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重提蘭千為哪樁?
◆ 【專家之眼】發電廠爭議別扯國防讓其失焦
◆ 【專家之眼】綠營重拾「中華民國」 暗示自身難以為繼
◆ 【專家之眼】從兩極化的美國社會看美國大選的可能影響
◆ 【專家之眼】台積電美國廠良率超前的背後意義
◆ 【專家之眼】此次金磚峰會觀察
◆ 【專家之眼】地方公車無法跑?誰在嚷?為何嚷?有理?
【專家之眼】綠營重拾「中華民國」 暗示自身難以為繼
2024-11-02 05:56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10月25日到金門主持追思祭悼典禮,要國人銘記參戰前輩們的犧牲奉獻,共同保衛臺澎金馬、捍衛中華民國、為國家主權、民主自由而奮戰。記者蔡家蓁/攝影
號稱台獨金孫的賴清德總統,最近頻頻在對內與兩岸講話時使用「中華民國」相關符號。他不得不提,又把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講得清楚,正好呈現台派論述走到如今面臨的大麻煩:不能團結國家,精神上也軟弱到無以動員人民備戰。
賴在十月九日民進黨中常會上提及,中華民國是當前讓所有國人團結的最大公約數。其說法是,關於中華民國相關闡述,是分階段的。前總統蔣經國曾說「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前總統李登輝曾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曾說「中華民國是台灣」,前總統蔡英文則是「中華民國台灣」。
賴指出,為了團結國家,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要持續下去,他認為當前最能團結國家的,就是中華民國,這是台灣幾十年來在國家認同方面累積的資產,而他身為總統,團結國家正是他的責任。
聞聽上述高論,不禁感慨: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先吹皺國家認同一池春水,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經歷這個過程,目前看來最大獲利者當屬民進黨,但國家社會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在國家認同問題上,說綠營先吹皺國家認同一池春水,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到台灣來,承接的是台人固有的中國認同。且不論日殖後期還要用皇民化運動洗腦台人是「日本人」,以免送台人上戰場時多個敵軍,光復時主動張燈結綵歡迎回歸祖國,也已證明了多數台人對國家認同的看法。
但就是有些人創造出外來政權之說,在沒有引用兩蔣治下多數台人言行的經驗證據前提下,稱國府在台統治,對當時台人來說,是天上掉下來的,幾乎是另一個殖民政府;政客則藉此動員族群、分裂社會,以便獲得選票。限於篇幅,在此無法詳細分析,只能指出此策略獲有一定效果,畢竟真的是影響某些人的投票行為,但代價就是促發了台灣社會的族群誤解;可是要說成功倒也未必,目前認同的分歧,主要該歸因於藍營分裂下,扁獲取執政權後「洗」出來的。
但國家認同不是講講台灣台語或鄉土教學就能轉換成功的,重要的是能否激起國人願意拿命去保衛國家。過去綠營因意識形態解構中華民國,不顧後果,看看太陽花世代幾個指標人物從軍態度,可知台派論述無法號召人民,現在面對中共更大壓力,賴總統終於正視這個問題。外界可以比較蔡賴兩時期的不同。
曾在八二三砲戰六十周年紀念活動時,蔡英文不去金門,副總統陳建仁去了,卻只是帶著一家大小去玩,時任黨內高層則稱「『八二三』是共產黨在跟國民黨打仗,並不是民進黨在打仗,台灣士兵是為國民黨而犧牲,都是因為國民黨在中國節節敗退來到台灣,紀念是否有意義?」
如今態度丕變。同樣對於金門戰場,賴總統跑到古寧頭,說要國人銘記參戰前輩們的犧牲奉獻,共同保衛臺澎金馬、捍衛中華民國、為國家主權、民主自由而奮戰。這個比較至少可以看出兩點:一、蔡政府時期中華民國是如何的隱而不顯;二、賴比蔡更感到台海兵凶戰危壓力。否則賴是台獨金孫,對中華民國理應更不想提。
重新拾回「中華民國」有用嗎?面對台海風雲緊急,人民當然希望有用,但恐怕很難。首先是團結問題。上面將賴所提「中華民國」與歸納的階段說「回到原點」,特別加上引號,當然知道賴講的「中華民國」不是過去讓國人團結最大公約數的那個中華民國。國人多能看在眼裡。只是賴至少講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華民國能團結多數人。
而口稱「中華民國」,能否如同往昔,激勵人民配合備戰呢?中華民國分階段說彰顯出的深層涵意在於,賴提中華民國奮鬥歷史,確實展現原有國家認同是真的有助於團結國家、動員人民抵抗外敵,反而是不再沿用蔡時期中華民國台灣之說,可見他知道蔡的新說法輕薄無力,所以才要重拾舊說。現在台灣政治社會卻還有人覺得中華民國派立場有問題,所謂台派才是真正會捍衛國家者。賴的用法,如果不能在後續釐清此點,把軟弱當堅強,把堅定汙名化,那期望團結動員對外,無異緣木求魚。
【專家之眼】發電廠爭議別扯國防讓其失焦
2024-11-02 08:46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最近「臺中電廠第二期新建燃氣機組計畫」通過環境評估,成為地方與中央爭議焦點,並引發國防軍事安全相關討論。圖為台電台中火力發電廠。記者趙容萱/攝影
最近因為台灣電力公司所規劃「台中電廠第二期新建燃氣機組計畫」,在30日通過環境部負責之環境評估,成為地方與中央相互爭議之政治議題;但在通過環境評估引發爭議過程,諸多軍事研究者被徵詢,從國防軍事安全角度來看,發電機組過度集中在中部地區,是否會增加遭受攻擊風險並存在威脅顧慮。
基本上發電廠此等設施安全議題,在國家安全研究領域會被歸類於「關鍵基礎設施防護」(CIP: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範疇內,而且其所考量涵蓋範圍並不僅限於戰爭衝突期間可能受到襲擊與防護,同時亦須思考平時遭受恐怖攻擊或是社會抗爭威脅。
筆者曾因桃園觀音區大潭觀塘工業區內工業港內,觀塘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工程,所引發環保抗爭與社會爭議,分別以「天然氣接收站國家安全威脅無人聞問」以及「三接案硬扯國防恐失焦」為題,在 ETtoday 新聞雲之雲論網站專欄,針對天然氣接受站在兩岸軍事衝突時,所將面臨軍事威脅,再加上專就位於桃園藻礁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其所設置下卸接收碼頭,是否會影響共軍在北部灘岸區域之兩棲進犯行動,提出過分析說明。
在此必須提出下列數項觀點,期能呼籲各界對於「台中電廠第二期新建燃氣機組計畫」,就其所規劃增建燃氣機組,並將燃煤機組轉為備用,回歸問題本質進行討論。千萬別亂將此事扯上國防安全考量,讓真正爭議關鍵失焦。
首先必須指出,所有關鍵基礎設施面對各類威脅時,基本上可有備份(備援)、疏散、隱蔽、加固、應變救援與警衛防護等六項應對手段。但像是火力發電廠機組設施此種規模之基礎設施,增加備份設施成本過於昂貴,疏散缺乏空間亦不切實際,不論如何隱蔽都難以順利欺騙敵對威脅,加固雖然可行但僅能防護發電機組等相關設施,無法涵蓋整個供電網路,應變救援當然是具有效用,但當目標設施被毀壞到相當地步時,其實亦無能為力,最後增加警衛防護雖然可行,但在戰時能否獲得兵力支援,確實亦難以確定。
其次就北京對台動武來說,基礎設施本身與軍事作戰能力並無必然因果關係,就軍事行動與政治效應所構成之因果關聯鏈來說,作戰殺傷必然要具有軍事意涵,而軍事作為必須產生政治影響;就此來看,既然毀壞基礎設施未見得能夠癱瘓我方作戰能力,因此共軍實無必要針對基礎設施,將其列入必須摧毀目標。
再者考量共軍對台用兵,最後必然要進行兵力投射掌控佔領台灣,因此摧毀基礎設施,對於維繫社會穩定以及民眾生活運作來說,絕對會產生負面效應,所以在軍事行動上,最多僅會讓基礎設施暫時失能,但絕對不會對其造成嚴重損害,產生長期失能狀態。
因此若是針對火力發電廠本身能源動力轉換設施與發電機組,對比傳輸電力配送設施與網路,其實就會發現防護能力相對較為脆弱節點,其實並不是在發電廠本身,而是在其輸配電設施與電力網路。就遭受破壞並且再予以修復來說,摧毀結構相對簡單,並且容易在戰後迅速修復之電力配送設施與網路節點,配合軍事作戰讓電力供應暫時失能,看來確實是比較合理選項。
最後還是要再度重申,將環保議題硬是扯上國防軍事安全威脅顧慮,其實並不會增加論述效果,反而會讓議題整個失焦。其實台中地方政府已經成功形成民意壓力,順利迫使台電將原本燃煤機組,轉換變成燃氣機組,相對上確實是比較環保;只是未來會對進口天然氣需求增加更大壓力。
就政治攻防立場進退來說,台中地方政府與在野陣營打破原先綠營胡扯什麼乾淨燃煤神話,早就獲得明顯斬獲與勝利。是否還要繼續在此戰場上繼續纏鬥,那是政治精算議題,研究安全軍事戰略與國防人士,在此就只有保持緘默,搬個板凳準備繼續看戲囉!
【專家之眼】重提蘭千為哪樁?
2024-11-02 09:07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故宮「蘭千山館」文物風波兩年前才和平落幕將續留故宮,近日又遭民進黨立委盯上。圖為故宮╱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民進黨立委林宜瑾質疑故宮,憑什麼讓板橋林家寄存的906件蘭千山館文物沿用舊制,並指出林家所提供的100萬元,若是支付保管費,比台北車站的置物櫃還便宜。本來已於去年塵埃落定的蘭千事件,為何又重提?頗令人費解。
蘭千山館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就是褚遂良的〈黃絹本蘭亭〉及懷素的〈小草千字文〉,館主林柏壽於民國五十八(1969年)將館藏寄存於故宮。原本打算捐贈,但擔心大陸光復後,蘭千會離開台灣,所以用寄存的方式,合約言明若故宮歸建北京,文物也不得離開外雙溪現址,並提供100萬元做為蘭千文物的展曝費。
如此把珍貴典藏無償借予館方展覽,還奉送大筆金額的慷慨行為,怎麼看都是故宮賺到了。過去50多年間,蘭千文物給故宮帶來數不清的好處,甚至曾赴日展出,連天皇都專程前往觀賞。
可是民進黨卻硬要把蘭千的寄存解讀為霸佔保管空間,而且惡意歪曲事實。半世紀前的100萬元,夠買忠孝東路好幾棟房子了。林宜瑾卻用現在的100萬來衡量,豈非侮辱大家的智商?
事實上,林立委針對故宮而栽贓陷害、顛倒黑白,並非第一次。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底,故宮屢屢出包,除了摔破古瓷事件令民眾心碎之外,吳密察院長還執意退回蘭千文物,引起文化界強烈反彈。他不斷扯謊強辯,更屢屢抹黑前朝,意圖推卸責任。此時林宜瑾也努力護航,「踢爆」院藏「黃河蘭州浮橋圖」曾於民國一O一年(2012年)遭一名林姓科長毀損,且未受懲處。消息一出,馬上被打臉。原來是當年展覽時,那位科長擅自將民初的裱褙材料裁掉一小截,原圖則毫髮無損,他後來也被免職。
民進黨擅長的伎倆就是騙,搞一堆話術意圖誤導大眾,卻又破綻百出。就像最近雲端發票中獎名單重複性高,造假嫌疑很大,輿論譁然,但財政部卻硬拗,死不認錯。
幸好大部份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當權者太離譜,民眾就會用選票狠狠修理他們。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地方選舉,民進黨慘敗,吳密察被點名為戰犯下台,故宮終於與林家重新續約,蘭千文物得以暫留故宮。
這個長達五年的合約,離到期還早得很,林宜瑾忽然用老掉牙的拙劣說法重提蘭千,究竟是為了什麼?就不怕再次惹怒文化界?還是她覺得現在的選民比以前更好唬弄,趁機逼林家捐贈?或者想揣摩上意,拱出另一個吳密察當院長,重新惡搞一次?
本來「寄存」是各國博物館常見的運作模式,沒想到在台灣卻因意識形態而被政客污名化,甚至給有心人士製造了惡搞的空間。當權者若有誠意,何不乾脆直接買下蘭千?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逼人捐贈,和耍流氓有什麼差別?
林柏壽的初衷,是要讓蘭千文物永留台灣。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早點指定蘭千文物為國寶或重要古物,那麼,不管它們以什麼形式面對世人,都不會輕易離開台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