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立恆/AI既來 人文安之
◆ 朱宗慶/一股衝動,堅持數十載
◆ 葉匡時/三級機關首長任用的彈性與課責
◆ 楊志良/總統參選人應向民眾告知的事項
◆ 陳亮恭/蘭亭上巳曲水流觴千載不復見
陳立恆/AI既來 人文安之
2023-04-28 04:56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無論以任何角度來看,三月中轟動問世的 GPT-4 都將永遠改寫人類文明的進程與發展方向。雖然在歷史長河,從鑽木取火到智能手機,人類發明千千萬萬種改變世界的工具、儀器與技術,但我相信類似 GPT-4 這樣具自我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即將帶給人類一個超越過去所有工業革命的科技總合。
猶記二○一九年受邀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四十周年活動,第一次現場聽到由 AI 參與創作的馬勒未完成交響曲,震撼之餘也略感慶幸;畢竟和馬勒原作相比,AI 在旋律與境界上明顯存在狗尾續貂的不及之處。卻沒料到時隔四年,當前幾天我們設計師拿出用 AI 繪圖輸出的一疊有型有款活動海報,及我兒子公司用一些簡單指令,就讓 GPT-4 幾分鐘內寫出一份幾乎完美的賽車模擬器說明書;我必須承認 AI 科技發展完全不是線性增長,而是以幾何速度追趕人類未來。
無怪乎,面世不到一個月,多國政府就考慮對 AI 工具加以限制,眾科技大老們更聯名呼籲 AI 的潛在危機。雖然他們警告 AI 風險,另方面卻想在 AI 領域先聲奪人,但我相信這些考慮與警告都是真心實意的;因為面對一個注定脫離人類掌控的黑科技,難免令人懷疑未來等待我們的,究竟是流動盛宴,還是不歸陷阱!?
一開始,在假新聞充斥各類社交媒體的今天,人們擔心的是 AI 機器人會製造與深化偏見與對立。例如,某 GPT 對拜登與川普的評價,就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描寫角度,更何況 AI 合成圖片與影像已到以假亂真境界;如此遊走虛擬與真實間引起的「曼德拉效應」,極易操弄人心,進而以一種危險面貌改變社會輿論與政治決策。
然而,隨著 Google 將 AI 加入 Workspace、Microsoft 365 引入 Copilot AI 等辦公革命,帶給平民眾生 AI 衝擊,已不只政治問題,而是生存問題;所謂「用 AI 釋放人類生產力」結果,是否演變成「用 AI 取代人類生產力」?而這些被取代的是直接淘汰,還是能有另番天地展現價值?尤其在通膨滯長的低經濟時代, AI 搶飯碗現象,絕對是未來十年裡各行各業的白領,甚至金領工作者們都需面臨的。
我認為 AI 興起不啻是個重新定義人類價值的轉捩點,君不見去年元宇宙概念大起大落,正是因為元宇宙倚靠的科技尚不足以滿足人類所有追求。雖然某些人可面對螢幕的 2D 虛擬空間忘乎所以,但大部分人其實都需要個五感俱全的 3D 真實世界;因為我們和機器最大不同在於,人類有複雜的感知系統,不同人走在春天裡,同樣可以看到雲開、聽到鳥叫、聞到花香、踩到泥土、拂到微風,但感受到的春光依然不盡相同。
AI 可寫出一百首春天詩,卻沒有辦法代替任何人感受春天,所以「以人為本」或將是 AI 叢林的生存密碼。如同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精神,致力將人性從神學解放;今天除了學習 AI 相關科技,更需要學習如何將人類價值從科技發展中獨立出人文精神。既然我們已踏進這片沒有後路的 AI 叢林,只能擺出人性中最真善美姿態,既來之、則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