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台灣緩解旱情,還是要靠颱風


◆  缺水缺電缺疫苗 疫情飆升的520
◆  把人民踩腳下…只見蔡政權 未見蔡政府
◆  從Taiwan can help 到Who can help Taiwan?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台灣緩解旱情,還是要靠颱風
◆  停電找「戰犯」 政府讓社會更對立
◆  讓人民安居 蔡總統別忘了
◆  疫情嚴峻 我們下次再聚好嗎
◆  全自動檢驗 撐起台灣防疫網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台灣緩解旱情,還是要靠颱風


2021-05-20 04:35  聯合報 /   楊之遠(作者為台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所兼任教授)
今年罕見大旱災,預計要等到梅雨季、颱風季才能解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十六年前初到氣象局工作,主要負責農業氣象業務。由於颱風多集中於夏季,對各行業都有嚴重影響;而梅雨季則集中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之間,適逢台灣中南部一期水稻,及各類熱帶水果成熟期,最怕梅雨鋒面滯留時之強降雨,導致稻田積水稻株倒伏發芽,亦造成各類水果因長期陰雨落果,歷年來對中南部農民造成不少損失。所以筆者曾以每年梅雨量多寡,預測中部一期水稻的產量,頗有準度。

當時氣象局有許多資深技正,年輕時就在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氣候台服務,對於梅雨觀測很重視針對每年入梅及出梅日期都依規定紀綠,當做氣候觀測指標。一般在五月連續四天以上降雨。四天的平均日雨量超過九毫米的第一天,即為「入梅」日期;而滿足上述條件的最後一個梅雨個案的次一天,即為「出梅」日期。

由於梅雨鋒面之對流系統經常造成災害,引起國內氣象界重視,因此當時行政院國科會推動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計畫,由台大前副校長陳泰然教授主持,並與氣象局合作,邀集國內外近百位科學家參與,於民國 76 年(一九八七年)五月一日至六月卅日在台灣及鄰近海域針對梅雨鋒面、中尺度對流天氣系統及地形效應,進行十三次海陸空聯合的密集觀測實驗。

筆者被指定為計畫行政支援組副召集人,除了接待國外專家,辦理向美國借用電達、探空儀等進口手續,並錄製計畫影片等,整整忙了半年,讓筆者對梅雨及氣象觀測有更多的暸解。

由於這些日據時代老師傅逐漸退休,氣象局大力發展數值天氣預報,以後氣象局就把五、六月的降雨都稱為梅雨,至於何時出入梅就很少有人關心了。

去年沒有颱風登陸,今年春季少雨,目前台灣中南部水庫均已見底,苗栗、台中、北彰化已實施「供五停二」限水措施,這樣罕見大旱災,許多人開始寄望梅雨,期待盡早入梅,緩解旱情。但由於今年太平洋高壓顯著偏強、偏北,導致鋒面多在大陸華南長江上中游一帶擺動,造成大陸江南、華南等地發生龍捲風、冰雹、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根據氣象局中期天氣預測,這些華南鋒面近期內有可能接近台灣北方,但無法南下帶來顯著降雨。

如果太平洋高壓勢力減弱,位置移動至台灣東南方,蓄勢以待,那麼在今年五月下旬或六月初就可能有梅兩鋒通過或滯留,否則台灣旱情就將完全留給颱風解決了。












缺水缺電缺疫苗 疫情飆升的520


2021-05-20 01:36  聯合報 /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季青漫畫


去年此時,台灣民眾對於歐洲各國陷入新冠疫情記憶猶新,義大利、西班牙、英國染疫與死亡人數不斷飆高,然後風水輪流轉,輪到美國。

英美兩強領袖強生與川普分別染疫,讓人見識到這場疫情與近廿年前 SARS 不一樣,除了肆虐亞洲國家,對於先進一點「白人國家」也不客氣。而台灣從 SARS 流行後養成戴口罩與配合政府的好習慣開始,不管藍綠如何角力,絕大部分民眾都願意「順時中」。事實證明,一直到今年五月初,我們在邊境阻絕病毒,都守得非常好。隨著美中貿易與軍事對立升高,台灣在國際的新定位,就是防疫模範生。

這個功勞當然會算在民進黨、蔡英文與陳時中身上,當然也屬於許多基層防疫人員。然而,「大意失荊州」是民進黨幾十年發展下來的問題所在,從黨外一路打來,重論述、強宣傳、善鬥爭,不管你喜不喜歡,年輕、中產與藍領選民就是吃這一套。又國民黨對中態度始終曖昧,民進黨掌握對美與對中話語權,防疫防的好,內政卻開始鬆散,宗教活動先緊後鬆,大規模遶境盡情群聚;缺電問題硬要說成藏電,中央把供電不穩推到中火無法全開身上,卻不在乎中南部空汙嚴重。然後今年旱災各水庫蓄水量撐不了幾十天。

於是從五月十二日開始,所有最壞情況都發生了。

新增確診病例,從廿幾例開始飆升,過了一百八十例,馬上就跳上三百例,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台灣正式進入許多國家都相當恐懼的社區傳染階段。在疫情嚴峻之際,上星期台電人員按錯按鈕第一次無預警停電,執政黨用盡各種宣傳管道告訴你,不是缺電時又馬上停第二次,蔡總統竟說「我也很難接受」,這次台電告訴你,夏季民生用電驟升真的是缺電了。在電表 CD 組被停幾乎要讓在家防疫卻熱到爆的民眾奪門而出時,台電告訴你可能停第三次。

五二○蔡總統就職滿一周年,台灣缺水、缺電、社區感染,也缺疫苗。現在染疫人數失控醫療資源緊繃,雙北染疫民眾甚至進不了負壓隔離病房,只能在家隔離。然而,民進黨在頹勢時,有個很壞習慣:就是不給批評。陳時中做得好、台美關係有進展,不管是哪種立場,大家多願意給予肯定;但在疫情嚴峻之際缺水缺電,任何意見領袖在網路上的不同分析,就會被出征、被洗版。筆者不願認為這是所謂一四五○的傑作,但不可諱言的,這是鐵綠支持者特質

全世界沒一個民主國家執政黨應該被無條件擁護,我們可因中天對威權中共不批評而批評中天,但也不該因為中天批評民進黨而關掉中天。我們仍願意支持辛苦的阿中部長領導抗疫,尤其爭取廣泛接種疫苗。但國際媒體報導,台灣疫苗接種率太低,是淪為如今窘境主因。如果今天這個批評從國民黨或民眾黨而來,民進黨的宣傳部隊會輕易接受嗎?

我們不願訕笑兩周解除三級警戒的說法,但我們也不會要兩周無預警停電兩次夢魘;絕大部分台灣人本在認真過生活,當蘇院長要大家收心的時候,他大概是向自己的行政團隊在喊話。














把人民踩腳下…只見蔡政權 未見蔡政府


2021-05-20 04:25  聯合報 /   陳孝平/亞洲大學兼任特聘教授(台中市)
蔡總統連任周年,卻是最慘520。圖/本報資料照片


五二○到了,民眾想問現今台灣的統治者是甚麼?答案恐是「蔡政權」,而非「蔡政府」。

政權(Regime)」與「政府(Government)」,表面上似難以區隔,因為不會有人自稱「X政權」,且一個政權必有政府軀殼妝點門面,只是沒有政府的靈魂。因此兩者可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政府」的一切必然出之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以嚴謹的政策說明取得人民認同,「政權」則仰賴「網軍、側翼、大內宣、大甩鍋」製造一言堂;「政府」順理而行、順勢而為,「政權」則是橫柴入灶、行事乖張;「政府」遵守憲法、依法行政;「政權」則因心中另有所圖,故不會遵守憲法、不會依法行政,另走偏鋒。

說只有「蔡政權」而無「蔡政府」,是因為:

首先,一個政府產生,必須兼有程序的合法性以及實質的正當性。但去年總統大選,執政黨內部競逐中,鼓動網軍抹黑,拗到「不到我贏不算數」:競選期間鼓動民粹透過選舉的合法形式,即使取得政權,但卻沒實質正當性可言

政府既因憲法而存在,必尊重、信守、落實「己身之所從出」的憲法。政權則有其他政治目的,或是以掏空、顛覆憲法為目標,所以才有執政當局自提所謂「制憲小組」怪事,閹割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不禁讓人想起當年納粹崛起就是以撕毀威瑪憲法為職志,引以為戒

還有,政府必嚴守權力分際。既然三權分立是國家最基本構造,就不會把立法與司法納為禁臠。但政權則是只要有助權力集中,可恣意妄行;把立法當扈從,把司法當保鑣,也是臉不紅、氣不喘。

更重要的,政府視人民為天,莫敢違背;但政權則把人民踩在腳下。不合己意公投不算,天災處處,人禍連連,人民哀號,不是甩鍋反對陣營,就是指責人民太不知道「收心、順服」。

至於進口萊豬餵人民、選前講環保、選後毀藻礁,陷千萬國人於險境。這些行為不是政府所能做的,但既然只是政權,好像也只剛好而已。

如果認知台灣只有政權事實,就可理解為何經常有官員的荒腔及機關的走板。

















從 Taiwan can help 到 Who can help Taiwan?


2021-05-20 03:38  聯合報 /   鄭文炫/無業(新竹市)
疫情嚴重,疫苗忽然變得很熱門。圖為民眾接種AZ疫苗情況。圖/台中童綜合醫院提供


周日晚看新聞,因應疫情升級,台大總院強烈建議兩周內預約門診者延後就醫。次日早我打電話給主治醫師,告以周四的門診不去了。他問我藥還有嗎?我說會到分院拿,但標靶藥分院沒有,可否請總院送過來,我再去看診取藥。他說應該不行,但會幫我問看看。不禁要問:台灣首善之區怎會淪為危城!

到分院看診拿藥和吊點滴,注射室的護理師都穿戴護目鏡、隔離衣,我跟她們致意,穿戴這樣真辛苦。有人答說:「非常時期。」我先後問了三人有無打過疫苗,只一人打過;另兩人,一個說:「排不進去」,另一個說:「正在排隊」。我借用前者的話對後者說:「排不進去哦?」她笑說:「忽然變得很熱門。」稍晚有個婦人來擦拭座椅,我向她致意辛勞,問她打疫苗沒?她答說:「沒有,他們說副作用很多。」

如非因疫苗副作用多,醫護人員何以拖至今日才搶打呢?蘇揆曾經強調「有政府,會做事,請安心」;近日又說疫情有新狀況國人該「收心」…,對照「疫苗奏效,歐洲多國解封在即」新聞,教人沉痛。

駐美代表蕭美琴宣稱「過去台灣對施打疫苗意願不高,所以重點都放在幫邦交國爭取疫苗」。前者是公然侮辱國人的公衛意識!遠的不說,就以去年流感疫苗來說,搶打到供不應求。後者則比那位「噍家己的米,講別人的話」的「助」日代表更進步,「噍家己的米,做別人的事」。兩代表交相輝映,人民欲哭無淚。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痛批獨裁防疫害了台灣疫情!」外人講的話,蔡政府何曾聽進過!若能聽進去,疫情也不至於演變到這樣慘況。去年防疫有成,蔡政府大做外宣 Taiwan can help,現今卻要人民盡量窩在家。照辦之餘,仰屋興嘆 Who can help Taiwan?
















停電找「戰犯」 政府讓社會更對立


2021-05-20 04:33  聯合報 /   吳怡彥/大學教師(新北市)
全台兩度大停電,不少民眾歸咎於政府能源政策失敗。記者劉學聖/攝影


雞生蛋或蛋生雞,這個提問是當代科學的邏輯辯證,眾所皆知猿猴為人類祖先、荒狼為狗的祖先,只是基因序列演化,到那個「斷點」才能正式被視為「雞」、「人」與「狗」?不同科學角度各自論述。有學者指出科學的特徵,是我們知道的越多,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未知問題也越多。

而系統科學嘗試討論的,就是社會乃至自然各系統間彼此因子關係,然因模型越巨大,涉及因子越多,彼此間的錯綜複雜關係反會讓人霧裡看花。是以,決策者如能找出「關鍵因子」,方能提出最適的解決政策。

台灣今年以來的工安意外、缺水、缺電,乃至疫情,涉及的多為系統性失靈。舉一周停電兩次為例,台電解釋是因「電網故障」,而非缺電;後來台電又指機組發生故障,是部分機組發電量不足,水力機組備轉支援能力又受水情不佳影響,而致使供電量不夠,也提及核三一號、大潭六號等機組仍歲修,而麥寮三號則未能如實發電等種種原因,導致「供電能力緊張了一點」。

究竟是不是缺電?台電說法反反覆覆。而全台限電的同時,一方指責政府不缺電的承諾屢屢跳票,另一方則又有團體點名「珍愛藻礁」是造成台灣供電不足的原因,也有言論批判前朝能源政策失當而造成今日缺電窘境。

停電危機下的各自表述,其批判理由都有其各自邏輯,然皆僅為片斷擷取,導致社會群眾茫然,致使檢討失焦。能源政策本有短中長期規劃,而環保議題爭執本就該在風險管理中納入考量,這些批判環保團體者言論,即過於片斷。

日劇《月薪嬌妻特別篇》中,男主角星野源因飾演妻子的新垣結衣懷孕,在公司專案如火如荼下,依法申請陪產假,遭專案主持人否決,指其請假會延誤進度;星野源則反問,身為專案主持人如具專業,理應考量團隊人員可依法請假的風險;劇中主持人納其言准假後,也順利帶領團隊完成專案,這才是好領導者該走的方向。

系統性問題當系統性解決,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太魯閣號意外發生後,也指每起重大事故都有複雜問題需系統性檢討。當下,所有的各自表述都過於片斷,也未能直指關鍵因子。主政者未能調和不同立場者的衝突,也讓社會面對的未知問題越多,造成更大對立。期待主政者願意真正面對關鍵因子與問題,方能帶領台灣走出當下的困境。















讓人民安居 蔡總統別忘了


2021-05-20 04:30  聯合報 /   樂為良/自由作家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左)、邱臣遠(右)昨天舉行線上記者會,批評蔡英文總統連任將屆滿一年前夕,卻發生一連串的缺水、停電、沒疫苗等事件。圖/民眾黨提供


今天是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第二年開始,近日在連環發生水、電、疫情災害的背景下,遭受社會嚴苛批評,可想而知;外加個人施政乏善可陳,支持民調自然不再如昔。

國家出問題,最高領導人難辭其咎,但每個國民也有當負之責。

當前全球政治兩極化,多數國家只見吵鬧卻無解方。這樣形式對立在民主體制有時是種必然,但能源與生態維護卻是人人有責,不宜僅從政黨對立待之

在台灣,我們可以痛斥關核四的政客或政黨,但不可因此去浪費水電,以惡化問題拖垮執政團隊,也不該影響個人共度時艱的責任。例如把冷氣上調兩度。旱情時,梳洗時間可縮短些;這不代表支持哪一黨,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台灣是我們的,不管誰執政。

那,施政者在這些問題上又該如何?「政黨」有政治目標,但「政府」施政基本責任,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食衣住行不愁。若不做最基本的,只行政治目的,則是愧對百姓。

彼岸近年深通這道理。民國 91 年(二○○二年)起抽調江淮河水北送,「南水北調」補缺水地域。同時建於隋朝但荒廢的京杭大運河,最近不但貫通且成旅遊景點。新疆有一望無際的太陽能板,發電板下草用來養牛羊,萬千百姓脫貧,還把「西電東送」。

種種建設與發展,撐住經濟成長與百姓生活需求。最近通過的五年計畫經濟,新加改善兒童教育與健康,老人之生活便利,特別強調不讓老人被數位時代淘汰

在這活動背後,要有政府去建好全國交通網,提供平價快速網路,近年還得做好疫情管理。哈佛大學近年公布在大陸歷時數年做的民調,反映百姓對生活的滿意,因為政府與領導人支持度都非常高。

最後提醒,離跛鴨還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換個角度或退一步思考,身為國家領導人的選擇和台灣的未來都是海闊天空。












疫情嚴峻 我們下次再聚好嗎


2021-05-20 04:25  聯合報 /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疫情嚴峻,醫護人員鎮日忙碌不已。記者黃義書/攝影


這幾天,疫情嚴峻,遠方朋友傳來訊息說:「我們下次再聚好嗎?」

住在附近的朋友騎車捎來一瓶酒精,他戴著口罩,連安全帽也沒脫,站在一樓門口。我從欄杆伸出手去遞接,除了眼神,我們沒有任何接觸,甚至連再見都沒有。我沒有開門請他進來,因為最近風聲鶴唳想保護他;而他沒有卸下裝備進來,是因為想保護家人。

那瓶酒精,不只可以保護我,也足以「」任何誤會。儘管焦慮有點掩蓋不住,去超市採買時,大家依然有序排隊,儘量保持社交距離,維持生活節奏。一位被驗出確診的父親,請求相關單位趕快送走自己,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擔心家中的兩名稚齡孩子的安危。人類之所以偉大,絕不是因為發明了各種抑制病毒的疫苗,而是我們願意為愛奉獻,也願意為陌生人犧牲

感謝那些持續營業的小吃店、物流、藥局、超市超商、大眾運輸司機、醫護人員…,內政部雖然要求全國宗教場所關閉,其實,神無所不在!祂們化妝成各行各業的人,持續守護我們。

日昨看電視時,母親對我說:感覺陳時中部長頭髮白了很多。或許,我始終都只注意數字,從未關心陳部長的氣色。仔細想想,今天自己可以安心坐在這裡和家人團聚吃飯,其實是很多人的犧牲與奉獻而來。

很多人為了讓地球繼續轉動,分開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不像我們,只是偶爾發生,趁著這段非常時期,讀點書,好好沉澱自己,修復家人關係。忍住思念,我對朋友說:「好啊!我們下次再聚。」













全自動檢驗 撐起台灣防疫網


2021-05-20 04:22  聯合報 /   高智雄/醫事檢驗師全聯會常務監事(嘉義市)
各縣市PCR核酸檢測指定機構,同時面臨擴增量能考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於台灣新冠疫情急轉嚴峻,PCR核酸檢驗需求大增,期待能擴大篩檢能量,以防堵疫情擴散。此時各縣市 PCR 核酸檢測指定機構,同時面臨擴增量能考驗,各醫院相關醫檢師積極投入防疫檢驗與整備工作。故醫檢師全聯會行文建議,衛福部去年補助指定檢驗機構建置執行新型冠狀病毒 PCR 檢驗的剩餘預算,補助期限延長至六月底,以積極協助採購「新型自動化」儀器,擴充檢驗量能。

目前全台各醫院都需擴充檢驗量能,指揮中心於十六日宣布四大醫療應變策略,其中包括加強社區監測通報採檢,以確保國內醫療院所對疫情的因應及保全醫療量能。各醫院十七日起立即增加大量緊急需住院入住病房前一律採檢之 PCR 檢驗需求,臨床醫師直接要求實驗室提供更快速的新型冠狀病毒 PCR 檢驗,以免延誤急症病人入院就醫,醫院正面臨「防疫」與「緊急醫療病人安全」的兩難處境。

為避免檢驗量能成為防疫瓶頸,各醫院如能引進近來各廠家新研發上市的「全自動」新型冠狀病毒 PCR 儀器,可立即顯著幫助醫檢師降低操作大量檢體之工作負荷、避免人員因工作壓力大而出錯,或爆發實驗室人員遭受感染之風險,除可顯著倍增檢驗量能外,亦加快新型冠狀病毒 PCR 核酸檢測時效,因應緊急醫療所需。

目前大部分新冠通報檢測是用「半自動」PCR 儀器操作,醫檢師工作負擔大,各醫院最好還是能再引進「全自動」PCR 儀器分流處理大量檢體。醫檢師身處第一線,雖人力吃緊仍堅守崗位,希能用我們的檢驗專業替台灣撐起疫情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