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987/web/◆ 聯合報社論/國會調查權能撕開靠勢霸凌的「勞動布」?
◆ 聯合報黑白集/有人死了,有人慶升官
◆ 經濟日報社論/住宅政策潰敗 該痛切檢討改進
經濟日報社論/住宅政策潰敗 該痛切檢討改進
2024-11-25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內政部遲至10月底才公布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第2季房市資訊,透露諸多重大的「痛苦」警訊,也顯示從蔡政府到賴政府,住宅政策的整體效果普遍不佳,已到了非痛切檢討不可的地步。
首先是房價持續飆升。內政部用實價登錄資料計算的「住宅價格季指數」,無論在全國及六都近期都呈現飆漲走勢。全國住宅價格季指數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第2季來到146.48,創歷史最高紀錄;較上季上漲4%,與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同季相比年漲率高達12%。代表中古屋的信義房屋都會區季指數,第2季上漲約3.6%,年漲率約12%。而代表都會區預售、新成屋的國泰房地產指數第2季的季漲率約6.7%,年漲率約13%,都一致顯示房價漲勢加速,房市確實過熱。
房價加速上漲,造成「買不起」的問題加速惡化。今年第1季的「房價所得比」突破十倍已是怵目驚心,第2季更衝到10.65倍。六都僅剩桃園市稍低於十倍,台南、高雄市首次突破十倍,13個縣市超過九倍,且季、年變動值全都增加,代表民眾即使所得增加,也追不上房價上漲速度,且已蔓延為全國現象,經濟弱勢無法透過遷移來實現買房的願望。房價所得比最低的基隆市,也有6.48倍,遠超過世界銀行的合理房價所得比的標準,政府應該感到汗顏才對。
就算買得起的民眾,淪為房奴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全台的房貸負擔率第2季飆升到46%,創下有統計以來最高紀錄。房貸負擔能力偏低,已增加到十個縣市,只有基隆市低於30%,屬於「可合理負擔」。全國房貸負擔率接近50%,代表中位所得的家庭,須將一半的可支配所得繳房貸,壓縮其他消費開支,影響家庭生活品質,也衝擊總體消費,不利經濟發展。
買房愈來愈不可能,租屋的壓力也是有增無減。今年10月的租金指數已高達107.2,再創歷史新高,是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7月之後,第26個年增率超過2%的月份。而且房租年增率自今年5月超過2.5%以來,10月仍高達2.53%,代表青年、經濟弱勢的實質薪資受到物價侵蝕之外,還面臨租不起的問題。政府雖不斷擴大房租補貼,但是也可能促使房東以調高房租方式,侵蝕租屋族的補助實益,有必要提出更具體有效的租屋政策。
綜觀上述這一年來房價、房租飆漲,買不起和租不起的問題持續惡化,顯然和去年8月推出的新青安貸款有關。因為當時房市仍過熱,政府對症下藥的政策,應是從「供給面」設法釋出空屋。然而新青安專案提高貸款額度,拉長貸款期限及寬限期,加上優渥的利息補貼,無異是在「需求面」火上加油,造成青年弱勢誤以為「買得起」,而趨之若鶩,結果反而刺激房價上漲。事實上,依照內政部關於第2季房價上漲的說明,購置住宅貸款餘額年增率是民國一O九年(2020年)以來新高,主因是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8月八大公股銀行推出條件寬鬆的新青安貸款,刺激了購屋需求。
因此,各界都期望央行推出第八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一則抑制房價飆漲,再則降低房市泡沫化的風險,否則央行12月的利率政策也會受到牽制。然而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目前房市價格應已到頂,不認為有進一步信用管制的必要。
我們認為不應將房市最近的量縮,錯誤解讀為價格停漲。觀察最新的國泰房地產指數和信義房屋都會區季指數,在在顯示當前的房價所得比、房貸負擔率和租金指數等「痛苦指數」,都比落後四個月的內政部資訊更嚴重,房市更瀕臨泡沫化的險境。
事實上,包括蔡政府八年及賴政府上台至今第3季,信義指數上漲65%,國泰指數飆漲1.4倍,幾乎完全摧毀青年及經濟弱勢對政府住宅政策的信心,甚至斷了結婚、生子的想望,對少子化等人口危機雪上加霜。賴政府不能再僥倖觀望,應趕緊從錯誤、失敗的政策中覺醒,提出強有力的「供給面」住宅政策,解決房市的根本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有人死了,有人慶升官
2024-11-25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發言人吳崢在社群恭喜民進黨政策委員會執行長王義川,引發批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勞動部無名公務員因不堪霸凌及過勞而輕生,迄今真相不明,也無人認錯。但民進黨趁機調整人事,一下子兩人升官,黨內樂到不行。發言人吳崢祝賀洪申翰,又恭喜川哥,歡呼「搶救義川成功」!立馬遭網友回嗆:「你知道這串遞補,是死了一個公務員嗎?」
「沒血沒淚」四字,已不足以形容這次北分署的霸凌事件。勞動部的調查,編出「無真相報告」;官員的連番表態,演出「無淚之泣」;加害者的道歉,則是「無愧之歉」,彷彿錯在他人。尤其對死者遺體的處理,第一時間未報請檢察官相驗,卻偽充搶救以輪椅送醫,又假藉「靈媒」之口稱死者走得安詳。這些演出,無一不冷酷到極點。
既然一路演來都沒血沒淚,終於盼到加官晉爵的人,當然是樂不可支。洪申翰曾聽聞霸凌而毫不深究,他與幫凶何異,竟好意思撿這個便宜?王義川是個跳梁小丑,順勢擠進不分區,其實是國會的悲哀。誰料,吳崢竟又喜又賀,當成大喜事呼嘯過街。賴總統才接連道歉,綠營要假裝自省,也得裝得認真點。吳崢的態度說明「一切攏是假」,綠營在乎的是「分官」,不是「人命」。
「搶救義川大兵」的口號,自始就是為了卡位。如今,這位大兵終於上榜,誰聽到民眾歡呼嗎?大家只希望,你們搶救基層員工有這麼賣力!
聯合報社論/國會調查權能撕開靠勢霸凌的「勞動布」?
2024-11-25 00: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勞動部公務員疑遭霸凌輕生案爆發,謝宜容當年得以升任分署長,許銘春恐難脫干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勞動部公務員疑遭霸凌輕生案,賴政府無誠的危機處理,讓整個案件在總統閣揆道歉、分署長免職、勞動部長換人後,仍難遏阻政治後座力。前部長何佩珊允諾重啟調查,但行政院長卓榮泰交給新部長洪申翰的任務和洪申翰的談話,都不包括霸凌案的真相。至於藍白雖擬提案成立本屆國會首場聽證會,但被大法官拔掉調查權銳牙利爪後,真能撕得開遮掩靠勢霸凌的「勞動布」?
霸凌案發展迄今,最讓人民難以接受的,除了分署長謝宜容的霸凌與卸責,就是埋藏在霸凌背後的「政治靠勢」。單僅檢視謝宜容這一線的盤根錯節,就讓人瞠目結舌。雖然勞動部前部長長許銘春否認與謝宜容升遷有任何關係,但連民進黨立委都看不下去,直指謝宜容如此囂張跋扈,就是有許銘春、勞動部次長許傳盛、勞發署長蔡孟良等撐腰。就算謝宜容升任分署長是蔡孟良決定,但蔡孟良卻是許銘春核心,如此一條鞭的權力從屬關係,許銘春豈能脫得了干係?
至於謝宜容、許銘春與監察院長陳菊的關係,也是剪不斷理還亂。許銘春曾任陳菊在高雄市長任內的新聞處長、法制局長、副市長;謝宜容在北市府擔任社工,上司即是時任社會局長的陳菊;許銘春接任勞動部長時,又點名調任謝宜容為秘書。「菊系」瓜瓞糾葛,台灣官場,誰會看不懂這幅「親緣圖」?因而,當勞動部調查報告強調謝宜容對同仁工作上的要求「目的良善」,與員工輕生沒有直接關係,又怎會讓人意外。
調查報告提油滅火,引發更大火球後,民進黨立委舉行「滅火」記者會,希望政院改善職場霸凌調查小組係由機關指定人員組成,未強制外部專家參與等缺失;諷刺的是,何佩珊才說,勞動部調查報告是由兩名外部專家撰寫的!事實上,在民進黨長期掌控政治資源、中央掌控高校資源、專家學者承接政府計畫案等現實利害關係下,外部剩下幾個「局外人」?外部專家即使有機會擺脫官官相護泥淖,也很難探究靠勢霸凌的深淵。
更何況,這場堪稱「賴政府洪仲丘案」的政治風暴,問題之嚴重實遠甚於當年「國防布」所遮掩的軍方階級、管教陋規。因為潛藏於「勞動布」之下的,正是根生於民進黨派系權鬥的用人唯親、抱團攬權、借勢靠勢。期望引進外部專家調查,就想挖開甚至改變綠營執政蔓生的靠勢霸凌文化,無異緣木求魚。
如今全民要求還死者公道,賴政府卻似乎只打算以洪申翰接勞動部長作終極解方。洪申翰四年前由環團轉戰政壇,正是由時任民進黨主席的卓榮泰提名為不分區立委,從此被編入卓領軍的民主活水重要成員;隨著卓任閣揆,民主活水也躍升為國王人馬被納入新賴系。面對如此政治風暴,賴卓用人不僅仍未考量專業,卻從「綠友友」進一步窄化為「賴友友、卓友友」。尤其,洪申翰早就聽聞相關「鬼故事」,並向勞動部最上層反映,未見改善。未來這位根正苗綠欽差大臣真能阻絕霸凌?只怕新賴系收編勞動部後,更可能啟動新一輪靠勢霸凌。
賴政府只想藉由換個「自己人」來息事寧人,根本未對症下藥。民主政治最可貴的還是權力分立。可嘆憲法法庭在國會改革法案罔顧民意,無視權力失衡,強摘立院調查權,未來即使立院召開聽證會,但與此案相關者仍可拒絕出席或行使緘默權,甚至說謊也沒有任何罰則。要靠如此的聽證會撕開這塊遮掩黨派權力腥腐的「勞動布」,聽起來也很像是大法官說「鬼故事」!