個月正成長,外銷訂單會反映到出口,再加上,10和11月出口連續成長,可以預期12月和今年第一季的出口成長率應該都不會太差。在出口快速反彈的情況下,去年第四季的經濟成長率應該有機會超過2%,所以,主計總處估計全年經濟成長率1.35%應該會達成。
至於今年,在出口大幅反彈的動能下,加上去年第一季出口表現非常差,達到負成長12.1%;上半年出口負成長也高達9.1%,也就是說,由於去年出口的基期很低,因此今年出口的成長率無論如何都不會比去年更差。
另外,依據國際主要經濟機構估計,今年全球經濟的表現應該會比去年略為好一點,比方說,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估計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8%,略高於去年的2.4%,在全球經濟回升的情況下,全球的貿易成長率也應該比今年略佳。其實,過去兩年全球經濟情況都非常不好,全球貿易的成長率大幅低於平均水準,而基於景氣循環的自然效應,今年全球景氣應該會回升,所以台灣面對的大環境應該也會比較好一些。
依主計總處估計,今年台灣經濟長成率為1.87%,略高於去年的1.35%。但是,全球經濟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國內幾個主要機構對於今年經濟也都持著較保守的看法,其中台經院估計今年經濟成長率為1.65%,最新出爐的中經院估計也只有1.73%。依此結果來看,台灣今年的經濟可能會面臨保2的問題,不算平穩也著實令人擔心。
從全球經貿的角度來看,主要不確定是在於有兩隻很難預測結果的黑天鵝,一個是英國脫歐的後續效應,另一個則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可能帶來的不確定。在英國脫歐方面,未來英國和歐盟談判的結果會是如何?在3月開始談之前都還很難說,萬一出現硬脫歐 (hard Brexit),可能會造成兩敗俱傷。而且,今年歐盟有德法義荷等國都會面臨大選,其中會不會出現骨牌效應,現在都還不確定。最近又出現德國恐攻事件,若難民問題持續燃燒,英國脫歐的後續效應會持續擴大。
致於川普的經濟政策更是一大不確定性,川普已經多次提及他要廢除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議」(TPP)和「跨大西洋投資與貿易協議」(TTIP),同時也可能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也就是說,川普在強調重視美國利益的情況下,基本上會傾向保守主義,而造成對全球貿易的不利影響,全球經濟難免遭殃。
除了國際大環境以外,台灣也面臨多個不確定因素,其中最大的不確定就是來自於兩岸關係。在民進黨政府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兩岸關係進入冷凍的情況,有人稱之為「冷和」;然而,在川普當選之後,台美關係突然升溫,在「川蔡通話」加上川普對於一中政策的新說法之後,兩岸關係似乎由「冷和」改而走向「冷對抗」,包括大陸戰機繞台飛行,聖多美普林西亞與台灣宣布斷交等。
全球景氣及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對台灣經濟的主要影響就是企業投資和外人來台投資的意願。因為如果未來沒有TPP,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一定會受到影響;更嚴重的是,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則兩岸經貿勢必受到衝擊,由於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未來台灣的產品將要何去何從?這將是內資和外資在台灣投資的不可承受之重。在投資意願可能很低迷的情況下,台灣今年勢必面臨能否保2的重大挑戰。

聯合/柯政結果是「苛政」


2017-01-01 04: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警方大力取締交通違規,卻遭市長柯文哲質疑這麼做會讓其民調更低。 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取締交通違規成果豐碩,罰款收入高達廿六億元;柯文哲卻怨嘆,高罰款造成他民調更低,要求警員改善。
這就是典型的「柯氏作風」:凡事從「自我中心」出發,只問對自己是否有利;如果不利,都是別人的錯。這種自以為是卻從不反省的市長,如今還想尋求連任,真以為台北市民還會再上一次當?
當初以改善交通為名,要求警員嚴格取締違規停車的是柯文哲,要求全市巷弄畫設停車格以增加收入的,也是他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交通罰款收入增加自是必然。試想,如果罰款不升反降,以柯文哲的喜怒無常,一定立刻抓幾個官員去祭旗;不是嗎?
當初柯文哲當選,是民眾期待「政治素人」能發揮白色力量,一掃市府的僚氣。然而,柯文哲展現的,除了滿口大話,就是他無盡的官威:對部屬當眾羞辱,對同僚打臉為樂,對市民以威嚇為能事。柯市長以為整個市府只有他一個人在做事,別人都是障礙物;在這種心態下,市政自然停滯不前,首都怎麼可能進步?
罰款大增,交通卻未改善,民眾對執法怨聲載道,這時柯政就變成了「苛政」。從當選時喊水會結凍,到今天施政滿意度在六都吊車尾,柯文哲的白色神話其實完全是被自己戳破的。他說的越多,也就越暴露自己在行政上的無能與無力。
可悲的是,柯文哲至今還在炫耀他台大急診室的輝煌,這只反證了他這兩年市長是白混了。

聯合/高教大海嘯這次真的來了


2017-01-01 04: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虎年海嘯持續發威,2017年大學新生人數再探新低,教育部近日核定大專校院106學年度招生名額,包括一般大學、技專校院共減招9840人,近6成學校減招。圖/報系資料照


教育界預言已久的「高教一○五大限」,在年中大學考招錄取率缺額率分創新高時,已得到充分驗證。最近,教育部公布明年大學減招名額今年大學註冊率,更說明少子化浪潮所推動的高教大海嘯已經撲面而來,景象讓人怵目驚心。
面對少子化浪潮襲擊,教育部宣布明年有六成大專校院總計要減招一萬人,一四三個所系科停招,另有五十六個所系科則將消失。接著,教育部又揭露今年各校註冊率,除了十七所學校的學士班註冊率不到六成外,總共有一五一個所系科的註冊率掛零。而且,不僅一般印象中的末段技職校院數字難看,更顛覆大家想像的是,有六十四個碩博士班註冊率抱蛋,連台灣大學都有七個博士班招不到人
碩博士班沒人讀,投射的是學術研究可能出現斷層,及產業結構變遷高階人才出路不易。除此之外,減招與低註冊率的驚人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層出不窮的大學亂象,而私校尤甚。
學生來源大幅縮減,後段私校首當其衝,學校面臨生存危機,師生權益均受影響。在一些後段私校,不僅教師的研究費和鐘點費屢傳遭到剋扣,教師的研究與教學成果已不重要,招生與產學績效才是評量重點。相對的,學生的受教權也變得無足輕重,老師可能被迫跨領域開課,併科併班併年級上課時有所聞,既缺乏教學品質,更談不上學習成長
事實上,少子化的淹水線上升速度越來越快,各大學無不掙扎求生,力圖轉型。但是,一些已進入「加護病房」的學校,仍用盡手段苦撐待變,堅不退場;如此,不僅踐踏了教師的專業尊嚴,也犧牲了學生的受教權,更浪費了教育資源與社會成本,還拖垮了高教體系與國家競爭力。
目前教育部核定各校減招的額度,其實趕不上少子化的速度。即使不減招,許多學校仍然招不到學生,而即使減招也無法挽救其遭到高教海嘯滅頂的命運。教育簡略公布各校註冊率,僅能提醒學生與家長在混亂的高教市場中謹慎選擇,卻不能保證他們不會誤踩「科系關門、學校倒店」的地雷。
關鍵仍在大學轉型與退場。一些後段私校轉型不力又拒絕退場,究其原委,除了教師退離與學生安置問題外,往往更涉及了學校的資產土地利益。教育部前曾提出私校轉型退場「三箭」,包括訂定強制退場辦法、融資協助教師離退、及降低生師比,要讓有問題的私校不再硬撐下去。為加速私校退場,明年起還編列相關的基金預算。
但是,私校轉型退場,除了相關立法進度與實施時程令人關切外,在內容上,能否保障教師與學生的權益,能否照顧偏遠地區學子的需求,能否維持高等教育人文與理工類科的均衡發展,能否平衡轉型退場的適度誘因與私校公共性,能否避免假轉型之名行掏空之實,甚至能否加強監督防杜校產私產化的弊端,都是重大考驗。至於在執行上,未來輔導轉型的能力與強制退場的魄力,也都有待觀察。
在完成立法之前,至少應先力促各校校務、財務與招生、註冊等資訊的透明化,才是保障學生權益、避免他們誤觸地雷的必要措施。教育部以立法尚未完成為由,表示無法公布輔導觀察」名單等更完整的資訊,但半遮半掩的混亂訊息,只會讓學生與家長更感不安,並增加未來學校被迫退場的善後成本。
廿幾年前教改廣設高中大學種下的因,造成當前高教大海嘯的果。當時的教改教父李遠哲迄今拒不認錯,不僅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甚至到現在還與李登輝相互怪罪教改失敗之過。但是眼前這波高教大海嘯的衝擊來得既迅又猛,當今的執政者與教育當局恐怕都沒有卸責諉過的空間。輔導大學轉型與退場,重塑高教體質與面貌,教育部必須加把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