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台海危機 如何超前部署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台海危機 如何超前部署
◆  俄烏停戰的 四種方式
◆  杯水論 侯應提全面論述
◆  面對大局變化 別只剩備戰
◆  隨媽祖一步一腳印自省
◆  德國廢核 台能效法?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台海危機 如何超前部署


2023-04-29 01:34  聯合報/ 胡瑞舟/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共解放軍東部戰區8日公布數張對台圍島軍演的相片,其中一張是共軍戰機正在進行空中加油。圖/取自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長期觀察共軍戰機、戰艦和無人機擾台行動,可以梳理出一個態樣:中美及兩岸關係如因特殊事件惡化,或是美國政要高官訪台刺激北京;這時對岸擾台機艦數量不但激增,其中部分也會跨越中線、甚至逼近本島周邊。前者可以本月初蔡麥會後為代表,後者則以去年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來台的環台軍演為典型。

這兩天,正值瓜地馬拉總統及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訪台,及美韓發表宣言將在南韓部署核潛艦;中共派出六艘軍艦、卅八架次軍機擾台,其中包含一架「察打一體」雙尾蠍無人機幾乎環台飛行一圈。雙尾蠍的出現格外引人注意,它是共軍現役最大型無人機,航程可達六千公里,最大續航時間為卅五小時,除了偵察功能,它掛載的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可對即時目標發動攻擊。雙尾蠍去年也曾飛越海峽中線,此次繞台飛行更顯現共軍遙控無人機搭配戰機執行聯合任務,無論技術和性能都已漸臻成熟,未來台海周邊料將出現更多共軍無人機。

中國大疆製造的無人機,全球市占率超過百分之七十。中共軍方改裝殲六戰機為無人機,同時透過軍民融合生產製造無人機。其中某些種類如翼龍無人機,性能媲美美製同型機種,更因物美價廉而廣受國際市場喜好。如果台海有事,共軍相當數量無人機艦必然不缺席。我方此前外島部隊應對無人機曾出現扔擲石塊反制窘狀,未來應對數量眾多、蜂群或飽和攻擊無人機隊,應積極思索反制之道。美方軍火商下周訪台,或許就是國防部提出優先採購需求項目的良好時機。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強調,中國是最有能力且對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持續步步進逼的挑戰者。美國對台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及兩岸統一對美國安全利益衝擊力,愈來愈有清楚認知。誠如美國太平洋論壇所稱,美國對台目前力行「政策層次戰略模糊,作戰層次戰略清晰」,嚇阻中共攻台,武裝台灣抗中,甚至全力全面阻絕和統、逼統和武統三大路徑,「進、退、攻、守」美國各次兵推都有環繞「最大化美國安全與利益」思考、模擬與擘劃。

美國面對未來,都有務實的前瞻作業和超前部署。它希望武裝台灣成為刺蝟島,像烏克蘭拖垮俄羅斯一般削弱中國;它希望轉變台灣成為毒青蛙,讓北京整體國力挫損倒退廿年。甚至它的政客還鼓吹台灣百萬民眾人手一槍,為民主自由壯烈犧牲。蔡政府認為當前美台關係歷來最好,兩岸關係卻陷入歷來最糟氛圍,溝通共識蕩然無存情況,兵凶戰危也就成了新常態。

面對台海安全空前危機,我們是否也需要學習美國的前瞻務實思考和超前部署?隨著美中台新情勢的出現,台灣的決策者是否也應探索符合台灣利益的最佳方案?










俄烏停戰的四種方式


2023-04-29 01:28  聯合報/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烏克蘭堅守東部巴赫姆特鎮,與俄羅斯苦戰10個月,成為俄烏戰爭歷時最久也最血腥的戰役。美聯社


就在美國國民兵特薛拉四月揭露的俄烏機密戰情中,開始烏克蘭重建的優先方式,已有答案。這些機密中,僅烏俄死傷規模被質疑有誤,其他「很可能」都真實,亦即烏克蘭即便發動春季反攻,不太可能改變雙方的對峙。

這跟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已三度陳述的見解,完全相同。既然俄烏無一能取勝,和談結束戰爭應是理性選擇。

再者,華郵說特薛拉洩漏軍機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俄烏「兩國共同之處,多過差距」,他希望朋友「不受…宣傳的影響」。 因此,止戰的第二途徑,來自《聚焦外交政策》據此而有的推論。該刊認為,「特薛拉是代言人…內心深處從來不認為政府是美國的一個部分…若說美國國家安全堪虞,(這類型的)美國人更是威脅,多過中國人或俄國人的威脅。」華府若是真想以烏克蘭弱化俄羅斯,但又同意這個論點,就得調整認知,轉而注意「蕭牆之禍」,不要再拿莫斯科或北京作文章。白宮不寄望習澤通話能帶來正面變化,既然如此,拜登不如自行協調止戰之路。

但美國若真執意以尊重烏克蘭為名,實則繼續使之犧牲,藉此換取俄羅斯的弱化,那麼,也許俄羅斯會重蹈四十多年前的覆轍。在美國誘發下,蘇聯在一九七九年如同此次,以友邦邀請為由,入侵阿富汗;後果是九年多後,耗費數百億以上美元,戰死上萬軍人與更多阿國人,最後仍須全軍撤離。有人認為,入侵阿富汗對其國力侵蝕,是蘇聯解體原因之一。今日俄羅斯若認為其也可能陷入當年險境,應會主動求和。

俄烏止戰方式,不限前述三種,還有第四種:美國重演越戰苦果。越戰期間,麥納馬拉擔任七年多國防部長。他在一九九六年出版回憶錄,向美國人民(但沒有向越南人)道歉,表示沒有更早坦承相告,越戰將是漫長血腥戰爭。他也不說,在一九六八年北越發動新春攻勢兩三個月後,美國國防部已對戰局很悲觀,遠比老是說我軍威武、形同鼓勵戰爭的媒體「悲觀許多」; 麥納馬拉更沒有說,在新春攻勢前,他自己其實已「私下認定」美國無法取得軍事勝利!

結束俄烏戰爭的越南方式,不會出現嗎?無人知曉,但俄侵烏後,已有很多美國專家認為,白宮同時對抗中俄集團,可能結果之一是損人不利己,是「世界末日」。 近日,著有《俄羅斯陷阱》等專書的畢比(G. Beebe)則提醒「拜登,時候到了,請和盤托出烏克蘭情勢」,官方對戰爭的理解與其公開聲明矛盾,「越南的幽靈已在浮現。」











面對大局變化 別只剩備戰


2023-04-29 01:32  聯合報/ 金彥斌/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獲黨提名黨總統候選人後表示,將結合社會最大的力量完成2024選舉總目標,首先總統高票當選,第二國會單獨過半,並以此民主的力量踐行民主團結、民主自理、民主和平的三大民主行動。記者黃義書/攝影


美方擬將台灣武裝,從刺蝟升級到連牙齒都不放過,但兩千三百萬人仍是血肉之軀。生命誠可貴!政府顯然未重視,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無處可逃的事實。

軍事部署僅是捍衛國土、國格、彰顯國力及凝聚國人的方式之一,人民更在意的是,透過民主制度,期望政府擔負起讓人民擁有安身立命之所的責任,也才是賴副總統提出「三大民主行動」的真正意涵。

但執政者卻未做到。處理兩岸問題自視甚高,受苦還是百姓;對陸喊平等尊重,自身卻未做到。大陸對台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只能乾瞪眼,賴副總統更喊話大陸要善待台灣,以報答台商多年貢獻;還說台海很寬,容得下兩岸。但交通部長不開放對陸客限制,反而呼籲大陸對自由行與團客要有所回應,讓觀光業者對解封「錢(人)潮」乾瞪眼,這又是如何「容得下兩岸?」

賴副提出「和平保台」基礎概念有二:其一軍備成刺蝟;其二是美國及其盟友支持。但如上所述,刺蝟仍是血肉之軀;而美國與盟友支持協防,或許像賴副曾對蓋拉格說的,抗中若是像「一對一」籃球賽,中國可能會贏,但台灣若和美國等盟友團結作戰,就不會被擊敗。然而,戰爭終究不若球賽,既無規則,更沒有裁判吹哨。

美中軍事、經濟競逐下的漩渦,迫使各國思考是否要跟著捲入。但正如澳洲外長黃英賢所言,亞洲需要「戰略平衡」,且「沒有任何國家占主導地位,也沒有任何國家被支配」,一番話像是給台灣當頭棒喝。不論親美、親/和中,如何面對大局的變化,走出自己的戰略平衡,是總統大選時各參選人應要面對及回答的。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日前接受德國「大十字勳章」表揚,德國總統史坦邁爾致詞時,認為梅克爾從不迴避政治責任,她培養了把大局放在首位,而不是自我推銷的風格,足以獲得殊榮。

因此,政府及所有參選人也應把大局放在首位,要如韓劇《造后者》的「犀牛」吳景淑一樣,守住良心,負起政治責任,以「不放棄任何人」的態度,不為獲得勝選或利益犧牲任何人幸福、權利及生命;不僅關注所有族群與階層福祉,更要直至用盡所有外交手段,也不讓國家只剩下備戰與面對戰爭,才是真正避戰。










隨媽祖一步一腳印自省


2023-04-29 01:36  聯合報/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2023台中大甲媽祖遶境,日前在新港奉天宮正殿舉辦回駕典禮。記者呂慧瑜攝影/報系資料照


媽祖遶境與其說是一場宗教盛會,其實更是遶境民眾內心的自省時間,一步一腳印省思人生過去與思考未來;遶境也可讓香客重新調整與外界互動模式,一步一腳印碰觸當地民眾熱情,接地氣台灣民情。

參與過兩次媽祖遶境,十多年前是「逗鬧熱」拍攝遶境;前年疫情時一個人再跟隨神轎兩天,從員林一路走至大甲,身處媽祖遶境所帶動的信眾熱情中,親身體驗沿途當地居民熱心補給和加油打氣,進而體會出一步一腳印真實意涵。

遶境路途上充滿關心,沿途擺攤的當地居民不會放過就算兩手已是滿滿食物和飲料的遶境民眾,手不能拿就強塞口袋和背包。他們無法隨著媽祖遶境的心願就希望藉由香客實踐,各種免費的物資補給就是民眾最直接和坦率的心意。

服役時擔任野戰部隊排長,經歷過日夜行軍的累、忍受過櫛風沐雨的苦、更挑戰過翻山越嶺的艱困。退伍多年後,老邁的我又追隨媽祖遶境,自由意志下行腳,更精準觀察和接觸到善良和可愛的台灣同胞,這是一生難得的心靈和旅行經驗。

遶境時頓悟,一步一腳印不是政客們膚淺騙票口號,也不是自己單獨邁出腳步,而是在你的身後有眾多熱切為你加油的眼神和關心,而前方更有陌生人群正要迎接和鼓勵你。媽祖遶境徹底重現先民跨海墾荒精神和台灣人民堅韌生命力。

一步一腳印並非個人毅力展現,真義是香客們群策群力、團結一體、互相打氣,向著共同目標:伴隨媽祖遶境奮力前行。如果只在遶境出發儀式抬轎,如果不接觸奉獻的沿途民眾,就不會知道「台灣最美風景是人」的道理;「蘸醬油」式的遶境,也難以體會媽祖所激發出的強烈台灣民眾熱情、堅持和韌性。

台灣不缺政客,最缺的是能夠團結台灣民眾的領導人物。選舉時政黨常採「分裂」選民策略強奪勝選,完全忘了先賢早說「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真諦!遶境香客必須一步一腳印、一群人朝著共同目標努力才能走得遠、伴隨媽祖神轎回鑾;同樣的道理,政黨若只想靠分裂選民贏得選舉,又何以長佑台灣國泰民安?












德國廢核 台能效法?


2023-04-29 01:39  聯合報/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德國日前關閉碩果僅存的三座核電廠,為核電在德國劃下句點。圖為德國核電廠伊薩2號。(路透)


德國日前關閉碩果僅存的三座核電廠。對於擁護「無核家園」的台灣人來說,這印證核能必亡鐵律。然而,我們真該慶幸民進黨政府跟對「國際潮流」嗎?

逐步全面廢核是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在福島核災後確立的基本國策,當時得到多數人支持;反核則是綠黨從一九七○年代就開始打造的神主牌,梅克爾執政後,它也得到各黨派與社會主流的膜拜。可惜好景不常,近來氣候變遷議題讓愈來愈多德國人質疑脫核。德國再怎麼努力製造再生能源,就是無法放棄石油、燃煤與天然氣發電,這些正是全球暖化的元凶,無碳的核能於是變成許多人眼中的綠色救星。到了俄烏戰爭,柏林被迫中斷進口廉價俄國天然氣,電價飆漲讓社會終於覺醒:無核美景原來只是鏡花水月!

關閉核電廠決定引發德國社會部分反彈,畢竟,即使當前天然氣儲備不虞匱乏,能源供應似乎綽綽有餘,但誰知道俄烏對抗會持續多久?就算結束了,再向北極熊買天然氣絕不會是主要選項,所以下個寒冬來臨時,飆漲好戲很可能再度上演。平心而論,德國不是沒有認真看待廢核的配套措施,去年再生能源比率占全部能源四十六.三%(預計在二○三○年達到八成,不過這是大問號),但是風力、太陽能源供給要看老天爺臉色也是客觀事實。如今核電廠全部關閉,德國人卻還在繼續享用核能:從鄰居法國進口!這是典型以鄰為壑:核電廠好可怕,但是不要設在自家後院就沒事!

台灣人沒這福氣,以鄰為壑根本不可能。去年總發電量中,再生能源才占八.二八%,燃煤與天然氣發電卻高達四十二.○七%與卅八.八一%。等核三廠除役後,二○二五年就進入無核狀態。天然氣發電除了會增加排碳量外,更可怕的後果是給國家帶來毀滅。「經濟學人」日前刊登一則讀者投書,作者是紐約曼哈頓政策研究所的一位政策分析師。他指出民進黨政府能源政策是「危險的失策」,台海若發生衝突,多數軍事專家都相信習近平最可能採取的就是封鎖台灣。一旦對岸出手,台灣靠核能加燃煤可維持一年半,靠天然氣發電則只能撐兩周!

他的說法並不新鮮,國內已有這種聲音,遺憾的是引發不起迴響。兩岸敵意持續升溫,衝突爆發的可能性非常高。特別是在大選選戰中,民進黨一定會為了拉抬氣勢而大打反中仇中牌。現在只要誰倡議和談避戰,立刻會招致「舔中投降」的圍剿撻伐。對於「愛台灣」的那群人來說,選擇只有一個,就是拚了!然而,即使抱定「含笑為國犧牲」決心,至少也不要讓敵人不戰而封鎖幾天就癱瘓舉國能源供應吧?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德國政客的短視天真讓人民吃足電價飆漲苦果,民進黨「非核大夢」除導致台電瀕臨破產,還恐讓國家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杯水論 侯友宜應提全面論述


2023-04-29 01:28  聯合報/ 廖天威/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新北市長侯友宜在新北市議會接受質詢時,拋出「杯水論」兩岸主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北市長侯友宜在議會答詢時指出,「中華民國與台灣就像杯子和水,密不可分」。由於侯言行動見觀瞻,引來高度關注和放大檢視。

首先,「杯水論」的杯是指中華民國,水指台灣。試問,這杯子是鋼杯、玻璃杯、還是紙杯?材質不同,使用和耐受度有異。有意大位者,不可不重視自身詮釋對國家安全與存在的影響。耐不耐熱、經不經摔、能夠使用多久?還是像免洗杯,用後即丟?沒說清楚。

再者,杯中之水,是熱水、冰水?可否換杯子分開裝?還是稍加調製,足以起「化學變化」?那就更難「自圓其說」了!

這些,都還只是非常淺的詰問,還搆不上理論層次,更何況要「治大國如烹小鮮」的一國之尊呢?我們期待一位全方位治國領袖,可不能等選舉完畢上任後,再來慢慢學習、適應吧!

台灣社會近年來民情和輿論,已漸向「兩極化」發展。不論是政治、外交、經濟,乃至於國防、軍事,常常是「雞同鴨講」、「莫衷一是」;若再加上明年大選的不確定因素,「極化光譜」激化再向兩端拉扯,對於未來的治理模式與方向,即使想要再尋求過去的「溫和路線」、「中間選民」,都可能是緣木求魚。社會愈是變動不居、極化對立,就愈會養成「搖擺不定」的政客;過去卅多年的民主化發展,等於白走一遍。

距離大選,只剩八個多月,有志大位的參選者,應該要提出全盤說法;並告訴全國民眾,這些問題的優先順序為何?解決方案是什麼?

筆者相信,愈是全面與嚴苛的檢驗,愈是對選舉、對國家治理有利;愈早、愈全方位檢視候選人品格、特質、能力與知識,愈能幫助國家社會,篩選出合格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