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經濟日報社論/雙元ESG 共創永續成長的新經濟
◆ 聯合報黑白集/立委不如波蘭記者
◆ 聯合報社論/求償脫殼術:蔡政府逃避工安責任的巧門
經濟日報社論/雙元ESG 共創永續成長的新經濟
2022-04-16 00:0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發表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引起廣泛討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國發會發表「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吸引廣泛討論。有人認同政府順應國際遏止氣候暖化趨勢,並為企業推動ESG找到關注焦點,但也有不少人批評該說明內容不切實際亦不完整,缺乏如碳權交易等有效手段,形同「天方夜譚」。
政府2050淨零排放策略的初試啼聲還是需要被肯定,至於內容掛一漏萬則在所難免;況且針對這次的總說明,蔡英文總統事前也打了預防針,強調策略內容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社會進行淨零轉型的對話基礎。我們當然希望政府宣示廣納雅言是真誠的,畢竟過去有太多引發社會爭議的事件如年改與廢核爭議等,已讓許多人對政府誠信打了問號。
我們的確需要嚴肅因應國際對2050淨零碳排放愈來愈迫切的規範。此時政府若能以更為開放與宏觀的態度處理節能減碳課題,不僅能化解國際減碳要求的壓力,更能開啟台灣經濟社會轉型的契機。至於政府與社會共同戮力的出發點則不妨是ESG。我們這裡詮釋的ESG不僅是企業流行推動環境(E)、社會(S)與公司治理(G),更可以代表政府施政需要重視社會公平(E)、永續發展(S)與經濟成長(G)。政府若以ESG作為未來國家發展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再搭配民間落實企業ESG,那麼兩者相輔相成將會塑造台灣成為先進國家的治理模範。
對於政府ESG而言,成長是政府推動經濟政策的成果、永續是環保政策塑造出生活與環境的和諧,而公平更是科技新經濟下弭平社會日益兩極化的終極目標。對於企業ESG而言,公司治理是決策者面對權益各方應有的管理準則,社會責任是企業營運的道德底線,而友善環境則是強調生產活動與大自然的和諧性。所以,政府ESG與企業ESG兩者並不衝突,是進步社會不同層次的剖析,而兩者間協調性與一致性愈高,國家就愈能事半功倍地持續成長。
國發會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受質疑,除可行性有待討論外,缺乏高廣目標且未能結合企業推動ESG的社會力恐怕才是更大的遺憾。政府看待淨零排放課題,一開始就認定台灣經濟成長已與溫室氣體排放脫鉤,顯然忽略台灣產業後續減碳邊際成本將快速遞增的困境。現實的真相是台灣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遠遠落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排名。台灣若要同時提升人均所得並降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則不僅生產活動要減碳,產業結構內容更需改變。這是政府ESG中的S、G與企業ESG中E、G必須共同努力的方向。
這兩年新冠疫情肆虐讓我們更清楚看到國內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經濟成長果實若不能合理分配,社會矛盾與對立將造成眾人皆輸的局面。觀諸主計總處統計家戶可支配所得,其中最低20%所得組的家戶自2000年起便屢屢為負。
政府藉由社會政策照顧弱勢固然必要,但產業結構重新布局與租稅政策的調整才是避免所得分配兩極化的基礎。所以政府ESG中的E是經濟發展策略必須正視的問題,也是企業ESG中S與G需要強化的工作。
面對氣候暖化威脅,國際正在重塑經濟遊戲規則,也應是我們積極思考如何建構台灣新經濟典範的時刻。我們的資源與時間有限,亟需要發揮政府與社會的整合力量;各自為政對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將事倍功半,唯有企業ESG與政府ESG步調一致才能創造台灣進步的最大動力。
我們誠摯希望國發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只是經濟改造工程的起步。台灣真正需要建構的是「2050國家發展路徑藍圖」,內容涵蓋更為務實完整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重視政府ESG與企業ESG的步伐一致性,藉由台灣充沛社會力發揮一加一的加乘效果,未來30年才能邁向公平永續成長的新經濟境界。
聯合報黑白集/立委不如波蘭記者
2022-04-16 02:1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NCC主委陳耀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鏡電視五易董事長風波至今未歇,在野黨立委不斷追問,NCC主委陳耀祥持續打太極。時力立委陳椒華爆料,鏡電視每月付十萬元顧問費給NCC前高官,要求調查。藍委魯明哲稱,他向NCC索取資料,當晚就接到當事媒體「關說」。這些疑問,陳耀祥一概置之不理,還反咬立委「政治干預」,一干綠委則幫忙封殺提案。
看起來,中華民國立委現在除了「護航」蔡政府,什麼事也不能做,遑論監督制衡。兩個月來,多少立委追打鏡電視的特權運作疑雲,全都撞壁作收。NCC和民進黨立委一心袒護鏡電視,竟比簇擁蔡英文還齊心,也是政治奇景。
相形之下,一名波蘭駐台記者在網路批評高雄機車在人行道亂飆,高雄市府隨即強力執法,一個月便開出一萬多張罰單。兩相比較,外國記者說話,顯然要比立委質詢有分量得多。
高雄是欠缺禮讓文化的城市,經常有人在人行道上被撞死,去年底發生全家一死三傷的慘劇,官民仍無動於衷。這次波蘭記者在推特批高雄機車族在人行道飆竄,竟激發警方的大執法,意外立大功。但仍有台灣網友酸說,「外國人命比較值錢嗎?」
立委發言分量不如外國記者,究竟是台灣的民主沉淪?或是我們的崇洋媚外?或者是思維麻痺?如果「以上皆是」,大家得想想台灣為何落到這步田地!
聯合報社論/求償脫殼術:蔡政府逃避工安責任的巧門
2022-04-16 02:0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東南水泥出包引發雙鐵停駛,交通部和高雄市府共向東南水泥民事求償逾八千四百萬元。本報資料照片
東南水泥月初因拆除水泥儲槽不慎撞擊台電鐵塔,造成清明「雙鐵」疏運癱瘓;除了「苦主」高鐵和台鐵,高雄市府竟也加入求償行列,要求六百萬元賠款。近兩年,蔡政府每遇公安或工安事故,即把向包商求償當成卸責的金蟬脫殼術,從不檢討政府責任,也難怪工安及停電事故層出不窮。
去年四月,一輛在台鐵北迴線工程便道施工的車輛掉落軌道,造成太魯閣號撞擊出軌,釀成四十九死。事後,台鐵向承包商東新營造及包商李義祥等人求償九億元。事實上,這條臨軌的施工便道並非新闢,它已在台鐵眼皮底下存在了廿年,卻從未設置護欄,台鐵亦從未要求改善。這樣的輕忽,責任真的只在包商嗎?
作為業主,台鐵固有求償的權利,但它對自身的責任又檢討了多少?顯然沒有!台鐵不僅疏於監督,更長期縱容包商使用不符安全規範的便道,才會造成這起奪命的驚天意外。交通部長王國材震怒撤換台鐵工務處長;但就連全台軌道監理單位的鐵道局,也曾發生多起類似意外,交通部又何曾針對肇因徹底檢討?
外界看到的是,行政院和交通部最近一味力推「台鐵公司化」,以為如此即足以向社會及受難家屬交代。太魯閣事故周年前夕,在行政院的介入下,王國材要求台鐵再支付一・五億元所謂「促使台鐵安全改革特別金」的懲罰性賠償金給家屬。這種「撒錢封口」的作風,對台鐵能起多少懲罰及整治作用,令人存疑。很明顯,政府欠缺對台鐵系統性風險大刀闊斧的改革決心,根本無法提升台鐵的安全,只是方便自己卸責罷了!
太魯閣事件後不久發生的五一三大停電,政府同樣充滿急於卸責而麻木應對的態度。經濟部認為,停電主因是台電執行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容量擴充工程時,測試人員操作開關錯誤,引發連鎖反應所致。台電則把過錯歸咎廠商的「胖手指」,火速表示將向廠商求償。但根據第三方事後的鑑定報告,包商雖操作失誤,但台電作為營運維護及工程監造單位卻未落實管制措施,對承包商也有監督不周之責。
但除了台電管理疏失,更關鍵的因素其實是全台電力調度已經左支右絀,否則,怎麼會禁不起風吹草動?正因如此,才會在四天後又發生五一七大停電。這次,台電沒有包商可卸責,沒有小動物可以背鍋,只是再次印證錯誤的能源政策已導致我國電力系統危如累卵。
更可議的是,這次東南水泥事故,高雄市府竟參與求償。東泥這次的舊廠拆除工程,主要是高雄市府為了迎接台積電落腳高雄,因而提出「北城計畫」,要求改善半屏山南麓景觀。去年底,市長陳其邁還率隊視察東泥煙囪的拆除作業,風光宣示啟動該計畫。未料,八天後「炯德營造」在拆除廢棄建築時就發生一旁的噴霧塔倒塌的工安事故,司機慘遭活埋。當時,高雄市府僅開罰卅萬元了事。
但這次因為波及高鐵,鬧到全台皆知,高雄市環保局才以違反空汙法重罰五百萬,外加求償六百萬。然而,如果上次即施以重罰,業者豈會短短四個月內又發生如出一轍的拆除物倒塌意外?尤其,這次事故原因是業者未按照拆除計畫書施工,原應分三次拆除的儲料槽,私自改採一次性傾倒工法。炯德已是工安慣犯,市政府卻不加強監督,難道沒有任何責任?
陳其邁上演這齣震怒秀、求償秀,不過是為了轉移焦點,掩飾自己的失職罷了。而今,從中央到地方都好「求償脫殼術」,政府都沒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