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旅遊 觀光新藍海
◆ 無障礙設施改造 面臨4大難題
◆ 為台灣防衛戰略縱深找出路
◆ 川賀決戰七關鍵搖擺州
◆ 若川普勝選 台灣成水岸第一排
◆ 台美選舉一個樣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無障礙旅遊 觀光新藍海
2024-11-02 05:00 聯合報/ 王福闓/品牌再造學院院長(台北市)
台北國際旅展昨日登場,賴清德總統致詞時提到,觀光是台灣的軟實力。不過,筆者認為其中最關鍵的是,當城市希望推廣正面形象時,應更注重對無障礙設施甚至是身障旅遊與居住的思維。
現實是許多觀光景點對身障者提供的服務少之又少,更不用說在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台灣社會仍忽視身障旅遊的需求,部分設施和環境設計往往不考慮身障人士的便利性,公共設施及景點缺少普及設計的理念。
更大的問題是偏見與刻板印象,部分人認為身障人士不適合長途旅行,這就影響政策和設施的資源分配。旅遊網站與行程規畫平台,往往缺乏對無障礙設施的詳細說明,使身障者行程規畫充滿不確定性。
其實,無障礙旅遊並非只是針對身障者,包含有嬰兒的家庭、銀髮旅遊等,都會適用相關的服務與軟硬體。因此要推動國際旅客來台觀光時,就須進一步思考,怎樣符合這樣的環境與軟硬體建置,甚至能以此作為城市行銷的亮點。
一些著名景點如九份老街、阿里山等,因地勢或歷史原因,無法做到全面無障礙,這些景點的樓梯多於坡道、坡道坡度過陡、缺少無障礙廁所等問題限制了身障者。自然景點由於地形限制,無障礙設施的設置難度高,但若能規畫出一小部分的無障礙通道,至少能滿足基本需求。
不少大型連鎖酒店提供無障礙房間,但民宿與小型旅館的無障礙設計普遍不足。許多住宿設施未提供適合輪椅使用的空間,例如淋浴區設計過於狹窄,洗手間無扶手,且缺少適當的進出坡道。
近年來相關法規針對公共設施、旅遊景點、交通建設等,已要求須具備無障礙通道和設施,但符合法規是一回事,實際又是另一回事。無障礙環境需經妥善規畫,才能適合身障者及需求對象的使用目的。從大眾運輸來說,高鐵設計較符合無障礙需求,但台鐵一些老舊車站的無障礙設施並非相當友善,進出站及轉乘的過程中,更常有包含地面的高低差、缺乏盲人指引等問題。
四大捷運系統已具備無障礙電梯、專用輪椅區等,但部分站點電梯數量不足,容易出現擁擠問題,另外部分老舊公車或偏鄉並未安裝輪椅升降設備,甚至只能靠司機用自身力量協助推上公車,對身障者造成不便。
目前在旅遊景點及交通的無障礙指引,主要以中文為主,對於外籍身障者造成不便,若是能設置英語、日語等無障礙標示和指引,對吸引更多外籍旅客具有正面作用。
最後,台灣要推動更好的無障礙旅遊環境,要從設計開始,在規畫公共設施和景點時,採用普及設計理念,使設施不僅方便身障者,也能滿足一般旅客。另外,從政府相關機關做起,像是旅客服務中心設置更理想的無障礙諮詢櫃台,或設立無障礙旅遊的資訊設備及網站,提供身障者便利查詢無障礙設施的工具。
無障礙旅遊不僅能吸引身障者,對於高齡族群、兒童家庭等也是一種旅遊友善環境。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無障礙旅遊市場的潛力巨大。無障礙設施改善不僅提升旅遊便利,也是種創新機會,可以吸引外籍旅客,增加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在政策和民間資源投入下,台灣能在無障礙旅遊方面持續進步,讓無障礙旅遊成為城市觀光旅遊的新賣點。
無障礙設施改造 面臨四大難題
2024-11-02 05:00 聯合報/ 陳劍賢/美和科大社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台東市)
廖玫珍/美和科大社工所研究生(屏縣內埔)
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無障礙設施需求日益迫切,對於老年人及行動不便者來說,適當的無障礙設施不僅能提升生活質量,也能降低日常生活中的風險,然現行無障礙設施改造的政策和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四大問題。
首先,房屋產權文件要求阻礙申請。在無障礙設施的申請中,政府通常要求提供房屋所有權狀等證明文件,但對於居住在老舊或違建房屋中的弱勢族群來說,這些文件往往難以取得,老舊房屋多年未過戶,違建房屋無法取得合法產權,這些情況使得許多需要無障礙改造的家庭無法順利申請。
特別是居住在偏鄉地區或是經濟條件不佳的居民,因為資源有限,難以處理繁瑣的文件手續。雖然他們迫切需要無障礙設施來保障日常生活的安全,卻因為缺少產權證明而無法申請政府的補助。
其次,核定金額與物價、工資落差過大。政府對於無障礙設施改造的補助金額有限,核定的金額已遠遠落後於當前市場上的工資與物價水準,隨著建材成本和工資逐年上漲,實際施工的費用往往超出核定的預算,迫使廠商不得不在施工中削減成本,進而影響工程質量。
再次,落實特約廠商審核制度。因為許多廠商低價搶標,進入市場後卻提供低品質的施工服務,使用劣質材料或偷工減料,這不僅影響無障礙設施的使用壽命,也增加了安全風險。
最後,無障礙政策需靈活調整。政府現行的補助政策和施工要求通常較為僵化,未能因應不同地區和個案的特殊需求,許多弱勢家庭可能僅需簡單的設施改善,如扶手或防滑墊即可,但複雜的流程使得他們放棄申請,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施工材料和技術資源缺乏,因此施工較一般地區困難,但補助額度卻相同。
居家無障礙設施改造是社會公平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對弱勢群體而言,保障安全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政府應考慮重新評估補助金額,並建立更嚴謹的廠商審核與監管機制,確保高品質的施工。同時應針對弱勢族群的特殊需求靈活調整政策,確保無障礙設施的普及,真正造福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為台灣防衛戰略縱深找出路
2024-11-02 04:59 聯合報/ 趙興鵬/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台北市)
上月三十日,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嚴厲抨擊我駐美代表俞大㵢接受外媒專訪時的「台灣人願意,且準備好作戰」說法是「備戰謀獨」。共軍「聯合利劍-二○二四B」軍演,基隆被列為重點要港目標,負責基隆防務的關渡指揮部戰備部隊,當時還緊急召回休假人員,如真發生戰爭,基隆或早已火海一片。這是台灣已準備好作戰?「防衛戰略」已到位?
防衛戰略講究縱深,即在被突襲後,有戰場轉移、戰力保存的能力,使兵力能重新集結。《孫子兵法》地形第十篇:「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意指「遠形者」守勢作戰有廣大縱深,對發起攻擊戰爭的一方不利,守方再孱弱,仍能力求勢均,說明防衛戰略,要有「遠縱形深」。
縱深是否一定要有廣闊領土?兩蔣時期深知台灣面積狹小,想方設法利用海峽海空域向前延伸,補領土面積不足,增加「遠形者」。所謂「拒敵於彼岸」、「毀敵於半渡」、「殲敵於灘頭」。
解放軍的「聯合利劍-二○二四A、B」演習,已完成封鎖布局,我方早先「拒敵於彼岸」三道絕不可被踰越的戰略紅線徹底被突穿,只剩殲敵於城鎮陣地、美國所交付指定的「巷戰」,如同盾牌被拿走,遭刀抵脖子。
縱深,戰略級;巷戰,戰術級。美軍要國軍把巷戰往上提,棄戰略以迎戰術,格局放不大,問題不合宜,戰術即使成功亦無法扭轉戰略的失敗。因此,台灣急需的絕不是巷戰,而是事先做好戰略轉移的備案計畫,在島內構建防衛戰略新出路。
海峽中線不存,只能向內尋找微型縱深,台灣西部分別有西濱快速及國道一、三號,西濱雖沒有較高路基做屏障,卻是一個靠海又極為方便清楚劃分地境線的防守陣地,易指揮、易聯絡,易觀測協同作戰。國道一及三則有較高路基,可抵擋共軍坦克及摩托化部隊,且在國一以東及國三以西,開闊地區自然所形成的夾地,便於我軍實施口袋戰術,利於防守,尤其可破解放軍擅長的穿插戰術。
國道一、三號在新竹交叉互換路徑,沿該兩線路基東側,做好火砲、飛彈,防空武器等戰術防禦工事配置,西側掃清射界,我陸軍可在島內有效抵擋共軍進攻。共軍若採二戰德軍襲馬其諾防線,繞道而攻,我可用國道東西向聯絡道、支線、環線,阻其於北部外圍,形成拉鋸,遲滯作戰,等待外援,符合所謂台灣要自己撐過寶貴的兩周時間,接軌國際輿論與友邦解圍。
俞大㵢說的不是軍事術語,是政治正確,夜路口哨。人命無價,蔡規賴隨,還多加了半杓鹽,驅趕人民上火線為合理,豈能心無愧疚?巷戰不如構建遠形者戰略,為構建遠形者戰略找新出路,不若為建立兩岸溝通找新橋梁,才是最結實的防護網。國防安全應端在自己手上,而不是仰仗他國口頭許諾。不希望打巷戰死傷太多,是台灣為何要找尋防衛戰略縱深新出路的理由;但正宗的台灣防衛戰略縱深,仍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防衛戰略卻在兩岸溝通處」,這原則對岸也適用。
川賀決戰七關鍵搖擺州
2024-11-02 04:59 聯合報/ 蘇建州/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台北市)
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美國大選中,民主黨希拉蕊的普選票雖比共和黨川普多出近三百萬票(約二點一%優勢),但在美國選舉人團制度下,川普幸運地以極微小的優勢險勝了幾個關鍵州,也因此拿下這些州的所有選舉人票,成功入主白宮。
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川普連任失利,即便當時普選票大輸拜登七百萬票(差距約四點四%),但若非在民國一○五年(一六年)助他取勝的五關鍵州被拜登以大多勝負差距在一%內的些微票數差距翻轉,川普依然可能勝選。這也成為川普和其支持者堅持選舉是「被偷走」的原因之一。
在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中,每州的選舉人票數不一,共計五三八張。大多數州採用「贏者全拿」制度,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可獲得該州所有選舉人票。因此,長期穩定支持民主黨或共和黨的「藍州」或「紅州」的選舉人票通常是無懸念地計算給特定政黨,這也使得這些州在總統選舉中成為無關緊要的「隱形人」。
相對地,選情緊繃的搖擺州則是選戰焦點,也因此在民國一○五年(一六年)助川普勝選、民國一○九年(二○年)導致川普敗選的七個關鍵州就獲得高度關注。值得一提的是,這七州僅占全美選民約十六%和九十四張選舉人票,卻不成比例地成為決勝的關鍵。以民國一○九年(二○年)川普在這七州的選舉結果為例,川普以些微票數輸了喬治亞、亞利桑那、威斯康辛、賓州、內華達、密西根,只有拿下北卡羅來納,七州總計只輸給拜登約廿萬票,卻損失了七十八張選舉人票,導致最終無緣連任。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而這七大搖擺州又是如此關鍵,目前選情如何?根據筆者長期最信賴的民調專家奈特‧席佛(Nate Silver)主持的 FiveThirtyEight 的最新整合民調預測顯示:三州雙方平手、兩州賀錦麗領先一%、另三州川普領先一至二%。席佛近期也在《紐約時報》專文「這是我對選舉的直覺,但不要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自己的」提到民調預測的盲點與困難,「在七個搖擺州的民調差距僅在一至二%的情況下,五十-五十的預測是唯一負責任的選擇。」
民調數據本身存在局限,對結果預測的誤差不容忽視。奈特的文章詳細分析了可能低估川普或賀錦麗支持度的各種系統性偏差,包括「害羞選民偏差」「非回應偏差」「布拉德利效應」、「民調新技術過度調整」、以及「回憶投票加權」等潛在系統性誤差。
事實上,由於七州的民調預測非常接近,其抽樣誤差已明顯超過候選人之間的支持度差距,更遑論可能潛藏的非抽樣誤差所帶來的選舉預測干擾。在「贏者全拿」的選舉人票制度下,最終選舉結果如果因民調技術上的微小誤差而導致選情被嚴重誤估,這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若川普勝選 台灣成水岸第一排
2024-11-02 04:59 聯合報/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台北市)
川普近來聲勢似乎一改先前落後局面,大有勝選可能。川普前國安顧問波頓日前受訪指出,若川普重返白宮,台灣可能會遭殃。波頓透露,川普曾用生動比喻台灣在他心中的地位:他指著馬克筆的筆尖說「這是台灣」,然後指向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桌子說「這是中國」。波頓認為,在川普心中,美國對其民主盟友的承諾與義務不過如此。但已故作家范疇曾提出不一樣的觀點認為,倘若川普不了解什麼叫「第一島鏈」,那只要告訴他台灣是「水岸第一排」,他三秒鐘就懂了。所謂「水岸第一排」的位置,象徵著極高的戰略價值。
台灣就如同一棟位處「水岸第一排」的有產權爭議大樓。在川普的「地產世界觀」裡,這樣的資產無疑會引起他交易談判的興趣。川普可能不會介入兩岸主權爭議,但這並不妨礙他推動軍售,恰如提供大樓所需的機電設備和保全服務,以確保其運作與安全。在這樣的框架下,美國對台軍售的意義不僅在於經濟利益,還是維繫亞太地區戰略平衡的一部分。
進一步來說,台灣作為「水岸第一排」的重要建築,因而,川普不會允許任何一方砸爛台灣,包括台灣自己。這意味著即便川普抱持孤立主義立場,但當牽涉到美國的戰略利益時,他的保護主義不見得會讓台灣被放棄。
因此,若以川普的「地產世界觀」來理解台美關係,他或許不會因為民主理想或價值觀而對台灣提供全然無條件的支持,但他對於保護這座「水岸第一排」的態度卻出於務實的考量:保護台灣即是保護整個亞太戰略的核心。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不僅限於地理位置和軍事利益,還包括其作為全球供應鏈中樞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這樣的經濟依存和利益交織,使得美國無法忽視台灣的重要性。
台美選舉一個樣
2024-11-02 04:59 聯合報/ 陳招池/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美國大選即將展開,賀川一路糾纏,表示選民的心游離不定。但馬斯克加入戰局,再加上川普塑造美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只有他才能「拯救國家」的形象,使其民調有所提升,讓我猛然發現台美選舉都是一個樣。
近年來,台灣死忠藍綠信徒不相上下,決定勝負者就是中間選民,能打動他們的心,往往是因為某句話或某個行為而定。
就以今年台灣大選為例,蔡執政荒腔走板,官員論文抄襲、徇私舞弊、高端疫苗、超思雞蛋…照理說換黨執政應是選民共識,然而藍白合破局不說,為何投票結果綠營仍有四成,因為還有不少人相信「民進黨最能守護台灣」。
這話太有說服力。當年李登輝與陳水扁牽手護台灣,喊出凡是愛台灣的人,都應該出來響應,否則就是中共同路人。發覺效果不錯,直到現在仍管用。反觀國民黨,簡直是啞巴吃黃連,只能死心踏地維護中華民國的國號與方向,盡心盡力去做國民應做的事,但緩不濟急。
川普的拯救國家,或是民進黨的守護國家是類似概念,都是讓選民陷入恐懼與焦慮中,最後獲得非理性選票。若川普當選,或許最該感謝台灣給的勝選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